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运用CBCT影像观察统计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的发生率、直径,与剩余牙槽骨、上颌窦外侧壁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种植科要求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172名,拍摄CBCT测量其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直径,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剩余牙槽嵴高度,骨孔下缘至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对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选172名患者中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的发现率为53.3%(112/210).骨孔的平均直径为(1.27±0.36)mm;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平均值为(1.81±0.55)mm;剩余牙槽嵴高度平均值为(7.85±3.09)mm;骨孔下缘距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均值为(17.49±3.64)mm.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对骨孔直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间距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显著正相关,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直径与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显著正相关.结论CBCT在检测牙槽上颌窦动脉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能为手术中避免血管出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上颌磨牙缺失患者上颌窦生理及病理CB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各类异常的发生率,为种植术前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及静安区牙病防治所,2014-01-01—2015-05-01期间,收治的上颌磨牙缺失患者CBCT影像学资料202例,共404侧上颌窦。由2名研究人员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观察项目分为3类:正常上颌窦、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测量3种类型病例缺牙区窦嵴距、上颌窦的宽度、外侧骨壁厚度、外侧骨壁血管位置与直径,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4侧上颌窦中,正常上颌窦185侧(45.80%);上颌窦炎118侧(29.20%);上颌窦囊肿101侧(25.00%)。结论:上颌窦异常影像诊断发生率最高者为上颌窦炎,其次为上颌窦囊肿;不同上颌窦影像诊断类型间窦嵴距、上颌窦的宽度、外侧骨壁厚度、外侧骨壁血管位置与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Suo WC  Gu ZY  Ruan H  Guo XH  Zhang WB  Shi HM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3):308-313
目的:应用螺旋CT图像结合simplant软件对低位上颌窦缺牙患者缺牙区上颌窦底不同部位牙槽骨宽度及高度进行测量,探讨患者性别、年龄、缺牙时间及拔牙原因等对牙槽骨宽度与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上颌后牙缺失、全景片示缺牙区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距离为4~6mm的患者CT图像为对象,利用simplant软件进行重建,测量缺牙区上颌窦底不同部位处牙槽骨的宽度及高度,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结果:①缺牙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为4.03~6.00mm,平均为(5.26±0.58)mm;②在上颌窦底上方不同水平,除上颌第二磨牙在3.75mm水平处,窦底内侧壁宽度与外侧壁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③随年龄增长及缺牙时间延长,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及上颌窦底宽度显著减小(P<0.01),而对于距窦底1.25mm以上的上颌窦底侧壁宽度则无显著影响(P>0.05);④因牙周炎拔除患牙者,其剩余牙槽骨高度明显小于因冠折或无法修复的残根(冠)而拔除者(P<0.01).结论:患者年龄、缺牙时间及拔牙原因对剩余牙槽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上颌窦底上方不同水平上颌窦底侧壁宽度则影响较小.上颌磨牙区上颌窦底内侧壁宽度总体大于外侧壁宽度,植入种植体可考虑该解剖特点,并根据患者年龄、缺牙时间及拔牙原因,适当改变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向,使一部分低位上颌窦缺牙患者能够避免行复杂的上颌窦提升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窦外侧骨壁的厚度,为口腔种植上颌窦底外提升术的手术指导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12例研究对象的上颌窦CBCT影像资料,结合种植专用Simplan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选取测量截面,测量上颌窦外侧骨壁的厚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2例(824侧)研究对象中,上颌窦外侧骨壁的平均厚度在上颌第二前磨牙(P2)、上颌第一磨牙(M1)和上颌第二磨牙(M2)区分别为(2.23±1.07) mm、(2.19±1.45) mm和(1.41±0.81) mm;左右侧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在 P2区具有显著差异(P<0.01);男女间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在P2和 M2具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稍厚;不同年龄组中M1和 M2区的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有显著差异(P<0.05);牙缺失对于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的变化无显著影响。结论:锥形束CT可精确测量上颌窦外侧骨壁的厚度变化,不同牙位对应的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不同,上颌前磨牙区高于上颌磨牙区,最薄处位于M2区。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和左右侧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InVivo Dental软件对北京第二炮兵总医院口腔科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口腔科成人人群中上颌窦底壁分隔与年龄,性别以及缺牙情况的关系,以期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和手术指导。方法:选取538例研究对象的上颌窦CBCT影像资料,其中上颌后牙区缺失牙与不缺牙组各269例,分别按照性别、年龄分组。将所有数据导入In-VivoDental软件中,通过三维重建,测量记录上颌底壁分隔的发生率,位置,高度,方向及形态学变化,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8例研究对象中,89例有窦分隔,发生率16.54%;29例出现多个窦分隔(5.39%),25例双侧同时出现分隔(4.64%);在测得的1076个上颌窦中,116个出现窦分隔,发生率为10.78%;男性中年不缺牙组的窦分隔出现率最高;原发性分隔出现率远远超出继发性分隔出现率;窦分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及牙缺失无关。窦分隔主要出现在上颌窦中部,占51.720/0;平均高度左侧为(6.17±3.35)mm,右侧为(6.50±4.22)mm,平均长度右侧为(10.87±2.96)mm,左侧为(10.05±4.27)mm。结论:北京第二炮兵总医院口腔科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就诊患者成人人群中,16.54%出现窦分隔;上颌窦分隔出现率与缺失牙,不考虑年龄及性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上颌骨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牙弓曲线上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探讨其对无牙颌种植手术及上颌窦提升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105例患者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别测量其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前牙区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处牙弓曲线水平面上的最大骨内距离。筛选出磨牙区牙槽嵴高度≤10 mm的49例患者,统计其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并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槽嵴高度的平均值依次为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105例患者的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水平距离平均值分别为(82.40±27.56)和(70.54±29.70)mm,49例患者的测量值分别是(67.85±28.53)和(52.75±24.90)mm。由此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夹角平均值为(23.55±39.13)°。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不同组别之间以及同一组别不同水平面上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分析CBCT测量数据,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种植手术计划,开展上颌窦提升术及无牙颌倾斜种植体植入手术。  相似文献   

7.
闭合式上颌窦挤压提升同期人工牙种植修复45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使用Summers骨凿或骨挤压器经牙槽嵴顶闭合式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1例45侧后牙缺失患者行上颌窦闭合式提升,必要时植自体骨或人工骨,同时植入种植体。结果:45侧上颌窦剩余牙槽骨平均高度为6.8mm(5~9mm),用骨凿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3.5mm(2~6mm)。2侧上颌窦黏膜被钻穿孔,放弃牙种植。其余43侧上颌窦共植入63颗种植体,长度10~15mm。Ⅱ期手术时,5颗种植体松动拔除。追踪12~48个月,修复后1颗种植牙松动拔除,1颗进行性骨吸收,总成功率达88.9%。所有病例均无上颌窦并发症: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技术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创伤小,操作步骤简单,对有适量剩余牙槽骨的上颌窦区种植可以考虑使用;但由于存在窦底黏膜穿孔风险,技术要求高,同时必须有专用的器械,应慎重使用。在严格控制适应证、掌握种植外科技巧的情况下,开展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是可行的,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评估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位置、大小及与剩余牙槽骨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9月前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要求行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和(或)上颌磨牙区种植手术,并且拍摄CBCT的患者116名,测量记录其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下缘至剩余牙槽嵴顶间距、上牙槽后动脉骨孔直径、剩余牙槽嵴高度,对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选116名患者中上牙槽后动脉骨孔的发现率为75.14%(133/177);骨孔的平均直径为(0.96±0.29) mm;剩余牙槽嵴高度平均值为(7.14±3.64) mm;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下缘距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均值为(17.92±5.68) mm。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对骨孔直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0.187,P<0.05);右侧和左侧骨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5,P>0.05)。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间距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显著正相关。结论 CBCT在发现上牙槽后动脉骨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测上颌窦底壁的形态及至各牙槽嵴的间距,为临床上颌骨手术、种植手术的进路、深度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00个成人上颌骨对其上颌窦底壁的形态及其至各牙槽嵴顶的间距进行观察与测量,根据吴氏《人类骨学测量方法》规定的年龄估计及性别的标准加以分析。结果:经性别鉴定其中男性54个,女性46个。上颌窦底壁均值长:男36.31mm,女34.28mm;上颌窦底壁至第二前磨牙牙槽嵴顶距离:男15.36±3.81mm;女12.23±2.50mm;至第一磨牙牙槽嵴顶距离:男12.95±2.79mm;女12.02±2.55mm;至第二磨牙牙槽嵴顶距离:男13.07±3.56mm,女12.67±2.10mm;至第三磨牙牙槽嵴顶距离:男14.52±4.34mm,女11.20±2.56mm;上颌窦底壁呈弓弧形72例,类似三角形28例。结论:男、女上颌窦底壁至牙槽嵴顶距离其左右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上颌窦底壁的长度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男大于女(P<0.01)。提示,在进行上颌骨外科手术时应留意上颌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到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上的方法。方法:上颌后部缺牙间隙上方有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种植修复患者8例,平均年龄46.38±12.84岁。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缺牙区树脂模型,做模型手术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定位在骨嵴和骨突内,制作手术导板,实施种植导航手术。结果:术后CT显示种植体植入位置与模型手术相符,种植体尖端2~5mm长度进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尖端大部分包裹在上颌窦底壁骨嵴内,少部分侧面突入上颌窦腔内,初期稳定性好,上颌窦底粘膜完整。讨论:选择基底部宽度大于5mm、近中或远中斜面与种植体长轴夹角小于70°骨嵴和骨突术中更安全;特殊切割刃设计的上颌窦底开孔钻能使上颌窦粘膜从骨嵴或骨突斜面上向侧方完整地提升。结论:导航手术能为存在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的牙槽骨萎缩患者提供可靠的可用骨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波尔山羊和上海本地山羊作为上颌后牙区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和种植治疗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0只波尔山羊和10只本地山羊,处死后6 h内取头颅进行观察。利用CBCT扫描观察上颌骨及上颌窦的解剖,记录上颌窦侧腔的宽度和可用骨高度。取上颌窦黏膜做组织学观察。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山羊的上颌窦底被1个前后向骨嵴分为侧腔和近中部。波尔山羊的上颌窦侧腔宽度和可用高度均大于本地山羊。结论波尔山羊更适合做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和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上颌第一磨牙区中点是理想的提升与种植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Astra锥形植体在上颌窦穿牙槽嵴顶提升术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19年9月40例上颌后牙缺失、需行上颌窦穿牙槽嵴顶提升术的患者,剩余骨高度为2~8 mm。于缺牙区植入Astra锥形种植体,术后4个月完成上部结构修复。观察种植体留存率、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以及上颌窦成骨量。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期内,40例患者共植入44颗种植体,种植体1年留存率为100%。术后即刻测量的ISQ值为67.55±8.07,初戴时ISQ值为79.62±5.08,随访期间ISQ值平均变化值为12.07±5.86。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0.32±0.29) mm,术后至12个月间平均上颌窦成骨量(1.06±0.4) mm。未发现机械并发症。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均值为(3.2±1.51) mm,探诊出血率为(11.36±4.28)%,改良菌斑指数均值为1.23±0.43。结论:Astra锥形植体在上颌窦穿牙槽嵴顶提升术中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需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上颌后牙缺失病人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内异常影像的发生率,为病人行种植术前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01—03因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病人的CBCT资料76例,共152个上颌窦。由两名研究人员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影像诊断结果分为5类:①未见异常影像;②窦底黏膜增厚;③上颌窦囊肿;④上颌窦炎;⑤上颌窦分隔。同时测量所有窦底黏膜增厚病例的平均厚度以及缺牙区窦嵴距,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上颌窦中未见异常影像者65例(42.76%),黏膜增厚者36例(23.68%),上颌窦囊肿23例(15.13%),上颌窦炎17例(11.18%),上颌窦分隔11例(7.24%)。窦底黏膜增厚厚度为(3.65±1.65)mm,缺牙区窦嵴距为(7.05±2.99)mm。结论:上颌窦异常影像诊断发生率最高者为窦底黏膜增厚,其次为上颌窦囊肿;不同上颌窦影像诊断类型间窦嵴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缺牙情况下诊断类型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周贝贝  胡琳驰  王仁飞 《口腔医学》2019,39(11):1032-1037
目的 评价经上颌窦前外侧壁穿刺冲洗治疗上颌窦提升术后并发上颌窦炎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在2012—2018年期间,我科142名患者接受了上颌窦提升术,其中5位患者于术后一周左右出现上颌窦炎症。对这5位患者进行经上颌窦前外侧壁穿刺冲洗治疗。结果:5例经上颌窦前外侧壁穿刺冲洗治疗的患者均获得了良好效果,术后上颌窦炎症状消失,复查CBCT见上颌窦窦腔内积液消失;上颌窦提升处成骨效果良好,植体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常规修复后1~6年随诊效果稳定。结论:经上颌窦前外侧壁穿刺冲洗治疗对上颌窦提升术后并发上颌窦炎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00例上颌窦底壁至牙槽嵴顶距离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上颌窦底壁的形态及其至各牙槽嵴顶的间距,为临床种植手术的进路、深度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00个成人上颌骨,对其上颌窦底壁的形态及其至各牙槽嵴顶的间距进行观察与测量,根据吴氏《人类骨学测量方法》规定的年龄估计及性别标准加以分析。结果:经性别鉴定200个上颌骨标本中男性108个,女性92个。上颌窦底壁均值长:男36.31mm,女34.28mm;上颌窦底壁至第二前磨牙牙槽嵴顶距离:男15.36±3.81mm;女12.23±2.50mm;至第一磨牙牙槽嵴顶距离:男12.95±2.79mm;女12.02±2.55mm;至第二磨牙牙槽嵴顶距离:男13.07±3.56mm,女12.67±2.10mm;至第三磨牙牙槽嵴顶距离:男14.52±4.34mm,女11.20±2.56mm;上颌窦底壁呈弧形72例,类三角形28例。结论:男、女性别上颌窦底壁至牙槽嵴顶距离其左右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上颌窦底壁的长度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大于女性(P<0.01)。提示进行上颌骨手术时应注意上颌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周芷萱  朱宪昕  杨益  江飞 《口腔医学》2021,41(7):603-60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图像分析上颌游离端与非游离端缺牙患者翼上颌区骨量差异,为临床能否将翼上颌区种植技术作为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用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种植术前检查者中上颌一侧游离端缺失至前磨牙且骨高度低于5 mm、另一侧非游离端缺失且未曾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者的锥形束CT数据(共26例),测量翼上颌区牙槽骨在缺牙侧与非缺牙侧宽度、高度、翼突高度和体积的差异。结果 除翼突高度外,翼上颌区骨宽度、高度及体积均因上颌后牙缺失而显著减少(P=0.000),其中游离端缺失侧和非游离端缺失侧骨宽度分别为(6.11±1.05)mm、(6.81±0.99)mm,骨高度分别为(15.16±1.39)mm、(16.73±1.44)mm,体积分别为(388.84±81.26)mm3、(465.85±91.98)mm3。结论 上颌游离端与非游离端缺牙患者翼上颌区骨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仍可在该区域倾斜植入种植体,配合近中短种植体或基牙完成上颌后牙游离端缺失种植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种植过程中或上颌窦提升时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的对策.方法:2003-2008年间,12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种植过程中或上颌窦提升时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3例放弃种植;其余9例,采用骨粉结合骨引导再生技术加高牙槽嵴2-2.5mm,或(和)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1-1.5mm,进行种植.结果:9例成功完成种植义齿修复,随访1-5年,种植均获成功.结论:只要上颌窦无炎症,术中上颌窦黏膜没有破或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没有进一步扩大,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1-1.5mm,进行种植是安全的;通过骨粉结合骨引导再生技术加高牙槽嵴2-2.5mm,总体可增加约3mm的高度,对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约有6-7mm高度者,无须在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情况下放弃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 收集34名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平面间的距离;下颌测量不同植入高度牙槽骨各部位的最小植入角度以及颊侧骨厚度。结果 ①上颌距离平面13~17 mm植入微种植体,植入角度为40°~75°,上颌颧牙槽嵴厚度为(4.7±0.3)mm~(8.1±0.1)mm。②在下颌不同的植入点中,距离平面11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82°,距离平面16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51°;距离平面11 mm第二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小,距离平面16 mm时最大。③不同植入点中,以距离平面16 mm植入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平均距离最小,为(9.0±1.6)mm。结纶 ①为保证上颌颧牙槽嵴骨厚度至少6 mm且不触及上颌窦底壁,理想的植入位置为距离上颌平面13~16 mm,植入角度55°~75°。②在第二磨牙近中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时,建议植入点与平面距离大于12 mm,植入最小角度依不同植入点而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位置,分析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的理论植入范围,为临床上使用该方法解决下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80例下颌第二磨牙缺失且缺牙区垂直骨高度<9 mm的患者CBCT图像,测量该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距离,并模拟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测量种植体颊舌向倾斜的角度范围。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是(6.913±1.222)、(2.859±0.891)、(7.991±0.783)mm,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距离明显大于到舌侧骨皮质距离。75%的患者可行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模拟植入种植体颊舌向倾斜最小角度为19.360°±7.086°,最大角度为39.462°±6.924°。结论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明显偏向舌侧,保障了颊侧足够的骨量,多数下颌第二磨牙处无法垂直植入短种植体的患者仍可通过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植入常规长度种植体。  相似文献   

20.
Sinustech上颌窦底开孔钻在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开孔钻在种植上颌窦提升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例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需要上颌窦提升手术患者,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51.6岁,平均牙槽骨高度7.8mm。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模型手术分析精确测量种植区域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计算出种植体与上颌窦底的接触位置,测量种植体这一位置的直径,再通过骨质分类预定好上颌窦底开孔直径,制作种植手术导板进行种植导航手术,先用先锋钻钻至距上颌窦底1mm深度,然后换上选定直径的上颌窦底开孔钻,逐级扩大种植窝洞同时收集开孔钻槽沟上的自体骨屑,最后将种植窝洞预备到术前设计的直径并将上颌窦底皮质骨钻开一定直径大小的圆孔,提升上颌窦粘膜后植入收集到的自体骨或/和人工骨后安放种植体,检查初期稳定性。术后即刻CT检查植入方向、植骨情况、粘膜穿孔情况。结果:上颌窦底开孔后粘膜完整,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好;CT检查种植体与骨组织接触紧密,种植体尖端为骨粉和粘膜覆盖包绕,粘膜完整连续无破溃。结论: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分析和快速成型模型手术来获得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精确距离对于用上颌窦底开孔钻在上颌窦底钻出特定直径的孔至关重要,没有骨折的上颌窦底骨质能增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术中取出自体骨屑可以减少人工骨粉的使用,提升术中粘膜完整无穿孔,方法简便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