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平扫联合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MSCT平扫与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分析HCC病灶的密度分布情况。结果 动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高于平扫和门静脉期(P <0.05);联合诊断的病灶检出率为100.00%,高于平扫的65.26%(P <0.05)。HCC病灶在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结论 MSCT平扫联合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显著提升HCC患者的病灶检出率,尤其是对微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手术及穿刺)为肝脏肿瘤的136例患者(病灶280个)的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资料。结果:动脉期显示217(77.50%)个病灶,门静脉期显示195(69.64%)个病灶,延迟期显示196(70.00%)个病灶,三期综合显示267(95.36%)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95.00%。结论: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SCT(即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102例患有原发性肝癌的病人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临床价值.结果 用MSCT(多层螺旋CT)扫描的102例病人中,在肝中的癌结节一共被检查出123个,在处于延迟扫描的时期、处于门静脉扫描的时期、处于动脉扫描的时期、处于平扫的各被诊查出有96、89、112、62个病灶.确诊概率分别是:78.05%、72.36%、93.49%、50.40%.结论 MSCT(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很大,足目前更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林传友 《现代保健》2009,(21):125-127
目的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观察2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25s开始扫描,门静脉期是65s开始扫描,延迟是5min开始扫描,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5-7s。结果(1)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2)门静脉期表现:环靶征、环状征、花瓣征、分房状征。(3)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共发现60个癌灶。平扫发现30个病灶(50%),其中26个呈低密度,4个因伴脂肪肝而呈略高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52个,占86.67%,门脉期检出病灶43个,占71.67%,延迟期检出病灶47个,占78.33%。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提高SHCC的诊断是十分重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在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将动脉早、中及晚期相互组合,优化出诊断PHC的最佳扫捕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PHC的患者92例,共140个PHC病灶;其中男75例,女17例,年龄28~77岁。采用飞利浦螺旋Brilliancel6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中期、晚期及门静脉期),动脉早期为22s,动脉中期为29s,动脉晚期为37s,门脉期为75s,延迟期为5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并对肝脏与肿瘤实性部分的CT密度值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差值行统计学分析。将动脉早、中、晚期组合成4种方案,计算其各自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40个病灶中,瘤径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中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H=55.268,P=0.000〈0.01)。动脉早期检出率最低为35.71%,动脉晚期检出率最高为78.57%,动脉早、中、晚期及门静脉期对于病灶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3.985,P=0.000);动脉早期+晚期(80.00%)与多动脉期(80.00%)联合扫描的检出率一致且最高,同时与单纯动脉早、中或晚期扫捕相比,动脉早期+晚期扫描及多动脉期联合扫描的检出率最高。结论采用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将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使显示富血供肿瘤强化的机会增加,同时较薄层面的扫捕也提高了PHC病灶检出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并分析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MSCT的影像表现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综合分析于2015年2月~2017年3月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24名患者MSCT平扫+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总结各病灶的发生分布、边界形态、增强表现等影像信息。结果: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MSCT平扫显示不满意,检出率低,仅有8个病灶有较明确的影像改变;MSCT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显著升高,门脉期较动脉期和平衡期显示病灶更加明确,全部病灶在门脉期均有相对密度改变。结论: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在MSCT平扫检出率低,MSCT增强扫描能显著提升病灶的检出,同时根据病灶部位、形态及MSCT影像表现,可以对鉴别相关疾病有所帮助,降低误诊和漏诊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血供特点,提高CT对小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观察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细胞癌患者,采用肝动脉、门静脉及静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选择于注入造影剂后28~30 s、65~70 s及180 s。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 ml/s,用量90~100 ml。结果共发现37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5.6%、94.6%、97.3%、81.1%,动脉期和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P<0.05),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平扫与静脉期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4例中28例肝癌组织为单纯肝动脉供血型,其中动脉期强化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22例,边缘轻度高密度6例;6例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其中4例在三期扫描过程表现为"向心性"强化。结论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由肝动脉供血者占绝对优势;部分可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呈现"向心性"强化征象,需与肝脏血管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肝脏局灶结节增生(FNH)的MR成像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24例确诊的FNH患者43个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2名诊断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诊断,总结FNH的MR图像特点。结果:MR平扫显示:T1WI中呈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9处病灶检出瘢痕。动态增强检查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高信号;门静脉期病灶信号强度逐渐减低;延迟期病灶高信号逐渐减低。共计21个病灶检出瘢痕,增强检查可使FNH的诊断率提高22.9%。结论:MR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针对FNH病灶检测敏感度较高,结合增强榆奇,可以显著提高病灶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朱光源 《现代医院》2012,12(1):56-5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临床的联系。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2011年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平扫均为不规则低密度灶,病灶密度不均匀,轮廓不清,其中16例病人的病变区可见胆管扩张,8例见肝包膜回缩征,3例见病灶内不规则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16例,门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不规则强化9例,延迟期呈向心性增强16例,误诊2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有较特征性的强化特点,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脉期60s,延迟期120s。结果 5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53个,病灶直径平均(2.85±0.23)cm,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有助于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韩泽 《智慧健康》2023,(4):10-1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采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增强扫描病灶的诊断效能和影像学表现。方法 本次总共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40例病例展开研究,均以PLC确诊,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所有对象均实施MRI、MSCT等增强扫描。对比两种方式诊断效能,分析两者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共检出50个病灶,其中25例巨块型(>3cm)肝癌检出33个病灶,15例小肝癌检出17个病灶。MRI延迟期、门脉期、动脉期分别检出病灶42个(84.0%)、26个(52.0%)、47个(94.0%),而MSCT分别检出42(84.0%)、40个(80.0%)、45个(90.0%),两者除门脉期外其他期对比差异显著(P<0.05)。患者病灶包膜经MSCT、MRI显示效果差异较小(P>0.05)。本组50个病灶MRI、MSCT增强扫描分别确诊45个(90.0%)和42个...  相似文献   

13.
王燕 《药物与人》2014,(6):77-77
目的:探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行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接受诊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00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研究其经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形式。及其特征。结果:接受诊治的患者中28例肝细胞癌,25例肝血管瘤,17例胆管细胞癌。15例肝转移瘤,15例肝脓肿;患者的肝细胞癌动脉期的病灶强化,其密度比正常肝实质高,典型血管瘤的表现主要为平扫呈现低密度,而胆管细胞癌的动脉期未出现强化,患者三期扫描以慢进慢出呈现出来.肝转移瘤的CT扫描以牛眼征较为常见。结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行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效果显著,能够通过对各种疾病CT表现特征,再联系临床资料基础上可以有效评估病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物质定量分析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癌性结节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2-6月在本院行能谱CT三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肝占位患者33例,其中肝硬化再生结节22例,癌性结节11例,对比两组病例的能谱图像,算出不同能量时病灶与肝实质对比噪声比(CNR)、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含碘浓度比值(LNR)、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碘浓度差异(ICD)。结果:肝硬化再生结节与癌性结节在不同能量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有一定规律,随着能量的增加,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减少(P〈0.05)。癌性结节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碘浓度比值和碘浓度的差异值均低于肝硬化再生结节。动脉期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含碘浓度比值鉴别肝硬化再生结节与癌性结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能谱CT物质定量分析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癌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巨大临床价值,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多期增强扫描征象,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平扫及三期动脉增强扫描表现。结果平扫7例为等或稍低密度,3例为低密度;4例病灶中心可见中央疤痕。增强扫描动脉期8例明显强化,2例中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程度减轻,但较正常肝实质8例呈等或稍高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延迟期7例呈等或稍高密度,3例呈稍低密度。4例中央瘢痕延迟期强化显著。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要点,提高与其他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3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与增强后的表现。结果共检出36个病灶,28例为单发病灶,4例2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19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病灶呈等密度;17个病灶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CT正确诊断28例,诊断符合率87.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对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可明显提高与血管丰富的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石龙 《现代养生》2014,(2):39-40
目的:通过对小肝细胞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与病理分析,提高小肝细胞癌的影像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之间的经确认的小肝细胞癌患者36例,共42个病灶,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35-72岁,平均42岁。CT常规先做全肝或上腹部CT平扫,注射对比剂后25-30秒行肝动脉期扫描,65-70秒行门静脉期扫描,对部分病例还进行病灶延迟扫描,延迟时间为3.5分钟及10-15分钟。统计各病的影像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36例小肝细胞癌42处病灶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影,其最大直径为3.0×3.0cm,最小为1.5×1.5 cm。边缘清晰者12例,边缘模糊者占30例。螺旋CT增强动脉期强化高于周围肝实质的有25例,动脉期强化低于周围肝实质的有8例,动脉期有强化环的有9例。以上42个病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结论:小肝细胞癌影像表现较为复杂,结合其病理分析,我们将其影像表现分为多血供型小肝细胞癌影像表现,少血供型小肝细胞癌及影像表现小肝细胞癌也缘强化等几种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正确认识肝细胞癌增强的各期CT表现,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2012~2013年度在我院就诊的HCC患者70例,男48例,女22例,进行MSCT双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70例HCC在MSCT双期及延迟期扫描有多种类型表现,其中最典型表现为"速升速降"型。结论:随着MSCT检查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后处理功能,能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肝脏的(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动态扫描及癌灶和血管的三维重建,有助于癌灶的准确定位,判断癌灶与邻近肝动脉、门静脉和其他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了解肿瘤血供与非癌变肝组织之间的境界是否清晰,有无门脉癌栓等,从而有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诊断率。为肝癌手术和诊疗方案的制订以及预后预测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及其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2月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0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平扫密度、静脉期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动脉期、延迟期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环壁完整率、环内低密度率、灌注异常率、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向心性延迟强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显示其病灶密度不均、内部模糊、边缘模糊,增强后病灶提示“簇状”征象,静脉期CT显示脓肿边缘有明显的强化显像,平衡期CT显示等密度影,且病灶范围较早期明显缩小,肝癌患者则未见这种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鉴别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和肝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26例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中,17例位于肝左叶,9例位于肝右叶。肿块型21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12例肿块呈分叶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至中度周边强化或线条状、网格样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逐渐明显并向病灶内部延伸,16例病灶中央出现明显延迟强化。肿块占据的肝脏局限性萎缩或肝包膜凹陷10例。浸润狭窄型3例,表现为胆管壁局限性增厚伴强化。2例未见明确肿块。22例伴胆管不同程度扩张。5例肿块伴有结石或钙化。12例肿块伴有坏死。结论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与肝细胞癌、肝脓肿、血管瘤等疾病鉴别诊断时多期增强扫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