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绛红色小单孢菌发酵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庆大霉素产生菌-绛红色小单孢菌发酵中细胞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生长期细胞表面满微小颗粒,生产期则形成较大突起。诱射电镜观察到不同培养期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区等超微结构都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产黄青霉形态的显微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法对产黄青霉的菌丝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统计分析了青霉素发酵过程中菌线形态的变化规律,具体对菌丝总长度、菌丝生长期的菌丝生长单位、菌丝变异率和菌丝自溶率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六平叶圆盘涡轮桨搅拌产生的剪切力强烈,能达到有效混合,增强氧的传递,而六箭叶圆盘涡轮桨搅拌产生的剪切力较温和,基于庆大霉素产生菌对剪切力敏感的发酵过程特性,在相同的发酵工艺条件下,将六平叶圆盘涡轮桨变换为六箭叶圆盘涡轮桨,实验结果表明剪切力对庆大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的菌丝形态及其生物合成有显著的影响。在庆大霉素发酵过程中,剪切力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菌丝形态、菌体浓度及粘度均有明显的改善,增强了菌丝代谢活力,改变了发酵液的流变学特性,提高了粘度,使产素水平提高48.6%,达到1282μg/ml。  相似文献   

4.
在寻找小单孢菌产生的新抗生素过程中,从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小单孢菌T125。该菌株所产生的抗生素T125-Ⅰ经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直接比较,证明与M.J.Weinstein报道(1970)的紫苏霉素(Sisomicin)同质。本文报道小单孢菌T125的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 形态特征 小单孢菌T125在高氏—天冬素琼脂平板上37℃培养8~10天生长良好。菌落圆形或稍不整齐,扩展,表面突起,形成不规则的皱褶。直径1~4毫米,无气生菌丝。菌落初期橙色,逐渐转褐色至紫褐色,随后孢子生长呈黑色,粘湿状。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细长、有分枝,无分隔,直径0.5微米左右。  相似文献   

5.
引言小单孢菌属最初是1923年Φrskov描述的,1932年由Jensen扩大成四个种。1941年Erikson研究了20株小单孢菌,它们在儿丁质上都生长良好。1942年Welsch报道了小单孢菌产生的第一个抗生素。在Waksman等人的研究中,发现这类微生物在葡萄糖-淀粉琼脂上生长良好。Fisher等人(1951年)在合成培养基内发酵小单孢菌生产放线菌素。Taira等(1952年)曾用淀粉胨发酵小单孢菌生产小菌素A和B。1957年由青铜色小单孢菌进行甾体转化的专利转让给CharlesPfizer公司。  相似文献   

6.
变温培养工艺在林可霉素发酵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晓慧  颜景斌 《安徽医药》2003,7(6):468-469
研究在林可霉素发酵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培养温度对生产菌菌丝形态和发酵单位的影响,改进了林可霉素发酵的传统恒温培养工艺。培养起初60h维持在31℃,随后降到30℃培养70h,再回升至31℃培养至放罐,结果显示:生产菌中、后期菌体浓度下降幅度减小,菌丝上的空泡缩小,美兰染色加深,自溶期推迟;平均单批放罐总亿提高了4.4%,同时可以缓解冷却水水源不足和减轻染菌对发酵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政  陈丽艳 《海峡药学》1997,9(2):91-92
本文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为显色剂进行比色,测定隐孔菌不同发酵培养的菌丝及野生隐孔菌的糖类成分,结果表明玉术粉或马铃薯发酵培养基培养的隐孔菌菌丝多糖含量(分别为21.48%和21.58%)均高于野生隐孔菌(17.45%)(P<0.05),但发酵培养的菌丝间多糖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发酵培养过程中多糖合成是在菌丝中进行,而培养基以还原糖和低聚糖的形式向菌丝中运输;新鲜菌丝在烘干过程中菌丝中还原糖和低聚糖向多糖转化,但总含量不变。  相似文献   

8.
一种复合蛋白粉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前期摇瓶试验筛选获得一种能够提高林可霉素发酵水、平的复合蛋白粉,使摇瓶发酵单位提高至4500μg/ml。在200 L发酵罐放大试验过程中,结合中间补料,考察了氮源对林可霉素产生菌菌丝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复合生白粉的培养基中,溶解磷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显著延缓菌丝自溶,使林可霉素发酵单位提高至9561μg/ml。添加相相同浓度无机磷的培养基试验组虽然同样能够延缓菌丝的自溶和促进林可霉素的合成,但其提高能力远低于含复合蛋白粉培养基组。推测复合蛋白粉中的有机磷源可能在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产生抗肿瘤抗生素dynemicin H的小单孢菌C53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西山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C530 8,其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抗肿瘤及抗细菌活性 ,且有烯二炔类抗生素的发酵特征 ,其活性成分之一经化学提纯鉴别与dynemicinH相同 (其他成分正在研究中 )。根据形态、培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组分等特征的观察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发现C530 8菌株与已知黑色小单孢菌基本相同 ,定名为黑色小单孢菌C530 8(MicromonosporanigraC530 8)。  相似文献   

10.
碱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8653是从小单孢菌8653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产生菌经过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属于紫色小单孢群。在合成培养基上,它的基内菌丝为桂皮淡棕—牵牛紫—暗玉紫,可溶性色素为墨紫—火岩棕,与国内、外资料发表的已知种不相同,定名为近玫瑰小单孢菌新种(Micromonospora roseotus n.sp.)。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西索米星发酵过程中次要组分的调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西索米星产生菌橄榄星孢小单孢菌M-41的发酵代谢与产物合成的研究中,发现通过控制种子期菌丝的生长形态、培养基中磷酸盐含量,并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合适的抑制剂,可有效地减少发酵液中次要组分verdamicin的生物合成,增加主要组分西索米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vgb在红色糖多孢菌表达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红色糖多孢菌进行改造,提高红霉素产率。用PCR技术克隆vgb,采用电穿孔法与红色糖多孢发酵菌染色体整合,鉴定采用Western blot与Southern blotting分析。VHb活性分析采用一氧化碳(CO)差示光谱法,红霉素效价测定采用管碟法。结果克隆了含vgb的红色糖多孢菌表达质粒(pBlueV),筛选了重组红色糖多孢菌株。与原始菌株比较,重组菌株细胞发酵密度分别为1.37与2.82,红霉素效价分别为3.8与5.1,相当于重组菌株提高红霉素体积产率约29%。重组红色糖多孢发酵菌提高了红霉素产率,对解决抗生素工业和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仅就链霉素发酵有关方面进行一些概括介绍,其中包括培养基、培养条件,若干酶反应,前体,种子质量,代谢与生物合成等,大部来自国内外文献资料,其中亦谈到些链霉素发酵近年来发展和动态,供有关方面参考。Ⅰ.沿革和概况链霉素产生菌是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该菌株在1944年由Waksman氏等所发现,并用于工业生产。最初链霉素发酵采用可溶性氮(肉浸液、蛋白胨)作氮源,1%葡萄糖为碳源的稀薄培养基,在这种培养环境下,糖很快消耗尽,导致菌丝早期自溶,pH上升到8~9,发酵单位仅50~300单位/毫升(1945—1947年),后改用黄豆粉培养基,以不溶性氮代替可溶性氮作为氮源,并相应增加葡萄糖用量(由1%增至2.5%),这样就延缓了菌丝自溶,有利于抗菌素的合成,1951年发酵单位可达1000~2000单位/毫升。以后又采用了无机氮和有机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壳二孢氯素产生菌F05Z0761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培养基优化,提高其发酵单位。方法首先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然后通过发酵培养基筛选实验并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等方法提高发酵单位。结果 F05Z0761经形态学鉴定显示该菌株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并得到了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即:淀粉1.8%、葡萄糖2.5%、棉籽粉1.9%、热榨黄豆饼粉0.8%和KH2PO40.2%,发酵单位较对照提高了4.38倍。结论由镰刀菌属产生壳二孢氯素在国内还未见报道,并将响应面实验设计应用于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基优化中。  相似文献   

15.
发酵染菌对抗生素生产的危害人所共知,其染菌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国内外几家工厂抗生素发酵染菌率及染菌原因加以分析,供采取制服染菌措施作为参考。抗生素工业发酵染菌率 Perlman总结经验时指出:“在大多数工业发酵中,微生物污染是主要关心的难题,采用许多工程技术于培养基和设备灭菌。发酵染菌机会少于2%,这一指标是一项费时费钱的发展项目。……”我国的经验也是如此。童村和沈义在青霉素工业生产中,经过5~6年的努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已含有血红蛋白基因(vgb)的红色糖多孢基因工程重组菌,探讨vgb表达产物对重组糖多孢红霉菌提高红霉素产率的影响。方法用SDS-PAGE、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血红蛋白,用葡萄糖浓度与总蛋白质含量比较原始菌株与重组菌株的差别。结果红色糖多孢基因工程重组菌与原始菌株比较,重组菌株发酵过程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出现在第二时段(约38h),原始菌株达到了0.4g/L,而重组菌株只有0.25g/L;第三时段原始菌株出现了游离葡萄糖浓度高峰而重组菌株未出现。在两个菌株中生物物质浓度[以总蛋白质(g/L)表示]存在不同,重组菌株比原始菌株约低27%。红霉素效价,原始菌株和重组菌株分别为3.98和5.15g/L,相当于重组菌株提高红霉素体积产率约29%。结论重组红色糖多孢菌表达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提高了红霉素产率,对解决抗生素工业和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赵敏  范瑾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7,22(1):12-15,44
利用紫外光和氯化锂复合因子处理小诺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JIM-401获得了JIM-202突变株,其发酵产物经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洗脱,脱色,浓缩和经冷冻干燥可得白色粉末。  相似文献   

18.
利福定耐药机制探讨—耐药菌及敏感菌的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利福定耐药及敏感细菌的形态学比较。扫描电镜见大肠杆菌耐药菌菌体变短,表面较敏感菌坚实、粗糙;透射电镜观察见耐药菌外膜增厚,电子密度增加。敏感菌以利福定(100μg/ml)处理4h后,光镜下可见菌体变得模糊,出现溶解现象;透射电镜见胞质疏松、核糖体减少并出现空泡。耐药菌经药物处理后无明显改变,但用药时加用EDTA,则出现与敏感菌类似的改变。该结果支持利福定耐药性与细菌包膜屏障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瑞香狼毒对石膏样毛癣菌的抑制作用及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推测可能的抑制机理.方法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瑞香狼毒对石膏样毛癣菌的抑制活性,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丝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瑞香狼毒对石膏样毛癣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0.3021 mg·ml-1,MIC=0.3125 mg·ml-1,MFC=0.6250 mg·ml-1.透射电镜观察到药物作用后,菌丝细胞有明显的形态变化.结论 瑞香狼毒对石膏样毛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治疗皮肤癣症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寻找海洋放线菌来源的十字孢碱产生菌,筛选获得目标菌株,分离鉴定其具有吲哚咔唑母核的产物。方法 以十字孢碱在λmax290 nm附近尖锐的特征紫外吸收为标准,利用HPLC-UV对不同来源的海洋放线菌的发酵提取物进行定向筛选,筛选出十字孢碱产生菌,利用16S rRNA序列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比较各产生菌的十字孢碱类产物的丰度,选择能够产生更多该类化合物的菌株进行规模化发酵,并采用硅胶柱层析、Toyopearl HW-40F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结果 从42株放线菌中筛选出12株十字孢碱的产生菌,其中Streptomyces sp. OUCMDZ-5380的产物最为丰富,从该菌株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吲哚咔唑类化合物,分别为K252c (1)、十字孢碱 (2)和4"-O-去甲基十字孢碱 (3)。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3对12株肿瘤细胞株的IC50值达到纳摩尔、介于0.0003–0.623 μM之间。 结论 筛选得到12株主产十字孢碱的海洋放线菌,从OUCMDZ-5380的发酵产物中鉴定了3个吲哚咔唑类化合物,化合物3具有广谱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003–0.623 μM.)和对内部串联复制突变的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MV4-11的选择性(相对于人正常细胞株L-02和其它人肿瘤细胞株的选择指数分别为1120和50–2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