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颌骨牵引成骨术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术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要求和原则。方法 对4例患者行颌骨牵引成骨术,年龄19~25岁,平均21.5岁。4例分别行术后、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结果 ①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术前正畸治疗较为简单,一般情况在短时间内排齐上下牙列,便于不锈钢圆丝的应用。②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术后正畸治疗最具特色且较为复杂。术后正畸的首要任务是采用颌间垂直牵引,使脱离咬合的后牙在短时间内建立He关系。在垂直牵引时,宜采用非常轻力。有些患乾需要采用颌间交互牵引,在纠正牙区开He的同时,敌正后牙的覆盖的关系。③颌骨牵引成骨术后,有些患者需要扩大上颌牙弓,矫正后牙的反He。④颌骨牵引成骨术后,由于肌肉的牵拉,颌骨有复发的趋势,因此除在骨牵引成骨术后保留骨牵引器2~3个月外,还应在术后正畸治疗时,尽早换用较粗的唇弓,以利于进行Ⅱ类或Ⅲ类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手术优先与正畸优先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4例,其中正畸优先组13例,手术优先组11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并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进行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正畸优先组与手术优先组都能够成功改善患者的覆盖及软组织侧貌,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手术优先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8.86±3.61)个月,显著小于正畸优先组(27.15±5.16)个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手术优先组与正畸优先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严重双颌前突分别采用正畸拔牙矫治和外科根尖下截骨手术矫治的效果,并探讨两种矫治方法的适应证.方法 选择严重双颌前突病例20例,其中15例经正畸拔牙矫治(正畸组),5例行根尖下截骨术矫治(手术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两组SNA、SNB角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正畸组SNA角减少(0.59±0.88)°,SNB角减少(0.45±1.19)°;手术组SNA角减少(3.63±1.22)°,SNB角减少(2.58±1.24)°.反映侧貌突度改善的切牙内收指标U1-Y、L1-Y和上下唇突点内收指标TUL-Y、TLL-Y治疗前后差值均未超过7 mm.治疗前后两组下颌平面角MP-SN的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改善双颌前突患者侧貌问题上,与正畸拔牙矫治相比,根尖下截骨术内收切牙的幅度并无太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前,成年人的正畸需求越来越高,但对于一些严重的骨性错(牙合)畸形,通常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正颌正畸治疗包括术前正畸、正颌手术以及术后正畸三个方面.术前正畸去除牙齿的代偿,改善软组织与骨组织的协调关系后进行正颌手术,术后正畸进一步调整并维持牙齿的咬合关系,该方法花费的时间长,术前去代偿使得患者面容暂时性丑化并且给患者带来心理以及功能上影响的不足.因此,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手术优先(SFA)的概念,该方法解决了因术前正畸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则对SFA正颌正畸治疗方法的一些基本理念、临床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江卫东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1,7(4):229-231
青少年的牙列畸形多数可应用矫治器进行矫治,而对于严重的畸形,尤其是成人的牙列畸形,则往往需要采用外科方法治疗方能奏效。近年来有关根尖下截骨术治疗前牙列畸形的报导较多,尤其是耿温琦对这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深入。本文仅就1987年以来,我们应用根尖下截骨术矫治前牙畸形,取得满意效果的体会作一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颌外科患者的术后正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术后正畸的必要性及矫治的目的。方法 :对 10例正颌外科患者术后正畸的分析讨论。结果 :术后矫正可进一步改善正颌外科患者的关系。结论 :正颌外科术后要取得良好的关系 ,建立平衡 ,必需进行术后矫正 相似文献
7.
<正>常规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一般采用术前正畸去代偿,手术矫正颌骨畸形,术后正畸精细调整咬合关系的方式进行[1]。此种治疗方式耗时较长,且术前正畸往往会加重畸形表现,无法满足对美观有较大需求的成年患者。近年来,随着术后患者面部美观与协调性的提高[2],“手术优先”越来越受到成年患者的青睐,但由于术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开畸形,对患者后续正畸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是指上下颌牙弓及颌骨在垂直方向上的发育异常,其临床表现为上下颌部分牙在牙尖交错位及下颌功能运动时在垂直方向上无接触[3]。 相似文献
8.
《口腔医学》2017,(12)
目的评估"手术优先"正畸正颌治疗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就诊于常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患者共计43例,均采用"手术优先"正颌正畸治疗。分别对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进行自身的评估以及客观的分析。对于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描述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T1期:一般为术前一周到两周;T2期:术后两周到三周即术后正畸开始前;T3期:整个治疗过程结束,一般为术后10个月到一年左右。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女性患者TMD发病率较男性高,所有患者治疗后TMD比例(32.6%)低于治疗前(79%)。牙合平面偏斜超过2 mm患者患有TMD概率明显高于偏斜小于2 mm的患者(P=0.009)。有TMD及无TMD患者中均存在T1到T2阶段最大张口度明显变小(P<0.001),T2到T3阶段明显增大(P<0.001),T1与T3阶段无明显变化(P>0.05)的情况。双颌手术或下颌单颌的手术方式对各阶段最大张口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手术优先"正颌正畸治疗方法在改善骨性错牙合患者面部外形及咬合的基础上,能够缓解合并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前主流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模式,包括"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3部分,但存在治疗周期长,术前正畸期间患者咀嚼功能及侧貌恶化等问题.近年来,有学者在传统主流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选择部分合适病例缩短或省略术前正畸,形成了先行正颌手术,再行术后正畸的治疗模式,称为手术优先模式.国内外也报道了许多该模式治疗的病例,相... 相似文献
10.
手术优先模式(surgery-first approach, SFA)是指患者在正颌手术前绕过术前正畸这一过程,或者只进行短暂简单的术前正畸,继而直接行正颌手术,以此避免术前正畸出现的暂时性面型恶化,并缩短治疗疗程,提高患者满意度。相较于传统的正畸-正颌模式,SFA有较为严格的选择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设计及操作难度提高,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长期稳定性的相关研究也较少。SFA作为传统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替代方案,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也将从SFA的概念、优缺点、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设计等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袁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5):374-377
<正>由于遗传因素或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外因,导致部分人的牙齿、牙弓、颌骨、颅面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关系异常、颌骨大小形态异常等情况,我们称之为牙颌面畸形。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12.
倪铭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1):123-126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待患者发育完成后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combination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and orthodontics)即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治疗。而“手术优先治疗模式”(surgery-first-orthodontic-approach,SFOA /SFA)作为这一经典治疗模式的补充,是在治疗初期先进行正颌手术,再进行正畸治疗。该文将对其发展、适应证选择、牙齿快速移动原理、临床应用、治疗结果与稳定性、优势与局限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正颌外科患者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彦恒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40(1):7-9
正颌外科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是成人正畸(adult orthodontics)中的一类特殊问题,既有成人正畸的特点,又有别于单纯的成人正畸治疗。鉴于此,口腔正畸医师不仅要掌握成人正畸的方法、特点和规律,同时要紧密结合正颌外科矫正设计方案,以满足外科手术移动颌骨后建立良好咬合关系的目的。现代正颌外科是颌面外科和口腔正畸两大学科紧密结合的产物,只有通过两者的密切配合,通过序列的术前正畸治疗、外科手术和术后正畸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12只猕猴施行Lefort Ⅰ型截骨术后,采用放射性核素和定量组织学手段研究发现:被移动骨块术后第一天血流量只有术前的50%,术后一周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两周比术前增高70%:术后血流量下降没有引起骨细胞坏死;截骨术中切断腭大动脉,手术一天以后,移动骨块血流量变化和组织活力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正颌正畸治疗成人骨性牙颌面畸形包括术前牙齿矫正、正颌手术和术后牙齿矫正,具有适应证范围广、治疗效果明确可靠等优点。然而,这一传统治疗方式也存在治疗周期较长和因术前去代偿所致的暂时性面容丑化等不足。近年来,“手术优先”正颌正畸治疗理念(即先进行正颌手术然后进行正畸治疗)被学者提出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该文就其基本理念、临床应用及优缺点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口腔正畸 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前后不同阶段牙齿的变化和术后的稳定性。方法 选取 31例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进行口腔正畸 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骨性安氏III类错患者 ,对其不同阶段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研究。结果 牙齿在术前正畸阶段有明显的去代偿 ,下切牙平均唇倾 7 0 8°。在术中 ,上切牙随颌骨的旋转有直立 ,下切牙有后移。术后 ,上切牙有唇向复发 ,下切牙相对于基骨稳定。术后牙齿保持良好的咬合 ,而且主要变化发生在术后正畸阶段。结论 III类错患者在术前正畸阶段牙齿明显去代偿 ,术后上前牙稍有复发 ,下前牙相对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上前牙及上牙槽骨严重前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上前牙及上牙槽骨严重前突的疗效及稳定性.方法:选择双颌前突成年患者28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8~35岁.术前正畸完成后,Le Fort Ⅰ型截骨术联合上颌骨前段截骨术将上牙槽骨-上前牙整体怪直并后退,术后正畸调整咬合关系.拍摄治疗前、术前正畸完成、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治疗后5个月时间点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减小(11.77±9.9)°(P<0.001),上牙槽骨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减小(6.24±3.9)°(P<0.001),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增大(19.4±8.6)°(P<0.001),上中切牙突度减小(6.62±2.2)mm(P<0.001),露齿减少(3.82±3.6)mm(P<0.001).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变化不大(P>0.05).软组织表现为鼻唇角增大,上、下唇后移及颏前点前移.术后各阶段测量指标无明显变化,手术效果稳定.结论: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可有效改正上前牙及上牙槽骨严重前突、改善露龈,维持牙根唇侧有足够的牙槽骨厚度,治疗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骨性安氏Ⅲ类畸形正颌术前正畸中上齿槽及牙的唇倾度的矫正,对正颌术后面型改善,以及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建立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安氏Ⅲ类错颌畸形双颌手术,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和非拔牙的两组患者,拔牙病例20例,非拔牙病例20例,头影测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长轴、鼻唇角、颌凸角等与面型有关的数据,评价拔牙和非拔牙术前正畸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面型矫正的影响。结果测量显示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矫正使鼻唇角明显增大,覆盖明显增大,代表面型的数据: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两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拔牙组对面型的调整更有效;牙长轴、覆骀覆盖、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在拔牙组数据与正常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值得注意上颌前牙的代偿性唇倾,对其去代偿矫正是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矫正中调整面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