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脱出于肛门外.肛管、直肠、乙状结肠、膀胱、子宫解剖关系.只有黏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目的 讨论对直肠脱垂患者的护理心得.方法 配合手术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对直肠脱垂患者进行护理可以使患者学会自行还纳脱垂直肠,同时也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玉辉  范美丽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237-2237
脱肛又称肛管直肠脱垂,是肛管、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常见疾病.各种年龄的人均可发生,小儿以直肠黏膜脱垂多见.主要表现为肛门直肠黏膜脱出,轻者便后自行回纳,严重时咳嗽、行走、下蹲时即脱出.由于反复发作,可伴有黏液流出、出血、感染,不能自行复位,需卧床或用手托回.  相似文献   

3.
直肠脱垂又称脱肛,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老年人及小儿多发.2007年4-12月本院肛肠科对100例直肠脱垂患者采用人院中医疗法,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哈孝贤 《开卷有益》2004,(10):12-13
“脱肛”是中医的病名,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脱出于肛外的疾病。临床可分为部分脱垂和完全脱垂两种,中医则统称为“脱肛”。部分脱垂,也称直肠黏膜脱垂。临床表现为,脱出物鲜红光泽或色淡红,有环形或部分黏膜下垂,脱出物较短,按之质柔软,不易出血;完全脱垂,亦称直肠完全脱垂,其脱出物为淡红色,形如螺旋而有层次的皱壁,脱出长度一般在5厘米以上,质较韧而厚,常伴有少量出血及少许黏液渗出物。部分直肠脱垂有时容易与内痔脱出相混淆,需要进行鉴别。例如,部分直肠脱垂的脱出物呈环形或花瓣状,色鲜或淡红,不易出血;内痔脱出的痔核…  相似文献   

5.
唐莺燕 《中外医疗》2009,28(25):125-125
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  相似文献   

6.
寻敏生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282-4283
直肠脱垂俗称脱肛,其发病率据我国一些地区普查率为0.58%,以排便、劳动增加腹压时肛管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门外为主要症状。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直肠内注射瘢痕固定及肛门紧缩术治疗直肠脱垂54例,取得了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40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岁,病程均在20年以上,Ⅱ度脱垂24例,Ⅲ度脱垂27例,其中伴括约肌松弛,肛门不完全失禁者3例。1.2治疗方法1.2.1近心端结扎瘢痕固定术患者右侧卧位,术野常规消毒,以患者用力下挣将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外,直接下按肛门截石位12点、6点、3点、9点,用组织钳提起黏膜区,以…  相似文献   

7.
正脱肛脱肛既是个症状、也是个病名,主要是指直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以外的症状。《诸病源候论》说:"脱肛者,肛门脱出也。"此后历代文献中都有此种说法。其实脱肛并非肛门脱出,而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直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症状。故西医称之为直肠脱垂。脱肛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老年人、儿童和经产妇为多见。近年来由于对肛  相似文献   

8.
肛管直肠脱垂又称脱肛。是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叫外脱垂,脱垂的部分在直肠壶腹内成套叠,外面看不到叫内脱垂。按脱垂程度分为3级。第1级是肛管或直肠粘膜成环形,向下移位。第2级是直肠的各层(包括粘膜层、肌层、浆膜层)全部向下移位形成直肠套叠。第3级是乙状结肠直肠套叠,脱垂部分很大,肛管外翻。第1级脱垂病人感到难受,粘膜分泌大量粘液,造成会阴沾污,引起皮肤糜烂,  相似文献   

9.
<正>直肠黏膜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IRP)是指直肠黏膜层或全层套叠入远端直肠腔或肛管内而未脱出肛门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是排便障碍性便秘的原因之一[1]。以大便排出困难、肛门下坠感、肛门阻塞坠胀感、排便不尽感、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指诊时觉黏膜松弛有绕指感,肛门镜检查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垂甚至套叠,排便努挣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垂套叠堵塞于肛管,但并未脱出肛门外,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脱肛     
脱肛也称直肠脱垂,表现为排便用力时直肠脱出肛门外,有些病人还常伴有粘液血便、便秘和肛门部坠胀等症状。脱肛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体弱无力者,因直肠周围组织支持作用减低,肛门括约肌无力以及盆腔底肌群和肛管松弛等原因而诱发。 中医根据病人的临床征象,将脱肛分成五型,辨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答     
问:小儿肛门内脱出的红色东西是什么? 答:小儿肛门内脱出的红色东西,临床上常见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紫红色的小肉疙瘩,大小可不等,由豆大到杨梅大小,如蒂长时,可顺肠蠕动作用而推下,脱出肛门,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为直肠息肉,以2~7岁多见。一种是直肠全层或仅直肠粘膜层呈圆周形的向肛门外脱出,俗称脱肛,临床上称为肛门直肠脱垂。以1~3岁的小儿多见。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5,(9):1265-1266
<正>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小儿、老人、经产妇及体弱的青壮年[1]。1975年我国全国肛肠会议统一将直肠脱垂分为3度,Ⅰ度: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下移,脱出肛门外,长度在3cm左右,便后脱垂部分能自行复位,无自觉症状。Ⅱ度:便时直肠全层外翻脱出,长度在4~8cm,必须用手压迫复位。Ⅲ度:便时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外翻脱出,  相似文献   

13.
半刺法治疗小儿直肠脱垂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脱肛"范畴.临床特征为患儿身体瘦弱,大便后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多见于2~4岁的幼儿.我们自1995年8月~1998年12月运用斗刺法治疗3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直肠脱垂在中医学中称脱肛,是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此病尤以小儿易患。笔者2000年7月至2004年7月应用黄芪葛根口服液治疗小儿直肠脱垂96例,并与口服补中益气汤治疗41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观察137例,均为我院痔瘘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18个月~13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6个月~10a,平均3.4a。Ⅰ度脱垂35例,Ⅱ度脱垂46例,Ⅲ度脱垂15例。对照组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1岁~13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1a~11a,平…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7岁,因“排便时有肿物脱出肛门外30余年”于1998年11月12日入院,入院查:便后直肠脱出肛门外约10cm,表面粘膜有同心环绉壁,形似倒宝塔状,诊断为直肠完全脱垂。入院后第2d行直肠周围消痔灵注射术:在骶管麻醉下使肛门松驰,直肠完全脱出肛门,消痔灵与注射用  相似文献   

16.
肛管直肠脱垂系指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脱肛”之范畴。多见于小儿和老年人。临床以患者便时、劳动、行走或腹压增加而直肠脱出为主要症状,甚则磨擦糜烂出血或嵌顿坏死。一般病程较长。近十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用中医单验方治疗本病取得了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直肠内脱垂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直肠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 IRP)是指直肠黏膜层或直肠全层套叠入远端直肠腔或肛管内而未脱出肛门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直肠内脱垂致顽固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可借助外科手术治疗改善症状.手术的目的就是纠正造成梗阻的形态学异常,去除病因,阻断其与便秘间的恶性循环[1,2].  相似文献   

18.
脱肛,又叫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段的黏膜层或全层肠壁从肛门向外脱出。这种病症以老年人多见,长期便秘、慢性咳嗽或久泻久痢,以致气虚下陷不能收摄,形成肛门松弛,升举无力所致。脱肛病人大便时肠壁从肛门口脱出,轻症仅觉肛门坠胀,脱出后能自行回纳,重者必须用手推回,甚至在咳嗽、喷嚏、行走、劳动时都可以脱出。若脱垂之黏膜不能及时推入肛门内,则易引起感染、糜烂和溃疡,甚至绞窄坏死。采用食疗方法调治脱肛有良好的效果,患者不妨试试。一、猪肠乌梅散猪肠1段,乌梅适量。将乌梅(去核)填入里外洗净的猪肠内,以满为度,两头…  相似文献   

19.
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RP)为直肠肛管甚至部分乙状结肠移位下降和外脱的一种疾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小儿、老人。经产妇女及体弱的青壮年,中医学称脱肛,本病在临床上不是多发病。  相似文献   

20.
脱肛也称肛管直肠脱垂,是肛肠疾病中比较严重而难治的一种疾病,西医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有多种方式,仍以开腹悬吊固定、直肠骶骨缝合固定等术式为主,由于手术复杂、损伤较大、并发症较多、效果不肯定,因此临床应用一直受到局限[1]。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