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 ,主要由角蛋白 5和 14基因突变所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人们能对基因突变后表皮细胞角蛋白中间丝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以及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此外在伴肌营养不良型患者发现网蛋白基因突变 ,证实和此病有关。建立小鼠动物模型不仅有助于对发病机制的研究 ,更对基因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角蛋白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由角蛋白突变所引起的一些遗传性角蛋白病 ,总结了迄今所发现的导致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的 17种不同的角蛋白 9基因突变类型 ,以及在各个种族或民族中开展的有关角蛋白基因突变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角蛋白是角质形成细胞的主要结构蛋白,其基因的正确表达是细胞稳定和功能正常的基础。角蛋白基因的突变则可导致一系列的遗传性皮肤病。本文综述了角蛋白的特性、基因突变特点以及相关的遗传性皮肤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4.
角蛋白是角质形成细胞的主要结构蛋白 ,其基因的正确表达是细胞稳定和功能正常的基础。角蛋白基因的突变则可导致一系列的遗传性皮肤病。本文综述了角蛋白的特性、基因突变特点以及相关的遗传性皮肤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
分泌抗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角蛋白(keratin)作为一组相对分子质量(M)为40000-70000不溶于水的细胞结构蛋白,在上皮细胞的发生、分化成熟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所有哺乳动物细胞骨架的中间丝之一,其组成因不同上皮而异。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角蛋白的基础研究得到了不断深化;同时采用多种特异性抗角蛋白的mAb进行皮肤病的临床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展。本实验选用从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皮屑中提取的角蛋白免疫动物,制备出3株抗人角蛋白的mAb,并对其进行了鉴定。l材料和方法1.l角蛋自的提取取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的皮屑,按常规方法提取…  相似文献   

6.
高奉浔  苏红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3,22(5):285-287,T056
本组48例骨肉瘤中,根据Dahlin的分类,骨母细胞型18例、纤维母细胞型16例和软骨母细胞型1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与11种特异性标记物,对48例骨肉瘤进行检测。发现骨形成蛋白免疫染色全部阳性。波形蛋白48例、肌动蛋白46例、角蛋白5例和结蛋白4例阳性。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为阳性。S-100蛋白、Ⅳ型胶原、荆豆凝集素和第X-Ⅲ因子阳性反应分别为26、20、36和13例。本组研究不仅证实  相似文献   

7.
胃癌细胞角蛋白mRNA和I型胶原mRNA的原位杂交及杂交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cDNA探针,建立了胃癌组织角蛋白mRNA和I型胶原mRNA的原位分子杂交 杂交电镜技术。结果显示:胃癌细胞具有旺盛合成角蛋白的能力,而胃癌间持间质细胞对I型胶原基因的转录合成与正常胃粘膜无异。并对原位杂交、杂交电镜的技术方法和两种mRNA表达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细胞角蛋白在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不同表型与细胞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胚胎肝组织发生过程中角蛋白表型的变化和肿瘤性肝细胞不同成份角蛋白表达的异质性研究,提示成年人肝脏可能贮备有多潜能干细胞。此外,细胞角蛋白作为细胞系标记物,其病理学的改变是肝脏疾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遗传病,其基因定位于13q14.3区,目前常用于检测ATP7B基因突变的方法有染色体单体型分析法、PCR-SSCP法及DNA直接测序法;ATP7B基因突变形式很多,以点突变为主,不同地域、不同人种存在不同的突变热区。现有的研究还未证实ATP7B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这些关于ATP7B基因突变的研究为实现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组临床上以轻微外伤后皮肤和黏膜水疱形成为共同特征的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皮肤脆性增加,常伴有皮肤外表现,临床表现依分型不同轻重不一。目前国际诊断分型的金标准根据透射电镜下水疱发生的超微结构水平,解剖学上分为3主要亚型。(1)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裂隙发生在表皮内,通常不伴有皮肤外的改变,大部分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EB的92%,本型由于角蛋白基因KRT5和KRT14基因突变引起基底角质形成细胞溶解,从而导致轻微外伤后表皮内大疱形成。  相似文献   

11.
抗角蛋白自身抗体是正常人天然自身抗体的一部分。本研究用一组角蛋白对正常人血清中的IgG 类抗角蛋白抗体进行了免疫印迹分析。21 份正常人血清均可识别至少一种角蛋白成分, 可区分出14 种反应性模式。3 份合并血清的反应性模式高度均一。结果表明, 血清抗角蛋白抗体普遍存在, 但在人群中呈高度异质性; 不同个体血清可互补。角蛋白 抗角蛋白系统可能是天然自身抗体研究的一个理想模式系统。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的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生涉及到多种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是个遗传异质性疾病,葡萄糖激酶是体内影响糖代谢的一个关键酶,近年来研究表明葡萄糖激酶基因多态性和基因突变与Ⅱ型糖尿病有密切关系,本阐述了葡萄糖激酶的结构,功能特征及与Ⅱ型糖尿病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3.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就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及其前景进行了综述,中分析了非综合性征遗传性耳聋基因定位与克隆的研究现状,以及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展望了耳聋基因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及其前景进行综述,文中分析了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基因定位与克隆的研究现状,以及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展望了耳聋基因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细胞角蛋白 19 对甲状腺癌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将人甲状腺癌 细胞 (human thyroid cancer cells, B-CPAP) 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不同浓度的角蛋白 19 处理细胞, 通过 MTT 实验、 细胞划痕实验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探究细胞角蛋白 19 对 B-CPAP 增殖、 侵袭及转移的影响。 最后通 过研究相关蛋白分析细胞角蛋白 19 对 B-CPAP 的作用机制。 结果 MTT 实验发现, 随着角蛋白 19 浓度升 高, 其对 B-CPAP 的增殖率也明显提高。 Transwell 实验发现,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角蛋白 19 处理后通过小 室的细胞数明显增加。 细胞划痕实验发现, 角蛋白 19 能够促进 B-CPAP 的迁移能力, 并且 B-CPAP 的迁移 能力与角蛋白 19 浓度呈正相关。 此外, 角蛋白 19 的这一作用与 PTEN 和 MAPK 通路有关。 结论 细胞角 蛋白 19 能够明显提高 B-CPAP 增殖、 侵袭以及转移的能力, 同时角蛋白 19 的这一作用与 PTEN 和 MAPK 通 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MTHFR和CBS基因多态性与低出生体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母亲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T833C与子代低出生体重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PCR-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技术分别检测母亲的MTHFR、CBS基因型,对MTHFR基因型、CBS基因型、基因型的交互作用与低出生体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MTHFR基因突变型、CBS基因突变型对低出生体重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THFR基因突变型与CBS基因突变型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OR=3.155,95%CI:1.229—8.528)。结论母亲MTHFR基因C677T、CBS基因T833C,与子代低出生体重发生无关,但MTHFR基因突变型与CBS基因突变型存在交互作用,其能增加子代低出生体重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细胞角蛋白染色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所有哺乳类动物细胞质都含有复杂的细胞骨架蛋白包括Ⅰ微丝、微管以及中间丝,中间微丝有6种类型:细胞角蛋白Ⅰ及Ⅱ型、结蛋白、波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纤维组成,细胞角蛋白是最为复杂的中间丝,Moll等将细胞角蛋白分成20种。细胞角蛋白又可根据等电点的不同分为酸性及碱性,一般而言,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细胞角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发角蛋白对脊髓外伤性损伤后脊髓组织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在体内组织中降解的人发角蛋白(human hair keratin,HHK)作为植入脊髓损伤部位的桥接物,应用改制NYUⅡ型脊髓模型损伤装置,在建立大鼠脊髓冲击性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将HHK植入损伤部位,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植入HHK后4,12,26,52周的脊髓损伤组织。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角蛋白1和角蛋白10基因点突变引起。近10年来对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角蛋白K1和K10基因的定位、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小鼠模型以及产前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Clm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小热休克蛋白27基因(small heat-shock protein 27,HSP27)的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对114个CMT家系的先证者进行HSP27基因突变研究,并进一步对基因突变家系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 在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32家系中发现一个HSP27基因错义突变C379T,单体型分析提示这4个家系很可能具有共同祖先。结论 中国人CMT患者存在HSP27基因突变,但突变率较低(0.90%)。HSP27基因C397T突变除引起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外尚可导致CMT2,进一步证实同一CMT疾病基因的同一突变可引起不同的表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