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41例41侧髋关节,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45-78岁,平均62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六个月~10年,平均5年5个月。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翻修的原因:髋关节疼痛不伴假体明显松动12例12髋,感染1例,无菌性松动2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4例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33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2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6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41例股骨进行了翻修术,其中假体无松动13例,Gustillo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假体柄松动分别为6,8,13和1个髋关节。取出假体柄后视情况植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视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 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术后3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术后3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术后随访6~66(平均22)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5~54分(平均32.6分)增加到术后的56-98分(平均88.1分)。随访X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论 最常见翻修的原因为无菌性松动,其次为股骨头或双动头置换术后金属与髋臼之间摩擦产生的疼痛。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置换。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时髋关节进行翻修术后.近期可取得最好的手术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2.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半髋置换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半髋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分析1988~1996年72例(80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行半髋置换术后随访5~13年(平均8.4年)的资料,对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行Harri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术后X线资料,评估影像学变化与疗效间关系。对27例髋臼软骨作病理检查,观察晚期ANFH退变情况。结果:术前病髋Harris评分平均53分,最后1次随访时平均68分。12髋(15%)在随访的3~12年时施行了翻修术。最后1次随访时假体头端移位率为45%(36髋),假体柄松动率为37.5%(30髋)。送检的髋臼软骨均存在变性(100%)。结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行半髋置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使用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影像学及临床评估,探讨其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由同一术者对35例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行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7例,女18例,年龄28~73岁,左髋19例,右髋16例,按Ficat—Arlet分期,Ⅲ期20髋,Ⅳ期15髋。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骨盆正位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茵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30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7.2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23~62(45.0±9.4)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75~100(90.4±6.3)分。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0%。术后照片假体形态及位置良好,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骨盆和股骨局灶性骨溶解各1例。5髋出现髋部轻度疼痛,2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好转。【结论】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长期使用后髋关节疼痛原因及其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必要性。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1989-01/2000-12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人工股骨头半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患者27例(30髋),男7例,女20例;年龄65~80岁。②手术方法: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取出陈旧股骨柄,尽量保留髋臼周围的骨组织,以使再次植入的髋臼假体获得良好的初始固定,残存的髋臼必须要有足够的骨量,髋臼前后柱、骨缺损区可以植入自体或异体骨。股骨柄取出后,用克氏针向髓腔远端钻导向孔,再用髓腔钻打通髓腔。术后3周开始下床扶拐非负重活动,6周后开始扶拐部分负重。③实验评估:采用患者自我评价法评估患者对手术满意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X射线片观察假体位置及与周围骨质匹配情况,并观察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27例患者随访时间36个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对手术满意度:患者自我评价非常满意10髋,满意17髋,不满意3髋。②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6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4.2分。③患者X射线片观察结果:术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和髋臼假体的位置以及假体与周围的骨质匹配良好,无一例出现松动和感染征象。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脱位、骨折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检查无任何松动迹象。结论:假体松动、髋臼退行性病变、髋臼底变薄、人工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是造成髋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能明显改善这些患者的髋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经验,探讨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对2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及髋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的患者,行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其手术操作要领及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结论 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部疾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有较高的假体松动率,大大地影响了假体的远期疗效。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能否依靠股骨假体的生物固定作用减少假体松动率的发生?目的:观察无柄解剖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年轻患者髋关节置换后的效果,并以5年随访客观数据评价。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对象:选择2001-01/05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15例髋关节疾患患者(17髋),男8例,女7例,患者手术时年龄21~49岁,平均(37.8±9.8)岁。手术适应症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髋)、创伤性关节炎(4髋)、骨性关节炎(3髋)、发育不良引起的骨性关节炎(3髋)。所有患者术前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新型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为钻铬钥合金铸件,由上海复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国药管械(试)字2002第3040397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460799号。方法:对15例(17髋)髋关节疾患患者进行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后第1年间隔6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共5年,随访包括功能评价及X线评价。①功能评价:采用Harris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满分为100分,总分≥80分为优,≥60分为良,≥40分为可,差<40分;记录疼痛缓解情况、侧卧于手术侧的能力、附加手术、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髋关节的脱位情况等。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0-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②X射线评价:手术前后拍摄标准的骨盆平片,记录按Busse分类的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按Ficat分类的术前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级、假体的插入角度以及对侧的颈干角、按Buergi分类的X线透亮带、按Brooker分类的异位骨化分级。③对术后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必要时给予翻修手术。主要观察指标:5年随访患者相关情况分析:①假体的插入角度、对侧的颈干角。②X线透亮带及异位骨化分级结果。③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术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级。④翻修手术情况、不良事件及并发症。⑤术后综合功能效果:疼痛缓解情况(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侧卧于手术侧的能力、附加手术、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髋关节的脱位情况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结果:纳入15例患者,1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失访,14例均获得5年随访。①患者术后功能评价结果:术后随访第5年,13例(15髋)患者髋关节仍在原位,其中11例患者(84.6%,11/13)疼痛减轻或消失,12例(92.3%,12/13)患者愿意再次手术,10例(76.9%,10/13)患者可以侧卧于手术侧;Harris平均分为(72±19.6)分,不同的疾病之间的Harris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2.6±2.2)分,不同的疾病组之间的髋关节疼痛没有明显差别(P>0.05);9例(69.2%,9/13)不需要疼痛治疗,2例(15.4%,2/13)偶尔需要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止痛,2例(15.4%,2/13)长期需要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止痛。②患者X射线评价结果: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情况:1髋有1度的退行性改变,3髋有2度的退行性改变,6髋有3度的退行性改变。术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级情况:7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4个处于3期,3个处于4期。术后随访第5年,1例患者有X射线透亮区,由于透亮区范围较小,进展不迅速,临床症状不严重,没有进行翻修;术后6个月非手术侧的颈干角是(135.2±6.8)°,手术侧的插入角是(132.2±6.5)°。1例患者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了内翻去旋转截骨本次手术后的插入角是120°。假体插入角在125°-140°之间的患者髋关节疼痛较其他患者减轻。异位骨化分级情况是:3髋有异位骨化,其中1髋有1度的异位骨化,1髋有2度的异位骨化,1髋有3度的异位骨化。③翻修手术情况:1例(5.9%,1/17)患者因术后的疼痛没有缓解而进行了翻修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发现股骨近断骨质保存完好,翻修时使用有柄的假体比较容易。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④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有1例患者(5.9%,1/17)出现了髋关节脱位,其他并发症有大转子滑囊炎1例、伤口瘘管1例、血肿1例。结论:①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提供了股骨假体的生物固定,从而可以有效地固定假体和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②由于近段股骨干未受干扰,方便了翻修手术。③年轻患者置换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9月至2008年1月,对42例45髋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FicatⅢ、Ⅳ)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女29例,男13例,平均年龄47.4岁,单侧39例39髋,双侧3例6髋。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干角、股骨颈前倾角。采用改良后外侧Gibson入路,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对于颈干角小于135°者,手术时适当增加至135°,大于135°则维持原有角度;采用X线检查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前股骨颈干角平均134.1°,术后平均138.2°,其中术前颈干角小于135°的34髋,平均131.7°,术后平均137°;术前颈干角大于135°的12髋,平均140.9°,术后平均141.5°。股骨前倾角术前平均34.5°。术后X线显示髋臼外展角平均42°。双侧肢体长度差别术前平均2.1cm,术后平均0.5cm。平均随访14.4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2.6分,最后一次随访功能评分为平均90.4分。随访期内无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深和提高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的认识,并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的影像学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作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DR)、CT和MRI影像学改变特征,并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DR)片进行评估。结果:58例患者,术前采用X线、CT及MRI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累计80个股骨头。其中64个股骨头行人工全髋置换(6名患者为双侧),12个股骨头行钻孔减压植骨术,4个股骨头为非手术治疗。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4个中,术后证实股骨头缺血坏死42个,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病20个,创伤性骨关节炎2个。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中晚期患者,X线(DR)检查简便易行,结合CT、MRI检查,诊断准确率很高;人工全髋置换术是目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因右侧髋关节疼痛10年行动不适于1997年3月10日入院。X线显示:右侧股骨头变形。髋关节间隙变小;CT显示:右侧股骨头变形不规整,诊断右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行右侧全髋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手术采用髋关节后侧入路,应用国产全髋假体。术后第1天发热38.9℃,经引流管引流出黄色液体约150ml。  相似文献   

10.
晚期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之一。1994年4月,我院与美国康乃尔骨科教学医院毛显光博士合作,共同用S-ROM~(TM)人工全髋关节,成功地为二例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施行置换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手术时间等)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23.26%比4.65%,χ~2=6.198、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优越性。方法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2例(68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7例(37髋)采用改良后外侧人路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对照组25例(31髋)行常规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切口长度、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骨折率、术后假体脱出、深静脉血栓、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结果试验组病例切口长度、失血量(术中、术后)、术后假体脱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骨折、深静脉血栓、术后平均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人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切口小,失血量少,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优良率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患者分为生物型假体组52例和骨水泥型假体组51例,术后随访1年,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生物型假体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或短于骨水泥型假体组。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SF-36评分、WOMAC 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骨水泥型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能够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后可能需行多次翻修,近年来保留股骨颈甚至股骨头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重建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目的:采取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无柄关节以及表面置换方案治疗股骨头坏死,比较分析其治疗效果以及重建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05-01/2007-07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7例,根据病情分组治疗,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22例,无柄关节组20例,表面置换组25例,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置换前、置换后1年及2年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Harris髋关节评分、髋关节X射线片、髋关节与假体相关不良事件以及翻修情况.结果与结论: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表面置换组无翻修,Harris评分高于无柄关节组及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P<0.05);无柄关节组翻修1例;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翻修2例.提示与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及无柄关节置换相比,表面置换对于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有着明显的优势,并发症少,翻修率低,对于年轻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髋臼基本完好的患者,单纯股骨头表面置换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股骨假体位置、下沉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但假体位置、下沉对半髋表面置换术疗效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钴铬合金半髋表面置换对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髋臼基本完好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疗效与股骨假体柄干角、下沉的关系,评估计算机辅助X射平片分析对假体失败的预测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对象:选择1997-06/2002-07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半髋表面置换患者41例(48髋),患者手术时的年龄29~49岁,平均(37±9)岁,其中男30例,女11例。其中FicatⅢ期35髋,FicatⅣ期13髋,髋臼均相对正常。所有患者病变部位病理检查均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法:①于术前和随访时采用UCLA(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步行、功能、活动进行评分,每一项记分为1~10分,10分为最佳。优,35~40分,好29~34分,一般22~28分,差<22分。术后评分为随访时评分平均值。②运用计算机辅助的EBRA-FCA法,在术后骨盆的X射线平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柄干角、下沉,并对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与股骨假体的柄干角、下沉的关系进行分析。③采用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2个月开始第1次随访,每年随访1次,共随访8年。④两组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做方差齐性检验)。在对临床结果的析因分析(posthocanalysis)基础上,比值比(oddsratio)分析用来确定假体早期失败的相对危险性。主要观察指标:①纳入患者半髋表面置换术前后UCLA评分比较。②FicatⅢ期和Ⅳ期患者术后疗效比较。③不同疗效患者随访期间股骨假体柄干角和下沉程度比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其中8例随访3年,8例随访4年,8例随访5年,7例随访6年,6例随访7年,4例8年。①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步行、功能、活动评分别由术前的(3.1±1.2),(4.4±1.7),(5.8±2.3),(5.5±2.7)分提高到术后的(9.1±2.5),(9.2±2.9),(9.1±3.4),(7.1±3.1)分,差异明显(P<0.01)。②疗效:FicatⅢ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9%与FicatⅣ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相近(69%,P>0.05),其中疗效差8髋为失败组,其余40髋为成功组。③计算机辅助的X射线平片检查结果:失败组6个髋的股骨假体有明显下沉(其柄干角小于130°),2个髋的髋臼有破坏(1个柄干角为128°,1个柄干角为136°)。成功组平均柄干角明显大于失败组,分别为139°±6.2°,127°±5.3°,差异明显(P<0.01)。失败组中,6髋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分别为(5.02±1.3)mm和(4.85±1.1)mm明显大于成功组[(1.48±0.2)和(1.04±0.2)mm,P<0.05];小于130°的柄干角其发生不良后果的机会增加了7.1倍。④股骨假体下沉时间: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股骨假体下沉超过2mm的时间为(19.5±3.2)个月,明显早于临床出现症状的时间和X射线平片异常的时间[(35.6±4.2),(24.8±2.5)个月,P<0.01]。结论:①钴铬合金半髋表面置换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向全髋关节置换术过渡的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恢复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且髋臼基本完好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②假体的松动下沉与假体的位置有关。③用来评估假体柄在骨盆平片上的下沉程度的计算机辅助的平片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2001-01~2005-12经治疗的高龄(≥70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1例53髋,全部得到随访,现对其早期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33例,年龄70~91(平均79.5)岁。股骨颈骨折39例40髋,股骨头无菌坏死11例12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1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7髋,全髋置换术36髋。1.2合并症本组术前有合并症38例(74.5%),其中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2例,症状性心律失常6例,糖尿病7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尿路感染2例,恶性肿瘤术后为1例,胃炎、溃疡病2例。1.3麻醉及手术方法本除14例采用全麻外,余37例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均采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对9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96髋)术后随访6个月~5 a,拍摄X线片,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1例(髋)存在不同程度术后疼痛,部分患者因软组织粘连、挛缩、无菌性炎症刺激、关节磨损产生的细碎屑的刺激所致的疼痛,经关节活动锻练后缓解或消失,21例X线片显示转子区骨质疏松,假体松动下沉,14例髋臼缘不同程度增生,1例髋关节脱位,1例假体柄断裂。结论:软组织所致的疼痛大都为短期内因疼痛而不敢进行功能锻练所致,骨质疏松、假体松动、下沉以及关节磨损是术后疼痛的重要原因。术后局部的低度感染及头臼的不合适匹配也是术后疼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田增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63-3563
我科2010-01-2011-12为102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老年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采取口服芝麻油对术后便秘进行预防性干预,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实验组: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龄79.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8例,行左侧髋关节置换术18例,行右侧髋关节置换术3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的设计特征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新一代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进,目前尚少有报道总结其设计特征及手术技巧。目的:总结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其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选择Tri-Lock BPS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置换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和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分别按Harris标准和Engh标准评定,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质量按Healy标准评定,分析透亮线、骨溶解的发生率,分别按Delee和Gruen分区描述髋臼和股骨侧的骨长入,按D’Antonio法测量股骨柄假体的下沉,股区痛则采用目测类比评分10分制评定。结果与结论:10髋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凡手术满3个月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可恢复至平均92分(85-96分),无主诉存在股区痛,无X射线显示的假体松动征。结果证实,Tri-Lock BPS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