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120例患儿随机均分成三组,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A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B组),氯胺酮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40例,监测并记录基础值、切皮时和术毕的SBP、DBP、HR和SpO2,观察患儿术毕清醒时的幻觉、谵妄、恶梦和躁动不安等精神症状及异常行为。结果三组患儿年龄、体重及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础值比较,切皮时和术毕时C组SBP和DBP升高,HR增快,明显高于快于A.和B组(P〈0.05)。A组麻醉效果与B组相当,但术后的精神症状明显少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术毕清醒时间明显短于B、C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呼吸管理简便,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平稳,几乎没有精神症状的发生,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简便、安全,优于传统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和氯胺酮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与对乙酰氨基酚直肠给药用于小儿疝修补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和对照组,各30例。各组患儿行基础麻醉后,神经阻滞组行患侧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对乙酰氨基酚组经肛门塞入直肠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对照组未予任何药物镇痛。分别于术后1、3、6、8h进行疼痛评分,由患儿父母评价总体满意度。记录各组镇痛24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神经阻滞组、对乙酰氨基酚组与对照组比较,患儿术后1、3、6h疼痛评分显著降低,总体满意度显著提高。延迟性股神经阻滞在神经阻滞组较对乙酰氨基酚组、对照组发生例数显著增多(F=4.22P<0.05)。结论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对乙酰氨基酚直肠给药均可用于小儿疝修补手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对乙酰氨基酚直肠给药更易被小儿接受,实施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新生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观察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n=30):S组使用8%七氟醚诱导,3%~4%七氟醚维持吸入;RS组采用8%七氟醚、2 μg/kg瑞芬太尼及顺阿曲库铵0.1 mg/kg诱导,术中用2%~3%七氟醚复合每分钟0.15μg/kg瑞芬太尼维持.监测患儿入室后、诱导后、插管后、切皮时、结束时及苏醒时的心率和血压.记录诱导至拔管的时间、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以及术后拔管时间,并在拔管时进行镇痛评分(CRIES评分).结果 RS组插管时间短于S组(P<0.05),RS组插管时、切皮时血压低于S组(P<0.05)、心率慢于S组(P<0.05).RS组苏醒时血压高于S组(P<0.05)、心率快于S组(P<0.05).RS组CRIES评分高于S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用于新生儿全身麻醉较单纯使用七氟醚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定在急诊婴幼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个月至3岁拟急诊行左侧或右侧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及对照组(C),每组30例。麻醉方法:(1)诱导:两组均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D组静脉泵入首剂量右旋美托咪定1μg1/kg,10 min内输注完成;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3 mg/kg。面罩吸入8%七氟醚(6 L/min),提下颌患儿无体动后开始手术;(2)维持:D组右旋美托咪定改为1μg-1·kg-1·h-1静脉持续恒速输注,C组七氟醚吸入麻醉;(3)术毕:停用右旋美托咪定或七氟醚,保留自主呼吸送入麻醉恢复室,患儿醉清醒后回病房。记录每例患儿的诱导时间、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情况、术中特殊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方法以及苏醒时间。结果与入室时相比,D组使用右旋美托咪定后5 min心率、血压降低[HR(133.5±2.6)次/分vs(102±10.4)次/min,SBP(108.9±2.6)mmHg vs(89.3±6.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硬支气管镜时、异物取出时,D组生命体征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C组相比心率及血压降低(P0.05)。D组与C组患儿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0,P0.05)。两组平均苏醒时间分别为(30.5±5.4)min和(18.9±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0,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定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婴幼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持续输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婴幼儿麻醉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0~3个月婴幼儿45例,分为三组,每组15例.静脉诱导插管后,三组患儿持续吸入2.5% ~ 3.0%七氟烷,同时分别泵入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A组0.15 μg·kg-1·min-1;B组0.25 μg·kg-1·min-1;C组0.33 μg·kg-1·min-1.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T2)、手术开始时(T3)、术程30 min(T4)、拔管前(T5)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时间(T).结果 三组患儿T2、T3、T4时,其HR和MAP较T1明显下降(P<0.05),T5时仅C组MAP较T1明显下降(P<0.05);C组的HR在T3、T4、T5明显低于A、B组(P<0.05),而B组仅在T4低于A组(P<0.05),C组MAP在T5低于A、B组(P<0.05);C组拔管时间较A、B组延长(P<0.05);A组需追加麻醉药的情况多于B和C组(P<0.05).结论 0.25 μg·kg-1·min-1的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用于0~3个月的婴幼儿术中维持麻醉,其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骶管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泌尿外科手术的小儿随机分成2组,骶管阻滞复合瑞芬太尼组(A组)和氯胺酮组(B组),两组各30例.A组应用骶管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B组应用氯胺酮静脉输注全身麻醉.于麻醉诱导前、麻醉后5 min、切皮时、术中15 min、术毕记录其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并比较两组苏醒时间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结果 A组术中呼吸循环状态较B组稳定.A组麻醉苏醒时间为(11.25±4.45)min,B组为(52.80±8.64)min,A组明显短于B组(P<0.01).B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较A组差.结论 骶管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小儿泌尿外科手术,可保证呼吸、循环稳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颅内占位手术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B组于诱导后以0.25%罗哌卡因阻滞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时间,术后4、8、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B组瑞芬太尼总量[(3.52±1.75)μg/(kg·h)]与C组[(6.54±1.23)μg/(kg·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拔管时间[C组(10.01±8.47)min vs B组(8.35±7.17)min]、丙泊酚使用总量[C组(3.28±1.05)mg/(kg·h)vs B组(3.61±1.29)mg/(kg·h)]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 h和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减少小儿颅脑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腺样体刮除、扁桃体摘除术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苏醒质量。方法选择80例行小儿腺样体刮除、扁桃体摘除术的小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n=40)和芬太尼组(F组,n=40),麻醉诱导给咪唑安定0.05mg/kg,万可松0.1mg/kg,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组用芬太尼3μg/kg。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术中维持R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1,F组不再追加芬太尼,两组均吸入异氟醚辅助麻醉。监测不同时点(插管前、后,手术开始后5min、30min)的MAP和HR。记录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拔管的时间,苏醒后是否再入睡及麻醉效果(以患儿术中MAP、HR监测值和同一术者的评价综合评分)。结果两组病人插管前、插管后、手术开始后5min的MAP和HR无显著差异,R组手术开始后30min的HR低于F组(P〈0.05),苏醒时间短于F组(P〈0.05),苏醒后再入睡率低于F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腺样体刮除、腺扁摘除术,能保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苏醒快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先按0.02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并单次静脉推注氯胺酮2mg/kg,之后,A组用氯胺酮95±7.8μg/kg/min静脉注射泵维持,B组用氯胺酮58±3.8μg/kg/min以及瑞芬太尼0.06±0.02μg/kg/min静脉注射泵维持。术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及SPO2,观察并记录术后苏醒时间。结果A、B两组患儿血压和SPO2均较平稳,B组患儿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A组患儿心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B组患儿术后麻醉苏醒明显快于A组(p<0.05),且术中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既能满足手术需要,又减少了各自用药量,缩短了麻醉苏醒时间,减少了并发症,是一种更安全的麻醉用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比芬太尼用于小儿七氟烷全麻下斜视矫正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F组,n=40)和舒芬太尼组(S组,n=40),分别复合七氟烷行全身麻醉,手术结束拔管后送PACU继续观察,直至送回病房。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恢复时间;以及入室时、喉罩置入前及置人后1 min 3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儿全麻苏醒期重度躁动发生率,麻醉后苏醒期躁动评分以及每组在PACU需要使用丙泊酚镇静例数;随访患儿术后有元出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两组全麻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PACU恢复时间以及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AED评分及术后重度躁动的发生率:S组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需要镇静例数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的小儿,全麻诱导期给予舒芬太尼0.2μg/kg较等效剂量的芬太尼(2μg/kg),更能减少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不延长苏醒和拔管时间以及出PACU时间,不增加术后出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年龄1~3岁,随机分为A、B组两组.患儿入窜后予高浓度七氟烷面罩吸入,浓度8%,氧流呈为7 L/min,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A组予舒芬太尼0.5μg/kg缓慢静脉注入,B组予芬太尼5μg/kg,两组均复合咪达唑仑0.1~0.15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静脉注射,待睫毛反射消失后插管.A、B两组均吸入3%~5%七氟烷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气管插管后5 min(T3)、气管插管后10 min(T4)、气腹时(T5)、气腹后5 min(T6)、及术后拔管时(T7)、拔管后5 min(T8)、10 min (T9)、30 min(T10)51、1 h(T11)、2 h(T12)的生命体征,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经皮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结束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能睁眼、拔除气管导管及恢复定向能力的时间;记录拔管后5 min、拔管后1 h、2 h的镇痛评分以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诱导插管均顺利,B组插管后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1),10min后下降至基础水平,术后拔管时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1),拔管后逐渐下降,仍高于基础值(P〈0.05).A组诱导后出现心率下降(P〈0.05),气管插管、拔管及术中维持时血压、心率水平较T0稍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5).两组SpO2均保持98%~100%(P〉0.05).(2)术后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疼痛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1).(4))A组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全麻下小儿腹腔镜手术,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术后苏醒快,呼吸抑制轻,且后续镇痛效果好,能减少躁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骶管麻醉在小儿外科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5岁行外科手术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A组采用2.5g/L布比卡因加5g/L利多卡因;B组2.5g/L罗哌卡因加5g/L利多卡因;C组3g/L罗哌卡因加5g/L利多卡因;D组3.5g/L罗哌卡因加5g/L利多卡因。行骶管麻醉,药液剂量按0.75mL/kg计算。先注入总量的1/4作为试验剂量,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现象后注入剩余量,15min后开始手术。记录患儿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组均可满足手术需要,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及麻醉起效时间各组间无显著差异。C、D组与A组感觉阻滞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B组短于A组。结论罗哌卡因混合利多卡因骶管麻醉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外科手术。3g/L罗哌卡因或3.5g/L罗哌卡因混合5g/L利多卡因更有利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3.
联合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骨折闭合穿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臂机下小儿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穿刺固定术的合适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近年来ASAⅠ级行肱骨髁上骨折C臂机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穿刺固定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B组采用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C组采用腋路联合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每组20例。肌间沟入路法和腋路法均应用0.3%罗哌卡因3mg·Kg-1;联合入路法用相同总剂量、相同容积、减半浓度的罗哌卡因。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联合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麻醉优良率为90%,同单独应用肌间沟法或腋路法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穿刺固定术等需要尺侧和桡侧神经阻滞完善的手术而言,在没有精确的定位方法帮助下,联合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小儿麻醉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氯胺酮合并异丙酚应用于小儿麻醉,探讨其复合麻醉的优点。方法 对60例小儿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氯胺酮1mg/kg、异丙酚2mg/kg静注;B组氯胺酮1.5mg/kg静注,麻醉中监测Hb、SpO2,术后根据患儿出现肢体动作和能有应答作为评判麻醉苏醒的情况。结果 A组出现肢体动作及应答时间较B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小儿短小手术中,施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是方便可行的,并能减少氯胺酮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喉罩全麻复合骶麻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喉罩全麻复合骶麻与单纯气管内全麻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利弊,为临床小儿麻醉提供参考。方法:2~12岁行腹部及以下部位择期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喉罩全麻复合骶麻组(喉罩组)和单纯气管内全麻组(气管组),每组30例。观察患儿麻醉前、置入喉罩(气管)前后及术后拔除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SpO2及麻醉苏醒时间、术后疼痛与躁动情况。结果:MAP、HR和SpO2在两组间麻醉前和置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喉罩(气管)后及术后拔除时喉罩组MAP、HR的数值明显低于气管组(P<0.05),喉罩组术后疼痛评分(VAS)值明显低于气管组(P<0.05),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气管组(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气管组(P<0.05)。结论:喉罩全麻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诱导和苏醒期患儿血液动力学比较平稳,术后疼痛明显降低,苏醒时间较短,且可明显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复合左布比卡因在小儿骶管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拟于本院择期行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手术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C组(应用0.20%左布比卡因)和H组(应用0.20%左布比卡因复合10 mcg/kg氢吗啡酮混合液),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苏醒时间,镇痛时间,运动阻滞、瘙痒、躁动发生情况以及苏醒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运动阻滞、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4 h、24 h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估评分(CHEOP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8 h、10 h,H组CHEOP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1)。相比C组,H组镇痛时间显著延长(P0.05),术后瘙痒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骶管氢吗啡酮能够安全应用于小儿骶管麻醉及术后镇痛,延长左布比卡因镇痛持续时间,且不影响术后运动阻滞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的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9月,本中心实施48例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A 组),同时进行常规开放手术42例(B 组),两孔腹腔镜手术36例(C 组)。对比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瘢痕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单孔、两孔组与开腹组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孔组与两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结论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高位结扎;直视下探查嵌顿疝内容物损伤情况;可以探查对侧有无隐性疝。该技术安全、有效、微创,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气管镜检术的麻醉效果;并通过与目前常用麻醉方法的比较,探讨更合适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40例需行气管镜检术的患儿,年龄2~5岁,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S组)、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维库溴铵麻醉组(K组)。术中持续监测并记录患儿SpO2、HR、BP及ECG,并观察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喉痉挛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s组麻醉后心率、血压下降,与麻醉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后心率、血压与K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比较,S组较K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麻醉方法,都有满意的肌松效果,声门显露充分,无呛咳、屏气现象。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气管镜检术,可为手术操作提供满意的肌松条件,声门显露充分,患儿元呛咳、屏气现象,可避免置镜困难,减少声门、气道水肿及损伤,消除气管置镜引起的剧烈心血管反应;停药后可迅速苏醒,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双荷包加缝脐内侧襞内环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疝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67例小儿腹股沟巨大疝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72例实施腹腔镜下内环口双重结扎术(为 A 组);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95例实施腹腔镜双荷包加缝脐内侧襞内环口高位结扎术(为 B 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及随访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后伤口出血、切口感染、线结反应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术后1~3年随访,A 组有 5例复发,B 组无一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双荷包加缝脐内侧襞内环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疝可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下小儿腹股沟区域神经阻滞是在超声下引导实时可控探针方位、深度及给药剂量的局部神经阻滞方法,与传统体表定位神经阻滞及术后静脉阿片类镇痛相比,拥有安全、可视、高效性等特点,在小儿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中拥有广泛前景.该文主要阐述了超声引导下小儿腹股沟区域神经阻滞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