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适用性强、敏感性高的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方法:在乙肝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基础上,逐步加入生物素化抗体、亲合素-DNA耦联物,PCR扩增相应的DNA标记,通过检测DNA来反映相应抗原的量。结果:免疫PCR检测敏感度为常规酶联免疫试剂盒的300倍,结论:免疫PCR是一种适用于乙肝表面抗原的、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一种适用性强、敏感性高的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方法在乙肝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基础上,逐步加入生物素化抗体、亲合素-DM耦联物,PCR扩增相应的DNA标记,通过检测DNA来反映相应抗原的量。结果免疫PCR检测敏感度为常规酶联免疫试剂盒的300倍。结论免疫PCR是一种适用于乙肝表面抗原的、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崇华  叶爵祥 《医学争鸣》1994,15(6):440-442
作应用反向被动胶乳凝集试验(RPL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540份,HB-sAg阴性血清500份,结果显示RPLA灵敏度为91.6%,特异性为98.4%,最低检出浓度为5ng/ml。此外,本法尚有操作简单,不需任何仪器设备,快速(3~5min可出结果),微量,能对单一份标本进行检测等优点,是目前检测出HBsAg的好方法之一,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高中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对我校2009-2011年中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随着乙肝疫苗宣传推广,HbsAg阳性率在性别上和区域上都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强化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推广健康宣教常识、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是实施长远免疫策略的必要途径,在提高学校整体学生身体健康和保障正常学习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二步法的临床应用。方法按ELISA二步法试剂盒说明操作,并与一步法比较。结果二步法所测曲线S/CO值在所有浓度点均明显高于一步法。5例一步法HBeAg阳性而HBsAg阴性(不稀释)的样品用二步法检测均阳性,经不同倍数稀释后用一步法也为阳性。结论 ELISA二步法检测HbsAg优于一步法,能减少免疫反应的"前带效应"和"后带效应",提高检测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生乙型肝炎流行现状及趋势、性别及城乡感染状况和防治效果,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血清学方法检测3年7674名新生 HBsAg。结果 3年 HBsAg 平均阳性率为4.46%,且逐年下降;HBV 感染在性别及城乡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枣庄学院新生 HBsAg 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男生高于女生,来自农村的学生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对影院扶手、游戏机按扭、电话机、纸币共88份样品,检测其表面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污染的程度。结果前者检出73份,阳性率83%;后者检出31份,阳性率35%。表明,与人群密切接触的上述四种物品之HBsAg与HBeAg的污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王雄 《海南医学》2013,24(18):2693-2695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37例血清样本HBsAg,并在高、中、低三浓度中各取20例标本用两种方法复检,对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237例标本中,TRFIA测得阳性99例,ELISA阳性91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浓度标本各20例均为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浓度标本中用TRFIA测得阳性20例,ELISA只有12例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 TRFIA较敏感,在低浓度HBsAg检测中更具优势,提高了临床检测水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Tang N  Huang AL  Zhang BQ  Yan G  He TC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5):1309-1312
目的 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区的siRNA表达载体pSIHBV/C,观察其对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构建成功的pSIHBV/C与1.3倍HBV真核表达质粒pHBV1.3共转染HepG2细胞,转染后24、48、72h,用Abbott试剂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内病毒核心抗原和表面抗原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针对HBV核心区的siRNA表达载体pSIHBV/C,并发现它能明显抑制HBsAg和HBeAg的分泌,转染后第2天抑制率达高峰,分别为92%、85%,而随机序列的siRNA无此作用。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也证实转染24b后,随pSIHBV/C比例的升高,其对HBV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加,当pSIRNA/C与pHBV1.3比例为1:20时,pSIHBV/C对细胞内HBsAg和HBcAg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的siRNA具有显著和特异的抗HBV复制和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乙肝表面抗原室内质控血清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医院日常使用的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室内质控血清。方法:筛选HBsAg阳性血清,分为1组(60℃加热1h)、2组(98℃加热1min)、3组(乙醚6h)、4组(pH2.4处理6 h)进行灭活。用ELISA法检测灭活前后效果。结果:1组最好,2组、3组较好,4组最差。结论:所采用的4种灭活方法制备的HBsAg阳性血清,用ELISA法检测HBsAg的灭活结果,4种方法都阳性(符合),可作为室内质控血清供医院日常使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对早产的发生是否有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5 月~2011 年7 月期间188 例
HBsAg阳性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系统抽取同期病案号末位数是1和9的HBsAg阴性孕妇265例作为对
照组。结果孕妇HBsAg阳性胎盘前置发生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孕妇(2.66% vs 0%,P=0.03);阳性组<37周的早产发生率明
显高于阴性组(12.23% vs 6.04%,P=0.02)。两组之间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胎膜早破、剖宫产和产
后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头围、Apgar 评分等婴儿发育指标也无显著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HBsAg阳性、ALT升高、胎盘前置以及重度子痫前期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HBsAg阳
性孕妇可增加早产的风险,但它并不影响胎儿宫内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定量检测的变化,以期 为乙型肝炎后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 年2 月—2016 年 2 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及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患者59 例,选择82 例同期住院的单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 HBeAb、HBV DNA 的差异。结果 肝硬化并发肝癌组HBsAg、HBeAg 的含量低于单纯肝硬化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HBsAb、HBeAb 及HBV DNA 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随 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进展,HBsAg、HBeAg 含量可能会逐渐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或好 转,有可能进展为肝癌,所以对病毒载量较低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且应至少3 个月 复查1 次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以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化法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与HBV-DNA 水平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之间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 (FQ-PCR)及ELISA三种方法同时检测173清标本,并对其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对比分析.结果173例患者血清HBsAg 含量与HBV-DNA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 能较准确、快速地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是当前标记免疫分析研究应用领域的热点之一,具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用于生物分子的超微量检测.本研究者在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方法 以Eu-DTTA{N1-(P-异硫氰基苄基)-二乙三胺四乙酸铕钠}为示踪物,建立了用TRFIA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方法.结果 所建立的标准曲线分析范围分别为0.2~300 ng/ml,分析灵敏度为0.05 ng/ml,检测参考标准品的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免疫放射测定同时定量检测多份血清样本,相关系数高达95%.结论 TRFIA分析范围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具有优越的定量检测能力,价格适中,十分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乙肝HBsAg和GM-CSF的融合表达质粒,借助GM—CSF的免疫佐剂作用,提高乙型肝炎DNA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用PCR方法分别从pEcob6和pCD-hGM—CSF中扩增出基因S和GM-CSF,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中,构建pcDNA3.1-S及融合表达质粒pcDNA3.1-GM-CSF-S,然后以重组质粒转染真核细胞,研究重组质粒体外表达。结果:经酶切鉴定及DNA序列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细胞转染试验表明重组质粒能在COS-7及HepG-2内表达。结论:乙肝HBsAg和GM-CSF的融合表达质粒构建成功,重组质粒能在真核细胞内表达。  相似文献   

19.
诱骗受体3(DcR3)又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6B,也有人称之为TR6,是新近发现的TNFR超家族成员之一。DcR3是一种凋亡抑制蛋白(IAP),能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和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近年来的研究显示,DcR3在人类正常分化组织中很少表达,却特异性表达于常见的肿瘤组织,它的表达上调可预示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作为肿瘤分子标记物,体液及组织中DcR3高水平表达能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应用新近的分子生物技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中DcR3的表达,从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0.
夏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70-17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多态性。以寻找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清除相关的变异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2月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10例,并设计特异性引物,于10例患者血清中扩增S基因片段,TA克隆法克隆到T载体中,随机选择克隆测序。结果共20个克隆被测序,20个克隆S蛋白发现12个不同位点的32次变异。主要集中在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及a决定簇。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存在HBsAg变异,可能仍然存在HBsAg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