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辛伐他汀促进腱骨愈合的效应。方法采用15只大白兔建立实验模型,取自体趾长屈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胫骨侧应用螺钉固定,股骨侧采用悬吊固定。左侧作为实验侧,在股骨隧道远关节侧填塞入辛伐他汀明胶海绵复合物;右侧为对照侧,填塞入明胶海绵。术后2、4、8周各处死3只做组织学检查,术后8周处死6只做生物力学检查,观察腱骨愈合情况,通过对比判断辛伐他汀促进腱骨愈合的效应。结果实验侧术后2周腱骨界面见大量新生血管,结合紧密;4周可见大量sharpey纤维形成;8周腱骨界面模糊,可见分层软骨。对照侧术后4周未见sharpey纤维形成,8周见sharpey纤维形成。生物力学检测发现,术后8周实验侧股骨隧道拉脱负荷高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辛伐他汀具有促进ACL重建骨隧道腱骨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兔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后腱骨愈合过程中,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简称APRP)对移植肌腱组织学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APRP组)、对照组.每只兔均取同侧自体单股半腱肌移植重建ACL,APRP组于骨隧道腔内填充2 mLAPRP+ 200 μL FG,对照组行单纯的ACL重建,骨隧道腔内只填充200 μL FG.分别在术后4、8、12 w各组处死4只兔,于重建膝获取实验材料,采用HE染色、VEGF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腱-骨愈合界面组织学特点.结果 组织学观察:术后4w时对照组HE染色见腱-骨界面之间瘢痕组织形成,APRP组见腱-骨结合面以内芽组织连接为主,局部出现类软骨细胞,VEGF免疫组化染色见较多阳性细胞表达;术后8w时对照组HE染色见腱-骨界面之间出现相对成熟的瘢痕组织,腱-骨界面结合较紧密,以胶原纤维连接为主,APRP组HE染色见已出现较为成熟的软骨细胞移行带,VEGF免疫组化染色仍有较多阳性细胞表达;术后12w时对照组HE染色见腱-骨界面已出现纤维软骨细胞过渡带,APRP组HE染色见腱-骨之间连接非常紧密,胶原纤维锚定于骨质中,纤维之间排列有较多纤维软骨细胞,腱-骨结合部在形态学上出现类似于正常ACL止点样结构,VEG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少.术后4、8、12 w,APRP组VEGF表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表达增强.结论 ACL断裂重建术后腱-骨面填充APRP可以显著提高骨向肌腱内长入,促进腱-骨间纤维软骨带的形成,缩短腱骨愈合时间,更早形成于正常的直接止点的结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12月选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体重2.5~3.0 kg,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每组24只,2组均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A组(实验组):骨隧道的腱骨间隙填注入TGF-β1和b FGF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B组(对照组):骨隧道腱骨间隙填注入纤维蛋白凝胶,术后4、8、12周不同观察节点猝死动物观察2组移植ACL的组织学形态、生物力学性能,分析并比较。 结果 组织学方面:术后4周,2组移植韧带与骨隧道之间可见疏松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开始形成,A组多于B组;术后8周,A组可见移植韧带与骨隧道之间胶原纤维已经开始排列有序,并出现排列密集的Sharpey纤维,B组Sharpey纤维较少;术后12周,A组韧带止点结构排列较有序,新生纤维软骨、钙化软骨及骨细胞趋于成熟,隐约可见到“潮线”样结构,B组结构仍然不清晰。在术后每个观察节点,A组的新生骨量在逐渐增多,并且在同一观察节点要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力学方面:术后4周A、B组最大抗拉力载荷分别为(72.69±5.09)N、(61.59±5.82)N,8周(83.00±5.24)N、(73.93±8.89)N,12周(102.39±6.42)N、(85.12±9.59)N,2组力学均有提高,A组平均抗拉力载荷均明显大于B组(均P<0.05)。 结论 TGF-β1、bFGF复合物对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后腱-骨愈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兔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模型股骨道内注入自体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凝胶对早期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3~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均分为 PBMSCs 组与对照组,PBM-SCs 组予以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6 d后采集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PBMSCs,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行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表面抗原表达。建立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模型, PBMSCs 组于动物模型股骨道内注入 PBMSCs 凝胶,对照组仅注入凝胶。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每组随机取4只处死取材,1只做 Masson 三色染色观察组织愈合的病理表现,3只做股骨道移植物抗牵拉试验观察其愈合强度。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 PBMSCs 表面表达 CD29、CD90,不表达 CD11b、CD34。 Masson 三色染色显示 PBMSCs 组术后第4周胶原纤维开始增生,排列紊乱,第8周胶原纤维显著增生,排列不规则,第12周胶原纤维大量增生,排列有序。 PBM-SCs 组腱骨愈合速度较对照组迅速。 PBMSCs 组和对照组的股骨道移植物抗牵拉强度随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其中PBMSCs 组移植物的抗牵拉强度自第8周起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PBMSCs 凝胶对兔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ACL 的早期腱骨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对兔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早期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健康成年新西兰兔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兔根据研究方法不同分为3组,BFGF 组、PDGF 组及对照组并进行造模,术后2、5周分别进行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PDGF 组、BFGF 组术后2、5周的最大载荷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GF 组、BFGF 组术后2、5周的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BFGF 及 PDGF 均能够在腱骨愈合早期通过增加兔腱骨间的间充质细胞及新生血管数量,促进炎症消散,进而促进腱骨组织的愈合。生物力学方面,BFGF 及 PDGF 能提高腱骨界面的最大刚度及负荷,增强腱骨界面的强度。  相似文献   

6.
李宁  张义龙  宋有鑫  王军  张弘 《重庆医学》2013,42(7):771-773
目的 观察腱-骨复合体镶嵌式固定后股骨隧道内腱-骨界面的愈合情况,评价此固定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28只新西兰大白兔均于右侧膝关节应用带骨块的自体半腱肌腱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行拉伸测试,观察股骨隧道内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情况.结果 拉伸测试显示术后4周,重建韧带断裂部分位于腱性部分为9例,1例从股骨隧道内拉出;术后8周,重建韧带断裂部位均位于腱性部分.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腱骨组织间的愈合是一个纤维组织形成连接、新骨向肌腱内长入、局部纤维连接不断改建的过程.结论 腱-骨复合体镶嵌式固定效果可靠,可有效促进骨隧道内腱-骨界面的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促进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法获取兔骨髓,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只,每只兔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物蛋白胶混合注入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的肌腱和骨道间隙内,对照组只注射生物蛋白胶,分别在2、4、8周各时间点每组处死3只兔子取材。组织学观察腱骨界面的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8周在腱骨界面之间为瘢痕组织,腱-骨结合较紧密,有类Sharpey纤维成分。实验组,术后2周腱骨结合部位已经出现未成熟的类软骨细胞,术后8周为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排列较整齐,从肌腱向骨道逐渐移行,类似于正常前交叉韧带的止点结构。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腱骨界面,形成类似正常前交叉韧带止点样结构,有利于促进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共表达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66只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及正常组.实验组术后在腱骨界面注入经慢病毒转染稳定表达bmp-2和vegf165的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对照组腱骨界面注入BMSCs和FG,分别在术后第3、8和12周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组织学病理显示,实验组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浸润高于对照组,并在术后第12周形成典型的4层直接止点结构,其组织愈合情况优于同期对照组.生物力学显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最大载负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和vegf165共表达基因修饰的BMSCs对腱骨界面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兔同种异体骨-前交叉韧带-骨(bone-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bone,B-ACL-B)移植重建ACL术后早期(12周)移植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24只骨骼成熟新西兰大白兔,用新鲜冰冻异体B-ACL-B移植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术中及术后均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分别于术后3、6、12周对重建后的移植物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对照组为自体正常侧ACL。结果重建术后早期移植物在关节内经历了植入物坏死、细胞长入、胶原纤维再生过程。术后移植物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6周时最明显。术后原胶原纤维变性坏死,皱褶明显,小胶原纤维再生,12周时新生小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律、致密。术后3、6、12周移植物最大抗拉载荷分别为(5.6±0.9)、(14.9±2.3)、(42.6±3.7)N,分别是正常ACL[(102.6±7.8)N]的5.5%、14.5%、41.5%,4组最大抗拉载荷的总体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相同解剖学及组织学类型的兔异体B-ACL-B重建ACL,术后早期移植物组织学及生物力学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移植腱隧道界面愈合方式.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30只新西兰兔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实验组在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rhBMP-2,对照组仅填充纤维蛋白胶,完全空白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填充.分别于术后第2、4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及光镜观察.结果 对照组术后2周界面组织主要为肉芽组织,术后4周界面可见成骨反应及大量成纤维细胞,术后8周界面部分区域可见Sharpey纤维,形成间接止点.实验组术后2周界面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术后4周可见类似直接止点的四层结构,术后8周界面主要由直接止点构成.结论 rhBMP-2可以在术后早期诱导腱骨界面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特有结构,直接止点缓冲应力的力学性能上要优于间接止点,增强了腱骨界面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术前MRI检查有前交叉韧带断裂且术中关节镜检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者25例,按病人要求,分别选择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自体组)和同种异体(同种异体组)骨-髌腱-骨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及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7个月。结果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关节失稳明显改善,客观指标正常。手术时间自体组为(80±10)min,同种异体组为(60±10)min。术后发热时间自体组为(2±1)d,同种异体组为(3±1)d。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评分标准,自体组为(86.7±4.3)min,同种异体组为(85.8±4.4)min。按Lukiano评分标准,自体组优良率为92.5%,同种异体组为90.09%。两组病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正常。结论采用关节镜下自体B—PT-B移植手术时间较同种异体B—PT-B移植时间长,而术后吸收热时间较短(P〈0.01),但白体与异体B—PT—B移植住院时间、Lysholm评分和重建ACL临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异体移植重建无明显排斥反应,避免了自体B-PT—B重建时的自体组织损伤。同种异体B—PT—B是ACL重建的良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常见。手术重建成为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首选,而目前常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作为移植物。因此肌腱与骨隧道的愈合,成为影响术后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ACL重建术后腱-骨隧道填充磷酸钙的动物模型,研究其促进腱—骨愈合的效应,探讨肌腱在骨髓道内的愈合过程,阐明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改变,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动物选用24条雄性成熟比格犬。先行切断双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取同侧后肢趾长屈肌腱作为移植物,采用悬吊式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实验动物分为磷酸钙组和空白组。磷酸钙组于股骨腱骨隧道中注入磷酸钙,空白组无任何填充物,分别于术后1、2、3、4、6月取材做大体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观测。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2、3、4月时,磷酸钙组腱骨界面纤维连接明显强于空白组;6月时,各组愈合程度相识;生物力学方面,术后1月时,磷酸钙组腱骨界面的抗拉脱强度高于空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磷酸钙能促进腱骨愈合,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抑郁症患者血浆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对3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OT)、胆囊收缩素(CCK)含量进行检测,并与3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相比较.所有抑郁症患者均给予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抗抑郁治疗.结果 抑郁症组治疗前GAS、MO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C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末、8周末GAS、MOT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8周末CCK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部分血浆胃肠激素平衡失调,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可改善这种失调状态;检测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可能有助于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衡促进训练方法,并观察其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 ACL 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12周的术后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3周开始。对照组患者采用家庭训练,观察组隔日来我院进行平衡促进训练,术后13、14周进行快速重心转移训练、患肢负重训练、膝关节半屈曲位靠墙下蹲训练、静脉平衡评定训练仪训练,术后14、15周进行靠墙下蹲训练,静态平衡训练由平板过渡到软垫,由睁眼过渡到闭眼,增加折返跑、反向跑、侧方跑等训练。在术后12周及16周末时,采用 PC7012静态平衡功能评定训练系统进行静脉平衡功能评价。采用双极表面电极电刺激髌韧带,记录股内侧肌电图(EMG)。结果治疗16周后,闭眼状态下观察组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为(408.8±20.0),LFS 指数为(6.4±1.7),对照组分别为(435.5±20.1)mm^2,(11.3±1.3),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12周后的睁眼状态和闭眼状态及第16周睁眼状态下,两组患者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及 LFS 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周末时 EMG 无显著差异,在术后第16周末时观察组股内侧肌 EMG 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 ACL 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在采用一般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平衡促进训练,可明显改善和恢复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我科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ACL 30例,其中单纯ACL损伤1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骨块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对其术前和随访过程中的症状、体征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以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无细菌或病毒感染、关节粘连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18~38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自诉膝关节不稳及无力症状消失,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2.62±4.35分,术后89.15±3.65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ACL手术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稳定性,手术时间短,固定牢固,功能恢复满意,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ACL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医用生物蛋白胶对子宫颈电热圈环切术(100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创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和手术条件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28例,分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46例,均用LEEP治疗,术后创口分别敷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和无菌纱布,观察两组并发症(创面感染、肉芽生长、脱痂期出、宫颈管狭窄)发生率,阴道持续出血时间和出血量及创面愈合时间,术后2年疗效及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4%和15.22%,阴道出血持续时间≤2周、〉2周而≤3周、〉3周而≤5周、≥5周的发生率分别为78.05%、23.91%、19.51%、50.00%和2.44%、17.39%、0.00%、8.70%,阴道出血量≤20ml、21~49ml、≥50ml的发生率分别为78.05%、34.78%、21.95%和52.17%、0.00%、13.04%,创面愈合平均时间分别为12.1±5.3天和18.4±4.8天,术后2年随访有效率分别为98.78%和86.96%,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可促进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创口的愈合,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