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伤寒论》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表证内陷少阳,而兼饮停。盖少阳分司手足二经,胆与三焦皆属之,故水饮与邪热夹杂于三焦之故。笔者有幸入室江浙名家林丹峰,先生日诊近百之众,活  相似文献   

2.
张长恩 《北京中医》2004,23(4):244-246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的第147条[1],二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附<外台秘要>方"[2].前者为外感伤寒病而设,后者为内伤杂病而立,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张田仓 《光明中医》2015,30(2):298-299
目的观察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症疗效。方法将8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口服地西泮。治疗组42例,口服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分别治疗两周后比较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炙甘草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心律失常3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志平  闫桂玲 《新中医》2002,34(8):56-56
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炙甘草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患者,男10例,女2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0岁;病程3月-6年。其中频发室性早搏12例;多源性室性早搏7例,频发性房性早搏6例,阵发性心动过速3例,心动过缓4例。32例中病毒性心肌炎12例,冠心病16例,风心病2例,肺心病2例。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检查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中医辨证为心气心阴两虚兼少阳枢机不利。2治疗方法方用炙甘草汤及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基本方:炙甘草…  相似文献   

5.
陈宁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7):498-498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该方历代均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几。但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本方证却屡见不鲜,兹探究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柴胡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支气管哮喘48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行 《河北中医》2002,24(2):131-131
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喘证范畴。1 996~2 0 0 0年 ,笔者运用大柴胡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支气管哮喘 48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48例哮喘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 ] 。其中门诊患者 2 8例 ,住院患者 2 0例 ;男 2 2例 ,女 2 6例 ;年龄 1 4~61岁 ,平均 41岁 ;病程 3.5~39年 ,平均 2 2 .5年 ;发作程度 :轻度 1 0例 ,中度 32例 ,重度 4例 ,危重 2例 ;并发慢性支气管炎 2 2例 ,肺气肿 1 8例 ,心功能不全 6例 ;中医分型 :寒哮 2 9例 ,热哮 1 9例。1 .2 治疗方法 大柴胡汤合柴…  相似文献   

7.
正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目不瞑""不得眠"等情志病范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临床以难以入睡、易醒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头晕、头痛、多梦、健忘、心悸等,中医治疗失眠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黄芩、干姜、桂枝、栝楼根、牡蛎、炙甘草组成,具有疏肝利胆、温中健脾、生津敛  相似文献   

8.
黄娜娜 《国医论坛》2021,36(4):9-10
口干是中医问诊时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认为导致口干的直接原因是津液不能上承,但导致津液不能上承的原因并非都是阴虚,气虚、阳虚、阳郁、痰湿、瘀血均可致津液输布障碍而引起口干.因此临证时当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洪金潭  吴圆周 《光明中医》2021,36(3):411-413
目的 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观察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  相似文献   

10.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悬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某,男,18岁,1995年1月11日初诊。 患者自述咳嗽,右则胸胁疼痛5天,逐渐发生呼吸困难,遂来我院,经透视检查诊断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积液达前第3肋间,门诊医生遂给予“十枣汤”研末口服,治疗7天,效果不显,遂住院治疗。余查其往来寒热,右侧胸胁满胀,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滑;右肺叩诊浊音界达前第三肋间,呼吸音明显减弱。余认为其为邪入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水邪停聚而成,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33g,黄芩25g,桂枝25g,干姜20g,天花粉20g,煅牡蛎20g ,炙甘草20g,桑白皮20g,石苇20g。服药10剂,诸症悉除,  相似文献   

11.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147条,该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  相似文献   

12.
笔者2005年7月~2008年10月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由鼻窦炎引起头痛的患者3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主诉头痛,均经CT确诊为副鼻窦炎症,排除鼻息肉和气道畸形等其它病变,其中上颌窦炎11例,筛窦炎9例,蝶窦炎5例,额窦炎3例,全鼻窦炎2例.14例首诊于神经内科,对症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后转入我科治疗,16例首诊我科;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5~62岁.  相似文献   

13.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仲景之经方,原用治少阳病兼气化失常等证,现代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急慢性中耳炎、结膜炎、湿疹、头部疖肿、美尼尔氏综合征、阳痿、糖尿病、放疗后味觉缺乏症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各家的见解进行了评述后,认为柴胡桂林干姜汤证的病机应重视正气虚弱的一面,汗下后致津液受损,伤其脾阳,邪在太阳少阳两经,不存在水饮、痰等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5.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牡蛎、炙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温阳生津、祛寒化饮之效,主治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口苦、心下微结者等。笔者在临证时常采用此方加减  相似文献   

16.
陈冬梅  王新佩 《河南中医》2013,33(3):335-336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通过随机方式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基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吗丁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2.5%,两者相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辨证为少阳太阴寒热利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与西医治疗组(对照组)临床诊治进行对比分析,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对辨证为少阳太阴寒热利型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直接从小柴胡汤加减而来,方中寒凉药药品与药量都占了绝对优势,是以寒治热的方子。它治疗疟疾"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是指可治疗恶寒重发热轻的症状而并非指所治疾病属阴寒之证。细读《伤寒论》148条原文,可知此为三阳合病治取少阳之意,胡希恕老前辈后期笔记认为此证津虚较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比用小柴胡汤更贴切,六经的转归规律反证胡老晚年仍认为此方属少阳病类方。再加上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有缓下之药,可治"微结",这正好犯了厥阴病提纲所提到的"下之利不止"的禁忌,所以此方不是厥阴病类的方剂,而应归属于少阳病类方。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六经病类归属,对于先辨六经八纲再辨方证的经方临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各家的见解进行了评述后,认为柴胡桂林干姜汤证的病机应重视正气虚弱的一面,汗下后致津液受损,伤其脾阳,邪在太阳少阳两经,不存在水饮、痰等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20.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药物组成: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