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揭示金铁锁开花规律与传粉特征,确定其繁育系统类型,为金铁锁引种繁育和濒危原因探寻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开花动态的观察、杂交指数估算法、繁育系统检测法、种子萌发率和访花昆虫及其访花行为的观察。结果:杂交指数检测与繁育系统检测结果一致,金铁锁的繁育系统为同株自花传粉、同株异花传粉、异株异花传粉。金铁锁的花在结构上具有与异花授粉相适应的结构和机制,也有虫媒花的特征。金铁锁的盛花期在雨季,其访花昆虫在雨季少见或不传粉,从而直接影响了结实率。结论:金铁锁为混合交配繁育系统,为虫媒异交植物,同时可以自花授粉,其繁殖方式为近交繁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桔梗传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确定桔梗的开花动态特征及其传粉方式,为桔梗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挂牌标记定株观察开花习性和传粉昆虫访花行为,人工控制授粉测定花粉和柱头可受性.结果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DC 花期从6月底到8月下旬,单株花期约41 d,单株花粉50~110朵,单花花期一般为2~3 d,当遇到低温天气时,单花花期延长至3~4 d.在田间条件下,桔梗花粉受精活力可保持2 d,花后3 d花粉已完全失去受精活性;开花当天至花后3 d柱头可受性逐渐升高,之后开始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花冠和花蜜对授粉昆虫具有较强的招引作用,而柱头和花粉的招引作用似乎不明显.结论 这些规律的研究为桔梗规范化栽培和良种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老鸦瓣传粉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老鸦瓣进行系统的传粉生物学研究,了解其传粉生殖特性,为今后实现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老鸦瓣盛花期观察花部性状;采用不同花粉活力检测方法动态检测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动态测定柱头授性;估算老鸦瓣花粉-胚珠比(P/O),计算杂交指数值(OCI),依据Dafni及Cruden标准判断老鸦瓣繁育系统类型;进行野外繁育系统验证实验及访花昆虫观察。结果:老鸦瓣花具有典型的百合科花部特征;花药未炸裂前已有一定比例的具活性花粉,在刚开放的1~3 d活力最高,但直至花凋谢时,仍有一部分花粉具有活力,柱头在花开放当天授性最强,随后的5 d内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老鸦瓣繁育系统类型为兼性异交,隧蜂属昆虫为老鸦瓣主要传粉昆虫。结论:老鸦瓣属兼性异交类型,异交为主,自交为辅,昆虫为老鸦瓣传粉媒介,风力对老鸦瓣传粉是否起作用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梭砂贝母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的繁殖特性,对其传粉生态学进行了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梭砂贝母套袋后也能结实(11%),但远低于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87%),说明梭砂贝母的传粉过程主要依赖传粉媒介完成。苏氏熊蜂Bombus sushikini是其主要的传粉昆虫,访花频率每朵花为0.003次/min。整个种群的花期长达35 d,单花的花期为11 d,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均可维持9 d,长于已报道的其他贝母属植物。熊蜂传粉和较长的花粉活力与柱头持续能力可能是梭砂贝母在极端恶劣的高山地区维持有性生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栽培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的繁育系统和传粉昆虫,明确栽培条件肉苁蓉的繁育系统类型和传粉昆虫种类。方法 运用田间定位观测、杂交指数(OCI)、花粉胎珠比(P/O);田间人工授粉实验等方法综合判定肉苁蓉的繁育系统类型,并对访花昆虫行为进行初步观察和采集鉴定。结果 肉苁蓉OCI为4;P/O为292.78,人工异株异花传粉结实率最高,平均结实率为79.1%,种子饱满度达82.2%,未发现孤雌生殖等现象。初步鉴定肉苁蓉访花昆虫共计43种,隶属6目16科,以膜翅目昆虫种类最多,占65.1%。其中传粉昆虫有6科27种,24种属膜翅目的蜜蜂总科,其余3种为双翅目的食蚜蝇科,主要有意大利蜜蜂、阿尔泰原木蜂、盗条蜂、黑白条蜂等。结论 肉苁蓉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类型,需要传粉者;栽培肉苁蓉传粉昆虫种类丰富,保证了较高的田间结实率。  相似文献   

6.
滇重楼内生真菌分离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滇重楼内生真菌菌群的多样性,为探讨内生真菌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价值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通过对云南省嵩明县、鹤庆县、保山市野生滇重楼植株的采集,从其根、块茎、叶中分离内生真菌,并基于ITS序列分析和形态学方法进行分类鉴定。试验分离得到内生真菌749株,分别归属于41个属,其中3个属仅在根部出现,12个属仅在块茎出现,8个属仅在叶部出现。各个样地分离出的内生真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鹤庆样地块茎部位分离的内生真菌多样性最高,各样地间,各部位间的内生真菌组成相似性系数低。研究认为,不同样地、不同部位的滇重楼内生真菌的差异性可能与生境以及各部位结构、成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滇重楼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为确定滇重楼的采收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5℃。结果:不同采收期滇重楼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该成分在4-6月含量逐渐升高,5-6月含量最高,6-7月含量骤降且降幅较大,7-10月含量基本上一致。结论:滇重楼不同采收期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是不同,在实际应用时根据不同需要适时采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滇重楼HPLC指纹图谱,考察滇重楼不同生长期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ela Venusil XBP-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5℃。结果:滇重楼中所含成分的各色谱峰均得到了有效的分离,在指纹图谱中共有峰20个,并指认了4个色谱峰。滇重楼化学成分随生长期的不同而各异。结论:该方法为滇重楼质量控制以及实现规范化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不同地区滇重楼皂苷含量的对比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HPLC对采自云南省不同地区的22份滇重楼样品进行6种皂苷Ⅰ,Ⅱ,Ⅵ,Ⅶ,PA,H含量测定,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不同产区对皂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滇重楼生长的海拔对皂苷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生长地区对皂苷含量影响较为显著,滇西的滇重楼明显高于其他各产区,具有明显的地区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滇重楼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滇重楼不同居群进行形态学差异研究,为滇重楼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计,对滇重楼不同种源进行根、茎、叶、花的性状进行观察、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滇重楼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内形态差异普遍存在。主成分分析显示,花部特征及花萼数、花瓣数、柱头心皮数、雄蕊数等是造成不同居群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欧式距离为45.08时,滇重楼居群分为2类,2个类群显著的形态差异是叶面积指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滇重楼总皂苷含量和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滇重楼总皂苷含量和AM菌根侵染率与根际土壤性质的相关研究和通径分析,探讨土壤因子在滇重楼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测定了25个主要分布区滇重楼根茎总皂苷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根系AM菌根侵染率,并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滇重楼总皂苷含量和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在自然条件下,滇重楼根系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侵染率在36.41%~83.37%.总皂苷与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AM菌根侵染率与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滇重楼总皂苷含量主要受其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其次为土壤有机质和脲酶活性.而菌根侵染率主要受土壤pH制约,其次为碱解氮、脲酶活性和速效磷.结论:滇重楼品质形成与土壤因子密切相关,通径分析更能反映土壤因子对滇重楼总皂苷含量和菌根侵染率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七叶一枝花作为《中国药典》重楼药材的重要来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临床用于抗肿瘤、抗菌、止血、镇痛等。而七叶一枝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繁殖率低,耗时长,从种子萌发到药用需7年以上时间,资源再生慢。由于近几年的过度采挖,七叶一枝花消耗量远超其野生资源生长量,导致市场售价随之飙升,严重威胁药材资源的正常生存和可持续利用。为解决这种资源匮乏和临床需求矛盾,发展人工繁育技术,培育七叶一枝花人工繁育品,已成为保护野生资源、满足临床需要的最佳途径。通过检索七叶一枝花繁育技术相关文献,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繁殖采种及种苗培育两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为人工繁育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结合种苗生长过程中相关性影响的化学成分,探讨其繁育品的种植质量。七叶一枝花人工繁育技术作为培养优质繁育品的第一步至关重要,但其后续品质的检测同等关键,本文展望未来以多学科、多角度对中药七叶一枝花人工繁育品及野生品建立品质评价体系研究,以保障中药材品质质量,为近一步开发利用七叶一枝花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克隆滇重楼鲨烯合酶(squalene synthase,SQS)基因(PpSQS),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方法: 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PpSQS的cD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b(+)-PpSQS,在大肠杆菌Escherich coli 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 结果: PpSQS基因cDNA全长1 498 bp,包含1个1 21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403个氨基酸;PpSQS理论标准分子质量为46.36 kDa,等电点为pI 6.83;SDS-PAGE分析表明,经1 mmol·L-1 IPTG诱导后,重组PpSQS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结论: 首次获得了滇重楼PpSQS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编码产物具有植物SQS同源蛋白的典型特征,实现重组PpSQS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光枝勾儿茶全株中的红镰霉素苷类成分,探讨其对二苯代苦味基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活性试验.结果:从光枝勾儿茶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红镰霉素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红镰霉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rubrofusarin-6-O-β-D-glucopyranoside,1),红镰霉素-6-O-β-D-(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rubrofusarin-6-O-β-D-(6'-O-acetyl) glucopyranoside,2],红镰霉素-6-O-α-L-鼠李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rubrofusarin-6-O-α-L-rhamnosyl(1-6)-O-β-D-glucopyranside,3].对DPPH清除能力试验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都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对照品VitC、化合物1~3的半清除率浓度IC50(μmol·L-1)大小依次为18.2,40.5,23.3,13.6.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3个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3的清除效果优于VitC.  相似文献   

15.
党参交配系统及自花结实率低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党参的栽培及常规育种提供帮助.方法:用TTC染色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各种质党参花粉活力和对应柱头的町授性;估算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的值;田间进行人工去雄、直接套袋传粉结实特性实验.结果:党参花粉在开花前2~3 d,花药未裂时即有很高的活力,达80%,到开花前1 d活力最高达95%;柱头在开花第1天具有最佳可授性,此时花粉活力下降,且柱头上的花粉大量散失,柱头活力持续到开花第3天;理论上估测党参各种质的花粉-胚珠比(P/O)达104.84~185.75,杂交指数(OCI)为4;党参去雄天然异交结实率达25.6%~42.4%,套袋自交的结实率达3.3%~6.7%,自交亲和指数达3.0~21.8.结论:结合P/O,OCI和传粉结实试验推测党参的交配系统为自交、异交综合特征并存,倾向于异交;自交亲和,雌雄蕊成熟期的不完全同步及柱头最佳可授期时柱头上白花的花粉量不足是导致党参自花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