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普遍利用容器隐喻去认识、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本文以中医经典古籍为研究语料,举例说明中医语言在容器图式抽象结构的基础上,普遍运用了容器隐喻来表达身体及其部位、器官、腠理汗孔、藏府、经络等较为抽象和复杂的中医概念,从而建构了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的中医理论体系。本研究不仅证实了认知语言学容器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也印证了中医语言具有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中的战争隐喻进行研究。主要以中医经典为研究语料进行举例,通过整理与分析,认为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中普遍运用了战争隐喻来认识、理解和表达疾病过程,构成了"疾病是战争"这一基本的概念隐喻,其认知基础为疾病和战争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其哲学基础与古人的社会生存体验密切相关。战争隐喻成为中医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达,是理解和表达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从隐喻翻译遭遇约定俗成、保留中医藏象隐喻不代表音译和直译及中医语言的模糊性带来的翻译困难3方面入手探讨中医藏象隐喻翻译问题,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医隐喻研究的加深,中医藏象语言的隐喻性已经逐渐被学者所了解,一些中医译者也努力尝试在翻译上反映这种隐喻性。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一些约定俗成的翻译习惯,不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及中医隐喻的模糊性都成为藏象隐喻翻译的障碍,因此,中医译者要根据中医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修补和完善已有的翻译,为中医文化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明确中医语言性质。方法:应用隐喻认知语言学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等相关概念对中医语言进行分析。结果:隐喻于中医药语言中可谓无处不在。结论:研究评判中医学的前提是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的研究或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是形成一套具有中医特点的现代语言;其目的是这套语言能为更多的人理解掌握、能更好地揭示人体的奥秘、指导临床实践。而要达到此目标实现此目的的当务之急就是对现今中医仍在使用的中医学传统语言进行分析。从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分析了中医病因病机语言隐喻特征,探讨中医语言在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说。  相似文献   

6.
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的瑰宝,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语言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效果.隐喻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中医学的思维特征为“取象比类”,中医典籍里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文章分析了中医典籍中的语言特征,特别是中医典籍中存在的隐喻现象,找出中医典籍汉英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为了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中医语言描绘了一个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隐喻世界。中医隐喻研究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密中医学勾画的这个有关人体的隐喻世界。在中医学界和语言学界一些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绘出的这幅画卷渐渐展现于世人之前,使人看清由生产和生活经验、自然和社会经验、感性和理性经验等交织而成的中医语言。中医隐喻的研究在方法上、经验上、方向上虽有欠缺,但瑕不掩瑜。期待中医隐喻研究展示更精彩的中医画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隐喻语言的类型及功能,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中医语言的特点。方法: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角度进行研究。结果:《黄帝内经》中隐喻语言的类型可分为:自然型、社会型、哲学型;其功能主要有:直接描述和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功能;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指导治疗原则;构建中医的基础范畴、核心概念和隐喻模型。结论: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语言。古代中医学家在认知生命现象、构建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哲学思想中各种已知的范畴或概念进行隐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隐喻语言,对中医学的概念及范畴化、中医理论术语和模型的创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难经》有关四时脉象描述中隐喻特征的分析及翻译,探讨了采用不同翻译方法对中医脉象描述中的隐喻进行表达,以期能在中医脉象相关典籍英译中更好的表达其中隐含的文化因素和语义关联,更全面的表达语言信息,更清楚地传递其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促进中医脉象的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中医语言特征,总结中医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指出中医有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这些又促成了中医特有的语言特点;随着中医对外传播步伐的加快,中医英译的原则、方法和效果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中医学的思维特征为"取象比类",中医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隐喻。  相似文献   

11.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发现"六淫"是6个"范畴"而非6个"实体",是以自然界"六气"为原型形成的概念隐喻,是范畴化的结果,从"六气"到"六淫"是对语言的跨域应用。因此,理解中医六淫概念不能仅仅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在文字表象上,必须探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2.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本文以"五行藏象"模型为例,认为五行藏象体系是一个基于人类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是基于"可能世界"的类比;是一种"隐喻重描";是一个"信念系统"。本文提出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的重点不是寻找其客观物质基础,而是要对其特有的语言进行分析,要注重揭示中医脏腑概念在那些层面是可核实的,以及隐喻认知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五行学说是一个建构型隐喻系统。目前隐喻视角下的五行学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五行的隐喻认知、隐喻类型、隐喻认知系统的构建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目前五行学说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从中医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立场对五行学说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特别是进行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如应用行为学、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方法,论证五行理论中五音五色的配属关系,或发现五音与五色新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中医学的隐喻认知研究方兴未艾。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学隐喻认知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现状和热点,为总结已有成果和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0-2021年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5.6.R5进行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词的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328篇,总体来看,以贾春华等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规模较大,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相对独立,其分布松散,合作较少。1990-2006年为中医学隐喻认知萌芽期,2007-2014年为快速增长期。2014年之后,进入平稳发展期。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概念隐喻、认知科学、取象比类等方面。象思维、中医语言等是近年来的前沿领域。结论 隐喻认知为中医学理论解构提供了新的范式。基于多学科研究的中医隐喻认知学有望形成。中医语言实证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医学思维及逻辑特点,是未来研究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onsum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he safety of TCM has dramatic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and concern of the public. Here, we review previous studies, which focused mainly on the toxicity of toxic TCM and the interpretations for combination, to elaborate on advances and important issues existing in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TCM, aim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advice for the clinical use. Moreover, 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 saf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CM based on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oxicity, which integrates new toxicity testing strategy and is launch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CM theories in future researches.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中药剂量与量效关系存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中药量效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应该以临床疗效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方法进行多视角、多层面和多学科的系统研究,从而有可能全面系统地揭示中药量效关系的实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了国内中药现代化进展,界定了中药现代化经历的三个阶段,并对中药现代化的思路方法、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综述与思考,提出中药产业现代化不等中药现代化的命题。其中不少结合工作体会归结的观点相当不错,给我们以启示;对于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多学科联合研究中医药,加强中药复方研究、化学物质与药效功能结合研究,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制,以阐明复方的药理机制与物质基础,创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理论,实现中医药学理论合理化内涵的清晰化、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等问题,本文亦有许多新见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国内中药现代化进展,界定了中药现代化经历的三个阶段,并对中药现代化的思路方法、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综述与思考,提出中药产业现代化不等于中药现代化的命题。其中不少结合工作体会归结的观点相当不错,给我们以启示;对于要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多学科联合研究中医药,加强中药复方研究、化学物质与药效功能结合研究,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制,以阐明复方的药理机制与物质基础,创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理论,实现中医药学理论合理化内涵的清晰化、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等问题,本文亦有许多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