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养生保健及防治疾病理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融入儿科教学略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起源甚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其中写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字里行间渗透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的朴素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72-172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提到的“未病先防”就是预防和治未病,古人看重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灵枢.逆顺》中也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6.
丹溪心法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戒;未病而先治,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  相似文献   

7.
不治已病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扁鹊见了秦桓公,先说桓公有病“在腠理,不治将深”,五日后又说有病“在血脉,不治将深”,再五日说有病“在肠胃间,不治将深”,再五日见了桓侯一言不发就走。人问其故,扁鹊说桓公病已“在骨髓”,无法可医。桓公对此始终不屑一顾,并嘲笑医生言过其实。不想,再过了五日,桓公果然发病,连忙使人去找,扁鹊早已逃之夭夭。桓公遂死。这一故事夸的是扁鹊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水平和能力,也反映了古人对疾病传遍的认识和早发现早治疗的医学理念。《素问》明确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9.
谢有良 《中医研究》2011,24(7):58-60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  相似文献   

10.
从“虚”论“治未病”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春燕 《中医研究》2010,23(6):57-59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对人类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是我国文化宝貴遺产之一,內容丰富多釆,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治疗經驗和完整的理論体系,而且还有科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預防为主的思想。这种思想已充分反映在历代各医書中,如黄帝內經中就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及“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明訓,丹溪心法中也有“与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攝养于無病之前”的预防思想。在一般非医术書籍中也有很多談及預防为主的章节,如  相似文献   

12.
张利民 《新中医》2012,(7):179-180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实为中医学预防思想之先河。 1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按:此处着重探讨"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今人所说其"治未病"者,皆谓是治无病之人也,实有误会,而应是杨上善所说的"无病之病"。《周易·系辞下》说:"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韩康伯注:"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未形者,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也。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玄照鉴于未形也,合抱之木,起  相似文献   

16.
王树萍 《光明中医》2010,25(8):1499-1500
<正>"治未病"是中医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套比较完善和有效的防治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1]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  相似文献   

17.
正《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养生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当今社会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持仍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内经》的养生观《内经》的养生观主要表现在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说:"上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以上文字可看出古代先贤早已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于疾病的预防问题,中医学是高度重视的,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由于如此,所  相似文献   

20.
张彬  单海燕 《河北中医》2010,32(3):447-447
“未病”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可分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4个阶段,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传而未变及变而未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