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3岁,因暗红色血便两个月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插镜约16cm至直、乙状结肠交界处见一肠粘膜呈半环状不规则隆起,约占肠周径2/3,质脆,表面糜烂。继续进镜至降结肠近脾曲处见一息肉样肿物,头部呈分叶状,约1.0cm×1.0cm大小。再进镜在横结肠中段发现一肿物突向肠腔,约0.8cm×0.8cm×0.5cm大小,表面糜烂。病损三处均取活检,病理报告均为腺癌。 例2 男,60岁。因慢性腹泻5年伴间断性血便1个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约8cm直肠处见一菜花样隆起突向肠腔,约1.0cm×0.8cm×0.6cm大小,表面糜烂,质脆,碰之易出血。继续进镜40cm至乙状结肠处发现一肿物向肠腔突出,约0.8cm×0.5cm×0.5cm大小,表面欠光滑,无糜烂。两处病灶均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腺癌。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2 9岁 ,主诉右下腹痛并发现包块 2个月余。自诉于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 ,伴发热 ,体温最高39℃ ,乏力 ,无腹泻、便血及里急后重 ,无尿频、尿急或血尿。体检 :贫血貌 ,右下腹可触及 7cm× 6cm包块 ,质硬 ,活动性稍差 ,边缘欠清楚 ,表面尚光滑 ,无明显触痛。外院钡剂灌肠造影片见盲肠部充盈缺损 ,黏膜紊乱 ,回肠末端向上弧形推移。结肠镜检查见回盲部菜花样肿块 ,表面有溃疡 ,肠管狭窄 ,结肠镜不能通过 ,钳取数块组织送病理活检 ,报告为慢性炎症。肠内充气CT扫描示盲肠腔内肿块 ,边缘不规则 ,肠腔变窄 ,未侵及肠腔外。手术…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3岁,因左中下腹隐痛伴黏液血便2个月入院。查体:口唇及手指、足趾未见色素沉着。胸部平片、心电图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钡剂灌肠空气对比造影:横结肠至直肠多发息肉。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及直肠黏膜见广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息肉约500-600颗,以左半结肠为著,息肉大者有长蒂,表面充血、糜烂,大小约2.0cm×1.5cm,小者广基,表面光滑,色泽同正常肠黏膜,大小约0.2cm×0.2cm  相似文献   

4.
讨论与分析 本例以粘液脓血便、腹痛、发热为主要表现.早期为粘液脓血便伴痉挛性腹痛,强的松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是有效的.但以后病情反复,内镜下见多发的深大溃疡.病变范围从横结肠扩展到回肠末段,后期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和肠穿孔.探查术中见回盲部粘连成团,盲肠及回肠末段明显增厚并有大量脓苔覆盖,回肠末段两处小穿孔,直径约0.5 cm,腹、盆腔内有约200 ml脓液,回肠末段20 cm每隔6~8 cm有灶性肠壁增厚、扩张,余回肠也有类似病变,明显较轻,上段小肠基本正常(图5);升结肠和小肠系膜有10余个肿大淋巴结.切除末段回肠约30 cm及盲肠、部分升结肠,并行回肠造瘘术.术后病人恢复可,出院时口服强的松 35 mg/d和柳SASP 4 g/d,体温正常,血白细胞10.9×109/L.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3岁 解稀糊状或清水样便,嗳气恶臭10个月,加重伴呕吐粪臭物1个月来我院。20年前曾行胃大部切除术,2d前在外院胃镜报告为Billroth Ⅱ式术后残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残胃炎。患者一般情况差,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肠镜见:肠腔尚清洁,进镜至横结肠脾曲处可见二腔(图1),各开口约4~5cm,偏上腔为小肠黏膜,充血水肿,进镜30cm退镜;偏下腔为结肠黏膜,继续进镜达回盲部。诊断:小肠结肠(脾曲)瘘,小肠炎。X线示:经肛管灌入钡剂行  相似文献   

6.
1 病历报告 例1 女,30岁,已婚。于1991年12月出现血便,暗红色,2—3次/d。全身体检未见阳性体证,于1992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镜下见直肠后壁3cm处一个深溃疡,椭圆形,底平坦,厚白苔覆盖,边缘光滑,略高于直肠粘膜,活检为良性溃疡。追问病史,于血便出现前曾与其丈夫性生活时有肛交史,约7—8次/3个月。 例2 女,32岁,已婚。大便带血6月,暗红色血块,不与粪便混合。有里急后重,5—6次/d血便,偶有鲜红色血便。既往无便秘、脱肛史。1992年12月因下消化道大出血而急诊入院。入院后体检未见阳性体征,肛周检查有肛裂。结肠镜检查直肠后壁4 cm处可见一个椭圆形深溃疡,1.0cm大小,底有新鲜血及苔,边缘光滑,活检为慢性溃疡。追问病史,其于6个月与一婚外男子有肛交,4—5次/月,共3个  相似文献   

7.
回盲部包括回肠末段、盲肠及阑尾、升结肠始段等部份,均属回结肠动脉供血区。该部淋巴组织丰富,粪便保持稀糊状,因此回盲部疾病有其特征性。回肠末段与盲肠、升结肠始段虽然结构与功能不同,且有回盲瓣相隔,却常罹患相同疾病,也可同时受累。由于盲肠、升结肠肠腔宽阔,稀糊粪便对病灶刺激微弱,故病的初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易为病者所忽视。另外,回盲部病变如未侵及浆膜,其腹  相似文献   

8.
表现为“多发性息肉”的溃疡性结肠炎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39岁,因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2月,于1993年10月22日入院.大便反复3次培养阴性.10月23日纤维结肠镜见40cm以下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或消失,粘膜面呈颗粒状,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少许糜烂面.活检病理报告:粘膜重度慢性炎症并粘膜糜烂.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入院后经抗菌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腹痛不减,腹泻脓血便频数,贫血,衰弱.11月24日复查肠镜见回盲部至直肠整个肠腔粘膜呈息肉样变,大小不等息肉呈葡萄状分布,尤以回盲部及直肠密布,粘膜皱襞消失,粘膜质脆易出血,全结肠无正常粘膜存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0岁,因便暗红色血3个月入我院就诊.体检: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肛门指检:肛管及直肠下端未触及肿块,指诊染血(暗红色).便潜血试验(++++).电子放大染色肠镜检查:距肛门14.0 cm处见黏膜隆起,大小约3.0 cm×2.0 cm×1.5 cm,表面凹凸不平,糜烂溃疡形成;电子染色放大观察腺管开口表面无结构,符合日本学者工藤进英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分型[1]的VN型,判断为进展期癌.活检结果:腺癌.继续进镜至升结肠.见一扁平隆起,大小约0.5 cm×0.3 cm×0.2 cm,中间凹陷,糜烂;放大染色观察腺管开口为Vi型.经充吸气变形呈抬举征阳性,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再次行剥离创面及残端染色,腺管开口为Ⅱ型.切除病变组织行全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示腺瘤癌变(黏膜内癌).择期行经腹直肠癌切除术,术中未见癌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黏液腺癌.患者于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复查电子放大染色肠镜,检查结果示距肛门10 cm处见吻合口,吻合口光滑.术后随访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贫血,无血便.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0岁.因"间断便血1年半",于2007年8月入院.患者2006年1月无明显诱因排暗红色稀水便,量约1000 ml,伴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凉、黑蒙.无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大便常规示:RBC 5/HP,潜血(+).胃镜无特殊发现,结肠镜示:回肠末端至直肠见较多血液残留、血块附着,回肠末段局部黏膜呈粗颗粒样改变,余各段黏膜未见异常.考虑小肠出血可能性大,予禁食、止血及生长抑素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患者于2006年9月再次排黑红色糊便,性状同前,就诊我院.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8岁.因"间断发作下腹胀痛4个月"于2011年1月6日入院.病程中无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便秘等其他不适,数分钟后腹痛可自行缓解.体格检查:中下腹可及1个直径约8 cm质硬包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实验室检查:Hb 106 g/L,ESR 73 mm/1h,C反应蛋白17.38mg/L,大便潜血多次阳性.CT小肠重建(图la ~1c):肠系膜根部脂肪组织密度增高,内见多发小结节(直径4~7mm);空回肠交界处、回肠上段及回盲部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系膜上动静脉未见明显异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腰4~骶1平面肠系膜可见大小约6.1cm×5.1cm肿块,标准摄取值(SUV值)3.7;该肿块下方腰5平面左侧见大小约3.9cm×3.1cm结节灶,SUV值19.7.结肠镜检查:相当于回盲瓣处黏膜聚集并向腔内隆起,表面尚光整,肠腔狭窄.手术史:20年前行阑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朱丽  陈静 《山东医药》2015,(10):107-108
患者女,49岁,因体检发现直肠占位18 d于2014年2月25日入院。既往有剖腹产术史。自诉平素经期规律,有痛经史10余年。入院查体:腹平软,肛检距肛门口8 cm处直肠左侧壁可触及肿块下缘,未及上极,质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活动度差,无触痛,肠腔无狭窄,指套血染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标记物水平正常,乙肝小三阳。结肠镜示:直肠距肛缘约8 cm处见一处隆起型病灶,约1.5 cm×2.0 cm大小,表面黏膜光滑,色泽正常,隆起顶端见一息肉样隆起,约0.6 cm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4岁,因黑便10d,加重伴头晕、乏力5d收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曾行胆囊切除术。入院后体检:体温36.5℃,血压120/60mmHg(1mmHg-0.133kPa),神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中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全腹软,剑突下及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全腹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腹水征阴性,余无异常阳性体征。入院后患者排黑便,无呕血。血红蛋白62g/L,粪隐血(+)~(+++)。患者入院后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结肠镜检示:肠腔内大量血性液体,回盲瓣口见新鲜血液渗出。考虑小肠出血。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示:回肠末端病灶可能。行小肠造影示:回肠末端病变。行胶囊内镜检查示回肠末端多发性出血病变,见黏膜局限性隆起,表面充血、糜烂。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48岁,朝鲜人,在沈阳工作两年余。2010年5月体检时发现结肠癌标记物偏高,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学院,粪检寄生虫卵阴性,粪便潜血试验阴性。血常规检查:红细胞4.5×10~(12)/L,白细胞7.0×10~9/L,中性粒细胞61%,淋巴细胞34%,嗜酸粒细胞5%,血红蛋白140 g/L。纤维结肠镜发现横结肠近脾处有一息肉,约0.3 cm×0.3cm,表面光滑,结肠镜钳取出。其余肠黏膜光滑,血管网清晰,未见糜烂、溃疡和新生物,肠蠕动正常。但在患者回盲部、结肠和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2岁,因外院肠镜发现结肠息肉至我院门诊,静脉麻醉下行结肠镜息肉电切术.结肠镜下见回盲部一0.6 cm息肉,无蒂,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以活检钳咬除送病理检查,咬除后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ERBE海博刀系统,流量1.5 L/min,功率60 W)处理息肉残基,过程顺利,结肠镜直视下未见活动性出血及穿孔(图1),患者安返.  相似文献   

16.
中型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末段是小肠疾病的好发部位,随着内镜广泛应用和检查技术不断提高,采用中长型、长型结肠镜经回盲瓣插入回肠末段检查,近年来已成为结肠镜常规检查部位。我院用日本OlympusCF-20M(工作长度100cm)、CF-MB3W(工作长度95cm)型结肠镜在检查全结肠的基础上尝试检查回肠末段。自1997年1至8月间共检查820人次,除24人因肠癌致肠腔狭窄,16例耐受能力差未能送达外,其余780例均送达回肠末段,成功率达951%。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780例中男性432例,女性348例;年龄9~72岁,平均382岁。临床症状主要以腹痛、腹泻、脓血…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78岁,因排暗红色血便1个月于2014年7月19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开始排暗红色糊状血便,初为7~8次/d,后为3次/d。外院予中药制剂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病程中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胸闷、胸痛,无心悸,无腹痛、腹胀,体质量下降约10 k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前结肠镜检查提示结直肠多发黏膜下隆起(多发脂肪瘤可能)。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2/5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锁骨上、双侧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无其他阳性体征。血常规:WBC 计数为5.2×109/L, RBC 计数为4.35×1012/L,Hb 为118 g/L,血细胞比容为0.372,PLT 计数为244×109/L,中性粒细胞占0.620,淋巴细胞占0.279,嗜酸粒细胞占0.013,单核细胞占0.084。粪常规:隐血试验+++,高倍视野下满视野 WBC。钙为1.97 mmol/L,乳酸脱氢酶为178 U/L,碱性磷酸酶为72 U/L,白蛋白为30.9 g/L。女性肿瘤指标和凝血全套等检查均正常。结肠镜检查示结直肠多发黏膜下隆起,回盲部、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可见多发条索结节样隆起和黏膜多处糜烂(图1)。超声探头在盲肠及直肠病灶上方探查,发现肠壁明显增厚,其中以黏膜固有层为主,部分突破黏膜下层,最厚处达1.69 cm,病变内部表现为低回声,见图2。直肠周围可见数个长径约0.8 cm 的淋巴结。应用活检钳在直肠的病灶上方开窗后,伸入病灶内部取少量黄色组织。活组织病理检查示直肠慢性炎性反应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直肠组织 CD3、CD20、CD79a、B 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基因阳性。腹盆腔 CT(图3)示小肠、结肠和直肠有多发节段性肠壁增厚,合并腹盆腔、腹膜后腔、两侧肺门和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内镜、腹盆腔 CT 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诊断为套细胞淋巴瘤Ⅲ期 B 组(Ann/Arbor 分期系统)。患者转入血液科治疗,采用 R-CHOP 方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地塞米松)进行化学治疗4个疗程。化学治疗后3个月复查结肠镜发现,结直肠肿胀隆起病灶明显减少、减小,所见黏膜光滑,未见红斑、糜烂,见图4。患者无明显便血症状,排便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回肠末端指回盲瓣至回肠肛侧约30 cm的部分,它是小肠病变多发部位,随着结肠镜插镜技术的提高以及双气囊小肠镜的应用,其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发生在回肠末端的溃疡性病变,如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等,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相似,容易误诊.本文对55例回肠末端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0岁,便血2个月.外院结肠镜检查示直肠距肛门10 cm可见一息肉样隆起,大小约0.6 cm ×0.6 cm,息肉附近肠腔狭窄,结肠镜不能通过(图1).结肠镜诊断:直肠息肉、肠管嵌顿.遂来我院要求行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住院后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主诉大便失禁约30余年,24岁结婚,育1子1女,绝经8年.绝经后无阴道出血.肠道准备后来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示全结肠黏膜光滑,部分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未见肠管狭窄及嵌顿,未见息肉.结肠镜诊断:慢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患者会阴部异常,请妇科会诊.妇科检查描述:会阴部陈旧性Ⅳ度裂伤,宫颈萎缩,双侧附件未触及,宫颈口可见一息肉,直径约0.6 cm,妇科会诊诊断:宫颈息肉,会阴陈旧性Ⅳ度裂伤.建议行会阴部Ⅳ度裂伤修补术.该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及年龄关系,未行妇科治疗,遂出院.  相似文献   

20.
卵巢畸胎瘤长入直肠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4岁。间断性大便中带有毛发3个月,伴有间断性便秘及下腹隐痛2年,无黏液和脓血便。体检:肛门会阴部未见异常。肛门指诊直肠黏膜光滑,未触及新生物。结肠镜检查:距肛缘10 cm处,胸膝位可见一肿物突入肠腔5 cm×4 cm×4 cm,表面光滑,有毛发。诊断:直肠畸胎瘤。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腹膜返折以上可见一肿物,向下侵达腹膜返折下2 cm。质软,与左侧卵巢紧密粘连,形成融合状态,无法分离,行左侧附件切除及长约15 cm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和肿瘤整块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低位端端吻合术。病理检查:大体标本5 cm×4 cm×4 cm,突入肠腔并有移行,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