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的老年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组织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观察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2例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收集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58岁和72岁,无免疫缺陷及淋巴瘤病史。病理改变主要为大小差别较大的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散在少数R-S样细胞,可见广泛的地图样肿瘤性坏死及血管中心性浸润。免疫组化显示异型肿瘤细胞CD20弥漫强(+),80%~90%肿瘤细胞胞核EBV原位杂交呈中~强(+)。随访3~6个月,1例死亡。结论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罕见,是最近正在被逐渐认识的新淋巴瘤类型,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独特,诊断需与淋巴瘤样肉芽肿和EBV阳性的霍奇金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例胸腔积液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进行文献复习,以加强对淋巴瘤细胞学诊断的认识。方法胸腔积液常规细胞学涂片、沉渣包埋,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从细胞学角度明确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胸腔积液涂片中细胞丰富,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的肿瘤细胞有3种:单核、双核和多核细胞;单核淋巴细胞核浆比高,核呈肾形,核仁明显;多核细胞核排列成花环状或马蹄形,可见多个核仁;双核细胞类似霍奇金淋巴瘤中的R-S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胞质内可见空泡。背景可见小的成熟淋巴细胞及间皮细胞。沉渣包埋免疫组化示CD30、ALK、CD68、granzyme B和CD4(+),CD15和MUM1(-);散在瘤细胞CD5(+),CD3、CD8和CD20、CK5/6、calretinin和pan-CK(-)。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为(-)。结论胸腔积液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少见,难度高。诊断对免疫组化的依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MO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 lymphoblastic lymphoma/acute lymphocytic leukaemia,T-LBL/ALL)与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T-LBL/ALL及38例胸腺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进行LMO2标记。结果:29例T-LBL/ALL肿瘤细胞LMO2染色阳性(29/34,阳性率85.3%),38例胸腺瘤(A型3例、A B型14例、B 1型10例、B 2型5例、B 3型4例、C型2例)肿瘤性T淋巴细胞LMO2均阴性。LMO2蛋白表达在T-LBL/ALL和胸腺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LMO2可作为T-LBL/ALL与胸腺瘤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PAX-5在小细胞肺癌和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在淋巴瘤及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得出明确诊断、且进行了PAX-5染色的70例淋巴瘤(34例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36例霍奇金淋巴瘤)及33例肺小细胞癌的病理结果,总结其在实际诊断工作中的意义.结果 PAX-5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核中均呈弥漫强( ),且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CD79a;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PAX-5阳性细胞的大小与CD30阳性细胞对应,并且其阳性强度明显弱于周围B淋巴细胞,此为重要的判断依据.33例肺小细胞癌中,22例PAX-5( ),其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和阳性强度并不优于Syn和CD56染色,但确有Syn和CD56均(-)仅PAX-5阳性的小细胞癌.结论 PAX-5是CD20、CD79a阴性B细胞淋巴瘤的重要诊断依据,其阳性表达率高于CD79a;PAX-5在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肺小细胞癌诊断中可作为Syn和CD56阴性时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miR-16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LBL/ALL)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宜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38例T-LBL/ALL石蜡标本进行CD3、cCD3、CD10、CD20、CD34、CD43、CD99、TdT、PAX-5、BCL-2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测,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miR-16的表达水平,以1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8例T-LBL/ALL中TdT阳性率最高(94.7%),CD34阳性最低(22.1%),PAX-5及CD20为阴性.在39.5%病例中Ki67大于80%.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相比较,miR-16在T-LBL/ALL中表达上调,其表达量是淋巴结反性增生的4.87倍(P<0.05).T-LBL中miR-16高表达组总体生存率下降(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组预后优于阴性组预后(P<0.05).miR-16表达与BCL-2蛋白存在相关性(r=0.51,P<0.05).结论:在T-LBL/ALL中miR-16的高表达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提示miR-16可能与预后有相关性,而BCL-2蛋白表达阳性组预后好于阴性组,可能也是一种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病理免疫组化结果与骨髓流式免疫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理免疫组化与骨髓免疫分型资料,对淋巴瘤细胞的病理免疫组化各抗原与流式免疫分型各抗原表达情况进行对比,了解淋巴瘤在进展到白血病期瘤细胞各个抗原表达率的变化情况。观察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病理免疫组化和骨髓流式免疫分型特点以及二者在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所有淋巴瘤均达到白血病期,流式免疫分型结果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T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理免疫组化显示,主要表达CD5、CD3、CD99、CD7、CD34、CD43等,其中CD5的表达率最高,其阳性率为100%; T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流式免疫分型显示,主要表达CD7、CD3、CD2、CD5、CD11b、CD34及HLA-DR,其中CD7最为敏感,其阳性率为100%。T淋巴瘤细胞虽然在病理免疫组化和流式免疫分型中表达的抗原较为一致,但在不同抗原的表达率上存在差异。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病理免疫组化显示,主要表达CD20、CD79a、BCL-2、CD10以及B细胞来源的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抗原PAX5等,其中CD20表达率为100%,高于其他抗原的表达率; B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分型显示,主要表达CD19、CD20、CD22、CD79a、skappa及早期抗原HLA-DR等,其中CD19阳性率最高为94.7%。对比病理免疫组化和流式免疫分型的抗原表达结果 , 42%的患者伴CD20表达缺失,该类患者生存期显著缩短。结论 :T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中25%的患者伴随CD3的表达缺失,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中42%的患者伴随CD20表达缺失。CD3表达缺失的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变化,而CD20表达缺失的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POH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1例胸骨POHL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9岁。持续性胸前区肿痛1个月。CT示胸骨溶骨性病灶。病灶活检组织见较多量单核及多核R-S细胞,散在或簇状分布于混合性炎症背景中。免疫组化显示R-S细胞CD30、CD15和PAX5均(+),LCA、ALK、CD3、CD20、CD1a和EMA等均(-)。治疗采用ABVD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病灶明显缩小,症状消失。结论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淋巴结内,POHL罕见,极易误诊并延误治疗,确诊需综合临床、影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性淋巴瘤(PM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PMB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PMBL中男性2例,女性1例.其中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纵隔肿块,其中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另1例表现为胸骨肿块.光镜下可见大量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伴不同程度的硬化性纤维性间质背景,瘤细胞被硬化的胶原纤维束分割;瘤细胞中等偏大,胞质丰富透亮,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其中可见少量呈分叶状异型核的大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和CD79a均(+),CD3和CD5均(-).其中2例CD30(+),1例CD23(+);Ki-67阳性指数>70%.结论 PMB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形态学表现多种多样,光镜下易误诊,诊断需依靠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相关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对1例肺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8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组织学表现炎症背景中可见异型增生的淋巴样细胞散在分布,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可见不典型的双核R-S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0(+)、PAX-5(弱+)、部分肿瘤细胞CD20(弱+),LCA、CD56、ALK、S-100和HMB-45均(-),EBER原位杂交(-)。结论肺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非常罕见,无明显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影像学表现易与其他肺部疾病混淆,病理诊断肺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应与纵隔(胸腺)大B细胞性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肺大细胞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恶性黑色素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与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多种抗体标记B淋巴细胞(CD20,CD79a,CD45RA,k,λ,CD5,CD10,bcl-2,cyclin D1)和T淋巴细胞(CD3g,CD8,CD45RO,CD56,GramB,TIA),同时进行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EBV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结果60例中,免疫组化证实B细胞性淋巴瘤48例(80%),T细胞性淋巴瘤12例(20%)。EBV—EBER原位杂交40例中6例阳性表达,均为T细胞性淋巴瘤,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的30%~80%,34例B细胞性淋巴瘤:EB病毒检测阴性。结论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发,并以惰性的黏膜相关性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多发,与EBV无相关性。肠道T细胞性淋巴瘤侵袭性较强,且与EBV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0例LBL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5~43岁,男15例,女5例,13例纵隔占位者9例伴锁骨上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6例以颈部或全身多发性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1例则表现为胸椎骨的病变。光镜下表现为中等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胞质少,核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TdT、CD3、CD43、CD99(+),MPO(-)。仅1例呈CD20弥漫(+)和CD79a(+)。19例诊断为T-LBL,1例为B-LBL。1例T-LBL同时呈CD79a弥漫弱(+)。随访13例,4例出现中枢神经侵犯,4例累及骨髓,4例死亡。结论 患者尤其是青少年临床出现纵隔占位伴锁骨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应首先考虑T-LBL,光镜下瘤细胞中等大,核浆比大,染色质细腻,常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TdT阳性可确诊。  相似文献   

12.
96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对96例LBL作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患者中位年龄16 ( 4 ~72 )岁。男69例,女27例。结果 原发于淋巴结者73例,其中伴纵隔肿物31例;骨髓侵犯15例。临床Ⅲ~Ⅳ期73例,中位生存期5. 5 (2 ~120)个月。TdT阳性率为75. 0% (72例), CD99阳性率为92. 7% ( 89例)。肿瘤为T细胞标志者78例,B细胞标志18例。小于30岁年龄组T细胞标志占82. 1% (64例),伴纵隔肿块者T细胞标志占93. 6% (29例)。T LBL、临床Ⅲ~Ⅳ期、Ki 67增殖指数<80%以及非化疗组预后较差(P<0. 01)。结论 青少年男性,临床上出现纵隔占位伴浅表或多处淋巴结肿大应考虑LBL可能;TdT阴性不能排除LBL诊断;T LBL多见;临床分期、免疫表型、Ki 67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及时有效的化疗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p6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可表达,因此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p63阳性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尤其在淋巴结发生转移时。本研究报道1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高度怀疑肺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行右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显示p63阳性,提示为鳞状细胞癌,而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最终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因此,认识p63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很有必要,可减小临床误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筛选广东省人民医院2002-2010间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病例组织切片,查找其伴发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及基因重排检测并随访.结果 筛选出病例2例,男女各1例,平均年龄20岁.均为无诱因出现浅表多发淋巴结肿大.镜下均可见两种细胞即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组化前者CD3、TdT和CD7(+);后者CD1a和S-100(+).基因重排结果为TCR-γ基因未见重排.2例分别于诊断后7个月和8个月时死亡.结论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现象非偶然现象.患者均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有或无B症状,预后差.病因考虑为:①TCR-γ基因重排结果阴性支持T淋巴母细胞分化处于胸腺前阶段,可能具有前体细胞的作用,具备分化成其他细胞系的能力.②为朗格汉斯细胞介导对恶性淋巴瘤的免疫反应,而非真正的瘤性病变.③两种肿瘤克隆相关.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with T lymphoblastic lymphoma (T-LBL) is a hematologic tumor of two origins, myeloid and lymphoblastic, and is relatively rare in the same patient.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AML with T-LBL. After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he received standard chemotherapy, which decreased the primitive bone marrow cell percentage from 84% to 5%; however, the enlarged superficial lymph nodes showed no obvious change in size. Immunohistochemistry revealed the following: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3 (+), CD5 (+), CD7 (+), 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 (TDT) (+), myeloperoxidase (MPO) (−), and lysozyme (Lys) (−). The lymph node morp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indicated T-LBL. Therefore, the final diagnosis was AML with T-LBL, with both diseases occurring independently and concurrently.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面部肿物为首发表现的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的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5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1例B-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B-LBL的诊断学特征。 结果患者女性,52岁,无明显诱因右面部出现肿胀,右眶下区肿胀明显,触诊可扪及一直径约5.0 cm团块;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6.98×109/L,乳酸脱氢酶754.6 U/L。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示:右侧颌面部软组织增厚,右侧上颌窦、右侧颞肌及右鼻甲病变;腹部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腹腔积液;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提示右侧颌面部软组织肿块,可见18F-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增高。腹水细胞学见瘤细胞(倾向非霍奇金淋巴瘤);面部肿物穿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部分细胞+),配对盒基因5(PAX-5)(+),CD79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90%),CD10(+),符合非霍奇金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LBL/B-ALL)。 结论B-LB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病理诊断及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dT阳性对该疾病诊断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病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病淋巴结石蜡包埋组织11例,冰冻组织1例。除HE切片外,还用抗CD3,CD19,CD20,CD30,CD45RB及κ、λ单克隆抗体进行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1例冰冻组织采用从组织切片上提取单个细胞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肿瘤组织以结节状排列的小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背景,其间散在分布L&H细胞。L&H细胞表达CD19(10例),CD20(12例),CD45RB(12例)及κ轻链(11例),1例冰冻组织的单个L&H细胞出现IgH和Vκ4家族基因的重排。8例患者随访期超过5年以上。结论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病临床过程非常缓慢,预后良好,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B细胞肿瘤。  相似文献   

18.
伴皮肤侵犯的鼻NK/T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皮肤侵犯的鼻NK T淋巴瘤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对 3例伴皮肤侵犯的鼻NK T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 ,并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例患者在确诊鼻NK T细胞淋巴瘤后数月内继发皮肤病变 ,并多在 1年内死亡。皮肤及鼻腔病变组织形态学有共同特征 ,免疫表型均符合结外鼻型NK T淋巴瘤特点 ,LCA、CD2、CD5 6和TIA 1(+) ,CD3胞质阳性 ,胞膜阴性。 3例中有 2例瘤细胞表达EBV ,瘤细胞增殖指数均 >85 %。结论 鼻NK T淋巴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 ,易发生皮肤侵犯 ,预后差 ,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赖于特征性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结果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8~76岁;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发生于皮肤者)、头痛头晕及行走不稳(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咳嗽咳痰(发生于肺者);光镜下表现血管腔内充满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20阳性。 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淋巴瘤细胞选择性的在血管腔内生长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