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体质量250~3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0、1、3、6、9、12、24、72h及1、2周组共12组,每组5只,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再灌注(MCAO/R)模型。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鼠脑行冠状切片的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E染色结果可见缺血后脑组织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周围水肿,软化灶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缺血2h后再灌注各组缺血灶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均较对照组、假手术组增高,内皮细胞在再灌注24、72h组表达量最高,再灌注1周组表达有所下降,再灌注2周组表达量仍较对照组、假手术组高;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在再灌注9、12h组VEGF表达量最高,再灌注24、72h组较再灌注9、12h组有所下降,再灌注1、2周组无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在内皮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增加但不同步,提示VEGF通过不同机制参与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氧化氮合酶(iNOS)在PACAP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PACAP组,在大鼠脑缺血2h后进行24h、48h再灌注,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iNOS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iNOS的表达量显著增加,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0.02±4.23、80.36±6.24,P<0.01;应用PACAP后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iNOS表达的峰值明显降低,分别为30.47±5.24、40.56±4.84,P<0.01.结论 PACAP能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iNOS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雌二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实验对照组及雌二醇治疗组,后两组又进一步分为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3h、6h、12h、24h 组,每时间点8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石蜡切片HE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损伤及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未见Hsp-70的表达; 雌二醇治疗组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损伤程度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半暗带区皮质hsp-70的表达较对照组上调,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2h 为表达高峰;而纹状体区其表达呈进行性下调趋势.结论 17-β雌二醇具有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而半暗带区皮质脑保护蛋白Hsp-70的表达升高可能其是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ICAM-1在PACAP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5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PACAP组,在大鼠脑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在再灌注2h、24h、48h,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ICAM-1的表达.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ICAM-1的表达量显著增加,灰度值分别为2h128.67±1.51(P<0.05)、12h168.67±2.66(P<0.01)、24h173.17±2.51(P<0.01);应用PACAP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ICAM-1表达的峰值明显降低,灰度值分别为123.00±2.98、143.67±2.42、144.67±3.01(P<0.01.结论 PACAP能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ICAM-1的表达,进而抑制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 - 12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组和亚低温组;后两组再分为再灌注3h、6h、12h、24h、72 h及7d6个亚组.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模型;亚低温组于缺血30 min实施病灶侧头部亚低温4h.各组大鼠在相应时点处死前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脑组织切片行HE、免疫组化及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病理改变、caspase-12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结果 正常组及假手术组脑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及caspase-12和TUNEL阳性细胞.缺血组可见明显的脑梗死灶,大量神经元坏死及消失;亚低温组梗死灶较小,可见神经元固缩.与缺血组比较,亚低温组各时间点亚组NDS明显降低,脑组织caspase-12及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亚低温治疗可抑制脑组织caspase-12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5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再灌注治疗组,后两者再分别分为再灌注6h、24h、48h、3d、7d共5个亚组,每亚组12只。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丁苯酞80mg/(kg·d)灌胃,余各大鼠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在相应时间点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脑组织PDCD-5的表达,TUNEL法测定凋亡细胞。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偶有凋亡细胞,少见PDCD-5的表达;模型组及治疗组均可见梗死灶及凋亡细胞,有PDCD-5的表达;治疗组在对应时间点较模型组梗死灶小,凋亡细胞少,PDCD-5的表达少。结论丁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PDCD-5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实验对照组及雌二醇治疗组,后两组又进一步分为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及3h、6h、12h、24h再灌注组,每时间点8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石蜡切片HE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损伤及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HSP70的表达;雌二醇治疗组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损伤程度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半暗带区皮质HSP70的表达较对照组上调,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2h为表达高峰;而纹状体区其表达呈进行性下调趋势。结论17β-雌二醇具有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而半暗带区皮质脑保护蛋白HSP70的表达升高可能其是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腺苷预处理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的病理结构、脑梗死面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腺苷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腺苷预处理组(AP组),再按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把各组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亚组5只大鼠)。通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 (1)TTC染色正常脑组织呈鲜红色,梗死区脑组织呈苍白色,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可见梗死区扩大,腺苷预处理组的脑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组。(2)F组可见少量VEGF阳性表达,IR组和AP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 h开始出现VEGF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增多,24 h达到高峰,72 h下降,AP组在6 h、24 h VEGF阳性表达比IR组增强(P均<0.05),在72 h时AP组VEGF阳性表达较IR组减少(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的表达;VEGF的表达增加可能是腺苷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fos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2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 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 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c-fos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c-fos表达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降低c-fos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los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2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c-fos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c-fos表达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降低c-fos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及海马病理形态学改变,评价依达拉奉的干预作用.方法 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6只),生理盐水组(B组,MCAO后6h、12h、24h、48h、72h、5d、7d7时点,各6只),依达拉奉处理组(C组,同B组),术后即刻予以依达拉奉干预.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改变;用HE染色方法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术后进行神经缺损评分发现,由于麻醉和手术创伤的影响,假手术组术后出现6~24h神经功能减退.与假手术组相比,在6~24h时间段盐水组神经功能下降明显(P<0.05).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明显好于盐水组(P<0.05).术后7d盐水组和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基本恢复.同时,在依达拉奉组和盐水组中,缺血24h脑梗死体积最大;与盐水组相比,术后6~24h依达拉奉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HE染色显示术后6h在脑缺血区神经元细胞无明显改变,6h后缺血区脑组织逐渐出现肿胀与坏死;在依达拉奉组,脑水肿和神经元坏死病理损害明显较轻,在假手术组,脑组织无明显改变.结论 依达拉奉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缩小脑梗死体积和减轻缺血性病理损害程度的作用;研究还提示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ASPP)家族的抑制因子(inhibitory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iASP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8只清洁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4h、12h、24h、48h和72h 5个时间点,其中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苏木素-伊红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半暗带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测定半暗带iASPP的表达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4h组和24h组的凋亡细胞阳性率与假手术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脑缺血再灌注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在脑缺血再灌注12h时iASPP表达开始下降(P <0.01),再灌注24h降至最低(P <0.01),再灌注48h开始回升(P <0.01)。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显著增多,iASPP表达下降,提示在脑缺血再灌注中iASPP的表达下降可能在细胞凋亡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上调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脑心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组织补体C3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脑组织补体C3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longa等方法制成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大剂量脑心通组、中剂量脑心通组、小剂量脑心通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药物,于术后6h,24h,48h,72h和7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DS),处死后取脑组织观察脑含水量的变化,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补体C3的动态变化。结果:脑心通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病理损伤均减轻,大、中剂量脑心通组治疗后脑水肿明显减轻(P<0.05),补体C3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心通可能通过减轻脑水肿,降低脑内补体C3的表达对大鼠缺血脑组织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水通道蛋白-9(AQP-9mRNA)表达与脑水肿动态变化的关系,评价依达拉奉的干预作用。方法216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6只),生理盐水组(B组,大脑中动脉阻断后6h、12h、24h、48h、72h、5d、7d7个时点,各6只),依达拉奉处理组(C组,同B组),术后即刻予以依达拉奉干预。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mRNA表达;用HE染色方法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B组大鼠MCAO后脑组织含水量呈上升趋势,48h达高峰,各时点均高于与A组(P〈0.05)。同时,AQP-9mRNA表达量与脑含水量呈相同趋势改变,相关性分析表明AQP-9mRNA表达量(r=0.788,P〈0.05)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B组与C组相比,各时点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下降(P〈0.05);AQP-9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组织病理提示脑水肿及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结论大鼠脑缺血后脑内AQP-9mRNA表达与脑水肿变化呈正相关,提示AQP-9可能参与大脑中动脉阻断后的脑水肿形成。依达拉奉干预可减少AQP-9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后脑水肿,减少神经元坏死,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大脑皮质BDNF mRNA表达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2h后进行再灌注3d,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神经缺失评分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表现;TTC染色检查脑组织梗死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RT-PCR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障碍表现;脑组织未见梗死灶;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规则;大脑皮质BDN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左侧半球可见梗死灶;梗死侧脑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神经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胞质呈空泡变性、疏松、胞核浓缩深染;大脑皮质BDNF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进行再灌注3d可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大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由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的DNA酶(caspase-activated deoxyribonuclease,CAD)的表达变化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研究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Ac-DEVD-CHO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设干预组和模型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1 h后再通模型,干预组于侧脑室给予Ac-DEVD-CHO,模型组给予二甲基亚砜(DMSO).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TUNEL染色及电镜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后再灌注6、12、24、48、72 h时caspase-3和CAD蛋白的表达及神经元损伤程度的变化.结果 HE染色和电镜观察下,模型组和干预组差异不明显;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除6 h外,两组间其余时间点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和干预组caspase-3蛋白表达24 h达高峰,分别为2.360±0.318与0.804±0.206(t'=10.039,P<0.01),12~48 h与模型组同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和干预组CAD蛋白表达于48 h达高峰,分别为3.061±0.567与0.812±0.240(t'=8.960,P<0.01),12~72 h与模型组同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pase-3-CAD-DNA降解途径是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的重要途径,caspase-3抑制剂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灶性低温处理对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 方法将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假手术组(sham),非冷却组(non-cooling)和冷却组(cooling)。Non-cooling组和cooling组制作TBI模型,3组实验同步进行,创伤后低温处理3 h,复温3 h,过程中检测大鼠血气、皮层脑电。复温结束处死大鼠后,对脑组织进行TTC和HE染色以评价脑死亡和脑水肿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相关机制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Sham组和non-cooling组受外部刺激脑组织代谢升高,cooling组较其他组脑组织代谢低,TTC和HE染色显示cooling组脑死亡的面积和细胞死亡数量均少于non-cooling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TBI后局灶性低温处理能显著降低大脑皮层的癫痫样棘波,在回温时这种不完全抑制持续存在,且低温处理降低了GABAB1R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oling组的脑水肿情况较non-cooling组轻,且cooling组AQP4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灶性低温处理对TBI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显著减轻TBI引起的脑水肿,抑制大脑皮层的癫痫样棘波,具体机制可能分别与GABAB1R和AQP4相关。为临床治疗TBI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USPIO)增强磁共振(MR)活体监测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组(n=4)、假手术组(n=6)、缺血再灌注24 h组(n=10)、缺血再灌注48 h(n=10)和缺血再灌注72h组(n=10).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成功后经大鼠尾静脉注射USPIO,分别于再灌注24 h、48 h、72 h行MR扫描.成像后分别于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冰冻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细胞死亡.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粒,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标记观察巨噬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结果 成功的模型可以在T2WI上看到高信号的水肿区,USPIO在T1WI上呈正性强化,T2WI上呈负性增强;24hT1WI增强信号缺血侧/对侧比值为1.60±0.28,稍高于48h和72 h,48 h T2WI增强信号缺血侧/对侧比值为0.92±0.17,稍高于24 h和72 h,对照组中信号无类似变化;各时间点T1WI缺血侧增强效应均明显高于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鲁士蓝染色证实梗死灶周边及坏死灶内可见铁粒子沉积.CD68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胶质细胞增生活跃.结论 应用USPIO这种相对细胞特异的MR对比剂,可以活体动态观察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别于MCAO后1h腹腔注射莱菔硫烷2.5mg/kg、5mg/kg、10mg/kg.于缺血2h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行为缺损评分,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测定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黄核蛋白NQ01和脂质过氧化酶Prx6的表达.结果 莱菔硫烷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能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缺损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其中5mg/kg组能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缺损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增强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提示NQ01和Prx6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莱菔硫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内源性抗氧化蛋白NQ01和Prx6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甙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脑组织切片行Nissel和TUNEL染色,计算调亡的细胞数。结果缺血非治疗组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部分神经细胞胞体皱缩,核固缩,具有凋亡细胞的某些光镜特征。治疗组仅见少量神经细胞变性,胞体变形缩小。结论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