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双功多普勒超声评价11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3例正常人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肝纤维病理纤维化分期对照。结果:门静脉主干直径(PD,dp)及淤血指数(CI,Ic)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呈正相关关系;门静脉最大流速(PVx,vmax,p)及平均流速(PVm,v↑-p)则与S呈负相关关系;而门静脉血流量(PBF,QPBF)与S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门脉因流速度(portal blood velocity,PBFVe),门脉血流量(portal blood,flow,PBFVo)和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1)PBFVe与肝比价经分明关系,与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水平呈负相关,且纤维化程度严重者PBFVo明显低于肝纤维化程度轻者,当肝纤维化分期为S4时S1期减慢了29.82%(P<0.01);(2)而PBFVo与肝比价经分期无关,受肝内炎症活动的影响,与血清Ⅲ型前胶原(PC0Ⅲ)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PBFVe与HA,Ⅳ-C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肝比价经程度,PBFVo与血清PCⅢ相结合对判定肝内炎症活动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门脉血流速度(portal blood velocity, PBFVe)、门脉血流量(portal blood flow, PBFVo)和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1)PBFVe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密切,与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水平呈负相关,且肝纤维化程度严重者PBFVo明显低于肝纤维化程度轻者,当肝纤维化分期为S4时S1期减慢了29.82%(P<0.01);(2)而PBFVo与肝纤维化分期无关,受肝内炎症活动的影响,与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PBFVe与HA、Ⅳ-C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程度;PBFVo与血清PC Ⅲ相结合对判定肝内炎症活动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双功多普勒超声评价11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3例正常人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对照。结果:门静脉主干直径(PD,dP)及淤血指数(CI,IC)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呈正相关关系;门静脉最大流速(PVX,vmax,p)及平均流速(PVm,vP)则与S呈负相关关系;而门静脉血流量(PBF,QPBF)与S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门静脉主干直径、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及淤血指数可用于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纤维化程度,特别是在鉴别中重度纤维化(S3~4)与轻度纤维化(S0~2)时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湛  何凯茵 《广东医学》2001,22(6):494-495
目的: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G比值、ALT/AST比值、门静脉(PV)直径和脾厚径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探讨无创性指标对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C地40例慢性乙肝患者肝活检确定纤维化分期。治疗前测定血清A/G比值、ALT/AST比值,B超测定PV直径和脾厚径。结果:伴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A/G比值、ALT/AST比值呈下降趋势,但仅纤维化4度(S4)与1度(S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V直径(mm)和脾厚径(cm)在早期就随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升高,S2,S3,S4与S1比较,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清A/G比值、ALT/AST比值、PV直径和脾厚径对估计肝脏中至重度纤维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 CT 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40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 型胶原(IV-C)和层黏连蛋白(LN)值,随后行病检根据肝纤维化诊断评估标准进行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P 值呈下降趋势(P <0.05);S0、S1期分别与 S2、S3、S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HPI 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HA、PCⅢ、IV-C 和 LN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HA、IV-C 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P <0.05)。结论双源 CT 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对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患者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与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经临床、实验室、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肝纤维化患者进行检查,测量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检测ET-1和NO浓度,分析血管活性物质与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肝纤维化初期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在S3、S4期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下降,血流量增加,尤其以脾静脉血流量增加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NO、ET-1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以ET-1/NO比值增加更为明显。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无创检测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NO、ET-1含量与肝纤维化的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府逐淤汤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血府逐淤汤联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和层黏蛋白(LN)水平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HA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血清PCⅢ和LN水平无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Ⅲ、HA和L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门静脉主干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升高(P<0.05),门静脉血流量减少(P<0.05),但门静脉主干内径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门静脉主干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血流量小于对照组(P<0.05);但2组门静脉主干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淤汤联合干扰素治疗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及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王洁 《中外医疗》2009,28(26):161-162
目的探讨彩色多等勒超声在诊断肝纤维化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评价9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对照。结果门静脉主干内径(mPVD)、门静脉主干血流最大速度(mPVx)、门静脉主干血流平均速度(mPvm)、门静脉淤血指数(CI)和脾静脉内径(sVD)在肝纤维化分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能较好地反映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病变程度,其中门静脉血流参数的诊断价值优于脾静脉血流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患者病理分期与肝血流动力学、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60例肝纤维化患者患者用彩超、放射免疫法及病理HE染色法进行检查,对肝纤维化患者不同病理分期与肝血流动力学、肝纤维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纤维化S1、S2期肝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S3、S4期肝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且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HPCⅢ和CIV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纤维化患者病理分期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呈正相关(r=0.5612,P<0.05).结论 肝纤维化患者病理分期与肝血流动力学,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有关.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行B超引导下肝活检及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为主(MPV)、脾静脉(SPV)宽度及脾脏厚度;同时检测周围血细胞计数.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为S0期15例,S1期40例,S2期25例,S3期24例,S4期16例.从S1~S4期,MPV、SPV增宽及脾脏增厚的比率逐渐上升,但MPV、SPV增宽的比率各期差别不大(P>0.05),而脾脏增厚的发生率各期差别较大(0.01<P<0.025).从S1~S4期,周围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计数逐渐下降,尤以PLT下降最明显,S3、S4期显著低于S1、S2期(P分别<0.05、0.01),其中S4期已在正常下限以下.RBC,WBC在S1、S2、S3期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S4期则较前面各期显著下降(P分别<0.05,0.01).结论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对慢性肝炎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是有限的.脾脏肿大、SPV增宽、PLT计数下降可能对较严重的肝纤维化(S3或S4期)的诊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汤红  唐德萍 《安徽医学》2010,31(2):124-1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诊断及程度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81例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60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门静脉内径(Dpv)、肝静脉内径(Dhv)、脾静脉内径(D s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及肝静脉频谱变化等,并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pv、D sv、Dhv、Vpv及肝静脉频谱变化与肝纤维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尤其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重度阶段及肝硬化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判定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门脉高压症肝脏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症肝脏门静脉血流的正确检测,对其变化规律加以分析。方法  42例病人结合肝功能Child Pugh改良法分级标准分组,对各组病人准确量取门脉主干流速剖面,检测pv、upv、rpv的平均流速、流量及血流方向,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各级别组pv、upv流速、流量及血流方向变化差异显著 (P<0.05 ),而rpv的流速及血流方向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Vpv与Vupv差异无显著性 (P>0.05 ),Vpv与Vupv,Vupv与Vrpv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 (P<0.05 );Qpv的各级别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Qpv,Vpv,Vupv在不同级别门脉高压症中变化显著,而Vrpv变化略显迟钝。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静脉血流多普勒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本文对12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门静脉系统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门静脉主干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凝血指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肝组织炎症分级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其相关性。结果门静脉主干直径(PD)及淤血指数(CI)与炎症坏死程度(G)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55·0.56)。门静脉最大流速(PVx)及平均流速(PVm)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0.56·-0.43),而门静脉血流量(PBF)无明显相关关系(-0.19)。结论门静脉主干,门静脉最大流速,门静脉平均流速及淤血指数可用于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炎症坏死活动度,特别是在鉴别中重度(G3—4)与轻度(G1—2)炎症;正常与G2级病变等方面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价值,筛选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的评估参数。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8例及健康对照组8例在反相脉冲谐波模式下,经肘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测定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AAT),到达门静脉时间(PVAT),到达肝静脉时间(HVAT),计算造影剂达到肝动-静脉时间之差即肝动-静脉渡越时间(VAT),肝-门静脉到达时间之差即肝-门静脉渡越时间(VVT)。结果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的HAAT、PV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VAT、VAT、VVT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缩短(P<0.05),HVAT、VAT、VVT与肝纤维化程度均呈负相关(P<0.01),且VVT相关性最高(r=-0.88)。结论HVAT、VAT、VVT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VAT、VVT可作为间接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多参数积分法对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重点检测肝包膜、肝实质回声、门静脉、胆囊壁厚度、脾脏大小、肝静脉频谱及门静脉系统血流量等7项指标,根据其不同表现进行评分,由此得出每例患者的超声总积分,并与穿刺活检结果相对照。结果超声积分与病理纤维化分期有良好相关性,尤其对区分≥S2期的中、重度患者准确率高。结论与单指标分析相比较,超声多参数积分法对肝纤维化定量诊断的准确率提高,尽管有一定局限性,仍可作为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超与体层摄影(CT)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中重度组(METAVIR F3+F4期,n=31)、轻度组(METAVIR F1+F2期,n=38)、对照组(METAVIR F0期,n=37),比较三组患者彩超、CT下相关参数水平差异。结果中重度组彩超下脾长径、脾厚度、胆囊壁厚度及CT下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均明显大于轻度组与对照组,肝尾叶体积则明显小于轻度组与对照组(P<0.05);彩超下血小板计数(PLT)/脾长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CT下肝右叶体积、门静脉灌注量、肝血容量显示,中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0.05);彩超下门静脉、脾静脉主干内径及CT下肝脏灌注指数比较显示,中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与轻度组CT下肝动脉灌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超和CT可通过测量慢性肝病患者脏器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血流灌注相关参数,对其肝纤维化情况进行快速无创性量化评估,有利于改善其诊疗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