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现代医学正面临的重大突破和挑战,提出了中医药发展需要创新性的革命,思想解放必须重视的几个观点。现在是中国科学家提出创建新医药学的最佳时机,也是中国科学家凝聚的共识。介绍了新医药学(整体系统医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最后提出了设立中国“新医药学发展计划”的倡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精准医学的由来,指出了精准医学的优势和现阶段的不足。以中药复方“糖肾方”的现代研究为例,介绍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药精准医学研究。针对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的“方-病-证割裂”和“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两大问题,提出了建立“药物系统-生物系统”模式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实现“方-病-证整合”研究途径的解决之道,给出了研究路线总体设计的框架。介绍了“方-病关联研究”、“病-证结合研究”和“方-病-证整合研究”三阶段的具体方法和相应研究结果,并进行了小结。提出了精准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医药面临创新性突破发展之际,精准医学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也将为创建新医药学提供新的推力。  相似文献   

3.
医学发展趋势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健康观念、医学模式、医疗模式等角度, 探讨了医学发展趋势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认为生命的复杂性是现代医学发展与中医药现代化的交汇点。提出医学的发展和医学体系的完善, 需要中、西医两大医疗体系的优势互补、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中医药现代化可望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 形成一个在医学上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兼容传统与现代医学优势, 在药学上强调整体疗效与安全性, 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清楚的#未来新医药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健康观念、医学模式、医疗模式等角度,探讨了医学发展趋势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认为生命的复杂性是现代医学发展与中医药现代化的交汇点。提出医学的发展和医学体系的完善,需要中、西医两大医疗体系的优势互补、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中医药现代化可望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形成一个在医学上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兼容传统与现代医学优势,在药学上强调整体疗效与安全性,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清楚的“未来新医药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创建我国的统一新医药学,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祖国医药学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使祖国医药学的理论和疗效的原理得到现代科学的正确解释,才能使祖国医药学中的精华得到继承和发展,逐步提高到中西医结合的新理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的现代研究经过曲折的 80年 ,有许多卓著的成果 ,也走了不少弯路 ,从当初摒弃中医理论 ,到解释中医理论 ,现在又提出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现代研究。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通过分析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得出三个层次的假说 ,认为第一层次是用现代医药学理论验证中医药理论 ;第二层次是对传统中医药有所创新 ,有利中医的发展 ;第三层次是对现代医学的创新有启发作用。希望对中医药现代化及整个医学的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第二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会议将于今年11月在成都召开,它将推动中医药工程学科的发展。运用现代工程学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中医药学(包括民族医药学)进行创新研究并推动产业化进程的所有工作都属于中医药工程的学科范围。 1 中医药工程的学科涵义 中医药工程学发源于信息工程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早在70年代末,北京中医院中医专家关幼波教授和计算机应用专家谢敏教授合作开发的中医专家系统,开创了中医工程这一学科。同时,湖北中医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用控制论理论阐述中医理论,进一步奠定了中医工程学的基础。而l987年,中国生物…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通报》2008,7(2):22-22
在4月20日举行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中西医结合是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加以坚持,加以发展壮大。陈竺说,50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西医学习中医,与中医共同开展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创造新医药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药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大量的实践和科研证明,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自主创新性。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发展壮大中西医结合事业。  相似文献   

9.
正期待30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终于在2016年12月25日颁布。这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今后中医药学术与事业复兴、发展的法律保证。《中医药法》总则第二条规定:中医药学"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总则第三条规定:国家"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阐  相似文献   

10.
在2012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接受记者采访时题词:"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走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他提出,医改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深化医改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契机,中医药发展为医改提供重要动力;中医药作为医药创新源头的作用十分显著,现代科技和传统医药的融汇是中国医药学持续进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其职能。一般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样是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包括中医药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鉴定,传承中医药历史、反映当代中医药科技、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变革等。因此认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职能重在面向全社会,承担其相应职能。  相似文献   

18.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宋洁  刘慧灵  薛健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82-2482
目的建立提取物中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和萘的含量,色谱条件为:SE-54,(30 m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FID检测器检测。结果几种残留溶剂加样回收率>95%,RSD<3.0%。结论该方法的精密度、线性关系和回收率良好,且方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