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目前普遍使用的黏合剂对粉碎骨折块进行黏合复位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
目的:研制具有黏接骨骼作用的生物活性骨水泥。
方法:应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材料作为骨水泥的固相粉体,将柠檬酸衍生物配制成溶液作为液相。通过优化实验,从骨水泥的固化时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稀散性等方面确定最佳配比。
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质量比为65/35,其中羧甲基壳聚糖和海藻酸钠质量比为4∶1时复合成粉体,并按固液比为1.0∶0.5(g∶mL)调拌后形成的骨水泥呈膏状,塑形性和抗稀散性能良好,固化时间12~18 min,抗压强度为(4.5±2.1) MPa。体外黏接猪股骨头抗拉强度在不同室温下无显著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固化后2 h的抗拉强度达到24 h的94%。骨水泥为多孔状结构,孔径为100~300 μm,纳米羟基磷灰石分布较均匀。提示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适当的力学强度以及较好的黏合强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的修复与替代技术,但脆性太大限制了其在承载部位骨替换中的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因具备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合适的力学性能,已逐渐成为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热点。
目的:对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5-01/2009-03),以“nano-hydroxyapatite,chitosan,preparation,development trend”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1995-01/2009-03)、清华同方数据库(1995-01/2009-03),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制备方法、发展趋势”为检索词。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2 034篇相关文献,中文1 634篇,英文670篇。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3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纳米尺寸的羟基磷灰石与壳聚糖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由于在结构上与天然骨更为接近,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比相应的微米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学性能;同时优化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工艺将可能得到力学性能与天然骨更为匹配的骨修复材料。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随着生物材料的快速发展,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修复与替代手术中,但由于其具有传统陶瓷固有的力学性能差的缺点,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制备方法;发展趋势;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29 相似文献
3.
背景:壳聚糖和明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特性。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和明胶/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作为骨组织支架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关注。
目的:制备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的壳聚糖/纳米多层结构羟基磷灰石/明胶复合膜,探讨其是否可作为潜在的骨修复和再生的组织支架材料。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材料:实验于2007-02/08在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精细化工实验室完成。壳聚糖(浙江玉环海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344×105,脱乙酰度为93%),明胶(上海医药公司)。
方法:壳聚糖/氯化钙溶液在玻璃板上通过流延法形成壳聚糖/氯化钙复合膜。壳聚糖/氯化钙复合膜分别浸泡在磷酸二氢钾溶液, 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03的明胶溶液中,所得的复合膜洗涤并干燥得到壳聚糖/羟基磷灰石/明胶复合膜。重复上述过程,得到具有多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壳聚糖/羟基磷灰石/明胶复合膜。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膜的断裂面及膜内羟基磷灰石的形貌。用GMT6503 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测定壳聚糖膜和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用WCT-2C微机差热天平测定复合膜的热稳定性。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下复合膜的断裂面及膜内羟基磷灰石的形貌。测定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
结果:①扫描电镜下复合膜内羟基磷灰石晶体为厚400 nm的多层结构。②随着沉积次数逐渐增加,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83~10.25 MPa,3.97%~10.14%。③复合膜的热分解温度为310 ℃,高于壳聚糖/明胶复合膜的热分解温度(305 ℃)。
结论:通过在壳聚糖/氯化钙溶液、磷酸二氢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明胶溶液中交替沉积方法制备的壳聚糖/羟基磷灰石/明胶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大的界面积,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组织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
Abstract
BACKGROU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nano-hydroxyapatite is close to the bone inorganic ingredients, has a good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and can be used to repair damage hard tissue or lesion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lastic surgery and oral restoration. Its wide application as load-bearing implants is limited due to its brittleness. In recent years, nano- hydroxyapatite/organics composite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OBJECTIVE: To review studies on nano-hydroxyapatite/gelatin/polyvinyl-alcohol composites.
METHODS: Databases of Science Direct and CNKI were retrieved between January 1994 and December 2009 using key words of “nano-hydroxyapatite; gel; PVA; composite”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Totally 126 related articles were selected. Earlier published, duplicated and similar studies were excluded, 24 article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nteraction between three phases in nano-hydroxyapatite/gelatin/polyvinyl-alcohol composites showed polyvinyl-alcohol acts as a crosslink reagent. Due to increasing formation of chemical bonds and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in three phases, the interface binding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hydroxyapatite/gelatin/polyvinyl-alcohol composites were improved. Therefore, polyvinyl-alcohol would be a potential crosslink reagent, avoiding the pollution of aldehyde crosslink reagents.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组织工程骨构建中如何使生长因子持续高效发挥作用是影响成骨速度和质量的关键,现多以各种材料的微球或支架作为缓释载体,但缓释作用有待提高。
目的:实验拟制备壳聚糖微球,然后复合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形成双重缓释作用,并测量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释放效果。
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将微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冰粒子为致孔剂,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支架。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压泵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检测复合支架的形态性能,考察药物在缓释支架上的体外释放规律。
结果与结论:所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形态良好,呈规则圆球形,粒径集中分布在20~40 μm,微球药物包封率为86.5%,载药量为0.8%,随牛血清白蛋白初始用量的增加,载药量可升高至2.6%,但包封率下降至74.1%。壳聚糖微球能均匀分布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形成壳聚糖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支架,孔径为100~400 μm,孔隙率> 80%,压缩强度为1.1~2.3 MPa,10周降解率为26.5%。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其牛血清白蛋白在36 h累积释放量达85%以上,壳聚糖微球其牛血清白蛋白10 d累积释放量为33.6%,复合支架其牛血清白蛋白40 d累积释放量为81.5%。结果证实包埋壳聚糖微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其压缩强度和降解速率合适,对蛋白类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有望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的缓释载体。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壳聚糖;缓释载体;骨修复材料,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17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制备的微球,在体外磷酸盐缓冲液中能够持续释放药物。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等性质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学体外观察,于2009-02/2009-07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为济南岱罡生物有限公司产品,纳米羟基磷灰石由华南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制,5-氟尿嘧啶为上海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以水溶性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作为模型药物,先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吸附药物,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S/O/W)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对载药前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FTIR分析。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微球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羟基磷灰石与5-氟尿嘧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药物体外释放。
结果:FTIR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5-氟尿嘧啶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83%,86.78%,明显高于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5-氟尿嘧啶微球。经过体外释放药物突释后,复合微球比单纯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药物释放慢。在第27天,复合微球和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累积药物释率放分别为84.87%,99.87%。
结论:与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5-氟尿嘧啶微球相比,由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5-氟尿嘧啶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使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具有更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关键词:5-氟尿嘧啶;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药物释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17 相似文献
7.
背景: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是清华大学利用仿生学原理制备的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新型材料,经过前期体外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材料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用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收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至第3代,然后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钻孔,制备骨缺损模型。所有兔右侧股骨外侧髁缺损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局部植入作为实验组,其中20只兔左侧股骨外侧髁缺损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作为对照组,4只兔左侧股骨外侧髁缺损旷置为空白组,于第12周末,分别行大体、影像学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该复合材料对兔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体已与骨缺损处骨性愈合,明显见新生骨生成,骨缺损能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处部分修复,部分骨皮质不连续。空白组缺损区尚未见修复,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实验组见骨形成细胞较多,材料内见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片;对照组少量骨细胞形成,骨量少,部分纤维组织填充。空白组未见骨形成细胞,纤维组织较多。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骨缺损修复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缺损;兔;可注射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34.003 相似文献
8.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可以良好的塑性,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但其降解产物为酸性,会影响局部pH值变化,不利组织生长。
目的:制备能够良好缓释蛋白类药物的复合支架。
方法:以牛血清蛋白为模型药物,以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将微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和聚乳酸-羟基乙酸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冰粒子为致孔剂,采用粒子沥虑-冷冻干燥复合工艺制备CMs/nHA/PLGA复合缓释支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压泵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检测复合支架的形态和性能,并考察其在体外对蛋白类药物释放的规律。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形态良好,呈规则球形或类球形,粒径分布在220~770 nm,以380~650 nm为多。微球对药物的载药量为39.2%,包封率为68.3%,两者均与牛血清蛋白的初始量相关,载药量随牛血清蛋白初始量的增加而增加,包封率则反之。复合支架呈白色多孔状,孔径为125~355 mm,孔与孔之间联通良好,孔隙率达83.4%,压缩强度为1.4~ 2.1 MPa,10周降解率为28.6%。PLGA/nHA支架对牛血清蛋白的2 d累积释放量为85%,而壳聚糖和CMs/nHA/PLGA复合支架对牛血清蛋白的9 d累积释放量分别是为48.9%和35.7%。提示制作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和CMs/nHA/PLGA支架材料对牛血清蛋白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复合支架材料形态好,强度和降解速率合适。 相似文献
9.
背景:现有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多为块状,不能任意塑形,难以与骨腔完全贴敷,易导致骨髓炎复发,且药物爆释作用明显、载药量不大、释放时间短、有一定抗原性。为此,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制一种新型的可塑性局部药物缓释系统,以期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
目的:观察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nanohydroxyapatite/poly (3-hydroxybutyrate- hydroxyvalerate)- polyethylene glycol, nano-HA/PHBV-PEG]载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制备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骨窗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后2周,行病灶清除。Ⅰ组植入1 mL可塑性nano-HA/PHBV-PEG-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Ⅱ组植入可塑性nano-HA/PHBV-PEG 1 mL及23.2 mg硫酸庆大霉素粉;Ⅲ组植入1 mL可塑性nano-HA/PHBV-PEG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5 d,共23.2 mg;Ⅳ组植入1 mL可塑性nano-HA/PHBV-PEG;Ⅴ组无任何植入。术后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Ⅰ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 骨髓炎评分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 < 0.01),其组织学观察无明显骨髓炎表现。Ⅱ、Ⅲ、Ⅳ组细菌计数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但3组间改良X射线Norden 骨髓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织学观察骨髓炎表现也无本质差别。Ⅱ、Ⅲ、Ⅳ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 骨髓炎评分均较高,明显大于Ⅴ组(P < 0.01或0.05);其组织学显示出严重骨髓炎表现。结果提示:①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可塑性nano-HA/PHBV-PEG-DDS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能快速有效地治疗骨髓炎。②传统的全身抗生素应用或单纯局部应用抗生素方法虽然较不用抗生素好,但不能确保一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③在不用药、传统全身用药或单纯局部用药条件下,一期植骨反而会加重骨髓炎。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有机大分子作为矿化模版进行骨组织修复材料的仿生构建,是目前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热点。而将琼脂应用于骨修复材料的报道较少。目的:仿生合成一种由琼脂和羟基磷灰石组成的新型纳米复合骨组织修复材料,评价其理化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方法:①将一定量的非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盐酸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琼脂溶胶中,调整反应体系的pH值至7~8,然后将反应形成的复合物冷冻干燥后即得琼脂-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②将第3代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与琼脂-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共培养,于培养1,3,5 d时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分析仪,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显示琼脂良好控制了磷灰石晶体的生长,纳米的磷灰石晶体均匀分布在琼脂纤维中,琼脂-羟基磷灰石复合物具有多孔结构。共培养3,5 d时骨髓基质细胞在复合物中生长良好,并有较明显的细胞骨架形成。提示琼脂-羟基磷灰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细胞相容性。关键词:琼脂;羟基磷灰石;仿生合成;细胞相容性;骨修复材料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08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背景: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材料既可提高支架的力学性能,又可中和聚乳酸的酸性降解产物,提高生物相容性,从而满足组织工程支架的要求。
目的:制备用于组织工程的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
方法: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测定了复合支架的微观形貌、孔隙率、压缩模量、降解特性、蛋白质吸附特性。
结果与结论:复合支架具有纳米微米共存的亚微观结构。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有效地增强了复合支架的压缩模量和蛋白质吸附能力,复合支架压缩模量为纯聚乳酸纳米支架的3.75倍,蛋白质吸附能力比纯聚乳酸纳米支架提高了112%。体外降解实验表明复合支架降解液的pH值随时间的下降明显变缓。提示,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可有效增强支架的压缩模量,提高蛋白质吸附能力,并可有效减缓聚乳酸降解过程中pH值的下降,克服酸性产物引发的无痛性炎症问题。
关键词:聚乳酸;壳聚糖;纳米复合;增强;支架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5 相似文献
12.
Qing Wang Xiaolei Yang Ming Ren Yulin Hu Qiang Chen Lei Xing Chunyang Meng Tiemei Liu China-Japan Union Hospita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Chin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2,7(15):1179-1184
Chitosan, collagen I and gelatin were mixed in appropriate quantities to develop a new nerve repair material, with good arrangement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even aperture size. The composite material was sterilized by 60Co irradiation for 24 hours prior to implantation in the right thigh of rats following sciatic nerve damag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terial was nontoxic to the kidneys and the liver, and did not induce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muscles. The composite material enhanced the recovery of sciatic nerve damage in rats. These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mposite material offers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njured nerve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明胶为基体制备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但存在力学性能低,降解速率难以控制的缺陷。
目的:制备一种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多孔聚乙烯醇/明胶复合物,并检测其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乳化发泡法制备聚乙烯醇/明胶多孔支架,并通过电镜分析、力学测试、皮下植入实验,检测材料孔径和孔隙率、IR光谱、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多孔材料内部呈三维网状多孔结构,孔径均匀,有相似的孔隙率61.8%,含水率44.6%,抗拉强度为(5.01± 0.03) MPa,抗压强度为(1.47±0.36) MPa,有较好的力学性能,IR光谱分析表明材料内部结构均匀。皮下植入后,炎症反应逐渐减轻,囊壁逐渐变薄,并趋于稳定,提示多孔聚乙烯醇/明胶支架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用壳聚糖溶液与纯的58S生物玻璃支架进行复合,通过体外测试考察其生物活性,以确定是否符合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要求。
目的:观察58S 生物玻璃/壳聚糖复合多孔支架的生物矿化特性及其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的体外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10 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研究所完成。
材料:选用58S 生物活性玻璃粉体为原料,利用预先处理过的聚氨酯泡沫作为模板,通过浸渍法制备58S 生物玻璃支架基体,与壳聚糖复合后制成生物玻璃/壳聚糖复合支架。
方法:①将试样放置于37 ℃恒温静态的100 mL模拟生理溶液中,分别浸泡1,3,7,15 d后取出样品,测试备用。②将第6代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以2×105/每个材料的密度接种到12 孔培养板中的支架材料上复合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X 射线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支架矿化不同时间表面生成的矿物进行分析和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表面矿物生成情况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孔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①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支架在模拟生理溶液中矿化7 d后即出现标志羟基磷灰石形成的弱衍射峰,矿化15 d后这些衍射峰变得更强,说明材料表面形成了低结晶度的羟基磷灰石。②红外光谱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支架在矿化7 d后即出现了标志羟基磷灰石形成的特征峰。③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在矿化1 d后有颗粒状的矿物生成,矿化15 d后所形成的矿物成绒毛状,几乎覆盖整个支架表面。④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培养5 d后黏附生长良好,进一步表明此支架材料具有较高的生物矿化特性和细胞相容性。
结论:制备的58S/壳聚糖复合生物玻璃多孔支架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背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由最初的自体骨,软骨材料到生物活性陶瓷,乃至后来的有机材料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材料,其生物相容性及性能越来越优越,越来越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但是这些材料在抗压性及强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的:应用胶原与壳聚糖制备生物支架并对其检测其生物学性质,为骨、软骨缺损提供移植替代物。
方法:将不同比例壳聚糖-胶原蛋白溶解,经冷冻冻干后紫外线交联后冷冻干燥,二次冻干制备好支架。检测不同比例支架的孔隙率,降解率,溶胀率。扫描电镜观察孔径的大小及形态。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支架外观呈海绵多孔状。支架的孔径大小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小。胶原比例的增加对支架孔隙率的影响较轻微。支架的溶胀率可达到80%左右,支架的溶胀程度随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少。胶原含量越大支架柔韧度增加明显。支架的降解率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壳聚糖含量越高,降解速度越慢。结果提示,通过调整壳聚糖-胶原蛋白比例使支架具有作为骨、软骨缺损移植材料的替代物可能。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蛋白;骨;生物支架;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06 相似文献
16.
摘要背景:生物可降解材料构建的载生长因子或载生长因子基因的微球已被较多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研究中。但载药微球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效果不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目的:探讨影响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载药微球发挥作用的因素,为载药微球的进一步有效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 PubMed 数据库 1999-01/2010-04 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gene or growth factor, nanosphere or microsphere, bone”;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4 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基因或生长因子、微球、骨”,纳入有关载生长因子或生长因子基因的微球在骨缺损修复中应用方面的30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微球发挥作用的效率与微球材料、尺寸、表面修饰、所载药物种类及与支架的结合方式等密切相关。目前,对于这些因素的研究仍不够彻底,对它们的控制也还不够理想。调整好这些因素,使载药微球有效应用于骨组织工程,需要更多的研究从各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关键词:载药微球;生长因子;基因;人工骨;骨缺损修复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33 相似文献
17.
背景:聚乙烯醇具有与人体组织相近的含水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适合作为组织工程基质材料。但如何改善其细胞亲和性,是将其作为组织再生支架材料的关键。
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支架,探讨其作为修复人体损伤组织或器官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将固定相对分子质量和醇解度的聚乙烯醇124与固定脱乙酰度的壳聚糖按不同质量配比复合,分别用成膜法、成颗粒法、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支架。测定复合膜的透光率、含水率、膨胀率;测定复合颗粒和复合海绵的含水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支架横截面的形貌。
结果与结论:通过改变复合支架中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和含量,制备7种不同质量配比的复合支架。成膜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其透光率为70%~80%,含水率为121.2%~162.5%,膨胀率为60.3%~133.7%;成颗粒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其含水率分别为82.0%~461.2%和280.8%~1939.0%。聚乙烯醇与壳聚糖的质量配比为0.75/0.15时,复合支架的综合性能最好。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聚乙烯醇与壳聚糖的质量配比为0.75/0.15时,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其内部结构规整,呈蓬松纤维状,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含水率。
关键词: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支架;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23 相似文献
18.
背景:壳聚糖和胶原类支架已成为组织工程常用的载体材料。但是,现阶段如何能够通过调节二者比例而达到理想的细胞载体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的:调节胶原与壳聚糖二者配制比例制备支架材料,检测及对比不同比例支架材料生物学性质。
方法:制备1∶1,1∶2,1∶3,1∶4,1∶5比例的壳聚糖、Ⅰ型胶原蛋白成分,经紫外线交联后冷冻干燥,再将其用NAOH与蒸馏水进行中和,二次冻干制备好支架。观察不同比例支架的材料性质、孔隙率、降解率、溶胀率;扫描电镜观察孔径的大小及形态。
结果与结论:在壳聚糖含量固定,支架的大体孔径经统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3比例制备的孔径最大,达到(298.0±36.0) μm;支架总体的孔隙率为93.9%~97.5%,胶原比例的增加对支架孔隙率的影响较轻微。各组支架的溶胀率可达到80%左右,支架的溶胀程度随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少。在支架的降解率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壳聚糖含量越高,降解速度越慢。结果证实,通过紫外光交联法,按照1∶3 配比的胶原和壳聚糖的支架材料更加适合软骨组织工程的要求。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蛋白;支架;紫外线交联;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2 相似文献
19.
用于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方法很多,可根据聚合物和药物的性质进行选择,其中乳化-固化法是目前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中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在连续相中不溶或难溶的药物,缺点在于使用有机溶剂,不利于保持药物的活性,复乳化时工艺也比较复杂,不适宜进行工业化生产;喷雾干燥技术是一种快速的一步微囊化过程,其条件温和,制得的微球具有粒度分布窄、包封率高等特点,其用于不稳定药物微囊化的大规模生产极具潜力。由于给药初期的突释有可能导致血药浓度接近或超过中毒水平,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分子质量、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纯度、主药理化性质、微球制备方法及制备参数、微球载药量等均是影响突释程度的具体因素。目前防止突释或降低突释程度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载体材料结构、适当的微球制备以及萃取、洗涤或加入附加剂等。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控释系统具有延长药物释放时间、靶向释放、降低药物毒性和刺激性等特点,存在多种给药途径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玻璃体内注射、关节腔内给药、植入给药、黏膜给药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