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清醒镇静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甲状腺腺瘤手术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入室后10min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对照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30μg/kg,之后两组均以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配合局部麻醉行清醒镇静麻醉。比较两组基础值(t0)、局麻前(t1)、切皮时(t2)、分离甲状腺时(t3)、术毕时(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S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O2)水平,麻醉药物用量、镇静评分、患者术中配合评分、手术医师对该手术麻醉满意度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局部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t1~t4时的SBP、DBP、HR水平均显著低于t0时(P<0.05),同时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同时间节点(P<0.05);除对照组t3时SO2水平显著低于同组t0时水平外(P<0.05),两组其他不同时间节点SO2水平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镇静评分、患者手术合作度及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良好以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恶心但无呕吐1例,对照组恶心、呕吐3例。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清醒镇静麻醉,患者术中舒适、无焦虑、配合度高,且可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从而降低了清醒镇静麻醉中呼吸抑制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椎管内麻醉高龄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行椎管内麻醉择期手术60例,从开始麻醉操作至手术结束时静脉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观察记录入室时(T0)、给完负荷量后(T1)、麻醉操作时(T2)、术中30min(T3)、手术毕(T4)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O2)水平,警觉/镇静(OA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1~T4时间节点SBP、DBP和SO2水平均略有升高,但与T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R水平显著低于T0时水平(P<0.05),T1~T4各时间节HR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T1~T4时的OAA/S评分均显著低于T0时水平(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是高龄患者椎管内麻醉时理想的辅助镇静药。  相似文献   

3.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军  宋文先  陈涛  焦丽 《人民军医》2012,(3):227-228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肠镜检查2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肠镜检查,观察组经静脉缓慢注入芬太尼0.5~1μg/kg、丙泊酚1.5~2mg/kg,至睫毛反射消失后,行肠镜检查。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O2)的变化情况,以及患者术后感受等。结果:观察组检查中SBP、DBP和H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检查中SBP、DBP和HR水平与检查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检查中SBP、DBP和HR水平显著高于观察组和本组检查前(P<0.05)。两组SO2水平检查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完成检查率及愿意再次接受检查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无痛肠镜检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手术麻醉前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下肢骨折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麻醉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和小剂量氯胺酮,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入室时、给药后、侧卧后和翻身平卧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O2),以及两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各时间节点SBP、DBP、HR水平显著低于入室时(P<0.05),对照组侧卧后和平卧后的SBP、DBP、HR水平显著高于入室时及给药后(P<0.05),观察组给药后及侧卧后的SBP、DBP、H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O2水平仅给药后时间点显著低于入室时和对照组给药后时间点(P<0.05)。观察组Ramasay镇痛评分为(2.2±0.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0.5)分(P<0.05)。结论:麻醉前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可有效缓解下肢骨折患者摆放椎管内麻醉体位时的疼痛,有利于更好地实施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奥洛克超导射频消融(RFA)治疗子宫肌瘤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子宫肌瘤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组(观察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静脉全麻下行奥洛克超导RFA。记录两组麻醉前、麻醉后2min及RFA术中主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O2)等指标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术中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记录术后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丙泊酚追加量。结果:麻醉后2min,对照组MAP、HR、SO2、RR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或减慢(P<0.05),观察组MAP、HR较麻醉前显著降低或减慢(P<0.05),SO2、RR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显著(P<0.05)。RFA术中,两组MAP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HR较麻醉前显著减慢(P<0.05),且显著慢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追加量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离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奥洛克超导RFA治疗子宫肌瘤,麻醉效果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臂丛麻醉效果.方法 抽选90例实施上肢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划分成为3个组,即A组、B组以及C组,各组病例数均为30例,臂丛阻滞以前5分钟,A组以持续泵注的方式使用右美托咪定,B组以静脉推注的方式使用地佐辛,C组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治疗,对比分析3组患者麻醉前10 min(T0)、麻醉操作前5 min即A组的右美托咪定、B组的地佐辛、C组的右美托咪定+地佐辛,开始泵注的时间(T1)、臂丛穿刺完成泵注后20 min,手术切皮前(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手术开始后半小时(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amsay镇静评分、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不良反应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A组、B组以及C组在T1时MAP和其他时间点相比较均比较高,A组患者T1的HR、MAP都比其他两组高(P<0.05),A组和C组T2-T5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都比B组高(P<0.05);A组和B组、C组相比较,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都明显要高(P<0.05);三组都未有病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低血氧以及严重低血压等).结论 在臂丛麻醉中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可增强麻醉镇静效果和镇痛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少,可靠安全,临床应用价值高,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用于复合麻醉诱导时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15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50例。麻醉诱导采用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其中,A组丙泊酚用量1.0mg/kg,B组1.2mg/kg,C组1.5mg/kg。观察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2min(T3)各时间节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的变化。结果:T2时,A组SBP、HR显著高于C组(P<0.05);T3时,A组、B组SBP、DBP及HR均显著高于C组(P<0.05)。与T0比较,C组SBP、DBP及HR均显著降低(P<0.05);A组、B组T3时间节点SBP、DBP及HR与T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0和1.2mg/kg丙泊酚用于复合全麻诱导相对安全;而1.5mg/kg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血压和HR显著降低,对循环系统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胃肠手术全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胃肠手术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3组,A组给予0.4μg/(kg·h)右美托咪定持续微量泵注,B组给予0.1 mg/kg地佐辛,C组给予相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及地佐辛。对比3组麻醉前(T0)、拔管时(T1)、气管拔管后5 min(T2)和气管拔管后10 min(T3)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拔管时间、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 组内对比:与T0点对比,T1时间点时,3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无显著变化(P>0.05);T2、T3时间点时,A、B组SBP、DBP、MAP、HR值明显上升(P<0.05),而C组SBP、DBP、MAP、HR值仍然无显著变化(P>0.05)。组间对比:T0、T1时间点时,3组的SBP、DBP、MAP及HR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2、T3时间点时,A、B组的SBP、DBP、MAP、HR值明显高于C组(P<0.05),而A、B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的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苏醒时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的苏醒期Ramsay评分明显低于C组,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可维持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有助于降低苏醒期躁动程度及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嘧啶联合颈丛阻滞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颈丛阻滞麻醉并术中间断静脉注射氟芬合剂;观察组于颈丛阻滞麻醉前5min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颈丛阻滞成功后予以右美托嘧啶0.2~0.4μg/(kg.h)持续泵注。观察两组入室时、神经阻滞时、切皮时、分离肿瘤时、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警觉/镇静(OA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两组MAP、HR及OA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MAP水平在分离肿瘤时、手术结束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R、OAA/S评分在切皮时、分离肿瘤时和手术结束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嘧啶联合颈丛阻滞在甲状腺切除术中,麻醉效果优于颈丛阻滞麻醉并术中间断静脉注射氟芬合剂。  相似文献   

10.
王世新  项敬国 《人民军医》2012,(10):959-961
目的:观察比较臂丛阻滞联合丙泊酚或氯胺酮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上肢手术116例,随机分为A、B、C、D 4组各29例。A组臂丛阻滞联合单次给予丙泊酚,再持续泵注丙泊酚;B组臂丛阻滞联合间断静脉推注丙泊酚;C组臂丛阻滞联合持续泵注氯胺酮;D组臂丛阻滞联合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比较4组麻醉前(T0)、静脉麻醉给药后3min(T1)、臂丛注药完毕时(T2)、手术开始30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麻醉前(T0),4组MAP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C、D组T1、T2、T3、T4时间节点MAP水平显著高于A、B组同一时间节点水平(P<0.05)。除A、B组T4时间点外,4组T1、T2、T3和C、D组T4时间点HR水平显著高于同组T0时水平;C、D组T1、T2、T3、T4时间点HR水平显著高于A、B组同一时间节点水平(P<0.05)。麻醉前及麻醉后各时间节点RR、SO2水平4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手术时间4组差异不显著(P>0.05);A、B两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C、D两组(P<0.05)。A、B两组恶心、呕吐、喉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C、D两组(P<0.05);B组躁动发生率显著高于A、C、D 3组(P<0.05)。结论:臂丛阻滞联合丙泊酚麻醉效果优于臂丛阻滞联合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胫腓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使用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的麻醉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行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使用咪达唑仑,观察组使用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的HR与MAP,并统计呼吸抑制发生率、芬太尼使用率。结果观察组T1、T2、T3、T4时HR与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芬太尼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相比咪达唑仑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内固定术中效果较好,右美托咪定利于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芬太尼的使用,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啶在神经外科开颅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行开颅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啶处理,B组患者采用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啶处理。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T_0)、修补硬脑膜(T_1)、缝合肌肉层(T_2)、缝合皮下(T_3)、缝皮(T_4)各时间点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及手术后带气管导管转运至神经外科监护室患者呛咳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T_2、T_3、T_4时间点的SBP、DBP、HR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呛咳反应发生率为38.0%(19/50),明显高于B组的14.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啶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能完成患者从手术室到监护室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3.
向许进  耿智隆  周顺刚 《人民军医》2015,(2):164-165,167
目的:观察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或帕瑞昔布钠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甲状腺部分切除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联合组(R+P组)各20例。R组颈浅丛神经阻滞后,持续静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1.0ng/ml;P组颈浅丛神经阻滞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R+P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同时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0.5ng/ml。观察3组手术切皮时(t1)、分离甲状腺(t2)、部分切除甲状腺(t3)、缝皮时(t4)和离室时(t5)的血氧饱和度(SO2)、心率(HR)、血压(BP)、呼吸频率(RR)、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组t1~t5时间节点的RR、SO2水平均显著低于P组和R+P组同时间节点(P<0.05);P组和R+P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R+P组t1~t5时间节点的HR、SBP、DBP、VAS水平均显著低于P组和R组同时间节点(P<0.05);P组和R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R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P组和R+P组(P<0.05);P组和R+P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和帕瑞昔布钠用于甲状腺手术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单用瑞芬太尼或帕瑞昔布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上肢尺桡骨骨折固定术中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01月至2023年01月80例老年上肢尺桡骨骨折分为对照组(40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罗哌卡因)、研究组(40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比两组麻醉效果、镇痛持续时间、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评估)、呼吸循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运动奏效时间与感觉奏效时间均较短,运动维持时间与感觉维持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均较长(P<0.05);入室时两组Ramsay评分对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30 min及术毕时Ramsay评分均较低(P<0.05);入室时与术毕时两组心率对比(P>0.05),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时及手术开始30 min两组心率均入室时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因为右美可降心率)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毕时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点血氧饱和度对比(P<...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地佐辛与芬太尼在硬膜外阻滞下阑尾切除术中,抑制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硬膜外下拟行阑尾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硬膜外阻滞效果确切后开始手术前,观察组缓慢静推地佐辛0.1 mg/kg+托烷司琼2 mg,然后持续泵注地佐辛1.5~2μg/(kg.min)至关腹。对照组缓慢静推芬太尼1μg/kg+托烷司琼2 mg,然后持续泵注芬太尼0.2~0.3μg/(kg.min)至关腹。分别于手术前、切皮时、切开腹膜时、牵拉阑尾时、手术结束时监测患者SBP、DBP、HR、SpO2的变化,并对内脏牵拉反应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切开腹膜时、牵拉阑尾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与芬太尼在硬膜外阻滞下阑尾切除术中,都具有良好的抑制牵拉反应作用,地佐辛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甲状腺次全切除术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用量、Ramsay分级、不同时间节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右美托咪定用量(175.0±25.0)μg,舒芬太尼用量(17.5±2.5)旭;对照组舒芬太尼用量(42.5±7.5)μg,两组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及Ramsay分级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T1~T4时间节点的SBP、DBP、H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同时间节点(P〈0.05)。两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麻醉效果优于仅用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17.
陈晖  郝楠楠  雷志礼 《武警医学》2016,27(8):826-829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止血带诱发下肢缺血再灌注期间体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上应用止血带行关节镜下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每组各20例。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 μg/kg的负荷量静脉泵注10 min,随后以1 μg/(kg·h)的速率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以同样速率泵入0.9%生理盐水。各组于硬膜外麻醉前(T0),止血带充气1 h(T1),止血带释放后20 min(T2)、1 h(T3)、6 h(T4),分别抽取患侧股静脉血3 ml,检测各个时间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1)SOD:与T0比较,对照组T3、T4时间和右美托咪定组T4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在T3、T4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MDA: 与T0比较,对照组T1~T4各个时间点和右美托咪定组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T3、T4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2)TNF-α:与T0比较,对照组T1~T4各个时间点和右美托咪定组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于T1~T4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3)IL-6:与T0时间点比较,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T1~T3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T4时间点显著升高(P<0.05); 但右美托咪定组T4时间点显著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以1 μg/(kg·h)的负荷量及1 μg/(kg·h)维持量持续静脉泵注,可有效降低止血带引起的下肢I/R后血清中炎性反应因子水平,减轻氧自由基所致的下肢I/RI。  相似文献   

18.
蔡德学  ;刘阳  ;魏静  ;曹峰生 《人民军医》2014,(11):1198-120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镇静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接受ICU常规监护和相应治疗,观察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镇静,对照组单用咪达唑仑镇静。观察记录两组镇静前后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aw)、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Ramsay镇静评分和人机顺应性评分,以及镇静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均保持Ramsay镇静评分≥3级时,记录恢复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镇静前BP、PaO2/FiO2、呼吸机参数等指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给药30min后,两组HR、RR和Paw等指标均显著低于镇静前(P〈0.05),观察组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MAP、SpO2等指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镇静12h时两组PaO2/FiO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人机顺应性评分,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恢复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在撤机前停用镇静药,未发生戒断综合征及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可减少人机对抗,改善机械通气效果,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硬膜外麻醉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麻醉成功后,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泵注10min,继以0.5μg/(kg.h)持续泵注;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泵注10min,继以0.05mg/(kg.h)持续泵注。记录两组给药前(T0)、切皮即刻(T1)、手术开始后15min(T2)、30min(T3)、45min(T4)及术毕(T5)时警觉/镇静(OA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节点OA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T1~T4时间节点的OAA/S评分,均显著低于T0时OAA/S评分(P<0.05)。观察组呼吸抑制、多语及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压发生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镇静时不抑制呼吸,无多语及躁动发生,但可引起心率减慢,因此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患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地佐辛联合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行甲状腺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每组20例,Ⅰ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超声引导颈丛神经阻滞,Ⅱ组患者给予地佐辛联合超声引导颈丛神经阻滞,Ⅲ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与地佐辛联合超声引导颈丛神经阻滞。记录3组患者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前(T1)、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10min(T2)、手术开始切皮时(T3)、游离甲状腺上级时(T4)、手术结束时(T5)的Ramsay镇静评分、血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VAS评分。结果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在时点T4时MAP、HR均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Ⅰ组、Ⅲ组相比,在时点T3、T4、T5的Ramsay评分均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各时点的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Ⅱ组患者为30.00%,Ⅲ组患者为5.00%,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三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24h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手术结束时下降明显,但Ⅰ组与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与地佐辛联合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好,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