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rjk》2017,(14)
目的:探究细菌性肺炎诊断时,使用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40例细菌性肺炎患者使用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检验,并归为观察组,针对另外40例健康体检者实施同样检查,并归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6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检测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均存在差异,说明通过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检测均能够发现患者机体异常情况,CRP检验阳性率为87.5%,血常规检验阳性率为65.0%,比较两组阳性率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说明CRP用于细菌性肺炎检验更加准确。结论: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用于诊断细菌性肺炎价值分析发现,其均能够反映出患者的疾病情况,但是C反应蛋白(CRP)对于疾病的检出率更高,因此更加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32例小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细菌性肺炎51例(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53例(支原体肺炎组),病毒性肺炎28例(病毒性肺炎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阳性率和C反应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1.54±4.19)×109L、(45.32±14.27) mg/L、52.9%(27/51)、62.7%(32/51),均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肺炎组C反应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17.57±8.01)mg/L、39.6%(21/53),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支原体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性肺炎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检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正确诊断,准确制定治疗方案,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单独及联合诊断细菌感染性肺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间到我院就诊的细菌感染性肺炎的患者46例和46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本次实验研究主体,肺炎患者应将其作为疾病组,健康体检人员应将其作为对照组,均行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比两组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值、单独及联合诊断阳性率。结果对比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值,疾病患者的显著较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联合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单独诊断方式,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诊断细菌感染性肺炎阳性诊断率较高,可有效确诊感染类型,该种检验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冯应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723-372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细菌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共62例,作为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患儿共60例,作为支原体肺炎组。两组患儿均经入院体检后,清晨抽静脉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大于8mg/L为C反应蛋白阳性。结果细菌性肺炎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患儿,前者C反应蛋白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后者,有助于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超敏C一反应蛋白及白细胞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儿科自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入院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同期体检的小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上述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后对采集的所有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患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以及白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93.33%和76.67%,而对照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的阳性率为0.从上述结果看来,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白细胞的阳性率.结论:血清超敏C一反应蛋白检测以及白细胞的检测对于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实行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联合检测,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将78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以抓阄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实行不同的检测,检验组实行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联合检测,对照组实行血常规检查,分析其诊断准确率.结果:经检验后,检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7.43%明显高于对照组79.4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容易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实行血常规和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联合检测可以较好地检测患者的病情,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手足口病发病率高,并且易交叉感染,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命健康。本研究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手足口病关系以及治疗前后水平变化,分析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快速准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01-01—2018-11-01广饶县大码头中心卫生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92例,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两组,即重症组(39例)和普通组(53例)。另选取同院同期行正常体检儿童46名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3组儿童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检测结果。结果重症组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和WBC检测结果分别为(64.24±13.44)mg/dL、(22.45±5.38)ng/mL和(15.20±4.16)×10~9 L~(-1),普通组分别为(25.40±6.78)mg/dL、(5.10±1.26)ng/mL和(11.66±3.53)×10~9 L~(-1),均高于对照组的(0.26±0.09)mg/dL、(0.20±0.07)ng/mL和(6.86±1.43)×10~9 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其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0和4.35%,低于普通组的35.85%、62.26%和74.58%以及重症组的56.41%、76.92%和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手足口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WBC检测结果分别为(3.23±0.88)ng/mL、(8.56±2.50)mg/dL和(9.52±2.67)×10~9 L~(-1),均低于治疗前的(12.43±3.00)ng/mL、(41.80±9.53)mg/dL和(13.16±3.80)×10~9 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和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治疗后水平降低。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手足口病检测阳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茹文渊 《现代保健》2014,(22):149-150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31例新生儿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取同期收治的31例非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接受CRP(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研究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CRP阳性率为80.6%,对照组CRP阳性率为32.3%,观察组CR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24例患者血培养呈现为阳性,阳性率为77.4%,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呈现为阳性,阳性率为25.8%,观察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常规升高者21例,比例为67.7%,对照组血常规升高者4例,比例为12.9%,观察组升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将其视为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用于诊断小儿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9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并根据疾病类型分为三个亚组,分别为病毒性肺炎组(A组,30例)、细菌性肺炎组(B组,30例)、支原体性肺炎组(C组,30例)。并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B、C两组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阳性检出率为100%,A组为30.0%,C组为90.0%。B、C两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可有效诊断小儿肺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碱性磷酸酶在发生手术后感染的骨病患者中的改变及治疗意义。方法选取89例发生手术后感染的骨病患者为实验组,85例没有发生感染的骨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碱性磷酸酶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为(6.9±3.2)mg/L,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为(3.7±1.3)mg/L,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碱性磷酸酶为(162±21.5)u/L,对照组为(141±29.8)u/L,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碱性磷酸酶联合测定对手术后合并感染的骨病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48例肺炎患儿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血常规检测,对148例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进行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比较健康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细菌性肺炎患儿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C-反应蛋白对不同类型肺炎患儿的阳性检测率,综合评价C-反应蛋白在肺炎患儿诊断鉴别中的价值。结果健康患儿、肺炎支原体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的C-反应蛋白分别为(3.58±0.79)、(14.82±3.69)、(68.54±28.31)mg/L;组间比较,肺炎组患儿明显高于健康组患儿(P<0.05),而细菌性肺炎组患儿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P<0.05);细菌性肺炎患儿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为93.3%、支原体肺炎患儿为45.6%,患儿经治疗后,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临床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早治疗患儿,以免耽误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小儿肺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肺炎患儿119例,其中细菌组42例,支原体组39例,病毒组38例,另选40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小儿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健康小儿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细菌组血清CRP值和阳性率明显高于支原体组、病毒组和健康组(P<0.05);支原体组血清CRP值和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组和健康组(P<0.05);病毒性组CRP值和阳性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82例2型糖尿病和50例正常健康人的血清胱抑素C与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2型糖尿病组CysC和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组(p<0.01),且联合检测阳性率达82.9%,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结论CysC及HS-CRP是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尹静  凌玲  成颖  赵桂平  程文国 《中国校医》2018,32(12):939-940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患儿109例,检测其血清中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2者的阳性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按照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比较分析这4组患者的外周血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应用统计软件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109例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为74.5%,降钙素原阳性率为58.7%。运用 BinaryLogistic 模型分析显示,高水平的降钙素原与高水平的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β=2.48,SE=0.48,Wald值=27.16,P=0.000,OR=11.93,95% CI:4.70~30.30)。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均存在显著的变化,超敏C反应蛋白敏感性高,而降钙素原特异性高,2者联合检测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罗桂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2120-2120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0年--2011年300例住院婴幼儿分别归入感染组(160例),非感染组(140例).入院时测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抗生素治疗4-5天后复查上述指标,比较C-反应蛋白与其他感染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有效性,以此观察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C-反应蛋白阳性率:感染组为:65.5%(105/160),非感染组为:28.5%(40/140).感染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常规检测比较,C-反应蛋白诊断婴幼儿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更高.结论 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的婴幼儿中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是一个跟血常规检测指标相比,是较好的婴幼儿细菌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利于及时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和用药.  相似文献   

16.
C反应蛋白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玉凤  莫润旺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509-151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比浊及凝集法测定221例肺炎患儿血清CRP及血清支原体抗体IgM(MP-IgM)。同时测定61例正常对照组CRP。结果:132例支原体肺炎组(A组)CRP阳性者43例,阳性率32.58%,其中2例重症支原体肺炎者CRP大于80mg/L。89例细菌性肺炎组(B组)CRP阳性者83例,阳性率为93.26%,61例正常对照组(C组)CRP阳性者2例,阳性率3.28%。A、B组与C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一般非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者CRP稍高,但无细菌性肺炎增高明显,CRP可作为鉴别支原体肺炎或细菌性肺炎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胡俊奇 《现代养生》2014,(22):39-39
目的:对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再抽取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C、TG、hs-CRP的检测结果分别是(6.03±1.65)mmol/L、(3.67±1.33)mmol/L、(12.32±3.49)mg/L,对照组分别是(4.26±1.57)mmol/L、(1.25±0.53)mmol/L、(2.91±1.35)mg/L,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准确判断冠心病的病情,而且还能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8.
邢梅芳 《现代保健》2014,(31):57-60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的变化,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儿童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对164例儿童,其中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患儿78例;对照组:同期86例正常体检儿童,分别做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血小板计数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结合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的变化有助于推断肺炎支原感染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研究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患儿120例,根据患儿感染类型分为病毒感染组(观察组,n=55)与细菌感染组(对照组,n=65),对检测结果与阳性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检测与WBC检测结果成正相关联系。结论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能够提升细菌感染性疾病检测敏感性,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并为儿科医生提供正确用药参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66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3例。对照组仅进行血常规检查,研究组行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比较两组患儿诊断的准确率和疾病检出率。结果研究组诊断的准确率和疾病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具有重要意义,可充分体现出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