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400-1401
目的:研究自然流产绒毛组织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自然流产的原因。方法:收集72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组织,进行绒毛细胞的培养,染色体收获和G显带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72例绒毛组织,培养成功52例,异常染色体核型27例,异常率51.92%。异常的染色体核型中,数目异常19例,结构异常7例,数目结构均异常1例。结论: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染色体核型有助于流产患者的再次生育计划。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胚胎绒毛细胞培养及其核型分析在自然流产病因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间阳江市妇幼保健院73例自然流产孕妇的绒毛细胞组织进行改良式长期培养与传代培养,在培养成功后将绒毛细胞进行染色体制备并进行核型检测,分析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和核型分布情况.结果 本研究培养的73份样本中,原代培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自然流的原因及流产胎儿绒毛染色体核型检查的意义.方法 应用长期培养法对60例早期自然流产的胎儿绒毛组织进行绒毛细胞培养,并对培养成功的绒毛细胞制备染色体及核型分析.结果 60例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中绒毛细胞培养成功56例(93.3%),56例中检出异常核型32例(57.1%),其中常染色体三体16例、多倍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分析,寻找自然流产和胚胎发育不良的病因.方法应用绒毛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取75例自然流产和胚胎发育不良患者流产下来的绒毛作为实验组,取计划生育人工流产者的绒毛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染色体核型的异常率.结果(1)实验组中72例获得染色体分析结果,成功率95.8%,染色体异常31例,异常率43.1%;对照组成功率100.0%,1例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2.0%.两组异常率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实验组中孕≤60d发生自然流产和胚胎发育不良21例,染色体异常12例(57.1%);孕>60d的51例中,染色体异常19例(37.2%),前者异常率高于后者,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3)实验组中31例绒毛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平均年龄(26.21±3.33)岁,41例染色体正常的流产患者平均年龄(26.04±3.28)岁,两组间年龄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造成自然流产和胚胎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且有流产发生得越早,染色体异常率越高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11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自然流产病例中绒毛染色体核型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开展优生优育工作.方法 针对11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 110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中,细胞培养成功103例,成功率为93.7%,其中,染色体核型异常52例,占50.5%,并以三体型最为常见.单一流产与反复流产(≥2次)的异常胚胎比例分别为29例(52.9%)与23例(42.6%),无统计学差异.自然流产胚胎中女性胚胎78例,占75.5%;染色体异常的胚胎中,女性35例,占染色体异常胚胎的67.3%,两者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对早期自然流产胚胎开展染色体检查有利于判断流产的原因,并达到针对性地指导优生优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偶发与复发自然流产的流产物细胞遗传学异常发生率相关性。方法选取178例发生早期自然流产孕妇,年龄(28.0±3.2)岁,按流产发生的次数分为偶发自然流产组(90例,偶发组)和复发自然流产组(88例,复发组)。孕妇在行清宫手术时取流产物绒毛组织,用原位培养方法培养并制备绒毛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偶发组3例培养失败,87例培养成功,异常核型39例(45%,39/87)中数目异常占92%(36/39);复发组2例培养失败,86例培养成功,异常核型48例(56%,48/86)中数目异常占90%(43/48)。2组流产物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率和异常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与流产发生的次数无明显关系,母亲的年龄不是造成流产的最主要因素。导致多次妊娠均发生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原因还待进一步研究。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中非整倍体对流产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自然流产绒毛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分析?结果:核型分析成功84例,异常核型48例,其中非整倍体34例;16例无核型的绒毛用MLPA分析,异常8例,非整倍体4例;非整倍体占异常核型的67.9%?结论:染色体发生非整倍体突变是胚胎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还是诊断非整倍体的主要方法,应用MLPA方法能对染色体核型分析失败和核型正常的标本作进一步检测 ?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正常早孕妇女和早期自然流产妇女之间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3例正常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和37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绒毛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两组绒毛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两组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的表达。结果HE染色下两组绒毛滋养细胞形态对比,见早期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层变薄、滋养细胞变性甚至坏死、滋养细胞嗜酸性增强、绒毛间质水肿坏死;免疫组化示正常早孕组绒毛滋养细胞CXCL14的表达量为0.07±0.05,自然流产组绒毛滋养细胞CXCL14的表达量为0.12±0.0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流产组CXCL14表达量0.116±0.067,多次流产组CXCL14表达量0.086±0.1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表达升高,可能在自然流产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早孕期绒毛及蜕膜组织中泛素特异性水解酶22(USP22)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以探讨USP22在母-胎界面的生理性调节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荧光实时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检测20例早孕期正常妊娠妇女及15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蜕膜组织中USP22的定位、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USP22在早孕期绒毛和蜕膜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在蜕膜基质细胞,USP22主要定位于胞质,少部分定位于胞核;在绒毛滋养细胞,USP22主要表达于绒毛细胞滋养细胞的胞质和胞膜。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绒毛及蜕膜组织中均可见USP22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复发性流产组绒毛USP2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蜕膜组织中USP2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P22在人早孕期母-胎界面表达,并参与了正常早孕期绒毛滋养细胞侵袭的调控和正常妊娠的维持。母-胎界面USP22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自然流产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佟丹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7):863-863
目的:分析自然流产的原因。方法:对72例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培养失败12例,检出核型异常34例,检出率为56.67%。异常类型有:常染色体三体、性染色体单体、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常染色体结构异常等。结论:胎儿绒毛染色体异常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这对临床医生分析流产原因及合理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患者的不同超声表现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前有定期B超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流产后成功行绒毛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者共183例?根据流产前的B超分为有胎心组和无胎心组,比较两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有无差异?【结果】 183例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中,检出异常核型109例(59.6%),正常核型74例(40.4%)?有胎心组102例,异常染色体发生率61.8%,无胎心组81例,异常染色体发生率5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有胎心组中最常见的异常染色体为(45,X)?三倍体和16三体,而无胎心组中最常见的异常染色体为16三体,无1例(45,X)和三倍体?有胎心组中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29例,占异常染色体的(46.0%),明显高于无胎心组,仅3例,占异常染色体的6.5%,(P < 0.05)?在有胎心组中,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的胚芽长度平均(17.7 ± 6.4)mm,明显大于其他异常染色体的胚芽长度(8.8 ± 5.3)mm (P < 0.05)和正常染色体的胚芽长度(11.1 ± 8.4) mm(P < 0.05)?【结论】 绒毛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多发生于已有胎心的自然流产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快速检测绒毛染色体拷贝数变化的方法探讨复发性流产查因途径.方法 对60例反复自然流产病例的绒毛样本(孕13周前)分别进行多重DNA拷贝数(CNVplex)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所有样本同时行绒毛培养核型分析验证.结果 48例培养成功的复发性流产病例,染色体异常率为60.42%.其中48例CNVplex检测结果与核型分析相一致:包括20例染色体正常者、23例常染色体三体,3例三倍体和2例45,XO(Turner综合征);而FISH检测结果中与核型分析结果相符的只有38例.对于非嵌合体和非结构异常样本,两种方法与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 (CNVplex)和79.17% (FISH).结论 应用CNVplex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技术可检测绒毛染色体拷贝数及检测5 Mbp以上的重复和缺失异常,利于分析流产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胚胎停育患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的表达与胚胎停育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早孕胚胎停育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正常早孕人工流产者30例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法测定蜕膜及绒毛中BAFF的表达情况。结果 BAFF在所有标本中都有表达,但胚胎停育组蜕膜中BAFF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胚胎停育组蜕膜血管内皮中则无表达。结论 BAFF与胚胎停育有一定的关联,可能是导致胚胎停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cl-2和FAS蛋白在人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检测Bcl-2和FAS蛋白在孕5~9周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 Bcl-2和Fas蛋白均主要分布于绒毛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蜕膜细胞的胞质内。Bcl-2蛋白在正常妊娠组的水平显著高于自然流产组(P(0.05),Fas蛋白在自然流产组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结论 Bcl-2和FAS蛋白在人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期自然流产中卵泡休止素的变化及与HCG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中卵泡休止素(FS)的变化,比较其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有无相关性以及FS的高低与妊娠结局有无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对早期自然流产孕妇、正常早期妊娠孕妇血清FS进行测定,用放射免疫法对上述2组妊娠42~43 d的孕妇进行HCG测定.结果: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组血清FS和HC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早期妊娠孕妇组(P<0.01),保胎失败孕妇组血清FS水平明显低于保胎成功孕妇组(P<0.01),FS与HCG的变化在早期自然流产及正常早期妊娠中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FS水平的变化参与了早期妊娠的维持,FS减少容易引起早期自然流产,FS值的高低决定了早期自然流产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和L(cathepsin L,CL)在人早期妊娠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胚胎着床及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组包括:正常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者30例、早期自然流产者25例、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lO例和葡萄胎1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B和CL的表达。结果 CB、CL主要阳性表达于正常早期妊娠滋养层细胞和蜕膜细胞:CB在正常分泌期内膜.正常早期妊娠蜕膜、自然流产蜕膜中的阳性率表达分别为10%(1/10)、83.3%(25/30)、32.0%(8/25);CL则分别为0、63.3%(19/30)、32.0%(8/25);CB和CL在3组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B在早期妊娠绒毛、自然流产绒毛、葡萄胎组织中表达强阳性率分别为10.0%(3/30)、0.66.7%(10/15);CL则分别为26.7%(8/30)、4.0%(1/25)、80.0%(12/15)。CB和CL在3组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B和CL在正常和异常妊娠蜕膜和绒毛中的表达差异提示它们胚胎着床过程中可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B,CB)和L(cathepsinL,CL)在人早期妊娠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胚胎着床及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组包括:正常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者30例、早期自然流产者25例、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10例和葡萄胎1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B和CL的表达。结果 CB、CL主要阳性表达于正常早期妊娠滋养层细胞和蜕膜细胞。CB在正常分泌期内膜、正常早期妊娠蜕膜、自然流产蜕膜中的阳性率表达分别为10%(1/10)、83.3%(25/30)、32.0%(8/25);CL则分别为0、63.3%(19/30)、32.0%(8/25);CB和CL在3组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B在早期妊娠绒毛、自然流产绒毛、葡萄胎组织中表达强阳性率分别为10.0%(3/30)、0、66.7%(10/15);CL则分别为26.7%(8/30)、4.0%(1/25)、80.0%(12/15)。CB和CL在3组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B和CL在正常和异常妊娠蜕膜和绒毛中的表达差异提示它们胚胎着床过程中可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然妊娠与辅助生殖助孕(ART)流产组织胎儿绒毛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64例流产组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根据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对三体核型进行分组,将其分为A、B、C、D、E、F、G 7组.结果 ①绒毛染色体总异常发生率为48. 90%(178/ 364),自然妊娠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ART组(52. 85% vs 40. 68%)(P=0. 033);异常核型以三体型最多见,占65. 17% ,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次之,占15. 73% ;② ART组<35岁与≥35岁胚停组织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然妊娠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③流产组织中女性胚胎异常核型占总异常核型的46. 89%,男性胚胎占53. 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④ART组以复发性流产最常见,占60. 00%;⑤自然流产组织中胚胎异常核型主要分布于E组和G组,男胚A组异常核型显著多于女胚(P=0.007).结论 高通量测序在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核型分析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判断早期流产的遗传学病因,为再次妊娠遗传学咨询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兆流产时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30例妊娠早期发生先兆流产的妇女,30例自愿行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的早期正常妊娠妇女,在获取绒毛及蜕膜组织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EMMPRIN进行检测。结果(1)先兆流产组绒毛表达的EMMPRIN强于正常妊娠组,且增强部位为细胞滋养层柱细胞与合体滋养细胞。(2)EMMPRIN在先兆流产组、正常妊娠组蜕膜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且二者表达的EMMPRIN无明显差异。结论发生先兆流产时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层柱所表达的EMMPRIN增强可能通过上调绒毛及蜕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水平,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使绒毛剥离、蜕膜组织剥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