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影像学方法测量腰椎椎弓根参数,为临床实践提供数值参考。方法选取200例受检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数据处理,测量L1~L5腰椎椎弓根水平面角度及椎弓根后缘皮质至椎体前缘中点的长度,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女性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椎弓根水平面角度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L3、L4、L5椎体的椎弓根水平角度男、女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L1、L2、L3椎体的椎弓根后缘皮质至椎体前缘中点长度男、女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椎弓根水平面角度及椎弓根后缘皮质至椎体前缘中点的长度存在性别差异,多排螺旋CT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测量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俯卧位64排CT扫描及改良椎弓根置钉参数测量方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置钉的精确定位作用。方法 2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前采用俯卧位64排CT扫描,在常规测量内倾角、旋转角及进针深度的基础上,行进针点三维定位,并测量椎弓根松质骨宽度及矢状角,对手术置钉进行精确定位。术后低剂量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率及冠位主弯Cobb’s角平均矫正角度。结果共植入螺钉226枚,置钉偏差5枚,置钉准确率97.8%,无椎弓根膨胀性改变和椎间盘损伤。术后冠位主弯cobb’s角平均矫正角度15.6°(2.0°~58.3°)。结论俯卧位64排CT扫描及改良椎弓根置钉参数测量方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置钉的定位准确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60具寰椎标本的观察和测量,建立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60具成年人体寰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寰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寰椎侧块宽度,侧块长度,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道长度,椎弓根厚度,安全的进钉方向(向外倾斜角度)。结果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为:与前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14.1±1.0)mm,寰椎侧块长度为(20.8±2.8)mm,宽度(19.6±2.4)mm;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为(10.1±2.0)mm。前路寰椎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为(28.8±1.8)mm,椎弓根的高度为(5.6±0.8)mm。安全置钉方向为向外倾斜(9°±3°)。结论①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为距离前正中失状面14mm处;②安全进钉方向为向外倾斜9°置入的寰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骨性钉道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椎弓根尺寸、进钉点和进钉角度为置入椎弓根螺钉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2月-2005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怀疑颈椎损伤患者60例,男30例,年龄(42.9±18.9)岁,女30例,年龄(42.2±14.9)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扫描范围C2~T1,扫描电压140kV,200~250mA。【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1.3~3.3mm,颈椎椎弓根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宽度在女性颈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1mm,女性为6.6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1.9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33.7mm,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40.6°~49.6°,颈椎弓根钉进钉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平均为20.2~23.7mm。【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椎钉角度尽可能侧块的外侧。  相似文献   

5.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取18具成人尸体正常颈椎标本,剔除其周围软组织至清楚显露椎体前壁.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并测量C3~C7个体化置钉参数,包括进钉点(即椎弓根中轴线在椎体前壁投影点)、置钉方向(螺钉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度)以及螺钉长度.严格按照测量结果,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作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结果 进针点:C3、C4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3 mm,距上终板6~7 mm;C5~ C7与置钉椎弓根同侧,其中C5位于正中矢状面旁1~2 mm,距上终板7.0~7.5 mm,C6、C7则为4~5 mm和7.5 ~8.5 mm.置钉方向:理想角度在C3、C4为外倾角46°~47°,头倾角-11°~-7°;在C5外倾角约48°,头倾角接近0°;C6、C7为36°~40°和8~13°.螺钉长度:可选择28、30、32 mm,其直径为3.5 mm.本组共置钉144枚.术后CT示,全部螺钉均经椎体前方置入椎弓根内抵达侧块.其中,有16枚胀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均发生在C3、C4节段).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椎弓根尺寸和进钉点进钉角度为置入椎钉提供依据。方法CT测量30例患者颈3-7,CT扫描测量颈椎根以下尺寸,椎根内径、外径、内侧皮质厚度、椎弓根轴长度和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L3-3.3mm,颈椎椎弓根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在女性颈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 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3 mm,女性为7.4 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2.0 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to-33.7mm和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39.8度to 49.0度。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度,进钉角度尽可能在侧块的外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喉部CT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的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84例喉部螺旋CT扫描者行CTVE成像,根据喉腔内部结构、病灶、黏膜皱襞的显示情况和有无伪影将CTVE图像分为3级,分别比较CTVE技术在不同的扫描层厚、重建层厚及阈值的情况下图像质量的优劣。结果:CT原始扫描层厚为2mm、3mm分别与5mm、8mm的CTVE图像质量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建层厚为2mm、3mm与5mm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阈值为 -800— -600HU与阈值为-300HU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CT原始扫描层厚、重建层厚及阈值对CTVE图像的质量影响有明显差异。选用合适的原始扫描参数及重建参数,可以提高CTVE图像的质量,对喉部疾病的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CT及MRI横断面图像行距离及角度测量以评价双侧前路颈椎弓根钉板系统(ACPS)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于海军总医院行颈椎CT检查且排除骨性畸形的50例男性的下颈椎影像学资料及其中38例的颈椎MRI横断面T2WI图像.在CT骨窗图像上测量最佳进针点距椎体正中线(MVB)的水平距离(DOM)、椎弓根轴线长度(CPA)、椎弓根外宽度(OPW)、同侧实际钉道(AST)长度(根据3.5mm直径螺钉的螺帽半径为2.25~2.50 mm得出调整后进钉点在同侧距MVB水平距离为-2.5 mm处)、钉道有效宽度(ATW)、椎弓根外倾角(PTA)、钉道外倾角(TTA).在MRI图像上测量椎动脉-椎弓根距离(DAP)、脊髓-椎弓根距离(DCP)和椎动脉直径(DVA).结果 任一测量值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同序列同一参数的左、右侧测量数据予以合并进行后续分析.在C3~6,OPW大于ATW、PTA大于TTA(P均<0.05).以4.5mm为界,C3、C4、C5、C6分别有20%、18%、17%、8%的OPW及700%、64%、38%、29%的ATW有椎弓根穿破风险.由于DAP和DCP存在,ACPS非严重移位(分别为2.9和4.4 mm)可无临床症状.G7的ATW最小为5.6mm.结论 使用双侧ACPS时椎弓根穿破率高,非严重穿破时由于DAP和DCP的存在可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成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置入相关的径线和角度,为该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成人干燥尸体下颈椎(C3~C7)标本22具,分别用手工和CT测量椎弓根最窄处的高度、宽度及内外侧皮质厚度,椎弓根中轴线全长,轴线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在CT室资料库中抽取100例成人活体颈椎CT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除以上参数外,还测量进钉点位置的相关数据,计算置钉参数的95%CI。结果:22具标本的相关径线及角度,其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成人活体下颈椎CT图像测量结果通过95%CI的计算,可以得出:C3、C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对侧 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 6~7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 46°~ 48°,头倾角 C3:-11°~-12°,C4 -6°~-7°。C5 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同侧旁 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 7~8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 47°~49°,头倾角 1°~2°。C6、C7 进钉点位于受术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 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 7.5~8.5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 C6:40°~42°,C7:36°~38°,头倾角 C6:6°~7°,C7:11°~13°。置钉长度选择 30、32、34 mm 较为适宜,螺钉直径可选择 3.5 mm 或 4.0 mm。结论:本实验证实了CT测量下颈椎APS置入技术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同时在国内首次利用大样本研究对该技术置钉参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患者术前个体化CT评估的螺旋CT技术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寰枢椎正常解剖关系下 ,5具成人干骨标本薄层 (1mm)螺旋CT扫描 ,并收集 10例上颈椎正常成人螺旋CT资料 ,均 1mm层厚多平面重建 (MPR)C2 椎弓根部图像 ,分析不同重建方式显示解剖结构的状况 ,及术前个体化CT评估可行性和安全性中的价值 ,并拟行钉道设计。 5具已CT评估的干骨标本示范后路行寰枢经关节螺钉固定及一侧钻孔设置经枢椎椎弓根钉道 ,同前方法CT扫描并重建图像 ,分析钉道。结果 :C2 椎弓根轴的垂直断面 (称斜冠状面 )相、经C2椎弓根轴的斜矢状面相及斜横断面相、枢椎标准横断面相共同构成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术前个体化CT评估的理想三维断面影像 ,可观察C2 椎弓根形态、骨质状态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准确测量枢椎椎弓根的大小、走行方向。根据这些三维影像可进行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手术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结论 :枢椎CT常规冠状、矢状面重建不能满足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前CT评估的需要 ,需多平面重建方可更准确术前CT评估 ,进行术前三维钉道设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及CT图像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成人干燥下颈椎标本24具及随机在CT室保存的34例成人患者的颈椎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C3-C7椎体的椎弓根宽(OPW)、椎弓根高(OPH)、椎弓根的中轴全长(PAL)、椎弓根外倾角(sPA)、椎弓根头倾角(tPA)、椎弓根投影中距(DtIP)、椎弓根投影上距(DsIP),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定ATPS置钉参数。结果解剖学测量值与影像学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本研究提示:C3、C4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对侧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4 mm;C5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或对侧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 mm;C6、C7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3-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5-8 mm。椎弓根中轴外倾角平均分别为C348°,C448°,C540°,C634°,C731°。椎弓根中轴头倾角平均分别为C384°,C489°,C5107°,C6114°,C7100°。置钉长度选择28、30、32、34 mm,螺钉的直径可选择3.0、3.5、4.0 mm。结论通过对下颈椎标本及成人下颈椎CT三维重建测量,并总结出进钉参数,证明下颈椎ATPS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层厚的CTPA图像对正常肺动脉分支的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层厚CTPA图像对正常肺动脉分支的显示。方法35例肺野正常CTPA结果阴性的患者图像分别重建为0.625、1.25、2.5mm和5.0mm层厚四组,比较四组层厚图像对肺动脉分支的显示,同时评价四组层厚图像对肺动脉分支连续性的显示。结果0.625mm和1.25mm层厚组间肺动脉连续性优于2.5mm和5.0mm层厚组;对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的显示,四组层厚图像间无差异;对肺段动脉的显示,0.625、1.25、2.5mm层厚组优于5.0mm层厚组(P=0.001);对亚段肺动脉和第5级肺动脉的显示,0.625mm和1.25mm层厚组间优于2.5mm和5.0mm层厚组(P=0.000);对第6级、第7级、第8级、第9级肺动脉的显示,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5mm层厚图像在显示肺小动脉分支方面与0.625mm能力相等,明显优于2.5mm和5.0mm层厚图像;而对于亚段肺动脉,应至少采用2.5mm层厚的图像观察,才能保证97%以上的亚段肺动脉被显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弓根皮质劈裂对椎体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生物力学的影响,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对椎弓根皮质劈裂后不同伤椎置钉方式的螺钉内固定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取新鲜小牛胸腰段(T11~L3)标本36具,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B、C、D组.A组为椎弓根皮质完整组,B、C、D组均为椎弓根皮质破裂组.4组标本于L1椎体上制作单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然后对B、C、D3组T12胸椎任意一侧椎弓根行外侧1/4切除,作为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弓根皮质劈裂模型.A、B组均为四钉组,C组为经与劈裂椎弓根同侧的伤椎椎弓根置入一钉组(5钉组);D组为经伤椎置入两钉组(6钉组).各组标本行相应螺钉固定,然后在HY-308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以500N的载荷对4组标本均进行10000次疲劳试验,分别测量疲劳试验后4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T12椎体椎弓根劈裂侧螺钉拔出力的大小及4个方向的活动范围,比较4组的差异.结果 与B组比较,A、C、D3组的模型刚度和最大拔出力均高于B组(P<0.05);B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均明显高于A、C、D3组(P<0.05).C、D两组模型刚度大于A组(P<0.05);C、D两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及螺钉最大拔出力均低于A组(P<0.05).C组各个检测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劈裂将严重影响椎体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经伤椎置钉可以明显提高劈裂椎弓根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韧带厚度与椎管斜径的比值对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对71例腰腿痛患者行CT/MR检查,以MR双旁正中矢状面图像上硬膜囊后方是否出现黄韧带压迹为依据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同时对50例无腰腿痛志愿者行腰椎CT/MR检查:再以CT/MR轴面分别选取L3~4、L4~5、L5~S1间盘下缘层面,测量其黄韧带厚度与椎管斜径比值(简称厚度斜径比值),分析其与MRI阳性符合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结果阴性组(35倒)共210条黄韧带,厚度为(3.01±0.72)mm,厚度斜径比值为0.19±0.04:阳性组(36例)共119条黄韧带,厚度为(3.94±0.84)mm,厚度斜径比值为0.28±0.O6;对照组黄韧带厚度为(3.16±0.85)mm,厚度斜径比值为0.19±0.04,阳性组黄韧带厚度与阴性组或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阳性组厚度斜径比值与阴性组或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厚度斜径比值〉0.24为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8%、89.6%、73.6%:黄韧带厚度、厚度斜径比值与临床症状均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72、0.86,P值均〈0.05);黄韧带厚度、厚度斜径比值两种测量方法对临床症状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测量黄韧带厚度斜径比值较单纯测量黄韧带厚度对判断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更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中不同矫形系统对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以上的双弯型AIS患者共42例,北京协和医院(PUMC)分型Ⅱb1型(Lenke1、2型),按内固定系统分为hybrid组(钩钉混合组)、全钉组,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胸弯冠状面Cobb角,腰弯冠状面Cobb角,胸后凸角度,腰前凸角度,近端交界角(PJM),远端交界角,胸腰段交界角及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主弯矫形率分别为(60.4±19.3)%与(67.5±14.5)%,腰弯也获得比较满意的自发性矫正,矫形率分别为(62.1±21.8)%与(61.2±25.7)%.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中总体矢状面平衡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后凸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不同内固定系统对胸后凸矫形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于总体躯干衡及其他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不大.钩钉混合组与全钉组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矢状面及冠状面矫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显示情况,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心内科存在心肌桥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心肌桥进行定位、计数、长度/厚度测量,观察相应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共检查心肌桥109处,其中LAD中段比例最高(63.3%),心肌桥平均长度(17.4±2.5) mm,厚度(2.5±0.8) mm。桥前段冠状动脉硬化(87.3%)比较显著高于桥后段(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1,P〈0.05)。完全型心肌桥发生冠状动脉硬化(80.3%)显著高于不完全型心肌桥(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P〈0.05)。发生冠状动脉硬化者心肌桥长度为(17.6±2.6) mm,与未发生冠状动脉硬化者的(17.1±2.2)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P〉0.05)。结论64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以LAD中段最常见;冠状动脉硬化与心肌桥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胸腰椎骨折18例,Sextant组7例,常规手术组10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方面进行疗效比较。结果:Sextant组平均手术时间(174.3±13.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9.4±23.1)ml,平均住院天数为(10.4±0.91)d,术前VAS评分(7.0±1.0)分,术后(3.0±0.7)分。常规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231.5±33.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72.4±50.6)ml,平均住院天数为(13.1±1.4)d,术前VAS评分(7.2±0.92)分,术后(1.9±0.74)分。Sextant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少于常规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或术后VAS评分结果相似(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等进行随访,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18~34个月,两组间术后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症状,临床疗效相当,椎管狭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比椎间单纯植骨术具有更优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边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17例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根管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A组),17例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者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B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拍摄X线测量腰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融合节段融合率的变化,按日本外科矫形学会(JOA)的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下腰部疼痛、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个月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根管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疗效明显、费用降低、创伤小、愈合快,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