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质量及其对不同造血生长因子的反应。方法:(1)采用阴性选择法富集CD^+34细胞;(2)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15例再障患者骨髓富集前后CD^+34细胞百分率;(3)将富集后的细胞群在含不同的造血因子体系中培养,观察集落产率。结果 (1)富集前正常对照组,重型再障(SAA)组,慢性再障(CAA)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CD^34+细胞百分率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脐血CD_(34)~+细胞(即造血干/祖细胞)的研究进展,表明虽脐血CD_(34)~+细胞水平低于正常成人骨髓,但其干细胞比例较高且造血功能较强,有利于移植后长期造血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PNH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正常和异常造血干/祖细胞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患者外周血及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的组成及含量。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2 1例PNH患者外周血及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 (以CD3 4+为标志 )锚连蛋白CD59的表达 ,并将患者造血干 祖细胞总数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PNH患者骨髓及外周血CD3 4+细胞总量均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0 1) ,但在疾病缓解时总量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PNH患者外周血CD3 4+细胞主要以CD59+表型为主 [CD3 4+CD59+细胞占总CD3 4+细胞的 (81.4±16 1) % ],临床未缓解或骨髓中CD3 4+细胞以CD59- 表达为主的患者 ,其外周血CD3 4+细胞仍以CD59+表型为主。结论 PNH患者造血干 祖细胞含量明显减少 ,但在外周血中以正常表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增加有关[1-2].研究认为,免疫异常所致的CD8+T细胞异常活化后直接损伤造血干/祖细胞,同时Th1细胞增多并分泌TNF-α、IFN-γ等Ⅰ类造血负调控因子,通过Fas途径导致造血干/祖细胞凋亡亢进,是再障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3-5].蛋白激酶Cθ(protein kinase Cθ,PKCθ)作为第二信使在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本实验中我们通过体外抑制PKCθ在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的表达,研究其对Th1及Tc1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多药耐药 (MDR1)基因过表达能否提高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方法 应用免疫磁性分选系统 (miniMACS)体外分离、纯化骨髓CD34 细胞并进行扩增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 ,将人MDR1基因转染骨髓CD34 细胞 ,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转导前后造血干 /祖细胞中MDR1基因的编码产物 Pl70糖蛋白表达和功能变化。MTT法检测基因转导前后造血干 /祖细胞对化疗药物耐受性的改变。结果 MDR1基因转导后 4 8h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Pl70抗原表达为 (2 3 6± 2 34) % ,明显高于转导前 (11 2± 2 2 ) % (P <0 0 1)。P170的功能活性被Rh 12 3的摄取和排除试验证实。转基因后细胞表现为典型的多药耐药表型 ,对P170谱的多种化疗药的耐受性提高了约 2~ 8倍 ,对非P170谱的顺铂、氨甲喋呤耐受性没有改变。结论 人多药耐药基因能提高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耐受性 ,表现为典型的多药耐药表型。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骨髓CD34 细胞进行检测和富集 ,并对富集后的骨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以研究其增殖分化特征及对不同造血因子的反应。病例和方法1 病例来源  1 993年 3月~ 1 997年 1 0月于我院住院的MDS患者 2 9例 ,其中男性 2 0例 ,女性 9例 ;中位年龄 3 7岁(2 4~ 65岁 )。按FAB诊断及分型标准[1]1 1例为低危组 (RA/RAS) ,1 8例为高危组 (RAEB/RAEB t)。2 试剂来源 所用单克隆抗体包括抗T细胞 (CD3、CD2 )、NK细胞 (CD5 6 )、B细胞 (CD2 0 )、粒细胞 (CD11b)、红细胞 (…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CD34+细胞bcl-2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l 2是调节细胞凋亡的原癌基因 ,可抑制细胞凋亡 ,延长细胞寿命。我们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技术 ,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及正常骨髓CD3 4 细胞中bcl 2蛋白的表达 ,以期从bcl 2的表达情况了解再障的发生。病例和方法1 临床资料  30例再障患者 (再障组 )均为我院附属医院1997~ 1999年住院患者 ,诊断均符合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8~ 6 4岁 ,平均年龄 36岁。初治 9例 ,复治 2 1例 ;原发 2 2例 ,继发 8例 ;慢性再障 2 4例 ,病程 3~ 2 2 0个月 ,平均 36个月…  相似文献   

8.
三七皂苷对人骨髓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了探讨三七皂苷 (PNS)对人骨髓CD34+ 造血干 /祖细胞的刺激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 ,用DynalM 4 5 0CD34+ 免疫磁珠阳性选择法获取高纯度的人骨髓CD34+ 细胞 ,采用多向祖细胞 (CFU Mix)体外集落培养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与分化。结果显示 :经免疫磁珠阳性选择 ,从骨髓细胞收获的CD34+ 细胞获得率为 (1.0 3±0 .74 ) % ,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度达到 86 % - 93%。PNS 10mg/L和 2 5mg/L能刺激CD34+ 细胞增殖 ,使CFU Mix集落生成增加 ,2 5mg/L的PNS对CFU Mix产率提高 (34.7± 16 .0 ) % (P <0 .0 1) ,是促进造血的最适浓度 ;PNS2 5 ,5 0和 10 0mg/L时 ,能诱导CD34+ 细胞向粒系细胞分化 ,粒系表面标记CD33+ 和CD15 + 的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无PNS的对照组 ,而红系细胞表面标记CD71+ 和G A+ 细胞百分比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PNS对CD34+ 造血干 /祖细胞不但具有显著的刺激增殖作用 ,而且能够诱导其向粒系细胞定向分化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的发病机制之一是造血干 /祖细胞量和 (或 )质的缺陷。近年来 ,应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HG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治疗再障取得了一定进展 ,现综述如下。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的优缺点  与骨髓相比 ,PBSC不仅具有采集方法简便、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而且正常供者经动员后的PBSC中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细胞 (CFC GM)、CD3 4 细胞及长期培养起始细胞 (LTC IC)的含量均高于骨髓[1] 。临床应用中也发现 ,PBSCT后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的重建快 ,降低了感染率及早期死亡…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kit受体表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kit受体(CD117)的表达,以了解再障碍造血功能衰竭与c-kit受体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0例再障患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CD117的表达水平,结果 (1)MNCCD117表达率慢性再障(CAA)组为(2.08±1.96)%,重型再障(SAA)组为(0.89±0.32)%,正常对照组和增  相似文献   

11.
移植物中含有肿瘤细胞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人造血干 /祖细胞表面表达CD3 4抗原 ,而许多肿瘤细胞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表面不表达CD3 4抗原 ,采用纯化的自体CD3 4 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等肿瘤 ,可能达到净化移植物的目的。我们采用纯化的自体外周血CD3 4 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2例取得成功 ,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例 1,男 ,13岁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ⅢA 期 ,原始淋巴细胞性、弥漫型 ,经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 )等方案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脐血CD34^+细胞(即造血干/祖细胞)的研究进展,表明虽脐血CD34^+细胞水平低于正常成人骨髓,但其干细胞比例较高且造血功能较强,有利于移植后长期造血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5例AA患者进行骨髓CD34+细胞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10例健康者骨髓以及25例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做为对照.结果 A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骨髓CD34+细胞表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细胞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细胞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8+细胞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比值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例AA患者中,13例A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CD4+/CD8+比值倒置);17例患者骨髓CD34+细胞数量减少;6例患者二者均表达异常;1例早期AA患者二者表达均正常.结论 大部分AA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减少;部分A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也有部分患者二者均异常.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为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的损伤,表现为干/祖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我们主要针对原发性获得性再障的干细胞损伤及其机制综述如下。1 再障 HSC 数量和质量的异常1.1 再障干/祖细胞数量异常:再障患者 HSC/HPC 群体数量的减少已形成共识。在体外半固体琼脂培养系统中,再障患者的骨髓无或仅有很少的集落形成;后来的长期细胞培养(LTC)研究也证实,再障的 HSC/HPC 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在再障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作为反映 HSC/HPC 的长期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 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 (rAAV 2 )载体能否有效地转导脐血CD34+造血干 /祖细胞 ,采用rAAV 2 /GFP感染经免疫磁珠法分离的脐血CD34+造血干 /祖细胞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结果显示 ,转导 19小时后感染复数 (MOI)为 2× 10 5时 ,CD34+细胞GFP基因的表达率为 4 3%。结论 :rAAV 2能有效地转导脐血CD34+造血干 /祖细胞。  相似文献   

16.
欧洲应用临床级的磁性活化细胞分选系统CliniMACS(MiltenyiBiotec /AmCell)纯化CD3 4 细胞 ,并用于临床移植 ,已获得初步的成功[1] ;从 1998年底至今 ,我们对 2 2例患者和5名正常供者动员后经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的 30份外周血干 /祖细胞 (PBSPC)采集物 ,以CliniMACS系统进行CD3 4 细胞的纯化 ,并完成了 2 4例患者的移植 ,对 2 3例造血重建情况可初步进行评价。对象和方法1 供者及移植患者  2 7名供者 ,男 18名 ,女 9名 ,年龄 (39.5± 11.6 )岁 (12~ 5 8岁 )。包括正…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处 ,极易混淆。为探讨其间关系 ,我们回顾性分析 92例再障 ,8例PNH和 2 4例难治性贫血 (MDS RA)的临床和血液学特点。病例和方法1 病例  1 996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住我院确诊再障、PNH和MDS共 1 2 4例作回顾性分析。男 54例 ,女 70例 ,年龄 1 4~ 80岁 (中位数 39岁 )。其中 92例再障包括慢性再障 (CAA)78例 ,重型再障 (SAA) 1 4例 ,初治 50例 ,复治 42例 ,SAA都为初治 ,8例PNH和 2 4例MDS…  相似文献   

18.
脐血和骨髓均富含造血干/祖细胞,但二者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含量上存在差别。脐血中各CD34~+细胞亚群有着独特的免疫表型。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在体外扩增,扩增后的CD34~+细胞能在SCID小鼠体内重建造血。由脐血CD34~+细胞可以生成淋巴细胞和内皮细胞。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在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及移植免疫排斥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有着极大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Fas抗原表达与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主要效应细胞 ,其数量和功能异常所造成的造血抑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的发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检测了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表面Fas抗原的表达水平以及T细胞的凋亡情况。病例和方法1 病例 所有患者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及血液科住院患者。 2 6例再障患者均符合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其中慢性再障 (CAA) 18例 ,重型再障(SAA)Ⅰ型 5例 ,Ⅱ型 1例 ,纯巨核细胞再障 2例 ;男 15例 ,女11例 ;年龄 12~ 6 7岁 ,中位年龄 35 .5岁。所有患者取标本前3个月内均未用免…  相似文献   

20.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CD34细胞及亚群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中供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34 (CD34 )细胞及其亚群变化和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多色分析技术 ,测定 15 1份allo PBSCT供者 ,经细胞因子动员后外周血标本CD34 及其亚群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 在检测的15 1份标本中 ,CD34 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 (0 .95 4± 0 .46 6 ) % ,含量为 (3.5 5± 2 .41)× 10 9/L ;其中CD34 CD38-亚群含量为 (0 .2 5 3± 0 .2 40 )× 10 9/L ,占CD34 细胞的 6 .78% ;CD34 HLA DR 亚群含量为 (0 .2 73± 0 .310 )× 10 9/L ,占CD34 细胞的 6 .82 % ,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随着采集次数的增加 ,CD34 细胞及其亚群数量逐渐减少 (P <0 .0 5 ) ;随着供者年龄增加 ,其外周血CD34 细胞数逐渐减少 ,≥ 40岁供者CD34 细胞百分比和含量比 <2 0岁供者分别降低了 47%和 5 0 % ;动员后外周血CD34 细胞数存在性别差异 ,男性供者外周血CD34 细胞数较女性高 2 3%。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多色技术测定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 ,不仅能确定造血细胞数量 ,而且对造血干祖细胞的质量进行评价 ,为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