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牙合)15名,进行锥形束 CT 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 <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正常(牙合)人切牙区颌骨的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通过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69名恒牙初期正常(牙合)人进行研究。结果①高角面型齿槽骨厚度窄、切牙区颌骨高度大。低角面型具有相反的形态特征。②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上下颌切牙区颌骨形态结构在前后向的代偿变化,主要是腭(舌)侧骨皮质板发生代偿倾斜变化③相对于前颅底平面,正常绐人高角面型上颌切牙、切牙区颌骨代偿性竖直;低角面型代偿前倾。相对于下颌平面,高角面型下颌切牙、切牙区颌骨代偿竖直;低角面型代偿前倾。结论正常(牙合)人切牙区颌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错[牙合]类型患者下前牙区牙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恒牙列初期错[牙合]畸形患者16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将患者分为9组,对其X线头影侧位片上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厚度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厚度最大,其次为均角组,高角组最小。高角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较窄,低角组较厚。在高角、均角、低角各组内部,骨性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Ⅲ类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较小,与高角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Ⅲ类患者与均角Ⅰ、Ⅱ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前牙区牙槽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索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对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进行后牙垂直向控制。方法7例矢状骨面型Ⅰ类或Ⅱ类的高角非开[牙合]病例,减数双尖牙矫治,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上下颌第一、二磨牙间植入MAS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对磨牙实施持续轻力压低,结合摇椅弓控制前牙覆[牙合],种植体同时也作为矢状向支抗用于滑动法回收前牙。结果所有患者拔牙间隙全部关闭后的治疗结果显示:上颌磨牙平均压低2.43mm,MP/SN角平均减小3.35°,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下颌磨牙平均压低1.79mm,前牙覆[牙合]平均减小2.63m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垂直向控制手段为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提供有效的后牙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低角骨性Ⅲ类组25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颏联合形态相关指标,观察并比较4组的颏联合形态。结果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的颏联合存在形态差异,但整体厚度和高度差别不大。高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较小的颏突度和基骨高度(P<0.01);低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P<0.05)和下牙槽顶部厚度(P<0.001)。矢状骨面型相同时,高角组比低角组有较小的颏厚度、颏突度和较大的颏联合总高度(骨性Ⅱ类组P<0.001,骨性Ⅲ类组P<0.05),并且更易出现下牙槽基部薄于顶部的葫芦形颏部(P<0.01)。结论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畸形者,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垂直骨面型对颏联合形态的影响大于矢状骨面型,高角骨性错畸形者移动下切牙的正畸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上下前牙牙冠与牙根所成的角度(冠根成角),为正畸治疗过程中上下前牙更安全而有效地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152例,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53例)、均角组(52例)、低角组(47例),应用Invivo dental 5.0软件将所有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各组上下前牙的冠根角(CRA)和面轴角(SSA)。结果    各组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上中切牙CRA和下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而下中切牙CRA和上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低角组上中切牙CRA > 180°且SSA为负值。结论    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中高角和均角患者上中切牙冠相对牙根向舌侧倾斜,且高角患者更加明显;低角患者上中切牙与之相反,表现为牙冠相对牙根向唇向倾斜。3种骨面型患者的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均向舌侧倾斜,且下颌平面角越小,其牙冠舌向倾斜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矫治前安氏Ⅱ类年轻成人错牙合患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观察其切牙区牙颌代偿情况及牙槽骨形态。方法:选取未经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17例,根据上颌中切牙的唇倾程度及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及t检验对其牙颌代偿情况及牙槽骨形态进行研究。结果:1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者U1/SN、LI/MP、UA、Uap、LAH、LBH和LLH的测量值均大于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但SN/OP、U1/L1、UAH、UDH、UBH、UP、LP、LAP则小于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相互比较:均角组和低角组SNA、SNB、L1/MP、UP、UAP、LA、LP、LAP值都显著大于高角组,而ANB、SN/OP、SN/MP、FH/MP、UAH则显著小于高角组。而UDH,LDH,LAH,LBH值则仅均角组显著低于高角组。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和2分类错牙合相比较,二者在牙颌代偿及牙槽骨形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牙颌代偿和牙槽骨形态均受到垂直骨面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与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中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下颌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8~28岁)共126例,骨性Ⅲ类62例,骨性Ⅰ类64例;按照垂直骨面型(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进行再分组,测量下中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与骨性Ⅰ类似,下前牙牙根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组中,下前牙牙根舌侧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相同垂直骨面型中,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骨性Ⅰ类(P<0.05);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薄(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前牙根尖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均较Ⅰ类狭窄,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下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趋于变薄。  相似文献   

9.
的研究不同错类型患者下前牙区牙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恒牙列初期错畸形患者16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将患者分为9组,对其X线头影侧位片上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厚度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厚度最大,其次为均角组,高角组最小。高角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较窄,低角组较厚。在高角、均角、低角各组内部,骨性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Ⅲ类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较小,与高角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Ⅲ类患者与均角Ⅰ、Ⅱ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前牙区牙槽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错牙合畸形的分类与牙槽骨垂直吸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来我院行正畸治疗的18岁以上患者450例,对治疗前的石膏模型及全颌曲面断层片的辅助检查进行统计,按不同错牙合畸形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分类,并对牙槽骨垂直吸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安氏错牙合畸形和矢状骨面型分类后,牙槽骨垂直吸收的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按垂直骨面型(FH-MP平面)分类后,均角、低角和高角的垂直型牙槽骨吸收患病率分别为22.2%、41.2%和32.9%(P<0.05),在两两比较中,低角和高角的垂直型牙槽骨吸收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均角成年错牙合患者(P<0.05),而低角与高角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成年错牙合患者中,异常的垂直骨面型与牙槽骨的垂直吸收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临床治疗中对具有垂直向不调的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更应关注其牙周健康及定期进行牙周维护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骨性Ⅱ类高角及均角患者上颌中切牙长度与以往数据的差异,分析垂直骨面型对牙根长度及位置的影响以及牙根长度与位置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02名患者,依头颅侧位片结果分为高角组和均角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测量上中切牙根长及位置,根长与既往文献对比,分析数据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高角组根长(10.41±1.78)mm,均角组根长(10.50±1.70)mm,高角组中切牙根长短于均角组;高角组唇倾度(101.97±9.26)°,均角组唇倾度(106.98±9.05)°,高角组唇倾度小于均角组;上中切牙根长与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及舌侧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与牙根牙槽骨交角呈负相关。结论 骨性Ⅱ类高角及均角患者上颌中切牙长度短于以往大部分数据,高角组唇倾度小于均角组,垂直骨面型及唇倾度均对牙根长度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骨性Ⅱ类高角、均角和低角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测量项目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FH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时,骨性Ⅱ类U6较个别正常牙合更加远中倾斜。以腭平面及FH平面为参考时,骨性Ⅱ类低角组到高角组,U6有远中倾斜趋势。以牙合平面为参考时,U7在高角组到低角组有远中倾斜趋势。结论:为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骨性Ⅱ类错牙合U6有远中倾斜。骨性Ⅱ类U6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代偿性远中倾斜,但U7远中倾斜趋势不明显。无论何种骨性Ⅱ垂直骨面型,U6代偿性倾斜移动以维持咬合力沿牙齿长轴传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牙齿的位置、牙槽骨形态等特征。方法将90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分为3组,Ⅰ度、Ⅱ度、Ⅲ度深覆盖组各30例;正常牙合组30例作为对照。方差分析比较90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与正常牙合组的20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牙合组相比,Ⅰ度深覆盖组患者的U1-NA、MxAABH较大(P〈0.05),N-Me、ANS-Me较小(P〈0.05);Ⅱ度深覆盖组患者U1-SN、L1-MP、U1-NA、MxAABH、MdAABH、N-ANS/N-Me较大(P〈0.05),SN-OP、L1-SN、N-Me、ANS-Me较小(P〈0.05);Ⅲ度深覆盖组患者U1-SN、L1-MP、U1-NA、L1-NB、MxAABH、MdAABH、N-ANS/N-Me较大(P〈0.05),SN-OP、L1-SN、Co-Po、N-Me、ANS-Me较小(P〈0.05)。Ⅰ度、Ⅱ度深覆盖组相比,U1-SN、L1-SN、L1-MP、MxAABH、MdAAB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Ⅲ度深覆盖组相比,U1-SN、L1-SN、L1-MP、U1-NA、L1-NB、MxAABH、MdAABH、ANS-M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Ⅲ度深覆盖组相比,U1-SN、U1-NA、L1-N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上下颌切牙唇倾明显,且随着覆盖增大,上下颌切牙唇倾度增大;牙合平面倾斜度小于正常牙合组;上下颌前部牙槽骨高度大于正常牙合组;全面高和下面高小于正常牙合组。治疗此类患者应注意纠正上下颌切牙轴倾度、牙合平面倾斜度及下面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替牙期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差异,为替牙期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3组患者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比较各组间髁突形态特点。结果 替牙期3组患者的髁突上部高度h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角组最小,低角组最大(P<0.05);升支高度RH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RH值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角组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髁突高度与髁突颈部宽度的比值在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垂直骨面型的生长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区牙槽骨宽度的差异。方法:选取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高角组23名,均角组25名,低角组24名,测量其头颅侧位片上的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宽度的相应指标,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个别正常[牙合]UP值、IP值和LA值在低角组与高角组、均角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与均角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UA值在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UH值在高角组与低角组、高角组与均角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角组与均角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H值在高角组与低角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宽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关,高角组上切牙根尖部腭侧,下颌切牙根尖部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较薄,而低角组相应处的牙槽骨较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个别正常牙合的差异,为临床上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正畸治疗目标的确定提供指导。方法 采集30例个别正常牙合成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分为高角组(8例)、均角组(12例)和低角组(10例)。使用DICOM数据导入Invivo5软件测量∠L1/MP、∠L6/MP、L6牙长轴交角、牙合平面角、Balkwill角、Bonwill三角高与底之比。结果 高角组和均角组∠L6/MP小于低角组,牙合平面角大于低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角组、均角组个别正常牙合人群牙合平面较低角组前倾,下颌第一磨牙牙长轴在近远中方向上较低角组直立,而高角组与均角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正畸治疗中,与高角及均角患者相比,低角患者的牙合平面相对于眼耳平面位置更接近水平,下颌磨牙位置相对于下颌平面更向近中倾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CB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的大小。方法:选择骨性Ⅲ类患者44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14例、均角16例、高角14例。应用DOPHIN软件,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不同水平牙槽骨的横断面面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低角患者上颌切牙在根颈1/3、根中1/3、根尖1/3处骨面积都大于均角与高角患者(P〈0.05),下颌切牙在冠1/3、根中1/3水平处骨面积也大于高角与均角患者(P〈0.05)。结论:低角患者上下切牙牙根周围骨质较多,高角患者最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正畸矫治后切牙转矩角对矢状骨面型的代偿情况。方法测量157例错(牙合)畸形矫治满意患者治疗后的矢状骨面型头影测量指标,与切牙转矩角进行相关分析和分组比较。结果与Ⅰ类骨面型相比,Ⅲ类骨面型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Ⅱ类骨面型相反。Ⅰ类骨面型患者矫治后,切牙转矩角对矢状骨面型的代偿首先并主要发生在下颌:ANB 角>3°时,下切牙唇倾达到5°。结论矫治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畸形患者时,应根据预测的矫治后 ANB 角度,调整切牙转矩角。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类患者切牙唇倾度的异同,从而指导临床的错诊断、设计、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错成人患者149例,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根据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SN/MP)将其分为3组,进行测量后分析各组切牙唇倾度差异。结果 3组样本切牙唇倾度不同。高角组上切牙较为直立,低角组下切牙较为唇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垂直骨面型不同,切牙唇倾度也不尽相同,在临床中应针对矢状骨面型以及垂直骨面型共同分析,从而获得完善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摆形矫治器矫治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错的疗效及对牙颌面的影响。方法 对30例样 本(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各10例)治疗前后的24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在 不同的垂直骨面型中远中移动的距离不同,低角组移动最小,高角组移动最大;上颌磨牙在3组中均被压低,但差 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样本第一双尖牙向近中移动量和前牙覆盖增加量不同,低角组最多,高角组最少。结论 摆 形矫治器可有效远中移动磨牙,在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磨牙均被压低,为摆形矫治器用于矫治AngleⅡ类高角患者提 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