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与面神经管的解剖结构有关。作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及电针疗法,并与同期3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进行疗效的对照观察。  相似文献   

2.
曾明  余咏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264-4265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联合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应用β-七叶皂甙钠联合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3例,为治疗组;另选应用口服泼尼松、肌注维生素B1、B12注射液上述疾病患者43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辅以抗病毒药物,针灸,理疗等传统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β-七叶皂甙钠联合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对照组,同时避免了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β-七叶皂甙钠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尔面瘫是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为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认为经过面神经管的面神经部分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为致病原因之一。临床多采用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本院自1994~2002年间,采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贝尔面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β-七叶皂甙钠具有类皮质激素样抗渗出、消肿胀作用,而无皮质激素样副作用。急性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水肿和脱髓鞘,传统的治疗是使用皮质激素,但部分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不宜使用。本文旨在探讨β-七叶皂甙钠在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中的疗效及能否取代皮质激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8年1月至1998年11月间,在本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急性面神经炎患者46例随机分成三组。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8~68岁,平均(39.88±10.27)岁;强的松治疗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6…  相似文献   

5.
采用康复训练联合恒定磁场对5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并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方法相比,结果显示:康复训练联合恒定磁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6.
背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及解除神经受压,物理疗法以缓和的超短波和磁疗消炎为主。目的:观察超短波和磁感应加药物联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并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比较。设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观察。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疗科。对象:选择1998/2004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99例,所有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将99例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4~72岁,病程1~7d;对照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5~81岁,病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面瘫丸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H-B评分、IL-1β、TNF-α的影响,了解面瘫丸论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予口服面瘫丸、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H-B评分、IL-1β、TNF-α值与对照组相比,P0.05。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面瘫丸可通过降低IL-1β、TNF-α的水平达到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症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随访观察,对我院2003~2006年门诊收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6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与诊断标准86例特别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随访到60例,其中Bells麻痹51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00例,应用SUNDOM-3001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穴位照射配合中成药和B族维生素治疗,轻症患者5~10d见效,重症患者5~20d见效,痊愈224例,显效107例,好转69例,无一例有后遗症。证明半导体激光疗法见效快,疗程短,无痛苦、无副作用,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门诊的常见病。自1997年3月~2001年2月 ,我们对3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门诊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1997年3月~2001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 ,资料完整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74例 ,随机分为两组 :西医组36例 ,男23例 ,女13例 ,年龄16 -49岁 ,平均28.2岁 ,发病时间1-6天 ,平均3.1天 ;中西医结合组38例 ,男性23例 ,女性15例 ,年龄17-58岁 ,平均29.3岁 ,发病时间1 -7天 ,平均3.6天。两组病例的年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方法]对31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针灸治疗,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眼部护理、局部护理、饮食护理、针灸治疗的护理等。[结果]28例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结论]加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2.
早期针刺结合综合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7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淑芹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0):883-883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神经炎,系面神经管内神经水肿或茎乳孔出处炎症压迫所致的称Bell麻痹或束扎性面神经炎。2007-07-2010-01,我们采用早期针刺结合综合疗法治疗7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满意,现  相似文献   

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2月-200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40例,其中Bells麻痹36例,Hunt麻痹4例;全部患神清语明,单侧发病,符合《现代神经病学诊疗分册》对特发性周围神经麻痹诊断标准。40例患入院时用HouseBrach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价,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情况见表1。两组患一般资料经t检验比较,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李晓芳  赵永新 《中国康复》2007,22(5):350-350
2003年6月-2005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4例,均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硼,男21例,女43例;年龄16—65岁;病程3d--2个月;按改良may-hosorni法检测为轻度麻痹42例,重度22例。64例随机分为A、B组各3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其原因不明,可能为病毒感染导致面神经水肿受压引起循环障碍、轴突髓鞘变性而致,患者常呈急性起病,且病情迅速发展。作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以面神经麻痹及口眼歪斜为临床症状的针灸科常见病,笔者近年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根据黄选兆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面神经炎诊断标准[1]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男45  相似文献   

17.
心理疏导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由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引起。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的表情肌动作完全或部分丧失,并可有饮食、言语和情绪表达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其明显的面部异样,可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对2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疏导,旨在观察心理疏导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同时,早期介入康复护理训练,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2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病侧和健侧的神经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患侧与健侧比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神经电图有助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能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0.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致面神经麻痹,多数单侧,偶见双侧。病因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因头面部受凉或病毒感染而发病[1]。中医学认为,多由正气不足,颜面遭受风、寒邪侵袭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本人外用补气香散塞,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病程18d,均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2]。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