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人类骨骼发育异常中常见的类型,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为1/15000~1/40000.这是一种由于软骨内骨化缺陷导致的发育异常,主要影响长骨,临床表现为特殊型的侏儒一短肢型侏儒[1].大部分ACH患者在婴儿期有一过性脊柱后凸,只有10%~15%发展为固定的角状后凸畸形,椎管狭窄的发生率可达40%,狭窄的部位大部分在腰椎,偶有在颈椎或胸椎.有研究[1]对36例有腰椎管狭窄症状的ACH患者进行脊髓动力造影,发现狭窄多在L2~3,下腰椎很少受累.我院近期对1例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症胸、腰椎广泛椎管狭窄的患者行后路手术,手术中的体位保护与普通的俯卧位不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最常见的表现为肢体与躯干不成比例的遗传性疾病,又称胎儿型软骨营养障碍、软骨营养障碍性侏儒。ACH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侏儒,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15000~1/77000,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为100%。在ACH患者中80%~90%由新生突变所引起,其发生与父龄较大有关,另外10%~20%是由家族遗传所致[1]。患者一般智力正常,临床表现为前额突出、面中部发育不全、鼻梁下陷、四肢短小、三叉手、肌张力减退。这些患者通常有复发性耳部感染,同时行走能力较迟,最终发展为膝内翻。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并椎管狭窄患者57例,随访观察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椎管狭窄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椎体高度得到有效恢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P〈0.05);CT测量椎管狭窄恢复至平均6.8%,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末次随访时16例有神经症状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至E级.[结论]新型脊椎外固定器能有效的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并椎管狭窄,可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4.
凡造成腰椎椎管、神经根根管及椎间孔隧道的变形或狭窄而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出现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临床症状者称之为腰椎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约80%发生于40~60岁,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见,体力劳动者多见.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牛活质量,中医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腰椎退变导致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单纯椎管减压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选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减压植骨融合治疗此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目的:评价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手术治疗的18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62.2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8.6°,均采用后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 结果与结论:18例均得到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植入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3.7°(6.0°-28.4°),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病例。提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主要危害是原发和/或继发性损伤所造成的脊髓神经损伤,有报道经后路器械复位内固定对爆裂骨折的复位和对椎管的间接减压是有效的.目的探讨经前路减压后应用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截瘫患者,改善术后椎管狭窄及脊柱力线的效果.设计病例报告.单位一所市级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1-09/2002-02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脊髓功能障碍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7~34岁.方法对5例患者进行前路彻底减压,取髂骨或/和肋骨行椎间植骨,应用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于术后1,3,5,9个月拍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椎管狭窄面积及后凸角改善效果;随访时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功能(A级为差,E级为优).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②后凸成角情况及椎管狭窄面积.结果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8个月.①椎间植骨全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②Frankel分级除1例患者达2级以上改善外,其余患者均获得行走功能,Frankel分级达E级.③椎管狭窄面积术前平均为68.9%,术后椎管无狭窄.④术前脊柱后凸成角15°~30°,术后为0°~6°,术后脊柱后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前路减压直接彻底,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环境.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截瘫患者可以有效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且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具有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 lasia,ACH)是一种人类最常见的软骨发育不良,以短肢、躯干相对正常和巨头为特征的遗传性侏儒。其畸形儿的出生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社会负担,亦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故早期产前准确检出畸形儿是十分重要。目前对本征的产前诊断B超已为首选方法。现就2000~2001年所发现的两例软骨发育不全的超声诊断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自开展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正手术以来 ,至今手术6 39例 ,其中 2 1例合并椎管狭窄症 ,占 3 3%。在行后凸畸形矫正术的同时行椎管减压术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9例 ,女 2例。年龄 34~ 6 1岁 ,平均 49 5岁。强直性脊柱炎病程 6~ 37α ,平均 18 3α ,出现椎管狭窄症状的时间是 2个月~ 6α ,平均 17个月。表现为间歇性跛行 11例 ,胸腹部束带感 9例 ,胸背部疼痛 14例 ,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无力 12例 ,肌力减退 8例 ,下肢痉挛性麻痹或痉挛步态 3例 ,胸腰椎不同平面以下皮肤感觉障碍 18例 ,膝踝反射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83例在该院住院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Mis-TLIF组(n=40)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组(n=43).Mis-TLIF组腰椎椎管狭窄原因:腰椎滑脱15...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研究发现Ⅰ型及Ⅱ型胶原在结缔组织的增殖与分化、软骨的形成和吸收等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黄韧带退变与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形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36例和外伤性腰椎骨折20例患者的黄韧带标本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胶原;CT测量腰椎硬膜横截面积;黄韧带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黄韧带厚度、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腰椎硬膜横截面积和Ⅰ型/Ⅱ型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显示实验组黄韧带弹性纤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提示腰椎黄韧带Ⅰ型、Ⅱ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Ⅱ型比值发生改变,可能引起黄韧带厚度增加,导致椎管横截面积减小,参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胎儿软骨发育不全(ACH)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4例软骨发育不全胎儿尸检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 14例胎儿均无家族史,属新发病例,未发现明显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胎儿ACH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表现,胎儿长骨明显短于正常值.组织病理学,骨、软骨连接处凹凸不平,软骨黏液变性,软骨内毛细血管不规则增生;增殖的软骨细胞成熟和钙化异常,缺乏正常的柱状排列,同源细胞成片分布.结论 ACH是一种罕见的软骨内成骨骨化异常,病理检查可以确诊.该病变可以伴发其他畸形,病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脊柱退行性症患中的常见病 [1 ]。本院自1995~ 2 0 0 1年采用椎板间开窗、椎板内及棘突基底部内层、关节突内层内质咬除 ,神经根管 (侧隐窝及椎间管 )狭窄扩大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 2 2例 ,经过 3个月~ 5 a的随访 ,总有效率95 % ,效果满意。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15例 ,女 7例。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 45岁 ,病程 2~ 15 a。1.2 症状、体征及检查  2 2例均有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 ,椎间隙压痛及放射痛。小腿外侧及足跟外侧感觉减弱 15例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 8例 ,2例卧床不能行走 ,2例伴马尾神经综合征。经 X…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脊柱非融合技术是目前对于早期脊柱疾病进行干预的新技术,可以在保护脊柱运动功能的同时达到治疗患者病情的效果.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物属于后路棘突间非融合新技术范畴,此方面的研究将是非融合技术的一个热点.目的:观察腰椎后路动态腰椎管狭窄运动保留的非融合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物的临床力学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6-06/2007-12上海长海医院骨科.对象:选择退变性椎间盘突出伴有动态椎管狭窄的患者28例,男23例,女5例,年龄41~58岁.方法:根据患者自愿的方式随机分为2组,单纯椎间盘摘除减压组(n=20):单纯椎间盘摘除减压术摘除责任节段椎间盘;材料植入物组(n=8):先摘除责任节段椎间盘后去除棘突问韧带,将2个翼状突起夹在头尾端棘突上,然后在棘突间植入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及随访测量责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保护度、椎管面积以及患者的腰椎JOA评分.结果:28例退变性椎间盘突出伴有动态椎管狭窄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材料植入物组植入U型钛合金材料后椎间隙高度保护度和平均椎管面积较单纯椎间盘摘除减压组明显增加(P<0.05).患者腰椎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是采用非融合技术材料植入物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单纯椎间盘摘除减压组(P<0.05).结论:脊柱非融合U型棘突间钛合金材料植入物对于早期椎间盘突出伴有动态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腰椎力学性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手术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患者的最佳选择,大多数病人术后取得满意疗效,但仍有一部分术后疗效不佳,有文献报道1年内有4%手术患者需要再次手术,4年内10%患者需要再次手术,这其中9.525%为腰椎术后综合征(postlumbar surgery syndrome,PLSS)这些腰椎手术病人症状与体征暂时缓解后复发或加重,残存或产生新的症状和体征[1],由于老年患者本身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2011年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腰椎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17例。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相关项目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接受路径护理而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1周后随访:对照组17例重复输液通道建立4例,占23%,静脉炎3例,占17%;观察组29例重复输液通道建立1例,占3%。静脉炎1例,占3%,卧床护理期间患者情况,对照组17例,肺部感染2例,占11%,尿路感染2例,占11%,腹胀3例,占18%,误吸1例,占6%;观察组29例,肺部感染2例,占6%,尿路感染3例,占10%,腹胀1例,占3%,无1例误吸。结论路径护理能显著提高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质量,并发症发生较少,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认为单纯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 目的:分析腰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半年随访矫正角度评价。 方法: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23例均采用腰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采用症状目测类比评估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SF-36调查问卷、腰椎冠状位Cobb角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及矫正角度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Cobb 角治疗前平均(23.94±177;11.4)°;,治疗后平均(10.28±177;6.93)°;治疗后末次随访患者平均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优良率为83.33%;治疗后SF-36调查问卷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半年随访期间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无断裂,植骨融合率1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后路手术矫治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1998年3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Cage植入,后外侧植骨融合,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与效果.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采用VAS评分、ODI、V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个月至4.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Cobb角38°~56°,平均46.3°±9.2°,术后即刻21.7°±4.2°,矫正率51.5%,末次随访23.9°±5.8°,矫形率45.8%;腰椎矢状面曲度Cobb角-12°~42°,平均27.6°±5.1°,术后即刻-32°~-3°,平均-18.2°±4.9°,末次随访-42° ~-11°,平均-26.4°±8.3°.冠状面平衡C7PL与CSVL间距3.5 ~15.2 cm,平均(8.6±6.1)cm,术后即刻-3.9~1.8 cm,平均(-1.8±1.1)cm,末次随访-2.2~1.5 cm,平均(-1.4±0.9)cm,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重建良好.VAS评分、O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OA评分本组患者术后疗效为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翻修手术后症状改善最后评分良),优良率为83.9%.结论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引起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狭窄的形态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我院门诊及住院120例患者,男62例,女58例,年龄45-76岁,平均57.2岁,分为4个年龄段(40-49岁29例、50-59岁42例、60-69岁33例、70-79岁16例),所有患者常规行腰椎MRI检查。观察椎板、椎管、黄韧带、小关节的形态特点,测量L2/3、L3/4、L4/5、L5/S1轴位经椎间盘关节突平面黄韧带厚度、椎板厚度、椎管矢状径及椎管冠状径;分析各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段、椎体节段的变化特点。结果:椎管狭窄类型:中央型椎管狭窄27例、侧隐窝型狭窄35例、混合型58例;小关节增生:单侧33例、双侧87例;椎管形态:"三角形"76例、"三叶草形"44例;黄韧带平均厚度在L2/3(2.4 mm)、L5/S1(3.1 mm)轻于L3/4(3.7 mm)、L4/5(4.5 mm);随着年龄增加,黄韧带厚度增加,且L4/5增厚最明显;椎板厚度在L5节段最小4.5 mm,在L3节段最大,为5.8 mm,椎管冠状径在L4/5节段最小4.7 mm,在L2/3节段最大,为10.3 mm,二者随着年龄增加,在各个椎体节段变化不明显;黄韧带增厚,椎管冠状径变小。结论:1黄韧带增生肥厚引起椎管冠状径变小、双侧关节突关节尤其是上关节突增生内聚是椎管狭窄的主要因素;2手术时应扩大椎管的冠状径,切除黄韧带及部分关节突、扩大侧隐窝,保留棘突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