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征,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黏膜下肿瘤,可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可腔内生长,亦可腔外生长。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首选且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由于GIST的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的不同,导致最佳手术切除方法亦不相同,包括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治疗、内科内镜下治疗以及多镜联合治疗等手术方式。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本着创伤最小、疗效最大的原则,对GIST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腹腔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双镜组)切除的46例胃肠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数据、切除标本等相关指标,其中36例胃间质瘤资料另与同期19例采用单一腹腔镜技术(腹腔镜组)切除的胃间质瘤资料比较。结果双镜组与腹腔镜组手术均成功。双镜组中2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腔内型的黏膜下肿瘤采取腹腔镜辅助内镜切除方式,20例腔外型/壁间型黏膜下肿瘤则应用内镜辅助腹腔镜切除的手术方式:两型患者在切除的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项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均小于后者。双镜组中1例术后第2天发生急性穿孔紧急修补,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对于胃间质瘤患者,双镜组(36例)与腹腔镜组(19例)比较,肿瘤最大径/切除标本最大径[(0.88±0.14)比(0.65±0.15)]、术后住院天数[(6.42±1.96)d比(9.26±3.46)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内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安全可行,切除精准,保证切缘阴性同时尽可能少切除正常组织,并可对术中的出血、穿孔闭合不全等及时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y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微创技术,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和复发率,且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避免了传统手术治疗风险,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病变的有效手段[1].  相似文献   

4.
正胆总管结石为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因其可能造成急性胆总管梗阻致胆汁淤积、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需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措施。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普及以及腔镜和内镜技术日益成熟,开腹手术已较少应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现多采用腹腔镜或(和)十二指肠镜的微创术式治疗[1]。国内外胆总管结  相似文献   

5.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指经口、阴道、结肠、膀胱等自然腔道置入软性内镜到达腹腔,在内镜下完成腹腔脏器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或)治疗,如阑尾切除、胆囊切除、肝段切除、胰尾切除、脾脏切除、胃肠吻合、卵巢切除、子宫切除等微创手术操作,实现对腹腔、盆腔疾病的微创治疗[1].  相似文献   

6.
<正>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并且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更高[1]。胃间质瘤具有一定恶变潜能[2],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方法。随着人类平均年龄的增长,生存质量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胃间质瘤病人有手术需求。以往一般采用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的方式,对老年病人的耐受性要求高,术后对生活质量影响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的发展,使得在内镜下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成为可能[3-4],相对较小的胃间质瘤(最大直径≤3 cm)逐渐开始在内镜下治疗。现就我院老年胃间质瘤病人内镜下治疗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40-246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 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 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肿瘤是否整块切除, 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 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联合内镜胆总管探查术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目的 探讨运用多种微创治疗手段,治疗经内镜取石失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方法 运用三窥联合的手术方式(术前内镜下经鼻胆管引流、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及术中胆道镜(对3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结果 39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残留结石及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手术时间与开腹手术相似。部分病例随边半以上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 三镜联合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对于有较高内镜、腹腔镜技术水  相似文献   

9.
第三空间内镜检查或壁内内镜检查是基于可以通过隧道进入胃肠道的更深层黏膜下空间和维持上覆黏膜的完整性。第三空间内镜检查从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开始,并已扩展到治疗各种其他胃肠道疾病。该技术目前也用于治疗难治性胃轻瘫、咽食管憩室、黏膜下肿瘤切除、早期胃肠道癌和先天性巨结肠。这些手术正迅速成为传统手术的微创替代方案,被证明安全有效。本文重点介绍第三空间内窥镜在各种胃肠道疾病中的发展和当前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腺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十二指肠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外科手术方式,由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微创切除此类病变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非乳头区十二指肠腺瘤的诊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胃黏膜下肿瘤经常于胃镜检查中被发现,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挑战.最值得讨论的胃黏膜下肿瘤为间质瘤,因其为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存在潜在恶性的可能,治疗局限胃间质瘤的主要目标是达到边缘阴性的切除,这是一种获得完全治疗的有效方法.微创治疗已经广泛应用在切除胃肠道黏膜下肿瘤方面.随着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内镜下切除为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不同的方案.有些专家还提出了内镜与腔镜的联合治疗.除此以外,机器人切除黏膜下肿瘤也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介绍微创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结肠镜病变定位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腔镜下结肠或直肠切除手术已成为结、直肠肿瘤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于腹腔镜下难于判断其病变部位者,应用结肠镜辅助术中病变定位,可保证腹腔镜手术顺利进行,避免中转开腹手术,我院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实施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手术48例,其中应用结肠镜手术中病变定位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肠平坦型病变EMR术后病变残留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技术.对胃肠道早期癌、平坦型腺瘤及黏膜下肿瘤可以应用该技术行内镜下切除。经典的EMR技术包括:黏膜下注射法EMR术、黏膜下注射法EPMR术、透明帽辅助法EMR术(Cap-EMR术)及附加外套管透明帽辅助EMR术。其中黏膜下注射法EMR术已成为标准的平坦型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在20mm以下的早期癌及平坦型腺瘤,在日本已广泛应用,国内已有少数大医院成功开展此顶技术。以上各种EMR技术如能掌握好手术指征,多数能将病变完整切除,但病变范围较大或病变位置特殊操作困难时,用EMR术有时难以完整切除病变。此时,对残留病变的处理极为关键,如果残留病变小而分散,用氩气刀或高频电凝可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残留病变较大而集中,则需再次行EMR术进行整片切除,处理残留病变的时期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在EMR术后1个月内残基的水肿及炎症反应比较明显,不宜行任何治疗,而EMR术后2个月以后则残基已很好愈合,结肠镜复查可清楚显示病变有无残留,因而此时处理残留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成为胃肠道早期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但由于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长、术中出血及穿孔风险相对较高, 限制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目前出现的多种牵引技术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 为此, 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应运而生。根据内镜搭载平台的可获得性, 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分为专用型内镜机器人和普通内镜整合型机器人。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 已有多项研究显示出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较普通内镜的优势。本文就目前常见的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操作性能进行介绍, 以期为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超声内镜检查在胃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0引言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经内镜(胃镜、结肠镜、腹腔镜等)导入高频微型超声探头,通过体腔在内镜直视下对消化管管壁或邻近脏器进行超声扫描的方法.由于探头可以接近病变,探头频率可大大提高,使图像分辨率明显提高;同时,在消化管管腔内进行超声扫描,可避免皮下脂肪、肠腔气体和骨骼系统对超声波的影响和干扰,获得清晰的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影像,被称为胃肠道内镜学中最为精确的影像技术[1].EUS的适应证广泛,凡是消化管本身或邻近器官的病变或疑有病变,经普通内镜及体表超声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82例SMT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以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进行肿物切除。结果 ESE切除332例,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切除36例(其中20例为腹腔镜为主内镜辅助腹腔镜治疗,16例为瘤体较大,与浆膜层分界不清,单独内镜下挖除瘤体困难,术中转外科腹腔镜与胃镜双镜联合治疗),STER切除10例,EFTR切除4例。术中穿孔24例,其中内镜下瘤体剥离后发生胃壁穿孔转外科腹腔镜下缝合穿孔7例、内镜下尼龙绳荷包缝合9例、内镜下钛夹缝合6例、内镜下OTSC金属夹闭合器达到严密缝合2例。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STER以及EFTR是目前切除SMT微创、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大多数穿孔可在内镜下达到严密缝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结直肠外科手术取得了重大进步。内镜技术最初作为一项诊查手段,现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其中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可用于治疗早期结直肠癌,避免了开腹或腹腔镜手术,且体表不遗留手术疤痕。随着器械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技术也已广泛用于结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且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三维腹腔镜的应用改善了术中的视野,提升了腹腔镜操作的精细程度。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出现则将外科手术引入一个新时代,远程手术得以成功实施,且更加精细灵活的操作可在腹腔镜下狭小的空间里完成。此外,功能学的微创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外科医生不仅仅追求更小的切口和创伤,更开始追求更小的应激反应和更快的术后恢复。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微创技术和理念的进展,并对微创外科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及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超声内镜及病理学、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7例,对其中28例患者采用ESE、9例采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进行瘤体切除。结果 ESE及双镜联合治疗的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两种方法均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剧烈腹痛等并发症,瘤体位于贲门者,切除后患者贲门功能保持良好,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技术及ESE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下诊断、治疗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6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以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进行肿物切除.结果 内镜下通过ESE切除黏膜下肿物213例,胃镜腹腔镜双镜联合切除42例,STER切除6例,确诊胃肠道间质瘤86例、平滑肌瘤85例、脂肪瘤35例、类癌32例、异位胰腺15例、神经鞘瘤4例、错构瘤3例和血管球瘤1例.超声内镜对各种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胃肠道间质瘤(93%)、平滑肌瘤(87%)、脂肪瘤(100%)、类癌(78%)、异位胰腺(80%)、神经鞘瘤(0)、错构瘤(0)和血管球瘤(100%).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整切除瘤体,有3例GIST在内镜下剥离过程中发生了胃壁微小穿孔,通过内镜下钛夹修补达到缝合.另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大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ESE、胃镜腹腔镜双镜联合以及STER是目前治疗黏膜下肿物微创、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食管环周病变较少见, 内镜下治疗相对困难。内镜下切除术(ER) 可用于治疗短段环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 离术(ESD) 可完整切除病变, 适用于范围较大的病变, 但对于长环周病变的切除仍较为困难。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 离术(ESTD) 可提高食管环周病变的切除速度, 且病变长度不再成为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的限制。环周黏膜病 变切除后狭窄不可避免, 推荐术后预防性应用激素、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可能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