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者 女性,29岁。2008年3月3日6:00am出现不规则下腹痛,间隔(10~20)min,无见红或羊水流出,未感明显胎动,12:00am急诊入院。病史采集:G2P0,妊娠38孕周。LMP:2007年6月8日,EDC:2008年3月15日。妊娠4个月时初感胎动,正规产前检查9次,未见异常。28孕周前监测血压正常,37孕周时产前检查BP为143mmHg/91mmHg,休息后复查为133mmHg/89mmHg,回顾病例资料发现,31孕周后产前检查示平均动脉压(MAP)〉85mmHg,有子痫前期倾向。随机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0.3g/L。37孕周时曾建议患者住院治疗,被拒绝,未同时行胎心监护, 相似文献
3.
<正>1病历女,29岁,妊娠39周,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9-2-12。停经40d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孕12周后自行缓解,停经4个月自觉胎动,定期孕期检查,分别在孕16周和37周行B超检查,均报告胎儿、胎盘、羊水、脐带无异常。整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26岁,G2P0。因"停经32周,下腹疼痛1天,胎心消失12小时"于2009年9月27日由外院转入我院。末次月经:2009年2月23日,孕早期顺利,未作系统产前检查。9月26日因腹痛到当 相似文献
5.
綦丽霞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3):552-553
胎盘血管瘤又称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placental chorioangioma ),属于良性肿瘤,是发生于绒毛间胚叶组织的血管瘤或错构瘤。胎盘血管瘤在组织形态主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分为3型:血管瘤型、富细胞型、退变型。国内外文献报道中,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发病率为0.7%~1.6%。本院收治了1例死胎合并胎盘血管瘤患者,现将其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患者23岁,孕1产0,妊娠38周枕左前位因阴道流血超月经量1小时,并于流血后未觉胎动,于2003年3月19日6时来诊收入院。查体:137.0℃,P80次/分。Bp115/75-mmHg,一般状态良好,无贫血貌,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呈孕足月腹型,纵产式,可触及宫缩,有间歇,强度弱,未闻及胎心,双下肢无浮肿。见月经垫少许淡红色血迹,妇科未查。于8时验尿常规正常。血常规:红细胞4.19×10~(12)/L,血红蛋白115g/L,白细胞13.5×10~9/L,血小板214×10~9/L。B超:双顶径:8.7厘米,股骨长度:7.1厘米,胎盘位置:右侧壁,胎盘成熟度:Ⅲ级,羊水深度:4.0厘米。超声诊断:单胎,枕左前位,死胎。根据B超基本上可排除胎盘早 相似文献
7.
袁世琳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1):82
患者 女性,23岁.因停经40+6孕周,下腹疼1+h于2010-11-08 7:20 am入院.病史采集:平素月经规律,G2P1.LMP:2010-01-25,EDC:2010-11-02.停经后仅于27孕周接受产前检查1次.2009年早产一男婴,死亡(具体不详).既往体健,无内科疾病史,无输血史,家庭疾病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8.
94例胎死宫内的脐带因素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以脐带因素为主要致死原因的死胎临床病理特征 ,对 86 0例围产儿尸检结果进行统计 ,总结出与胎儿死亡有关的脐带病变 94例 ,并列表分析。脐带扭转压迫出血坏死 (37.2 % )及脐带缩窄 (2 0 .2 % )为最主要的脐带因素致死原因。前者大多以足月妊娠为主 (48.6 % ) ,脐带扭转程度与胎儿死亡的快慢成正比。后者胎儿死亡多发生在孕 36w前 (78.9% ) ,缩窄的程度和胎儿体重大小与胎儿死亡的孕周成反比。另外脐动、静脉炎 ,脐动、静脉周围炎 ,血栓形成 ,单脐动脉等也各占不同的比例。这些死胎中部分病例是以脐带病变致死的直接原因。还有些病例因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因素而致死。脐带因素是引起死胎的一重要原因 ,而且绝大多数目前在国际国内医学上均无法预防。如果在临床上加强产前宣传教育 ,提高孕妇自我监护的能力 ,小部分病例的围产儿是可能有生存机会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突发胎死宫内原因,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9月该区行死胎引产的妊娠晚期突发胎死宫内359例患者资料,将围生儿死亡分为3种:①不可避免死亡;②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③可以避免死亡。所有病例均参加了区级围生儿死亡评审,按上述对每例死亡的病因、处理过程进行全面的临床分析。结果:综合评定结果:不可避免死亡189例,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110例,可避免死亡60例。脐带因素造成的死因孕周≥35 W明显高于28~34+6W(P<0.05)。结论:发展和提高产前诊断和产前保健技术,加强对患者孕期知识的健康教育,加强Ⅰ级医院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双胎之一胎死宫内14例妊娠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是一种少见的妊娠并发症。一旦发生,是终止妊娠还是继续妊娠,其妊娠结局如何,是值得探讨的。我院1996年1月~2004年8月收治14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1996年1月~2004年8月我院共收治14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患者。孕妇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5岁,9例初产妇。全部为自然受孕,无1例IVF-ET。妊娠高血压疾病3例。其中1例为重度先兆子痫、围产期心肌病患者。1·2诊断方法。14例中1例孕足月宫开全来院时发现,1例孕36 3周自然分娩时发现胎膜上附一纸样儿,其宫内死亡时间不详,余12例经B超诊断均为双胎一胎宫内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胎死宫内的原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68例妊娠晚期胎死宫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妊娠并发症是胎死宫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脐带因素及胎盘因素。结论:预防妊娠并发症,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加强胎儿监护,对降低妊娠晚期死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晚期(≥36周)胎死宫内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以其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5月18日收治1例孕36周胎膜早破入院后胎死宫内患者的死胎原因。结果孕晚期胎死宫内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脐绕颈且脐轮处有一真结及羊水过少等。结论做好孕期宣教,强调规律的产前检查和自数胎动的重要性及医生给予准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20,(4)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28周)胎死宫内的原因,寻找围生期需值得注意的事项及有效干预措施,以期降低其发生率。方法:2011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孕晚期发生胎死宫内者128例,其中适龄组(20~35岁)110例,高龄组(≥35岁)18例。单胎妊娠114例,双胎妊娠14例。对所有胎死宫内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4例单胎妊娠孕妇发生胎死宫内的主要原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4/114,29.8%),其次为脐带因素(19/114,16.7%)、胎盘或胎膜因素(16/114,14.0%)以及羊水因素(15/114,13.2%);其中孕足月组较孕未足月组因胎盘或胎膜因素发生死胎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vs. 9%,P0.05)。14例双胎妊娠孕妇发生胎死宫内的主要原因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单卵双胎的相关并发症(6/14,42.9%)。结论:督促孕妇定期产检,尽早确定双胎妊娠的绒毛膜性,对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高危孕妇适时终止妊娠,可减少胎死宫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幼保健》2016,(16)
目的探讨影响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24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发生率为5.7%,单绒毛膜性(MC)双胎9例,双绒毛膜性(DC)双胎15例。一胎胎死宫内发生在早期5例,中期10例,晚期9例。期待治疗中,孕27周放弃治疗引产1例,孕29~34周终止妊娠8例,34~37周终止妊娠6例,37周终止妊娠9例。双绒毛膜性、孕早期发生一胎胎死宫内、孕34周后终止妊娠的围生儿病死率均低于单绒毛膜性、孕中、晚期发生一胎胎死宫内、小于孕34周终止妊娠的患者;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对母亲的凝血功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感染风险无明显影响。结论在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孕妇中,绒毛膜性、死胎发生的时间、终止妊娠的时间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在孕早期B超了解绒毛膜性质,及早发现一胎胎死宫内的时间,加强孕期母儿监测,尽可能延长孕周,有利于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5.
铅导致胎儿宫内死亡少见报道,在临床实践中遇到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26岁,于1 a前和1健康男子结婚,婚前体检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妊娠晚期(≥28周)胎死宫内的相关病例资料,寻找突发胎死宫内的病因以及围生期需值得注意的事项及有效干预措施,以期降低其发生率.方法 回顾研究2014年3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晚期妊娠胎死宫内病例的相关资料,分析死亡原因.结 果 80例孕妇发生胎死宫内的主要原因为脐带因素,其次为胎盘因素、孕妇自身...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6)
<正>1病例报告患者,36岁,因"停经41+4周"于2014年9月5日8时45分入院。末次月经2013年11月17日,预产期2014年8月25日。孕早期无服用及接触对胎儿有害物质史,停经4月感胎动,孕期无产检,因孕41+4周末临产要求住院。平素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史。体格检查:T 36.4℃、P 90次/min、R20次/min、BP 120/80 mm Hg,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膨隆,肝脾肋下触诊不满意,双下肢无水肿。产科情况:腹围94 cm,宫高34 cm,胎位ROA, 相似文献
18.
1 812例足月小样儿胎儿宫内发育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足月小样儿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妇幼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2005年1~12月在东莞市医疗保健机构分娩的71 112例足月活产儿进行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东莞市足月小样儿发生率为2.55%,以女性为主,其孕母具有年龄偏低、产次低、文化程度低的特点,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和环境及生活因素是导致足月小样儿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要针对年轻初孕、文化程度低的孕妇,加强宣教和心理辅导,消除重男轻女思想,杜绝胎儿性别鉴定,积极治疗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症,从而减少足月小样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报告 患者,30岁,因停经36d后阴道不规则出血20d于2008年1月17日17时50分入院.该患2005年3月剖宫产,于2006年5月停止哺乳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爱母牌MCu节育器,当时无剧烈腹痛及阴道出血,经期、经量无改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