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探讨其价值。方法:对23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颅骨内板下方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等密度影,脑室系统,脑中线受压向对侧移位,颅内板下方无脑回、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向内移位。结论:CT对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济、快速无创伤性,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SDH)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等密度SD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12例等密度SDH行CT平扫后9例行增强扫描,男9例,女3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并逐渐加重。结果等密度SDH中:位于左侧7例,右侧4例,双侧1例。增强后病灶均不强化,可见到皮层静脉内移。12例均可见到灰白质界面内移;中线移位,脑室变形及患侧脑沟消失11例。1例双侧等密度SDH中线无移位.结论颅骨内板下等密度无强化病灶,造成中线移位、脑室变形、脑沟消失,灰白质界面及皮层静脉内移。或中线无移位但有以上其它征象的即可确立一侧或双侧等密度SDH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其根  华晓 《放射学实践》2002,17(5):398-399
目的:本文报告4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资料。结果:43例共86个血肿,血肿呈混杂密度42个,等密度32个,低密度12个;血肿呈新月形66个、半月形15个、3字形5个;伴脑灰白质界面内移43例,侧脑室变窄41例,中线结构移位17例。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CT检查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47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观测的各种CT征象,发现(1)bolus增强扫描显示的血肿、血肿膜及表面移位血管;(2)中线结构的特征性偏移;(3)表面脑回聚拢内移;(4)脑灰白质界面内移;(5)侧脑室变形和脑—脑室指数变小,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25例中,14例表现细绳索状高密度影,11例表现粗绳索状高密度影;粗绳索状影近中线侧平直,外侧呈浅波浪状,其对应脑回受压远离中线,脑沟及纵裂池模糊或消失。结论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通过分析CT征象,能够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引流管安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引流管头端安置的最佳位置,以降低血肿复发率。方法 分析130例CSDH患者术前硬膜下血肿宽度、中线移位程度、术后引流管头端不同部位(额、颞、顶、枕)、术后硬膜下腔的宽度、硬膜下腔积气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CSDH术后复发与术前硬膜下血肿厚度及中线移位程度无关。术后7d硬膜下腔宽度≥1 cm或硬膜下腔积气超过硬膜下腔体积的20%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术后闭式引流管头端置于额叶皮层处复发率最低。结论 闭 式引流管头端置于额叶皮层处可以通过排除颅内积气,达到减少术后血肿复发的目地。术后7d复查头颅CT,对预测术后复发概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取外部性脑积水的CT特征,并与脑萎缩、硬膜下积脓、积液相鉴别,从而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选择外部性脑积水49例,脑萎缩21例,硬膜下积脓5例,硬膜下积液2例,分析其CT表现特征,并与临床对照。结果:1.外部性脑积水CT特征:额及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前部纵裂及大脑外侧裂增宽,额、顶区脑沟增宽、深陷,其他部正常,侧脑室可轻度扩大或正常,大脑额、顶叶凸面皮质无变薄征象。2.脑萎缩CT特征:大脑沟普遍增宽、深陷,有时小脑沟也增宽及其数目增多(≥4条),第三、四脑室及侧脑室扩大,纵裂增宽且不局限于前部,大脑凸面皮质变薄,蛛网膜下腔增宽且不局限于额顶区。3.硬膜下积脓CT特征:颅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密度高于脑脊液,大脑凸面受压,变平、内移,于新月形低密度与大脑凸面之间有一薄膜结构,呈膜状飘浮征象,侧脑室可有受压变窄。4.硬膜下积液CT特征:一侧或双侧新月形低密度影,为脑脊液CT值。脑凸面有受压略变平征象,单侧硬膜下积液可有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可有轻度变窄。结论:只要熟悉外部性脑积水、脑萎缩、硬膜下积脓,以及硬膜下积液各自的CT特征,一般不难对它们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1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研究预后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红移位≥10mm,死亡率达82.5%,基底池消失评分≥1分,死亡率88.7%,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80.8%,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和蔼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良军  胡占广 《人民军医》2001,44(5):256-256
1997~ 2 0 0 0年 ,我们对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18例行颅骨钻 1孔置双管引流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60~ 78岁 ,平均 67岁。有头部外伤史 16例。起病均缓慢 ,伴头痛、头晕、患侧肢体无力等。头颅CT检查 :多数患侧大脑等密度占位 ,皮质与髓质界面内移 ,侧脑室受压变形 ,中线明显移位 ,增强扫描示血肿内缘点状或线状强化。1 2 手术方法 选择血肿中部钻孔 ,十字形切开硬膜 ,即见陈旧血液流出 ,置直径 0 5cm硅胶引流管至血肿腔的枕部 ,注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 ,再置 1根同型号引流管达血肿腔额部并…  相似文献   

10.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CT机应用于临床以来,对颅脑硬膜下血肿(SD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较多,CT对高、低、混合密度的SDH易于显示,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的诊断较有困难,有时漏诊和误诊。现将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32例36个血肿(其中3例误诊)的ISDH的CT征象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32例ISDH,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35至78岁,平均52岁,有外伤史者26例,不能明确有外伤史6例,病程为3天至45天,均经手术或穿刺证实。其中单侧性出血28例,双侧性出血4例,共有36个血肿。位于额领顶部22个,额顶部8个,36个血肿区平扫CT值33至46Hll,领顶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切迹下疝CT表现,探讨其形成机制,提高对该病的早期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切迹下疝27例,并分析CT表现。结果: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主要CT表现为小脑幕区的条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楚或模糊;小脑幕切迹下疝主要CT表现为幕上脑组织疝出、脑池变窄或闭塞、脑干受压移位及中线移位。结论:采用适当的CT扫描方法,可准确诊断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切迹下疝。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3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GCS),研究预后相关性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与脑损伤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7447,r=-0.6924,P<0.01),伴有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GCS均在8分以下,属重型脑损伤。中线移位≥9mm者,死亡率70.6%,基底池消失评分≥12分,死亡率73.3%,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73.6%。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占位征象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自谦  冯亮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5):262-264,T036
本文分析了我院CT轴位平扫诊断的43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经与正常对照组(40例)、肿瘤组(41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测得各种CT征象,发现:(1)中线结构的特征性偏移;(2)表面脑沟回聚拢内移征;(3)脑灰白质界面内移;(4)有无脑白质水肿;(5)侧脑室变形和脑—脑室指数变小,对ISDH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rnatomas SDH)多由头颅直接外伤引起,间接外伤偶尔亦可导致。硬膜下腔是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一个真正而非潜在的腔隙,因蛛网膜无张力,故外伤后致桥静脉渗血,血肿易在硬膜下扩散。根据典型的CT征象,90%以上的病例可以确诊。但对等密度及双侧的病变,CT难以区别,尚需MRI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本组123例,重点分析、讨论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间接征象及MRI与CT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病例 男性 ,2 6岁 ,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后头痛伴肢体无力 9d入院。外院头颅CT示 :“脑内肿瘤” ,入院时视乳头水肿 ,腹壁反射迟钝 ,左下肢肌力IV级 ,双侧肱二、三头肌健反射 ( + ) ,我院CT :左额颞顶枕多个环形分隔混杂密度阴影 ,中线右移 0 8cm ,左侧脑室受压。PT13 7sec、aPTT30 8sec,Fib3 3g/L、plt15 8× 10 9/L、肝功ALT2 1IU/L、AST4 5IU/L、GGT10IU/L、ALP83IU/L均正常 ,经颅多谱勒示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手术先取左侧颞侧冠状缝前及颞后钻孔 ,切开硬膜后见咖啡色粘稠液体流出 ,量约 10ml,有较多的赤褐色泥沙样…  相似文献   

16.
病例男性,58岁,汉族,1个月前存在雪地行走摔伤,左颞顶部首先触地,硬冰路面,当时头颅 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5d前感头部胀痛,休息后无缓解,间断出现恶心,进行性加重;入院前1 d头颅CT提示“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并以该诊断收住入院。积极术前准备后,在局麻下行“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手术顺利。术后第1d下午突然出现言语含混不清,右下肢功能障碍,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量多,查体发现右侧病理征阳性,急查头颅CT提示“左侧脑实质结构不甚均匀,内囊后肢及颞叶局部密度减低模糊,CT值约26 HU,同侧额颞部及枕顶部有小弧形低密度影,左侧侧脑室变窄中闭塞,中线结构向右略移位”。  相似文献   

17.
卧倒训练致急性硬膜下血肿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1月至1993年5月,我院抢救因卧倒训练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例。报告如下。一般情况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8~21岁,平均20岁;均为新入伍战士。前卧倒致伤1例,后卧倒致伤4例。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症状,主要有头晕、头痛、无力、恶心、呕吐、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平均在伤后3h急诊入院手术(2~7h)。入院时一侧瞳孔散大4例(其中1例手术前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双侧瞳孔散大1例。血肿部位:左额领侧2例,右额颞侧3例。血肿量平均为110ml(70~140ml)。治疗效果:治愈4例。死亡1例。典型病例男性。21岁。1992年5月23日…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4岁,主因昏迷32h由内科转入我科。患者有多年饮酒史,有酒精性脑病,脑萎缩,癫痫病史2a。脑电图检查示:癫痫(大发作,精神一运动性发作),CT检查示脑实质模糊,脑回变窄。脑裂增宽。脑室扩大。近2a患者频繁出现抽搐,意识不清,并有运动共济性失调,记忆力减退,定向力差。大小便失禁。于2005年6月5日再次出现抽搐,在我院内科治疗。6月11日中午患者出现头痛、嗜睡。次日3时患者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呼吸有鼾声。测血压为160/100mmHg,内科给予降颅压药物。6月13日行CT检查示:右额颞区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低密度,夹杂高密度灶,脑室向左移位,左侧脑室扩张,右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明显左移。印象:右额颞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立即转入我科。查体:血压160/110mmHg,呼吸18次/min,脉搏96次/min。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少见部位硬膜下血肿(附35例CT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资料完整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结果35例中,34例发生于单侧,双侧1例。大脑镰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细绳索状,7例呈粗绳索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8例呈新月形,3例呈扇形;小脑幕并有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只要全面分析病变CT征象,一般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提高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6例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CT表现:血肿多位于大脑突面,多累及2~3个部位。急性期4例,亚急性期6例,慢性期6例,均表现为颅内板下弧形,“3”字形,新月状不同密度影,最大血肿厚度大于10mm有8例,不同程度的脑中线移位。临床表现:除1例快速进入昏迷外,其余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易疲劳,智力衰退、模糊,继而出现偏瘫,意识障碍,昏迷等,1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和4例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和痊愈。结论:自发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CT表现以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多见,且出血量大而范围广,脑中线移位明显。临床起病隐袭,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加重时往往出血量大,早期易延误诊断,及时治疗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