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勇  王兴斌  李文勇 《现代保健》2010,(29):169-170
目的 探讨CT在肝脓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为提高肝脓肿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关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肝穿和临床证实的肝脓肿患者CT资料,1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典型肝脓肿8例,病灶平扫呈圆形、椭圆形囊样低密度肿块5例、病灶内有分隔2例、病灶内有小气泡影1例,增强扫描8例边缘强化呈环征;不典型肝脓肿5例,CT平扫表现为边缘模糊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CT可见(1)肿块缩小征;(2)周围充血征;(3)簇状征.结论 CT扫描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脓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肝脓肿的螺旋CT、MRI典型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2014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CT或MRI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的30例肝脓肿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1~86岁,平均58岁,患者均行CT平扫、多期增强或MRI检查。结果 30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或随访证实为肝脓肿。结论密切结合肝脓肿的典型临床症状,如畏寒发热、随呼吸运动加剧的肝区疼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等,并综合分析CT平扫、增强或MRI检查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如发病后短期复查病灶明显增大,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围呈一过性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出现"蜂窝征""、花瓣征""、簇形征""、持续强化征""、病灶缩小征"以及"积气征"等典型表现,能够对肝脓肿做出及时准确诊断,减少了误诊,并能进一步推断肝脓肿成因及病变的分期,及时为临床准确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脓肿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62例患者的病理结果分为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组和肝脓肿组各31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灶、CT检测情况.结果 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病灶边缘清的病灶数要显著高于肝脓肿组,相反病灶边缘不清要明显偏低(P<0.05);肝脓肿组的靶征、分隔状强化、边缘强化环形完整、肿块缩小征和病灶积气上明显高于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组,但肝脓肿组在边缘强化环形不完整、向心性延迟强化和肝包膜回缩征上明显低于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组(P<0.05).结论 CT检查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脓肿都会出现灌注异常、低密度影,临床诊断中要注意CT各个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动态扫描对肝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48例肝结核患者行三期动态螺旋扫描观察各期病灶强化特点。结果(1)平扫:所有病灶为低密度,其中6例病灶内可见钙化,2倒“粉末状”钙化。10例肝包膜受累增厚,6例伴腹壁结核性脓肿形成,18例腹水形成,7例合并脾结核,8例可见腹腔淋巴结钙化。(2)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病灶边缘可见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6例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其余病灶不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肝结核的强化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林传友 《现代保健》2009,(21):125-127
目的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观察2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25s开始扫描,门静脉期是65s开始扫描,延迟是5min开始扫描,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5-7s。结果(1)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2)门静脉期表现:环靶征、环状征、花瓣征、分房状征。(3)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诊断肝脓肿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效影像学数据与图像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疑似肝脓肿患者,入院后患者均进行CT检查,并就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经CT检查75例疑似患者均确诊为肝脓肿,不典型肝脓肿占41.33%。CT平扫下,单发性占66.67%,多发性占33.33%。病灶直径2.1~9.8 cm,均值(6.29±1.15)cm。病灶组织边缘模糊状占70.67%,病灶组织边缘相对清晰占29.33%。所有病灶均呈现低密度征象,病灶组织密度明显缺乏均匀性占76.00%,病灶组织中的密度基本保持均匀状态占24.00%。CT增强扫描下,边缘强化征象占46.67%;双环强化征象占42.67%;分隔强化征象占21.33%;呈现三环强化征象占13.33%。结论 CT扫描可全面了解肝脓肿详情,对脓肿的位置进行显示,并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效影像学数据与图像参考,最终有助于肝脓肿早期发现、诊断、鉴别与干预,从而积极影响疾病预后水平,具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2月~2022年9月收治的40例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 MPR技术检查,并行主动脉数字减影技术(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 MPR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40例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经DSA检查31例确诊,占77.50%;依据DSA诊断“金标准”,64排螺旋CT MPR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灵敏度为93.55%(29/31)、特异度为88.89%(8/9)、准确度为92.50%(37/40)、阳性预测值为96.67%(29/30)、阴性预测值为80.00%(8/10),且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93);64排螺旋CT MPR技术检查与DSA检查急性主动脉夹层Debakey分型、累及区域、伴有钙化与血栓特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 MPR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有较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且可鉴别疾病Debakey分型、累及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及其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2月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0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平扫密度、静脉期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动脉期、延迟期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环壁完整率、环内低密度率、灌注异常率、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向心性延迟强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显示其病灶密度不均、内部模糊、边缘模糊,增强后病灶提示“簇状”征象,静脉期CT显示脓肿边缘有明显的强化显像,平衡期CT显示等密度影,且病灶范围较早期明显缩小,肝癌患者则未见这种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鉴别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和肝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院区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并分析64排螺旋CT图像特征.结果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周围型肺癌阴性预测值(71.43%)、灵敏度(88.41%)、准确度(88.04%),均高于平扫诊断的45.00%、68.12%、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检查图像特征:59例分叶征,57例毛刺征;肿瘤内部结构,35例磨损样病变,22例空气支气管征象,28例空泡征象,8例钙化征象.结论64排螺旋CT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度,并可用于鉴别肺内边缘形态及内部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联合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疑似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均常规行16排螺旋CT和64排螺旋CTA,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16排螺旋CT、64排螺旋CTA及两者联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检出率,并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93例疑似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DSA检查确诊62例,确诊率为66.67%;16排螺旋CT检出阳性51例,检查准确度为73.12%;64排螺旋CTA检出阳性54例,检查准确度为80.65%;两者联用检出阳性60例,检查准确度为93.55%;两者联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查(P<0.05)。结论 16排螺旋CT、64排螺旋CTA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两者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诊断效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急腹症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的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从2022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急诊收治的急腹症患者中选择84例,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金标准为手术结果。对比64排螺旋CT检查与手术结果对急腹症的诊断符合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度。结果:64排螺旋CT检查在急腹症的诊断符合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度方面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腹症患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病情判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靶重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常规64排CT肺部扫描发现的30例SPN患者进行靶重建,分析其影像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30例靶重建显示小结节征8例、空泡征9例、钙化4例、分叶征16例、毛刺征12例、棘突征13例、胸膜凹陷征12例、血管集束征7例及20例增强病例显示密度变化均高于常规扫描;靶重建后诊断符合率为90%,也高于常规扫描的66.7%。结论:靶重建技术有助于提高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成人肠套叠的64排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从而评价64排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19例经手术证实为成人肠套叠的患者的64排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42.5岁)。结果主要直接征象有:①同心圆征或彗星尾征,17例;②血管卷入征,10例;③脂肪征,14例。主要间接征象有:①靶环征,3例;②肠梗阻,16例;③其他征象如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结论 64排螺旋CT对诊断成人肠套叠具有重要价值,诊断成人肠套叠的特异性征象是同心圆征、血管卷入征和脂肪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价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肝门胆管癌43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5例,女18例,年龄分布52.6±24.4岁。对该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三维动态增强扫描,总结其癌症病变的强化形式与特征。结果:原发性胆管癌、肝部肿瘤转移以及肝血管肿瘤的平扫中发现去病灶多为低密度病灶,转移瘤及肝血管瘤平扫期多为低密度灶,原发性胆管癌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多为不均匀强化,肝转移瘤多呈环形强化或不强化,肝脓肿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宽带状强,血管瘤动脉期及静脉期可见结节样强化。结论:64排螺旋CT对于肝门胆管癌的增强扫描可以对于占位性病变的一些特征进行正确的分析,并且得到一定的与病理学符合的特征,这样对于手术时间的选择就有了更加好的把握,并且对于手术的选择也能起到一定的应用价值,总而言之,该CT三维重建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价的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经临床证实26例肝脓肿病人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分析其CT特点。结果不典型细菌性肝脓肿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病灶周围一过性肝段性强化,病灶分隔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性强化,延迟期病灶范围缩小。结论 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肺磨玻璃样结节(GG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肺部检查后确诊为GGN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肺部结节检出率及分叶、毛刺、胸膜尾征、空泡征检出比例。结果在肺部结节检出率方面,64排螺旋CT检出结节95例(89.62%),其中,检出良性结节39例,恶性肿瘤56例,未检出结节11例(10.38%)。良性GGN患者分叶、毛刺征象比例高于恶性GGN患者,胸膜尾征、空泡征比例低于恶性GGN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可早期诊断出GGN,可为早期肺部良恶性肿瘤的有效判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全部病例均提供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资料,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灵敏度为92.39%、特异度为93.75%、阳性预测值为88.54%、阴性预测值为95.93%。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都比较高,有着显著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应用价值,可作为CAG检查前的有效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冠心病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在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期间经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80例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80例患者的病情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得出初步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综合诊断冠心病后,统计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于冠心病诊断的准确率,进而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80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有73例患者确定诊断为冠心病,即诊断准确率为91.25%。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0%以上,因此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的有效检查方法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冠心病,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在恶性胃溃疡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医院门诊加住院收治的80例疑似恶性胃溃疡患者。全部患者分别行电子胃镜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单独多层螺旋CT在胃溃疡诊断中的诊断率、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指标。结果:全部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显示,有54例属于恶性胃溃疡,26例属于良性。单独多层螺旋CT鉴别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率为81.25%,准确度为81.25%,灵敏度为81.48%,特异度为80.77%。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胃镜鉴别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率为92.50%,准确度为92.50%,灵敏度为94.44%,明显高于单独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技术结合诊断的特异度为84.62%,其与单独多层螺旋CT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特征:胃溃疡中良性病灶呈局限性,增强扫描可见病灶的强化同附近正常黏膜无差别,且附近胃壁有分层。而恶性病灶底部凹凸不平,边缘可见隆起,并侵入附近胃壁,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征。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电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脓肿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脓肿的CT表现。结果 56例糖尿病性脓肿中,54例病灶边界不清,53例病灶内出现气体但无气液平,增强扫描的28例病例中25例显示为不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是诊断糖尿病性脓肿的首选方法,糖尿病性脓肿具有非常明显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