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干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三种视锥细胞视觉运动觉的变化。 方法 通过随机点运动觉检查方法,分别应用蓝、绿、红视标显示在黄、紫及青色背景,保持视标与背景间等亮度以排除亮度因素的影响,从而分离检查20只眼AMD三种视锥细胞视觉运动觉功能的变化。 结果 AMD三种视锥细胞的感觉位移和方向位移阈值,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受损,发生了弥漫性的损害。 结论 视锥细胞的视觉运动觉,是能够反映干性型AMD视功能损害的一个新的测试指标。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19-221)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是否存在线粒体DNA (mtDNA)点突变,探讨AMD的发病机制。 方法 26例渗出型 AMD患者,10例萎缩型 AMD患者及 20例阴性对照者,采集外周血抽提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ong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检测 mtDNA 3243位点 A→ G点突变。 结果 26例渗出型 AMD、10例萎缩型 AMD患者外周血细胞mtDNA检测未发现mtDNA 3243位点 A→G点突变。 结论 AMD可能与由母系遗传所致的 mtDNA 3243点突变无关。(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31-232)  相似文献   

3.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病特性。本文从突变动物模型、经典连锁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分析以及AMD与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比较等角度介绍了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视觉电生理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电生理检查是一种客观的定性的视功能检查法,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疗效判定、预后评估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常规电生理检测方法中, 局部视网膜电图(L-ERG)是较理想的视功能测定法,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图形视 觉诱发电位(P-VEP)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振荡电位可能是新的敏感指标。多焦电生理检测作为新的视功能测定方法,可对AMD患者病变部位的视功能进行定量检测,先于形态学的改 变发现AMD的视功能异常,是AMD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及疗效判断的有价值工具。(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28-330)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部脉络膜血循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aging macular degeneration,AMD)黄斑部脉络膜血循环改变。 方法 对86例AMD患者的86只患眼(其中渗出型AMD患者52例52只眼,萎缩型AMD患者19例19只眼,黄斑玻璃疣患者15例15只眼)以及正常对照者27例35只眼进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对比观察黄斑部脉络膜血管充盈时间(choriocapillaris filling phase,CFP)及脉络膜充盈情况。 结果 渗出型AMD较正常对照组、萎缩型AMD及黄斑玻璃疣眼的CFP均显著延长(P<0.05)。86只AMD患眼中有40只眼ICGA有局限性或广泛性脉络膜充盈不良或延迟,其中渗出型AMD24只眼,萎缩型AMD12只眼,黄斑玻璃疣4只眼。 结论 AMD及黄斑玻璃疣患者黄斑部CFP延长及脉络膜血管充盈异常。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16-118)  相似文献   

6.
对早期AMD眼和对照组眼进行了P-VEP测定。结果显示,早期AMD组与对照组之有间显著性差异,表现为P100潜伏期延长和P100波幅值降低,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7.8%和43.5%,说明在早期AMD眼中,尽管视力正常,但已有视功能变化,P-VEP的检测在了解视功能损害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补体因子H(CFH)是补体替代激活途径的重要活性调节因子,H因子参与C 3转移酶、C 3b的裂解或取代B因子结合C 3b,使C 3b受到抑制,从而阻断替代途径,同时还作为I因子的辅助因子促进I因子降解C 3b。近年来研究表明CFH基因的多态性与人类对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的敏感性有关,为AM D发病机制的免疫学说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与年龄相关的一组黄斑疾病.随着AMD干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AMD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对其了解和干预方式的认识尚不充分.在我国AMD诊断治疗的临床工作,这些矛盾尤为突出.针对AMD诊断治疗面临的这些挑战,制订统一的诊断治疗规范,建立中国的规范化临床诊断治疗流程是提高AMD诊断治疗水平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眼底病专家基于循证医学依据制订的我国AMD临床路径,对不同阶段、不同亚型的AMD的诊断治疗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临床指南,值得在AMD临床诊断治疗工作中普及推广,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规范AMD诊断治疗的临床路径,将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医师的临床实践,推动AMD诊断治疗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西方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原因,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作采用视觉电生理对AMD进行检查,研究证明视觉电生理是一种较好的视功能客观检查方法,在AMD的诊断、早期诊断、发病机理、发展过程及预后判断上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近年来,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病率不断上升,药物治疗手段快速发展,中国各地眼科医师对AMD的干预意识与知识的普及率有待提高,各地区各层级医院对AMD的诊断与治疗仍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主,需要规范化的诊断治疗临床路径.方法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组成“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指南与临床路径制订委员会”,倍鉴国际指南,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对更新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分析,结合我国AMD类型的特殊性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制订了“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以下简称“临床路径”),用于指导AMD的治疗.结果 本临床路径按AMD分期和分型,包括检查项目的选择、治疗手段、随诊和低视力辅助,以流程方式编写,便于眼科专科医生和眼科全科医生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普及规范化的AMD诊断治疗临床路径.结论 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路径的制订遵循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实际诊断治疗需求,对AMD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给予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本临床路径旨在满足大部分患者的诊断治疗需求,临床医生在应用本临床路径时还应当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采用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游标高敏视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游标高敏视力(hyperacuity)的临床特征及其在AMD临床诊断 、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游标高敏视力检查系统软件,对23例AMD患者39只眼(干性型22只眼,湿性型17只眼)以及正常同龄对照组20例40 只眼进行高敏视力检查。受检者按要求判断计算机显示屏上活动光标与固定光标的相对位置关系,并通过移动轨迹球调整光标,计算机自动分析活动光标和固定光标位置之偏差,得出 平均阈值及其变异度。 结果 萎缩型、渗出型AMD的高敏视力阈值以及阈值变异度的变化范围均大于正常同龄对照组;正常同龄对照组、萎缩型AMD、渗出型AMD 两两比较,其高敏视力阈值及阈值变异度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三组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型AMD患者的视力与视力阈值的相关系数为-0.78,与高敏视力阈值变异度的相关系数为-0.80(P<0.01)。 结论 高敏视力阈值及其变异度是反映萎缩型、渗出型AMD眼视功能的一个可靠指标。对于协助AMD的诊断、分类、动态观察病情、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12.
Zhang CF  Li ZQ  Du H  Han BL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7):415-418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29例(35只眼)未接受激光、放射或手术等治疗的湿性AMD患者,进行全面眼部检查和有计划的定期随诊,包括视力、眼前节检查,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测,在裂隙灯下用 90D前置镜检查眼底,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结果 随诊5~16年(平均8年),最佳矫正视力在0.1以下者,初诊时为10只眼(眼前手动4只眼),占28.5%;末诊时为23只眼(眼前手动14只眼),占65.7%。初诊时黄斑出血25只眼,玻璃体积血4只眼,随诊中有23只眼反复出血,最多达4次。末诊时仍有7只眼黄斑出血。初诊时7只眼存在黄斑区机化膜,末诊时35只眼均有面积大小不等的机化膜形成。结论 经过长期观察,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自然病程漫长,黄斑区反复出血,视力预后恶劣。  相似文献   

13.
老年黄斑变性干性型向湿性型转化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峰  吴乐正 《眼科》1998,7(2):79-82
目的:探讨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向湿性型转化的眼底变化特征及寻找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CA)和/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12例干性型向湿性型转化的AMD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和分析。结果:12例干性转为湿性的患者中,对侧眼为湿性改变有9例,其中对侧湿性型患眼的脉强膜新生血管(CNV)位于黄斑无血管区(FAZ)内的有7例,湿性型病变由软性玻璃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黄斑色素密度(MPOD)变化以及补充叶黄素对MPOD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矫正视力、眼底照相、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眼病的42例早期AMD患者42只患眼和42只正常对侧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予以每日口服叶黄素15.1 mg,持续1个月.干预前后采用异色闪烁光度测量法检测其双眼的MPOD值,对比分析补充叶黄素前后MPOD变化值与补充叶黄素前MPOD值的关系.[结果]补充叶黄素前AMD眼和正常对侧眼的MPOD平均值分别为0.347±0.182和0.426±0.1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44).补充叶黄素后AMD眼和正常对侧眼的MPOD平均值分别为0.406±0.155、0.446±0.12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3,P=0.203).与补充叶黄素前比较,补充叶黄素后AMD眼的MPOD有增高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4,P=0.115).AMD眼(r=-0.552,P=0.000)和正常对侧眼(r=-0.731,P=0.000)补充叶黄素前后MPOD变化值与补充叶黄素前MPOD值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早期AMD患眼MPOD较正常对侧眼降低;补充叶黄素对于提高早期AMD患眼MPOD有一定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治疗前MPOD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侧湿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对侧眼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70例一眼为湿性型AMD的患者对侧眼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以及ICGA检查,并对其眼底荧光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对侧眼的ICGA特征有:①玻璃膜疣可呈现弱荧光、强荧光及正常荧光等表现;②14只眼ICGA中晚期出现强荧光斑;③13只眼呈现有一个或多个片状脉络膜充盈缺损;④18只眼ICGA中晚期出现簇状强荧光小点。 结论 ICGA能较好评价单侧湿性型AMD对侧眼病变损害程度,并有助于寻找发生渗出性改变的危险因素。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16-218)  相似文献   

16.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 方法 诊断为渗出型AMD的患者31例(39只眼),年龄50~82岁,视力范围:指数/30cm~0.7,全部完成了眼部检查、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分析和比较FFA和ICGA图像特征。 结果 FFA诊断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26只眼中,ICGA诊断为典型CNV有15眼,占57.7%。FFA诊断为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不伴CNV)4只眼中,有1只眼ICGA诊断为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伴典型CNV。FFA和ICGA对瘢痕组织诊断的眼数及特性相近。 结论 与FFA相比,ICGA可提高对AMD典型性CNV的诊断率,扩大对AMD的治疗范围。(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76-8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光动力疗法(PDT) 治疗前后的视功能变化。 方法 对经临床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AMD患者25例34只眼采取PDT治疗,治疗后随访4个月~2年,平均随访观察时间9.2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定期随诊观察的最佳视力[采用最小分辨角度的对数视力(logMRA)统计平均视力]、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对比敏感度、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以及色觉辨认等的变化情况。 结果 PDT治疗前患眼平均视力为logMAR 0.73±0. 37,治疗后不同时期的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尤其在3个月时较明显,其平均视力logMAR 0.59±0.4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其中视力提高者13只眼 ,占38.24%;无变化15只眼,占44.12%;下降6只眼,占17.65%。Amsler方格表检查视物变形和中心暗点均较治疗前范围缩小,但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治疗后各频区的对比敏感度值均较治疗前呈现不同程度提高,低频区(1.5 c/d)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 。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以及色觉辨认功能均较治疗前有轻度改善 (P>0.05)。 结论 渗出型AMD患者的视功能变化是多方面的,PDT 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部分视功能.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9-2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