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蒂尺侧腕屈肌转位重建屈肘功能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31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按因管神经蒂转位重建屈肘功能要求,观测了尺侧腕屈肌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的管蒂主要是尺侧返血管和尺血管的分支,以尺侧反血管分支为首选。支配尺侧腕屈肌的尺神经肌支长度多数不影响肌转位。按照保留尺侧腕屈肌主要血管和支配切断肌起止两端,经肌下和皮下道转位到肱二头肌正常解剖位置的术式设计,分析了血管神经蒂的选择和保护,讨论了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术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李文茂  薛黔  孙发 《解剖与临床》2003,8(3):140-143
目的:查清尺侧腕屈肌尺侧半和桡侧半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情况及肌构筑情况,揭示该肌的形态学特征,为临床矫形外科“半肌”移位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并为自体骨骼肌移位的选材提供新思路。方法:①观察20侧尺侧腕屈肌大体形态,并测量有关数量;②用改良Sihler’s染色法对10侧尺侧腕屈肌进行肌内神经染色,以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③取20侧尺侧腕屈肌沿肌内腱长轴分为尺侧半和桡侧半,并测量其构筑学数值。结果:①尺神经干发出2支神经分别进入尺侧腕屈肌尺侧半和桡侧半,并在相应的半侧肌内各自发出数级神经分支,各级神经分支间有丰富的吻合;但尺、桡侧半的肌内各级神经支在肌内腱板区域无吻合。②尺侧腕屈肌尺侧半的肌长、肌重、羽状角、及生理横切面积数值均较桡侧半大,而肌纤维长的数值则较桡侧半小。结论:①尺侧腕屈肌可分为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两亚部各有一独立神经支配;②尺侧腕屈肌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都是半羽肌,尺侧亚部能产生多于桡侧亚部1倍以上的肌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尺侧腕屈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作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尺侧腕屈肌腱宽度:上段为(7.6±0.9)mm,中段(6.4±0.7)mm,下段(5.5±0.6)mm。厚度:上段为(1.7±0.3)mm,中段(2.0±0.3)mm,下段(2.3±0.2)mm。尺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6.7±2.7)cm。力学测试:尺侧腕屈肌全肌腱破坏载荷为(266.7±45.2)N,半肌腱破坏载荷为(107.2±19.9)N,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临床应用12例,均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动力肌,并在临床应用中验证其功能效果。方法:采用50例尸体上肢,经灌注后进行解剖、测量,观察尺侧腕屈肌和桡侧腕屈肌大体形态、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规律性,并设计临床手术方法,修复8例由于臂丛神经损伤后遗前臂旋后功能障碍,其中使用尺侧腕屈肌3例,桡侧腕屈肌5例。结果:8例平均随访3.6年,前臂总旋转活动度为125°~165°.旋后肌力为Ⅲ~ ~Ⅵ级。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及工作,对屈腕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尺侧或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均能达到良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桡尺远侧关节脱位修复提代术式设计的解部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对桡侧腕屈肌腱进行形态学侧量。结果:桡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4.3±1.1cm,肌腱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mm,5.5±0.9mm和4.2±0.4mm,肌腱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mm、2.2±0.4mm和2.6±0.5mm。结论: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术式设计具有可行性,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临床广泛应用和9例,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斜方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斜方肌下部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结果:①斜方肌下部肌质部分长24.7±2.7cm、宽9.8±1.3cm、厚0.4±0.1cm。其远端移行为腱膜,长2.8±0.8cm、宽1.5±0.4cm、厚0.03±0.01cm;②肩胛背动脉内侧终末支的后支营养斜方肌下部,外径1.2±0.3mm,长度1.7±0.8cm;③斜方肌下部受副神经支配。结论:在斜方肌具有Ⅳ级肌力的前提下,可以副神经肩胛背动脉内侧终末支的后支为蒂设计斜方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拇对掌肌、拇短展肌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并建立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模型。结果:拇短展肌肌纤维方向沿第1掌骨纵轴方向,拇对掌肌肌纤维方向与第1掌骨成一定角度。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后,测量拇指远侧横纹中点到第3掌骨长轴与掌远侧横纹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可达(5.9±0.7)cm。结论(:1)尺侧腕伸肌长度、肌力足以重建拇对掌功能,拇短伸肌腱止点恒定,联合移位后其作用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且旋前角度足够。(2)以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一种符合拇对掌功能生物力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35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桡侧腕短伸肌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关系,该肌神经来自桡神经的深支或浅支,可分离长度平无12.3cm以上,横径1.1mm,伴行动脉外径1.3mm,设计以神经肌支和伴行血管为蒂的桡侧腕短伸肌神经血管肌蒂,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损伤所致的前臂屈肌群的瘫痪。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 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 ,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 :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 ( 17.8± 2 .6)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13 .7± 3 .1)、( 5 .6± 1.1)和 ( 4 .6± 0 .5 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1.5± 0 .5 )、( 2 .0± 0 .3 )和 ( 2 .4± 0 .3 )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 ( 14 .3± 1.1)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9.11.4)、( 5 .5± 0 .9)和 ( 4 .0± 0 .4) ,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2 .4± 0 .6)、( 2 .2± 0 .4)和 ( 2 .6± 0 .5 )mm。结论 :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 ,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 ,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 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 ,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34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肱桡肌的形态、血供及其神经,肱桡肌为长扁梭形肌,肌长32cm,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桡侧副动脉和桡侧返动脉,其中桡侧返血管蒂可游度的长度3.9cm,肌的神经来自桡神经,神经蒂可游离长度达6cm以上,本文对肱桡肌转位术的设计、应用要点和术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证实,应用桡侧腕屈肌腱瓣转位修复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机理.方法:对3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桡侧腕屈肌腱分段进行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为36例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设计以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腱瓣转位修复下尺桡关节.结果:桡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4.3±1.1)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mm、(5.5±0.9)mm和(4.0±0.4)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mm、(2.2±0.4)mm和(2.6±0.5)mm.36例患者术后随访5~10a,平均6.5 a.其中优23例,腕关节酸痛基本消失,旋转70°~120°,X线片示正常;良12例,腕关节轻度酸痛,旋转度数改善,X线片示正常;差1例,腕关节仍有酸痛,旋转度数无明显改善,X线片示正常.优良率97.2%.结论: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下尺桡关节脱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在制作一成年男性右上肢标本时,见桡侧腕短屈肌伴掌长肌副腱一例。此变异罕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研究桡侧腕屈肌腱瓣转位修复下桡尺关节脱位的机理。方法:对3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桡侧腕屈肌腱分段进行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为36例下桡尺关节脱位患者,设计以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腱瓣转位修复下桡尺关节。结果:桡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4.3±1.1)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mm、(5.5±0.9)mm和(4.0±0.4)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mm、(2.2±0.4)mm和(2.6±0.5)mm。36例患者术后随访5—10a,平均6.5a。其中优23例,腕关节酸痛基本消失,旋转70°-120°,X线片示正常;良12例,腕关节轻度酸痛,旋转度数改善,X线片示正常;差1例,腕关节仍有酸痛,旋转度数无明显改善,X线片示正常。优良率97.2%。结论: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下桡尺关节脱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H反射是在1918年由Hoffmann首次发现,由于它是一个真正的反射,因此可以用来检验反射弧的传入、传出通路及神经元的兴奋性。当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主要针对周围神经病变时,它对于判断近端神经损伤,尤其是神经根疾病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单突触反射,理论上,H反射可以在任何肌肉中记录到,只要有一根确定的神经和一块确定的肌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治疗肘管综合症的原位松解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4 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肘部标本,11例行大体解剖观察肘管特点,3例分别制成1mm厚的水平、冠状和矢状位火棉胶切片。并利用水平切片的图像对肘管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肘管的底由肘关节囊和尺侧副韧带前、后及横束构成,顶由肘管支持带或滑车上肘肌和尺侧腕屈肌的肱尺两头之间的筋膜构成。滑车上肘肌起自内上髁,其上部以筋膜止于鹰嘴内侧缘;中下部分直接止于鹰嘴内侧缘。在尺神经沟水平,有一筋膜蒂将尺神经连于底的后外侧部分。 结论 对于滑车上肘肌引起的尺神经卡压者,合理切除此肌肉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筋膜蒂可能有防止尺神经过度运动以及半脱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用掌长肌腱逆行转位重建屈肌支持带的方法.方法:应用掌长肌腱逆行转位,折返、重叠、编织等方法,在涉及屈肌支持带延长、松解、缺失等术式中重建屈肌支持带21例(23侧).结果:本组重建屈肌支持带21例(23侧)全部成功,随访16例(18侧),在对抗强阻力下屈曲腕关节无一例出现腕部"弓弦畸形"及肌力减低,正中神经卡压等情况.肌腱按TAM评价法评定:总优良率88.9%.结论:掌长肌腱转位重建屈肌支持带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临床资料 1.病史特点:患者何某某,男性,20岁,因被玻璃划破右腕部,入院急诊手术。术前约出血600ml,并有轻度休克症状。 2.手术经过:扎止血带、抗休克、全麻准备完毕后,常规清创,修整皮缘后,探察可见:右腕桡动脉破裂,桡侧屈腕肌腱断裂,其余血管、肌腱、神经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8.
尺神经、肘管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解剖学观察测量成人尺神经、肘管的形态结构,为临床手术治疗肘管综合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解剖学方法对成人尸体26具(男16具,女10具)解剖观察测量肘管后壁长度,切开肘管后壁,将尺神经前移,测量其前移的最大距离。结果肘管后壁长度:男性为(2.38±0.43)cm,女性为(2.15±0.38)cm;切开肘管后壁将尺神经前移至肱骨内上髁前方皮下,最大前移的距离:男性为(1.53±0.31)cm,女性为(1.38±0.41)cm。结论临床手术治疗肘管综合症,切开肘管后壁进行时,可切开长度在2.15~2.38 cm,肘管内尺神经前移距离在1.38~1.53 cm之间,不会产生术后神经张力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肘肌和拇短展肌(APB)的解剖学研究,为肘肌作为游离肌瓣重建拇指对掌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8具肘部、前臂部与手部保存完好的尸体标本,使用游标卡尺(精度0.1 mm)和Image J 1.45 d软件测量肘肌与拇短展肌肌肉面积与肌纤维角度,以及支配两者的神经血管长度与直径,以定量描述肌肉结构以及涉及肘肌游离肌瓣重建拇指对掌功能手术规划的神经脉管系统。 结果 肘肌肌肉纤维长度为(82.0±12.0) mm,拇短展肌肌肉纤维长度为(51.6±8.3) mm;肘肌面积为(937±221) mm2,拇短展肌面积为(704±244) mm2;说明肘肌面积和长度均大于拇短展肌。肘肌和拇短展肌纤维平均角度分别为61°±10°和71°±12°,差异无显著性(P>0.05)。肘肌和拇短展肌神经血管直径分别为: 动脉直径(1.16±0.28)/(1.4±0.4)mm, 神经直径(1.7±0.3)/(1.9±0.3)mm,差异无显著性(P>0.05)。肘肌血管蒂(骨间后动脉)的长度(32.0±3.1)mm、直径(1.16±0.28)mm和并行静脉直径0.8 mm足够进行显微吻合术。 结论 与其他游离肌瓣相比,肘肌在解剖结构、供体并发症等方面优势明显,因此肘肌游离肌瓣进行拇指对掌功能重建十分适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肘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肘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20例(40侧)上肢标本,其中5例(10侧)从腋动脉予以灌注乳胶。以层次解剖结合显微解剖的方法,对肘肌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另选用5例上肢标本设计肘肌肘关节成形术,即肘肌填充桡骨小头切除术后的腔隙及肘肌嵌入到尺桡骨近端之间。结果:肘肌的形态似一把三角形挫刀;中副动脉是肘肌的重要营养动脉,外径(0.62±0.22)mm,与骨间返动脉存在恒定吻合支;桡神经肘肌支是肘肌的唯一支配神经。可应用中副动脉为营养血管的肘肌瓣设计肘肌肘关节成形术。结论:应用中副动脉为营养血管的肘肌瓣设计的肘肌肘关节成形术操作方便,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