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浆载脂蛋白B(apo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血浆apoB和hs-CRP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apoB、hs-CRP水平分别与UAP组和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和AMI组患者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apoB、hs-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NP、hs-CRP和Hcy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30例,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6例(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急性心肌梗死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9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121例,双支病变组72例和多支病变组37例。另外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分型和不同病变支数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分析BNP、hs-CRP和Hcy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UAP组和SAP组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依次升高,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变支数不同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组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均高于双支组,双支组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均高于单支组(P<0.05)。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P<0.05)、0.739(P<0.05)和0.700(P<0.05)。结论 血浆BNP、hs-CRP和Hcy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的作用,三者在血浆中的浓度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正相关,对冠心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玉亮  杨文东 《河北医药》2005,27(11):821-82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对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及评价氟伐他汀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38例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对血清hs-CRP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结果(1)AMI组、UAP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1);而SAP组血清hs-CR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治疗前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s-CRP增高(均大于3mg/L)的阳性率分别为94.7%,73.3%,7.1%.(3)氟伐他汀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hs-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CHD冠状动脉病变及不稳定病变有关.氟伐他汀可对冠心病患者起到抗炎作用,降低血hs-CRP水平.检测血清hs-CRP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D-二聚体(D-D)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35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病理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测定上述各组血浆hs-CRP、Lp(a)、D-D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及SAP组各组间hs-CRP、Lp(a)、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检测冠心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指标的阳性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联合检测hs-CRP、Lp(a)、D-D对冠心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1例和正常体检者35例,分别为AMI组、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四组均常规抽血分离血清检测hs-CRP、Hcy水平。结果 1血清Hcy水平:AMI组、UAP组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高于UAP组(P<0.05)。2血清hs-CRP水平:AMI组、UAP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高于SAP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Hcy与hs-CRP之间存在正相关(r=0.553,P<0.05)。结论血清Hcy、hs-CRP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的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和UAP组,UAP组高于SAP组。AMI组CK、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SAP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高敏C-反应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伟东  张曦元 《河北医药》2010,32(8):921-92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胰岛素抵抗(IR)及与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共7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9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CHD患者血浆hs-CRP水平和IR高于对照组(P〈0.05);CHD患者中,AMI组和UAP组hs-CRP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高于SAP组(P〈0.05);CHD患者Gensini积分与IRI、hs-CRP,IRI与hs-CRP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s-CRP和IR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状态有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该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30例,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76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121例,双支病变组72例和多支病变组37例。另外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分型和不同病变支数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分析BNP、hs-CRP和Hcy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UAP组和SAP组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依次升高,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变支数不同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组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均高于双支组,双支组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均高于单支组(P<0.05)。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P<0.05)、0.739(P<0.05)和0.700(P<0.05)。结论 血浆BNP、hs-CRP和Hcy在血浆中的浓度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正相关,对冠心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彬 《河南医药信息》2010,(16):130-131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IL)-8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WBC)总数与冠心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96例和对照组10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IL-8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IL-8水平明显高于SAP组;AMI组和UAP组结果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IL-8与外周血WBC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8升高可能是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血清IL-8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沈建昕  张三明  鲁翔 《江苏医药》2008,34(11):1106-1107
目的 探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b-ox-LDL)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将60例患者分为非冠心病(CON)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b-ox-LDL浓度.结果 UAP组血清Ab-ox-LDL水平明显高于SAP和CON组(P<0.05),SAP组高于CON组(P<0.05);Ab-ox-LDL在UAP组和SAP组呈高度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Ab-ox-LDL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在冠状动脉硬化进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 )、高敏 C 反应蛋白( hs-CRP )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1例冠心病患者组(冠心病组)及77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 Hcy、hs-CRP水平,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应用循环酶法检测Hcy,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冠心病组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分析各亚组Hcy、hs-CRP水平差异性。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9)μmol/L比(9±6)μmol/L,(15.1±1.4)mg/L比(1.0±0.9)mg/L](P<0.05)。冠心病各亚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24±8)μmol/L比(16±5)、(19±6)μmol/L,(23.7±5.9)mg/L比(4.0±3.0)、(15.4±3.2)mg/L](P<0.05)。 UAP组患者血清Hcy水平、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19±6)μmol/L 比(16±5)μmol/L,(15.4±3.2) mg/L 比(4.0±3.0) mg/L](P <0.05)。结论血清Hcy及hs-CRP水平与冠心病病情相一致,检测血清Hcy及hs-CRP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病情,对于指导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吕连明  王光春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146-2147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5例、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IL-6、TNF.仪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MI组、UAP组的血清IL-6、TNF-α水平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的血清TNF-α、IL-6水平与U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介导的炎性反应可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和破裂;TNF-d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及斑块不稳定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比较健康老年人与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0例,30例健康对照组Ctrl组。每位入选者年龄均大于60岁。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水平。结果AMI组、UAP组及SAP组IL-6及TNF-α血清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AMI组、UAP组IL-6及TNF-α血清水平高于SAP组(P〈0.05)。结论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发病过程,其水平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能为早期发现老年冠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并选择有胸痛、胸闷症状但经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住院24 h之内测定外周静脉血MMP-3,其中UAP及AMI经治疗2~4周病情稳定后,再次复查MMP-3.结果 UAP及AMI组患者入院时外周血MMP-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P及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UAP组及AMI组外周血MMP-3的表达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结论 UAP和AMI患者血清MMP-3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能相关,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脑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 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按照不同病变血管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按照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完全闭塞组.选择26例冠脉造影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入院时血清hs-CRP及BNP浓度.结果 AMI、UAP、SAP组血浆hs-CRP及BN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MI组hs-CRP及BNP浓度明显高于UAP组(P<0.01),UAP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三支病变组hs-CRP及BNP浓度显著高于双支、单支病变组(P<0.01),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完全闭塞组hs-CRP及BNP浓度显著高于中度、高度狭窄组(P<0.01),高度狭窄组高于中度狭窄组(P<0.01).结论 hs-CRP、BNP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及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各30例,并选取3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并分析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AMI、UAP、SAP三组的血清hs-CRP含量(3.28±1.26;6.68±2.75;12.92±4.78)显著高于对照组(0.98±0.76);治疗后,AMI、UAP、SAP三组的血清hs-CRP含量(1.96±0.86;3.64±1.52;7.22±3.11)显著低于各组治疗前水平,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其检测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的变化与冠心病(CHD)发病和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患者8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另选30例正常人为对照。测定血清Ps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Ps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UAP组、AMI组Ps水平明显高于SAP组。结论Ps水平有助于CHD的发病和病变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IL-6、IL-8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成凤  陈永生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57-1459
目的:讨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IL-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76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90例非ACS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4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述病例的血清TNF-α、IL-6、IL-8浓度。结果:(1)冠心病组(SAP组、UAP组、AMI组、OMI组)血清TNF-α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CS组(UAP组、AMI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显著高于非ACS组(SAP组、OIM组);AMI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与OMI组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而IL-6、IL-8差异显著。(2)SAP组与UAP组冠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NF-α、IL-6、IL-8参与冠心病的形成,并且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TNF吨浓度将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18例以及健康人40例(对照组)的hs-CRP及cTnI、CK、CK-MB等心肌标志物水平。结果hs-CRP水平在对照组、SAP组、UAP组和AMI组分别为(2.0±0.5)mg/L、(3.8±0.4)mg/L、(8.5±1.4)mg/L、(15.8±3.7)mg/L,各组间存在显著递增趋势,即AMI组>UAP组>SAP组>对照组。而cTnl仅在UAP组和AMI组显著升高,CK和CK-MB仅在AMI组显著升高。结论hs-CRP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这43例处于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与6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SAP、UAP、AMI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依次逐渐升高。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同AMI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4组患者hs-CRP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而且与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