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43.75%的患者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腹泻(43.8%)、呕吐(43.8%)、腹水(31.3%)。77.8%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内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16例患者均予以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CT、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例EG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女性为5∶4,年龄为22-57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8/9)、腹泻(6/9)、呕吐(5/9)、腹胀(4/9)、腹水(3/9)。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胃镜、肠镜下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细胞(EOS)浸润,1例胃镜、1例肠镜下黏膜正常。6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EG的诊断有提示作用;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胃肠道黏膜多点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价值;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及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误诊及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EG患者黏膜型7例,浆膜型1倒.黏膜型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浆膜型以腹痛、腹胀、腹水为主要表现,可伴恶心、呕吐和低热等.外周血中嗜酸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明显增高.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EG的内镜检查表现没有特异性,多为黏膜片状糜烂、浅溃疡、散在充血斑或出血点,活检提示病变部位受累黏膜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激素治疗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症状虽可反复发作,激素远期疗效也甚好.结论 EG患者临床和内镜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李红梅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865-1866
目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罕见,经常漏诊、误诊,本文通过分析所收集病例的临床和内镜表现,希望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4—2012年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5例,针对患者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体征、化验结果、内镜诊断、临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诊断、治疗。结果EG患者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胀、腹水,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达16%。68%,骨穿可见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腹水化验可见大量嗜酸细胞,内镜检查可见胃窦、十二指肠、结肠黏膜水肿、糜烂、溃疡形成,病理检查证实嗜酸细胞浸润,一般给予激素治疗,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并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但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病理诊断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分型及治疗方法,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整理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等。结果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 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嗜酸粒细胞升高21例,占95.45%,为(3.18±0.97)× 109/L.腹水6例,为渗出液,腹水沉渣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15例,占68.18%.内镜下主要突出表现为黏膜红斑.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所有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治疗2周,血嗜酸粒细胞无一例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胃肠道症状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胃肠镜检查及在正常和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特别注意十二指肠部位活检.明确诊断EG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使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内镜下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镜检查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12月至2005年12月24例临床、病理确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胃肠镜表现,其中电子胃镜检查11例,均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并行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和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14例,6例达回肠末段,8例达回盲部,并行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变分布特点:胃镜检查11例中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胃窦(5例)及十二指肠(4例),共9例,占81.8%;肠镜检查14例中回盲部受累7例,占50%,为最好发部位;多为多发病灶(21/25),孤立病灶少见(4/25)。内镜下表现:11例胃镜下最常见的表现为溃疡8例,占72.7%,圆型或椭圆型,其中多发溃疡5例,以浅溃疡为主,薄白苔,孤立溃疡3例,多较深,白苔,直径均≤1.0cm。其次为散在多发糜烂7例,占63.6%,黏膜水肿7例,占63.6%;皱襞增厚6例,占54.5%。隆起病变7例,占63.6%,表现为疣状隆起、结节样及匍型。14例肠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和隆起病变,溃疡为多发浅溃疡(7例)占50%,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圆型及不规则型,散在分布,直径0.3~1.0cm,伴黏膜水肿、皱襞增厚、散在多发糜烂,局部肠腔狭窄;隆起病变(7例)占50%,表现为结节状,最大直径约4.0cm。黏膜活检病理检查:黏膜层均可见较多或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共5例,占45.5%(5/11);阴性6例,占54.5%(6/11)。结论 消化内镜检查是诊断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重要方法,而通过内镜检查行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肠镜及病理、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50%的患者发病有诱发因素,21%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所有患者症状中均有腹痛,其次为腹泻(36%).其主要特点为外周血、骨髓、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14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随访15天至5年,有3例复发,但无恶变患者.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主要为青壮男性发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外周血、骨髓中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为本病主要特征,需与急腹症及其他可引起EC增多的疾病相鉴别.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分析对1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结果:EG患者均有腹痛症状,不同分型(黏膜型、肌层型、浆膜型)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出血、溃疡。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外周血及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健,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误诊原因、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被误诊的E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入院前被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8例,急性胃肠炎5例,恶性肿瘤3例,不全性肠梗阻3例,肠易激综合征2例,消化性溃疡1例,慢性胰腺炎1例.腹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检查及骨髓、腹水检查均见嗜酸性粒细胞.激素治疗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且预后良好.结论 EG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常易误诊或漏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组织活检及骨髓象、腹水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对6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多以消化不良为首发症状,可伴腹泻。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肠梗阻和/或腹水,症状与嗜酸细胞浸润所累及的部位和深度有关。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成熟型为主,其变化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以胃窦、十二指肠和回盲部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预后.方法:对8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常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可有腹泻.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正常.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以胃窦、十二指肠和回盲部、升结肠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具有临床多样性,缺乏特异性,可侵犯食管至直肠的全胃肠道各层,病理以胃肠道组织或腹水、骨髓中见到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大部分可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需与多种疾病鉴别。治疗以饮食调理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预后良好。现对近年来对此病的诊断及治疗要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7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G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2.9%患者既往有过敏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70.6%),其次为腹胀(41.2%)。实验室检查中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内镜下病变主要位于胃窦、胃体及十二指肠降段,可见黏膜充血糜烂,病理活检和/或腹水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腹部CT可见胃壁或局部小肠管壁水肿增厚,肠系膜增厚。糖皮质激素是EG主要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停药后较易复发,复发率53.8%,复发后再次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有效。结论: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镜下多点活检是该病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对本地区成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08例广东地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成年人患者,收集并对比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血清变应原、鼻内镜、鼻窦CT及术后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按照鼻息肉病理学特征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39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69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广东地区成年人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36.1%,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63.9%,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在合并变应性鼻炎比例、合并哮喘比例、外周血IgE水平、双侧后组筛窦总分、筛窦上颌窦比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等指标较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是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独立预测因素,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截断值为0.275×109/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2.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截断值为4.32%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3.9%,两者均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以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为主,与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只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小剂量氨茶碱(Aminophyllin,AP)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动物骨髓、外周血粒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1)应用前瞻、随机分组、对照及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252例稳定期COPD患者(Ⅱ~Ⅲ级)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茶碱缓释片0.4g/d)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开始后每间隔15d复查1次血常规,对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自身前后比较。(2)25只实验用羊采用自身对照法,在应用AP 3mg/(kg.d)后,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自身前后比较。结果 (1)长期应用小剂量AP,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外周血粒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2)长期应用小剂量AP可使动物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活跃(P〈0.05);(3)长期应用小剂量AP对动物的骨髓、外周血粒细胞增生无影响(P〈0.05)。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AP可使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活跃以提高机体抗炎及调节免疫能力,而对骨髓血红系统及外周血粒细胞增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哮喘患儿血清中IL-4、IL-13及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中-重度哮喘患儿28例为实验组1、缓解期哮喘患儿24例为实验组2、取正常儿童25例为对照组,分别取外周静脉血3mL,用ELISA方法检测IL-4、IL-13的含量,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两实验组IL-4、IL-13、EOS计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1较实验组2明显增高;且哮喘患儿血清IL-4与IL-13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4、IL-13及EOS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水平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且这些因子间存在着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ABPA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 分析3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复习有关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文献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有咳、痰、喘症状和肺部哮鸣音,其中2例既往有明确的支气管哮喘病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清总IgE升高.3例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有肺部渗出性病灶,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征象.肺功能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结论 临床上ABPA极易误诊,若患者有咳喘表现,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胸片示肺部浸润影呈游走性,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可进一步查总IgE、烟曲菌特异性IgE、烟曲菌过敏原皮试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