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S-100蛋白染色和免疫酶组化技术在早期麻风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 应用S- 10 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探讨其在早期麻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 将 4 6例临床诊断为少菌型麻风 ,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 ,未发现神经枝或神经枝结构正常的石蜡包埋块 ,重新作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与S - 10 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进行平行对比观察。结果 : 有 11例( 2 3.9% )显示神经内外炎性浸润。 4例 ( 8.7% )发现神经肉芽肿 ,两种方法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 S 10 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显示神经枝及其病变程度方面优于HE染色 ,有助于早期麻风的诊断 ,尤其是结核样麻风  相似文献   

2.
麻风是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参与麻风的发病机制。目前血清抗体及辅助性T细胞2(Th2)相关细胞因子检测主要应用于诊断多菌型麻风(MB),辅助性T细胞1(Th1)相关细胞因子检测主要应用于诊断少菌型麻风(PB)。microRNAs可用于区分瘤型及结核型麻风。但上述诊断试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不一,何种标记物诊断效能更佳仍存在争议。本文主要从血清抗体、细胞因子及microRNA标记物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早期诊断麻风方法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现场做麻风的早期诊断,有的是为实施国家的麻风研究规划,有的是为研究流行病学。早期麻风,本文强调的是临床疾病,而不是亚临床感染。临床上诊断早期麻风的主要依据是:(1)皮损;(2)神经粗大;(3)感觉障碍;(4)皮肤涂片有麻风菌。可确认为麻风的损害为:(1)有感觉丧失  相似文献   

4.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麻风诊断,预后及检测病情进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菌型麻风(MB)因可以查到大量的麻风杆菌(AFB),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查菌阴性、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或结核样肉芽肿的患者,诊断困难.采用S-100蛋白染色,提高了对皮肤神经、包括结构被破坏的神经碎片的辨认,确认皮肤神经内外炎性浸润、残余神经片段及神经肉芽肿等的病理改变,即可提高对未定类及结核样型麻风早期诊断.本文应用这一技术与常规HE染色、抗酸染色结合,以探讨其在少菌型麻风(PB)组织学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单位:石丽君(姜堰皮肤病防治所,江苏姜堰,225500)  相似文献   

5.
由于结核样型麻风的神经损害缺乏特异性,近几年来许多实验室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麻风杆菌,但尚未在神经标本中应用。为此作者报告应用PCR方法检测神经损害中的麻风杆菌。 神经活检标本分别取自7例瘤型和3例少菌型麻风患者。有2例瘤型患者在本研究前接受过MDT。有2例神经标本取自结节性坏死性动脉炎或结节病患者的炎症损害作为阴性对  相似文献   

6.
在缺乏麻风一级预防的情况下,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仍然是麻风防治规划中最基本的方面。然而,对于抗麻风治疗的效果虽然可以用皮肤查菌和应用鼠足垫技术测定麻风杆菌活力来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前者容易出现抽样误差和不能定量地表现出皮肤不同部位和其它组织(如神经)的感染状  相似文献   

7.
了解麻风的神经(N)及其损伤机理,对麻风防治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这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和深入。 对麻风周围N损伤的研究,基本可归类为三个方面,即诊断,分类和畸残预防。众所周知,至今诊断早期麻风仍没有“金标准”,依然要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用 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测23例少菌型麻风,有18例在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内找到破坏的皮神经证实为麻风,而以病理抗酸染色法,只有11例阳性证实麻风,两种方法差异显著(P<0.05)。以同样方法检测37例多菌型麻风,有22例在真皮肉芽肿内见皮神经肿胀,束膜增生,内有炎细胞浸润;还见到许多菌胶颗粒,S-100染色呈阳性。作对照的25例非麻风病例,其真皮内的神经基本正常。作者认为 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麻风的诊断,特别是对 PB 病例。  相似文献   

9.
一年来我参加了在韩国、美国、瑞士(WHO 总部)和菲律宾(WHO西太区)举行的国际麻风会议,现就其重点分三部分加以简略介绍: I、免疫学研究至今麻风菌(ML)尚未培养成功,但从接种的犰狳组织中已分离出大量麻风菌,并从中提取了酚糖酯(PGL)和多种蛋白抗原。不过仍未达到预定的目标,即一早期诊断和预测复发;—流行病学(传播方式)的研究;—检测耐药菌株;—鉴定个体对麻风的免疫性;—揭示I型麻风反应(RR)和Ⅱ型麻风反应(ENL)与神经损害的免疫病理机制。对免疫诊断的研究大致有: 1.ML抗原的检测:患者血浆和尿中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麻风实验技术对早期麻风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新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为提高早期麻风诊断率,包括抗酸染色阴性的少菌型与纯神经炎麻风患者的诊断均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采用PCR技术检测麻风菌基因、运用新发现抗原血清学与T细胞试验对早期麻风诊断的研究进展,阐述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麻风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对贵州省81例登记麻风不良反应的麻风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不良反应麻风患者中,Ⅰ型麻风反应12例(14.81%),Ⅱ型麻风反应41例(50.62%),混合型麻风反应9例(11.11%),单纯神经炎19例(23.46%)。40例(49.38%)麻风反应发生在联合化疗治疗前,26例(32.10%)发生在联合化疗中,15例(18.52%)发生在完成联合化疗后;Ⅰ型麻风反应、单纯神经炎发生多在开始MDT治疗1年内,Ⅱ型麻风反应多发生在MDT治疗结束后。神经损害均以双侧为主,尺神经炎发生率最高,为53.85%,麻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细菌指数有关(P0.05)。结论需进一步提高麻风不良反应的早期诊断水平,BI≥2.0的麻风患者、MDT治疗期间及治完后都要密切监测麻风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减少麻风残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麻风菌有别于其它病原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嗜神经性,主要是对周围神经。我们调查920例麻风患者,有周围神经损害者高达80%以上,大多是由神经炎引起的。为此,早期发现神经炎,尤其是无痛性神经炎,早期治疗,是预防麻风畸残的重要措施。一、定义麻风菌直接侵犯神经,麻风肉芽肿在神经组织内形成,或神经组织对麻风菌抗原成分的反应所致神经(间质)内的炎症均称为神经炎,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无痛  相似文献   

13.
作者搜集了巴西Sao Paulo卫生研究所经组织病理诊断,并在2月~24年内分别演变成少菌型(PB)或多菌型麻风(MB)的51例未定类麻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皮肤组织蜡块。对蜡块重新切片,常规染色、病理查菌和观察组织病理改变。还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检测石蜡切片中细菌抗原(抗-BCG血清)和神经分支(抗S100蛋白抗血清),同时设阴性和阳  相似文献   

14.
麻风的周围神经损害可引起畸残。畸残预防(POD)是麻风防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对神经损害要早期发现、适当治疗。类固醇激素治疗麻风反应和神经功能损害(NFI)效果较好。国内也用标准剂量的类固醇激素治疗近期的 NFI,尤其自1991年神经炎的防治得到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麻风的治疗方法,为今后规范治疗麻风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对腾冲市156例麻风患者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腾冲市(1953~2018)年共治疗麻风患者156例(未完成疗程死亡21例),完成疗程134例,治愈130例,治愈率达97.0%。结论麻风患者的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联合化疗(MDT)可治愈麻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已建立的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少菌型麻风(PB)患者的石蜡标本,探讨该方法对BI为0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从石蜡标本中提取的DNA进行麻风菌重复序列的特异性real-time PCR检测,包括短程联合化疗(MDT)治疗前后标本共92例;2008年和2013年收集的界限类偏瘤型麻风(BL)石蜡标本分别为7例和8例。并检测70例临床诊断PB和未定类麻风,同时将RT-PCR检测结果与病理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2例(LL:19例;BL:20例;BB:20例;BT:16例;TT:17例)不同型别麻风患者的石蜡标本检测阳性率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为100.00%,100.00%,90.00%,87.50%,50.00%与40.00%,40.00%,0,0,22.22%。比较保存5年前后15例BL患者石蜡标本,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例临床诊断PB和未定类麻风病患者的石蜡标本real-time PCR检测阳性率为71.43%(50/70),病理检测与临床符合率为51.43%(36/70),两者的阳性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Taq Man(水解探针)技术的real-time PCR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石蜡标本中的麻风菌DNA,提高抗酸染色阴性标本的检测阳性率,对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MB麻风在MDT期间发生神经损害的情况及评估泼尼松治疗效果。定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检测并详细填写《麻风患者畸残记录表》;对麻风反应所致的神经损伤亦详细记录;对泼尼松的治疗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每例患者在初治前均有多条神经受累,MDT后神经粗大的例数和条数显著减少(P<0.01)。泼尼松对疼痛性神经炎及无疼痛性神经炎均有良好疗效,但对已发生运动功能障碍者效果有限。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麻风病,以及在MDT期间注重对麻风反应的合理有效处置是防治神经功能发生障碍的主要措施和环节。泼尼松对各类神经炎具有良好疗效,但尚需采取其它综合措施以期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选择TT及BT型麻风33例,用S—100蛋白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有28例可在肉芽肿内见到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神经,包括神经纤维肿胀、变形和断裂成碎片,阳性率为85%;在作对照的4例结节病和2例皮肤结核中,S—100蛋白阳性的神经均位于肉芽肿外,且结构完整。因此作者认为S—100蛋白染色对诊断PB型麻风,特别是在HE和抗酸染色阴性时,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麻风菌侵犯周围神经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原因,尽管皮损是诊断麻风的主要依据,但麻风仍然主要是一种周围神经的疾病。作者在埃塞俄比亚的全非麻风和康复训练中心,研究比较了皮肤和神经活检的组织病理结果,强调神经活检对诊断多菌型麻风的作用。81例临床疑为麻风的病人同时进行了皮肤和神经活检。神经活检取自桡侧皮神经(66例),腓肠  相似文献   

20.
公认麻风菌对周围神经有一定的亲合性。Bhat曾发现感染麻风后4个月就有神经损害,而神经损害正是麻风致残的原因。虽然早期的病人经适当治疗可以防止神经损害,早期的神经损害有些也可复原,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