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PDCA理论在本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医院设备科管理维修工作中所涉及的100台医疗设备与器械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为PDCA实施期间,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为PDCA实施前时间,对比实施前后设备的工作情况以及管理质量。结果:PDCA实施后的设备及时维修率为98%,运行完好率100%以及档案完整率98%明显高于实施前,本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DCA实施前的质量分数为(74.53±3.35)分;PDCA实施后的质量分数为(92.35±3.52)分,管理前后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为50%,干预后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为90%,干预前后,医护人员对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医疗设备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环环相扣,使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取得较好效果,促进医疗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院资源规划(HRP)系统在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HRP系统建立医院医疗设备状态评估数据库,借助HRP系统功能完成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各项管理功能。选取医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391套医疗设备,按照基于HRP系统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前后对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安装、使用、维护、安全监管和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分析。对比信息化管理实施前后的设备配置结果、设备操作不良事件可追溯率、维修验收合格率、设备管理问题发生率以及设备维修耗时和维护费用。结果: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后设备的利用率和设备成本收益分别为(64.23±18.17)%和(52.92±15.20)万元,均高于管理前,设备使用浮动率为(3.71±1.15)%,低于管理前,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66,t=6.884,t=7.733;P<0.05);可追溯性不良事件发生率由管理前的7.41%下降到1.2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11,P<0.05);管理后的维修验收合格率为24.04%,高于管理前,设备管理问题发生率为2.0...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维效能分析模式在医疗设备运行质量优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临床在用的91台医疗设备,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6台)和观察组(45台),对照组采用定期质量控制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疗设备使用、质量控制、维护和维修4个维度的多维效能分析管理模式,并制定医疗设备运行效能的16项评估指标,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医疗设备效能进行分类,制定设备管理优化措施。对比两组医疗设备多维效能评估及医疗设备运行质量评价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多维效能评估的使用效能、质量控制效能、维护效能和维修效能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4,t=43.103,t=18.201,t=21.138;P<0.05);观察组医疗设备开机率、功能完好率、维修成本增幅和服务满意度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6,t=10.437,t=10.817,t=7.638;P<0.05)。结论:多维效能分析模式能有效提升设备运行质量,提高设备开机率和临床服务满意度,降低设备质量缺陷发生率和维护维修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及医护人员设备使用体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本院75台医疗设备、5名设备科医护人员及122名医院设备使用医护人员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医疗设备管理;以2021年7月~2021年12月本院75台医疗设备、5名设备科医护人员及128名医院设备使用医护人员作为试验组,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医疗设备管理。比较信息化管理实施前后医疗设备检查合格率、设备管理质量评分、设备维护管理情况、医护人员设备使用体验及设备经济效益。结果:试验组设备检查合格率、设备管理质量各项评分、设备预防性维修率及维修后管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故障处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设备经济效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设备使用医护人员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促进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提高,并可改善医护人员设备使用体验及设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王博 《医疗装备》2021,(2):37-38
目的探讨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管理、配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的160台设备,根据是否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台。对照组未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观察组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比较两组管理效果(漏检率、质量问题发现率、质量控制、状态标识悬挂、一级保养填写和二级保养填写的执行率)。结果观察组设备漏检率、质量问题发生率均为0.00%,均低于对照组的5.0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执行率为97.50%,状态标识悬挂执行率为100.00%,一级保养填写执行率为98.75%,二级保养填写执行率98.75%,均高于对照组的85.00%、87.50%、88.75%、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生命支持类设备管理及配置中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可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强医院消毒设备的引进与管理. 方法消毒设备的管理以适应医院发展需求为前提,做到充分调查市场,正确选择及论证消毒设备的使用环境,合理配置消毒设备,建立设备档案,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定期保养,及时维修. 结果我院消毒设备完好率100%,故障维修率2%,修复率96%,过期运转率10%,消毒设备始终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结论消毒设备管理应做到引进、使用、维修三结合,使其发挥并达到综合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CT)设备维修管理的主要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实施常规管理的6台CT医疗设备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2月~2021年3月本院实施优质维修管理的6台CT医疗设备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设备故障率、有效利用率、管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设备故障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利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定期质控、设备维护、设备利用及设备清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T设备维修管理中,优质维修管理有着较低的设备故障率,同时能够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使用的医疗设备,按照设备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期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被设为对照组,后期应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的医疗设备被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设备维修及时率、设备管理质量评分、医护人员的使用满意度,并且以呼吸机为例,对比两组呼吸机的平均停机时间、维修耗时天数、每月维护费用。结果:对照组的设备维修及时率为94.00%(188/200),观察组为98.50%(197/2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设备管理质量评分为(84.35±0.52)分,观察组为(97.56±0.6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医护人员的使用满意度为93.00%(186/200),观察组为97.50%(195/2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呼吸机为例,对照组的平均停机时间为(10.82±0.90)d、维修耗时天数为(11.07±0.92)d,观察组分别为(8.26±0.78)d、(8.38±0.79...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医疗设备维修业务驱动管理系统,以提高设备维修流程的规范性、同质性和高效性。方法:基于医疗设备维修需求,将业务驱动模式、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维修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及档案管理。采用Oracle11g数据库、SpringBoot分布式框架、FreeMarker前端模板及Bootstrap前端页面模板,实现数据存储、服务访问控制、文档生成及用户交互等功能,并对比分析管理系统使用前后的设备维修效果。结果:业务驱动模式的维修管理系统与历史维修记录进行对比测试,系统档案完整性提高了8.51%,报修后平均维修响应时间、平均维修流转时长及配件平均补货周期与人工相比分别降低了94.87%、55.65%、34.94%,其中,系统使用前后系统档案完整性(x2=8.8882,P<0.05)、平均维修响应时间(x2=14.0781,P<0.05)、平均维修流转时长(x2=27.29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业务驱动模式的管理系统,可实现维修标准化,覆盖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流程,实现业务、物资、档案、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诊药房急救药品强化管理干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自2013年4月开始对门诊药房急救药品实施强化管理干预,比较实施前后1年药品过期率,药品完好率及药品清点总时间等。结果强化管理实施后药品过期率和药品完好率均显著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管理实施后药品清点总时间显著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药房急救药品强化管理干预应用可有效提高药品管理水平,减少急救用药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在急救仪器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式的效果。方法:本院自2019年5月开始对科室内30台急救仪器实施PDCA循环改进,将实施前30台急救仪器设备管理效果和实施后30台急救仪器设备管理效果进行对比,将实施前后仪器设备完好率、仪器放置规范率、使用记录完整率、仪器准备时间、环境整理时间和仪器维护保养时间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比较发现,改进后的仪器设备完好率、仪器放置规范率和使用记录完整率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仪器准备时间及环境准备时间小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前后仪器维护保养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救仪器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仪器的使用规范,保证仪器设备的完整性,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时候能够快速进行使用,提高了急救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记录医疗设备的全生命流程信息,提高管理效率,提出了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方案。方法 依托云原生,基于前后端分离的软件架构,设计分账号、分权限管理医疗设备的模式,集成维修工单、运营报表等功能,结构化、平台化管理医疗设备数据。结果 对比系统运行前后设备故障率、维修响应时间及盘点单台设备平均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系统可实现维修工程师、设备使用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协同,并可对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进行追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五位一体模式对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质量的改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手术室医疗设备150件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月实施“五位一体模式”管理干预为甲组,选取2018年1月~6月采用常规管理干预为乙组。观察管理效果,包括每周仪器设备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每周故障次数、每周维修次数、每周设备隐患排查次数、每周使用次数及临床管理质量评分。结果:甲组每周仪器设备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每周故障次数、每周维修次数均低于乙组,每周设备隐患排查次数、每周使用次数均高于乙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临床管理质量评分(92.06±1.18)分,高于乙组的(71.69±1.51)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位一体模式对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质量的改进有显著效果,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并提高管理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购进的大型医疗设备50台,对比管理前后设备维修率以及服务好评率。结果:在开展管理之后,设备维修概率为90.00%(45/50),服务得到好评的概率为86.00%(43/50),管理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医院中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维修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对维修管理措施的革新,确保维修管理更具针对性,提升医院诊疗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医疗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医院正常运行的2 146台医疗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 073台)和对照组(1 073台)。对照组使用传统设备维护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疗设备管理软件对设备维护进行管理。比较两组维护保养达标率、报修响应时间、报修次数、故障排除时间及临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维护保养达标率和抽检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报修响应时间、报修次数、故障排除时间等维修效率指标低于对照组,设备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医护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疗设备维护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较好效果,可有效控制医疗设备质量,实现设备动态信息的闭环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工程师维修效率,获得临床科室好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妇幼保健院医疗设备管理优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临床在用的1 340台5类医疗设备,根据管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70台)和观察组(670台)。对照组采取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设备运行质量、年度维修费用占比、运行成本及设备效能。结果 观察组设备开机率、功能完好率高于对照组,年度维修费用占比低于对照组,运行成本低于对照组,成本效益高于对照组,设备效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优化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开机率与功能完好率,减少维修费用,控制运行成本,提升设备效能。  相似文献   

17.
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与养护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设备在医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医疗设备的维修与养护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部分。医疗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在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降低医院运行成本,优化经费结构,提高医疗设备的整体配置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医疗设备的维修与养护有前瞻性、科学性、社会性三大特征。建立医疗设备的维修与养护管理的措施:建立完善的维修保养制度,建立维修养护中心,提高维修养护人员技术水平,完善设备的检查、保养、维修方法,制定维修的主要技术指标,探索社会化的维修与保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维护保养与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156台正常使用医疗设备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质量管理,研究组进行设备维修、保养、质量综合管理。分析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型设备成本结构状况,提出有效管理方法。结果:对照组、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7%、6.4%,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呼吸机PB840、彩超GE、CT成本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设备维修、保养、质量综合管理,可降低返工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且能够降低设备应用成本,对提高诊断准确度和治疗有效性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因此,设备维修、保养、质量综合管理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信息化背景下全面生产保养(TPM)管理模式在医院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TPM管理模式基于信息化背景利用信息化的大数据技术,通过策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开展医疗设备配置及质量控制管理。选取医院临床在用的325台大型医疗设备,根据管理模式不同,分别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共291台)和信息化背景下TPM管理模式(共325台),其中包含常规管理模式管理的291台和新增加的34台,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配置及运行质量、管理情况和维修质量的差异。结果:TPM管理模式设备配置率、设备开机率和设备运转率分别为(4.70±0.93)%、(97.96±0.56)%和(89.04±4.67)%,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设备故障率为(1.70±0.23)%,低于常规管理模式,两种管理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99,t=53.741,t=23.428,t=58.096;P<0.05);TPM管理模式的设备档案完整率、预防维护率、使用规范率和质检合格率分别为(92.13±2.35)%、(93.68±2.49)%、(94.10±1.24)%和(95.24±1.38)%,均高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关键路径。方法:收集本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过程中实施关键路径管理模式前后的设备正常使用情况、故障情况、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关键路径后的设备故障率低于实施前(P<0.05),且设备正常使用率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综合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找到实施关键路径,不断落实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医疗设备故障发生率,保障医疗设备的使用质量,有助于提升医师与患者满意度,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