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去铁酮(Dfp)对大鼠脑出血后铁超载情况下铁蛋白(Ft)、转铁蛋白(Tf)、转铁蛋白受体(TfR)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Ⅳ型胶原酶定位注射制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组别、时间段Ft、Tf、TfR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Ft免疫阳性细胞数3 d、7 d、14 d显著增多,7 d最多;Tf免疫阳性细胞数各时间点均显著增高,以3 d、7 d最多;TfR免疫阳性细胞数1 d、3 d、7 d显著增多,以3 d、7 d最多;去铁酮干预组与脑出血组有相同变化趋势,但升高程度明显低于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去铁酮干预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增高,以1 d3 d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去铁酮可降低脑出血后Ft、Tf、TfR表达上调的程度,不能改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后自身Ft、Tf、TfR的表达上调可能起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去铁酮、氯碘羟喹对大鼠脑出血模型铁含量及脑水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ICH)组、去铁酮组、氯碘羟喹组,大鼠右侧纹状体区注入胶原酶IV 0.4 U、肝素钠4 U制作脑出血模型。术后6 h开始灌胃干预组分别给予去铁酮[125 mg/(kg·次),1次/12 h]、氯碘羟喹[50 mg/(kg·次),1次/12 h],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给予等量溶剂。并于术后1 d、3 d、7 d、14 d各时间点行神经功能学行为评分,通过ESWAN评估病灶铁含量、T2*WI评估血肿体积、T_2WI评估血肿周围水肿体积,14 d处死大鼠行脑组织铁染色。结果脑出血1 d后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以1~3 d最重。14 d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与此相似,MRI显示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以1~3 d最明显,7~14 d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别。MRI同时显示出血后脑铁含量增加,以7~14 d最明显,其后逐渐消退。氯碘羟喹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以第3~7 d最明显,可减少出血后3 d血肿周围水肿及3~7 d血肿周围脑组织铁含量,而去铁酮干预显著减轻脑出血后3~7 d铁含量,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未见明显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未见明显改善。结论 MRI显示脑出血后1~3 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7~14 d脑铁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去铁酮、氯碘羟喹均可降低脑铁含量,氯碘羟喹可降低出血后3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改善出血后3~7 d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及脑水含量在脑出血模型组及去铁胺(DFO)模型干预组的动态变化。以期阐明AQP4及DFO在脑出血后水肿形成中的机制及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脑出血模型,应用RT-PCR方法观察AQP4mRNA的表达,干湿重法测量血肿周围的脑水含量。结果 AQP4 mRNA表达在ICH各组及DFO干预3d、7d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且以第3天最高。DFO干预各组与同期ICH组相比AQP4mRNA表达显著降低, DF0干预第14天组AQP4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别。脑水含量显示在ICH第1、3、7天组及DFO干预3d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且以第3天最高;ICH 14d组及DF0干预第7天、第14天组均与正常组无差别;DFO干预第3天及第7天组较ICH组同期脑水含量显著减少。相关分析显示AQP4mRNA表达及脑水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AQP4在脑出血后水肿形成及消退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去铁胺可能为干预脑出血后水肿形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及去铁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水肿是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患者重要并发症,但目前对ICH后脑水肿的机制还不完全了解.探索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ICH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因此本文建立了兔双额叶ICH后脑水肿模型,对红细胞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和铁络合剂对脑水肿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铁调素对患者铁代谢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以6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以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69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对象的血清铁调素水平,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及神经功能指标[血清100β蛋白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并参照改良Ranks’量表(mRS)评估观察组患者预后。根据检测结果,对比分析2组对象的血清铁调素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并将观察组69例患者分为I组(Hep20μg/L),II组(Hep于20~30μg/L),III组(Hep≥30μg/L),对比观察3个亚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清铁调素、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平均血清S100B蛋白和NSE指标值上,III组II组I组(P0.05)。在预后良好率上,I组II组III组(P0.05)。结论脑出血后患者铁调素水平显著升高,引起铁代谢失衡,且其升高趋势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去铁胺干预对大鼠ICH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在脑出血(ICH)模型组及去铁胺(DFO)干预组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血ICH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观察不同组别及时间段AQP4的表达。结果 AQP4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脑内星形细胞足突与毛细血管接触区。AQP4蛋白表达在ICH模型组及DFO干预组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且以第7天最高.DFO干预组第7及第14天AQP4蛋白表达较同期ICH模型组显著降低。AQP4 mRNA表达在所有ICH组及DFO干预第3及第7天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且以第3天最高,ICH组第14与第7天AQP4 mRNA表达无显著差别。DFO干预各组与同期ICH模型组相比AQP4 mRNA表达显著降低,且DFO干预各组较前一时间点AQP4 mRNA表达呈显著下降趋势,DFO干预第14天组AQP4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别。AQP4蛋白表达与AQP4 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AQP4在ICH后水肿的形成及消退中可能起重要作用.DFO可能对于预ICH后水肿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铁络合剂的作用。方法将0.3ml自体血和0.3ml自体血 100mg去铁胺分别注入兔的两侧额叶,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含量。结果自体血注射后4h开始出现水肿,72h达高峰;去铁胺可减轻其水肿程度。结论红细胞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铁络合剂可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作为体内铁负荷的指标,能否反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与顸后的相关性.方法 经头颅CT证实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出血患者(ICH组)50例,发病后第3天与第28天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铰蛋白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一氧化氮(NO),并作相应的头颅MRI检查,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期健康对照组(Con组)50例测定血清铁蛋白、NO水平,头颅MRI检查.结果 ICH组患者血清铁蛋白在第3天升高为(397.94±209.70)μg/L,与Con组比较(158.33±96.0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5 8,P<0.01);在第28天明显下降为(162.06±123.50)μg/L,与发病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74 7,P<0.05).发病第3天血清NO水平为(43.69±34.08)μmmol/L,与Con组(41.56±42.80) μ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5 3,P>0.05),但与发病第28天(17.42±20.88) μ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7 8,P<0.01).在发病第3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脑水肿绝对体积相关(B=0.766,P<0.05);在发病第28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侧脑室体部横径指数(B=16.6852,P<0.01)、Huckman指数(B =-4.6077,P<0.01)、脑沟宽度(B=32.3613,P<0.01)相关.结论 脑出血后血清铁蛋白在发病后第3天升高,同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脑水肿绝对水肿体积之间呈正相关,此时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可能提示脑水肿高峰期水肿体积的大小.在发病第28天呈下降趋势,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变化可提示脑出血的预后,可能为今后脑出血后水肿的评估和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法舒地尔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法舒地尔组(高剂量组);每组15只。通过注射自体脑内动脉血制作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硬脑膜,不注射动脉血。低剂量组腹腔注射1 mg/(kg·d)法舒地尔,高剂剂量组腹腔注射10 mg/(kg·d)法舒地尔。模型组和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药物干预4周后,使用Y-迷宫法评价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记录大鼠错误反应次数;使用Longa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使用硝酸溶解法测定Na+、K+含量,TUNEL染色分析神经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分析凋亡相关蛋白表达(Bax、Bcl-2和Caspase-3)。结果 相比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逃离错误次数、Longa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Na+离子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组织K+离子水平、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相比模型组,法舒地尔模型逆转大鼠脑出血后上述变化(P<0.01),而且高剂量法舒地尔明显优于低剂量法舒地尔(P<0.01)。结论 大鼠脑出血后,法舒地尔可以调节神经细胞Na+、K+离子平衡并减少脑组织水肿、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大鼠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氧自由基反应及脑水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注入法制作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依达拉奉组在制作模型前后给予依达拉奉腹腔注射;脑出血组大鼠不予干预;脑组织氧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法,脑水含量测定采用干湿重法。并与假手术大鼠(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出血组MD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SOD活力显著降低(P<0.01)、脑水含量增加(P<0.05~0.01)。依达拉奉治疗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在脑出血后1d、3d、7d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0.01),SOD活力显著提高(P<0.05~0.01),脑水含量降低(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降低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MDA含量、提高SOD活力、减轻脑水肿,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有脑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最近研究显示,脑出血后铁离子和铁代谢蛋白的代谢异常是导致脑出血后脑损伤的原因之一。本文对目前脑铁分布、功能和脑内铁转运机制的认识,脑出血后异常增高的铁离子和铁代谢蛋白导致脑损伤的作用机制,以及异常脑铁代谢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和铁螯合剂的实验研究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大鼠脑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2次注血/退针法制备脑出血模型; 持续吡格列酮组:造模前6 h给予胃灌注吡格列酮,造模后维持原剂量; 术前吡格列酮组:造模前6 h给予胃灌注吡格列酮,造模后停用; 术后吡格列酮组:造模前不给药,造模后给予胃灌注吡格列酮; 模型组:造模前后均不给药; 假手术组只进针不注血,不给予吡格列酮灌注; 吡格列酮胃灌注15 mg·kg-1·d-1,1次·d-1。另选取12只未造模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不用药。各组取6只大鼠于术后72 h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中TNF-α蛋白、NF-κB蛋白表达水平,并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6组大鼠行为学评分、NF-κB蛋白、TNF-α蛋白、TNF-α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持续吡格列酮组行为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模型组,显著低于假手术和正常组(P<0.05); 术前吡格列酮组和术后吡格列酮组行为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假手术、正常组行为学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持续吡格列酮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吡格列酮组、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正常组(P<0.05); 持续吡格列酮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正常组(P<0.05)。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TNF-α、NF-κB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 假手术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持续吡格列酮组血浆TNF-α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模型组(P<0.05),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血浆TNF-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吡格列酮可抑制血浆以及脑组织中炎性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段三价铁的沉积颗粒与转铁蛋白(Tf)、转铁蛋白受体(TfR)及铜蓝蛋白(CP)之间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旨在探索三价铁及其内源性的铁转运体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害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Ⅳ型胶原酶定位注射制造脑出血模型,应用摩罗利(Mallory)铁染色法观察不同组别及时间段的三价铁沉积,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不同时间段Tf、TfR及CP的表达变化.结果 脑出血3、7、14d组较同期假手术组三价铁沉积显著增多,且以第14天最多;脑出血各组Tf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且以第3~7天组最多;脑出血第1、3、7天组TfR及CP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以第3~7天表达最多;相关分析显示三价铁沉积颗粒与Tf、TfR免疫阳性细胞呈显著正相关,CP免疫阳性细胞与Tf、TfR免疫阳性细胞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脑出血后三价铁沉积可诱导Tf及TfR的表达,Tf/TfR表达上调可能参与脑组织内铁的转运及清除;脑组织内三价铁的沉积可能不直接诱导CP的表达,但CP可能协助Tf/TfR共同完成脑组织内铁的转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CSF)阿片肽———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113(DynA113)的含量变化及纳络酮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纳络酮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纳络酮组加用纳络酮3.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d、14d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的含量,分析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上述指标变化的关系并与正常组(正常血浆组及正常CSF组)比较;对两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进行比较。结果(1)脑出血患者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含量与两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均P<0.01);不同出血部位患者的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脑出血量与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63、0.480、0.645、0.380,均P<0.01);(2)治疗后纳络酮组血浆和CSF中βEP、DynA113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GCS、NDS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浆和CSF中阿片肽含量异常升高;纳络酮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浆及CSF中阿片肽含量,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延迟性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动态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假手术组(S),脑出血组(M),延迟12h亚低温组(HT12)和延迟24h亚低温组(HT24).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Ⅳ型胶原酶注人大鼠尾壳核制作脑出血模型,模型制备后于12h及24h点将大鼠放入冷室降温,维持肛温在(33±1)℃,均持续12h,各组在模型制作后12h、24h、36h、3d、7d记录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死亡率.大鼠脑组织做HE染色及TUNEL染色,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HT12,HT24)可减少脑出血后大鼠各时间点的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数(P<0.05);与模型组相比,3d时亚低温组( HT12,HT24)神经细胞凋亡率及大鼠7d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延迟24h的亚低温可降低大鼠7d的NDS评分(P<0.05),而12h的延迟治疗无此作用(P>0.05).结论 延迟的亚低温治疗可减少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降低死亡率,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脑出血(ICH)周边组织谷氨酸(Glu)、脑水含量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Epo组,均分为(出血前、出血后4h、6h、12h、24h、72h、7d)7个时间点。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大鼠脑含水量及脑出血周边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大鼠脑出血24h后含水量明显增高,48h~7d左右达到高峰,在Epo干预后,脑水肿形成明显减轻(P<0.05;P<0.01)。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在4h开始升高,分别在12h、72h达到高峰。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P<0.01),3d达峰值,Epo干预后,G lu含量及凋亡细胞数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大鼠脑出血后出现明显脑水肿,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增高,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Glu可以促进其凋亡;Epo干预后,大鼠脑水肿减轻,Glu含量降低,Epo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铁螯合剂去铁胺对百草枯干预小鼠脑内多巴胺(DA)含量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百草枯组、去铁胺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测定纹状体DA含量,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中脑黑质部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腹腔注射百草枯20mg·kg-1·d-1连续3d后,小鼠自发性活动明显减少,纹状体DA含量明显减少,黑质部SOD和GSH-Px的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去铁胺干预后小鼠纹状体DA含量和黑质部SOD和GSH-Px的活性明显增加,MDA含量明显降低,与百草枯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铁胺干预后使小鼠纹状体的DA含量升高,氧化应激程度减轻。提示去铁胺对小鼠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元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辛伐他汀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脑出血组(n=24)、高剂量辛伐他汀组(HS组,n=24)和低剂量辛伐他汀组(LS组,n=24)。采用Ⅶ型胶原酶注射法建立大鼠ICH模型,对照组注入1 μl生理盐水。辛伐他汀干预组造模前2周给予辛伐他汀灌胃至造模当天(LS组2 mg/kg·d,HS组8 mg/kg·d)。造模前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造模后24 h,每组取6只大鼠测定血肿体积;造模后5 d,每组取6只大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然后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造模后5 d,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FluoroJade B染色检测血肿周围神经元变性;造模后5 d,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通道蛋白(AQP)4、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和磷酸化c-Jun 氨基末端激酶(p-JNK)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血肿体积显著增加(P<0.05),脑含水量、血肿周围脑组织FJB阳性细胞数以及VEGF、AQP4、p-ERK和p-JNK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神经功能显著变差(P<0.05)。预防性应用辛伐他汀,显著缩小血肿体积(P<0.05),显著降低脑含水量、血肿周围脑组织FJB阳性细胞数以及VEGF、AQP4、p-ERK和p-JNK表达水平(P<0.05),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P<0.05)。HS组血清TC和LDL-C水平、神经功能、血肿周围VEGF、AQP4、p-ERK和p-JNK表达水平较LS组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血肿体积、脑含水量、血肿周围变性神经元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VEGF和AQP4的表达,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减少血肿周围神经元变性,从而改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脑出血后组织水含量和ATP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所引起的脑水肿是能量代谢障碍所致,以细胞内水肿为主[1]。研究发现:脑出血早期血肿周围就有血流量下降,对其原因有多种假说,如颅内压增高[2]、血肿机械压迫[3]、介质释放所致的血管痉挛[4]等。但上述假说有些并不符合临床的具体情况。最近有报道[5]认为脑出血后早期,血肿周围组织因处于缺血状态,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导致了脑水肿的产生。本实验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血肿周围组织水分和ATP含量的变化并探讨相互关系。 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 成熟雄性Wistar大鼠96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12组,分别为脑出血后1、4、12、24、48、96、1 68h组,假手术后1、12、48、168h组及正常对照组(各组n=8)。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神经修复作用,可能对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分化及移植到脑出血大鼠后的存活、迁徙、分化情况,探讨神经干细胞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 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材料:选用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18只为受体,体质量280~320 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用鼠抗BrdU为Neomarkers产品, 鼠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兔抗微管相关蛋白2 为Chemicon产品。 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医学院解剖组胚实验室完成。从胎龄14 d的胎鼠海马中分离、培养、鉴定神经干细胞。16只受体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BS组和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均通过尾状核内注射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移植NSC组在造模后30 min在血肿腔周围四点分别移植浓度为2×1011 L-1神经干细胞悬液5μL;PBS组于相同时间点在脑内相同部位注射PBS;PBS和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方法同自体血的移植方法。对照组大鼠在造模后30 min只造成四点损伤,不注射任何物质。 主要观察指标:在造模后立即,1,3,5,14,21,28 d采用前肢评分和转身评分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大鼠于造模后28 d麻醉后取脑,并通过双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BrdU免疫组化来检测移植入脑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情况。 结果:①神经功能评分:造模后5 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造模后14~28 d,干细胞移植组较其他3组明显改善(P < 0.05)。②脑组织切片双免疫组织学双标染色结果:干细胞移植组血肿周围凋亡细胞少于PBS组。受体大鼠脑组织切片显示有BrdU, 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说明神经干细胞可以在宿主脑内存活、迁徙和分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 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促进大鼠脑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