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菱形皮瓣转移治疗骶尾部藏毛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藏毛窭炎是骶尾部窦道慢性炎症或感染.其手术方法较多,从简单的脓肿切开、窦道切除不缝合或部分缝合,到较复杂的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或各种整形皮瓣缝合.我院收治患者大部分为手术治疗失败或复发者,有些曾行数次手术.因此简单的手术方法常不再适合,近年我们采用菱形皮瓣转移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10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0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分为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组(简称双改良皮瓣组,n=30)、经典Limberg转移皮瓣组(简称经典皮瓣组,n=30)及直接间断缝合组(简称间断缝合组,n=40)3组。对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返回工作时间、复发情况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 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术前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在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长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返回工作时间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短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切口血清肿和切口部分裂开的发生率在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浸渍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间断缝合组均明显低于经典皮瓣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间断缝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完全裂开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术后均无切口完全裂开者。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无皮瓣坏死发生。结论无论采用哪种转移皮瓣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均有效,其较传统直接间断缝合有更低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更短的返回工作时间,更低的复发率,而经典Limberg皮瓣较双改良Limberg皮瓣有较高的切口浸渍发生率。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比较少,双改良Limberg皮瓣技术长期临床疗效尚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价值,回顾采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结合VAc或一期缝合、减张缝合、敞开引流治疗的37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资料,就换药次数、材料消耗、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结合VAC治疗的患者在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3种术式,P〈O.05;在材料消耗方面,与一期缝合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优于减张缝合、敞开引流治疗者,P〈O.05。结果表明,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结合VAC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优于一期缝合、减张缝合、敞开引流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组3例藏毛窦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加-29岁.病程6个月至2年.3例患者在此前均在外院接受过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藏毛窦切除缝l合术2例.病变面积5 cm×5 cm、9 cm×9 cm和15 cm×15 cm,3例患者均行磁共振检查,提示骶尾部皮下脂肪层内不规则软组织影,窦道形成.  相似文献   

5.
比较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与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肛肠科2007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2例接受两种不同术式治疗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其中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58例(皮瓣组),藏毛窦切除一期缝合术64例(缝合组)。随访12~89个月(平均43.6个月),比较两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皮瓣组的术后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缝合组(P0.05);皮瓣组手术时间大于缝合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除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以外,操作并不复杂,术后疼痛轻、切口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真空封闭引流(VSD)负压吸引联合改良菱形皮瓣成形术(改良Limberg术)皮瓣转移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疗效,将骶尾部藏毛窦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VSD负压吸引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V-Y皮瓣成型术在骶尾部藏毛窦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期间我院采用切除窦道、改良V-Y皮瓣成型术治疗的12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无皮瓣坏死、皮下血肿及切口裂开,随访1~4年,均无复发。结论从本组有限的病例资料结果来看,改良V-Y皮瓣成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术后美观。  相似文献   

8.
V-Y皮瓣修复骶尾部藏毛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毛窦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最常见于肛门后尾骨处背侧,称为尾部藏毛窦[1].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我们采用手术切除、V-Y皮瓣修复创面的方法治疗藏毛窦患者3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尾部藏毛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采用窦道切开、蜂蜜庆大霉素纱布换药、二期自体网状推移皮瓣的方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4年,56例一次治愈48例,二次治愈7例,复发1例。结论:窦道切开、蜂蜜庆大霉素纱布换药、自体网状推移皮瓣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祝斌  龙浩成  戴洛 《腹部外科》2013,(5):323-324
目的 探讨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骶尾部藏毛窦5例,5例均骶尾部感染反复发作,待炎症消退后均行藏毛窦一期切除缝合术.结果 5例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藏毛窦,3例术后I期愈合,2例术后切口轻度裂开,经换药后治愈.随访6~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藏毛窦疾病容易误诊,术前应仔细检查,明确手术范围,彻底手术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骶尾部藏毛窦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藏毛窦(pilonidal sinus)为一种少见疾病,多见于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发病罕见。男性多见,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病,肥胖和毛发浓密的者易发病。1847年Anderson和1854年Warren首后报道此病。1880年Hodges正式采用藏毛窦这一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军人发病率较高,这些患者都有长时期乘坐吉普车经历,故有“吉普车病”之称。  相似文献   

12.
近5年来,我科采用选择性手术及中药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1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1例;年龄15~24岁,平均17.6岁。11例为骶尾部反复肿痛破溃流脓入院,2例为外院行切开引流术后入院,1例为外院切除缝合未愈入院,1例为骶尾部突发红肿热痛就诊。9例病灶发现毛发1根至数根不等,3例外院治疗时证实毛发已剔除。术前检查肛门后位均未扪及硬性条索状物,指诊肛内齿状线区未扪及内口。  相似文献   

13.
骶尾部藏毛窦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4岁,因骶尾部肿痛、流脓水5年余,反复发作多次入院.患者6年前出现肛门后方骶尾部肿胀疼痛,挤破后流脓水,以后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4.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统称为藏毛疾病,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复发率高是该病治疗的难题之一。我科2001—2010年采用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11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藏毛窦是在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其特征是内藏毛发,临床上较少见,多见于青年男性。以往对于藏毛窦的治疗,感染和复发率比较高。1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9岁、28岁,病程分别为6年、3年,均肥胖、多毛。均表现为骶尾部脓肿,反复破溃流脓,形成慢性窦道。于骶尾部后中线臀沟附近、距肛缘8~10 cm处有窦口,斜向头侧,挤压均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窦口内见毛发生长。病  相似文献   

16.
藏毛窦为皮肤褶皱区域的一种慢性感染 ,好发于天生裂隙部位[1 ] ,尤其常见于骶尾部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本文对藏毛窦的病因、诊疗方案、预防及预后进行详细阐述 ,以期对临床工作者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7.
<正>藏毛疾病(pilonidal disease,PD)是多发于臀沟骶尾部的皮下感染~([1]),常反复破溃而形成窦道即藏毛窦。Herbert Mayo于1833年首先描述这种疾病~([2]),1880年Hodges以拉丁语pilus(毛发的)nidus(巢的)将其正式命名为藏毛窦(Pilonidal sinus,PS)~([3]),欧美国家发病率为26/100 000,好发于青春期,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多毛体质、肥胖、骶尾部皮肤外伤、久坐等~([4-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部旋转皮瓣手术在骶尾部藏毛窦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1月~2018年3月收治骶尾部藏毛窦病人20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分别采用菱形皮瓣及不规则皮瓣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一期伤口愈合情况及复发情况等。结果两组病人全部治愈。不规则旋转皮瓣组手术时间为(28.2±4.5)分钟、住院时间为(11.4±3.1)天、伤口愈合时间为(15.1±3.5)天,菱形旋转皮瓣组分别为(45.2±5.5)分钟、(14.4±3.5)天和(22.3±4.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旋转皮瓣组术中出血量为(23.1±4.2)ml,菱形旋转皮瓣组为(56.1±6.2)ml,不规则旋转皮瓣组一期伤口愈合率为97%,菱形旋转皮瓣组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旋转皮瓣组术后并发症低于菱形旋转皮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1年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旋转皮瓣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设计不规则皮瓣有助于减少损伤,降低并发症,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有(12±5.6)年的骶尾部反复红肿破溃病史,其中21例曾误诊为肛瘘,18例曾误诊为皮脂腺囊肿。有37例患者可见2个以上窦口,2例可于术前体检时见到毛发自窦口钻出.21例于术中可见窦道内毛发。切口一期缝合和部分缝合及开放换药3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46.7%(7/15)、23.5%(4/17)和0(0/16),复发率分别为26.7%(4/15)、14.3%(2/17)和6.3%(1/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藏毛窦极易误诊.完整切除囊壁及切口开放换药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1995~2011年,我们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1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均系青壮年男性,体胖多毛;年龄18~30岁,平均22.6岁;病程5个月至6年。其中9例因骶尾部皮下软组织反复肿痛破溃流脓就诊,6例在外院误诊为肛周脓肿或肛瘘而行多次切开引流术,最多者有I例曾行5次切开引流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