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晖  翟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0):1633-1634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观察抗Hp治疗对难治性ITP的疗效。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2年11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48例ITP患者进行研究,正常对照组52例,因消化系统症状行胃镜和其他相关检查但未见明显异常的门诊患者。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及Hp血清抗体联合诊断Hp感染。对11例Hp感染阳性的难治性ITP患者抗Hp治疗,采用经典的三联药物,具体为奥美拉唑20mg口服,每日2次;克拉霉素500mg口服,每日2次;阿莫西林1g口服,每日2次,连用7d,4~8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Hp血清抗体、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抗体。结果ITP组和正常对照组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8.18%(33/48),46.12%(24/52),ITP组Hp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11例常规治疗无效或复发患者并伴有Hp感染,有8例经上述治疗Hp感染转为阴性,该8例4~8周后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其中6例血小板自身抗体消失,而Hp检测阴性患者和Hp感染未得以根治的患者随访时血小板抗体和血小板计数均无变化。结论ITP患者Hp感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对于Hp感染阳性的难治性ITP患者,根除Hp的方法治疗ITP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并分析抗Hp治疗后,血小板应答的预测因子.方法:59例Hp阳性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组为抗Hp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对照组在随访3个月后给予三联抗Hp治疗.每例患者治疗前检测血清CagA蛋白浓度.结果:抗Hp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临床上血小板减少的致病原因,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发病情况。方法:对32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定期检测血小板、血小板抗体、血清Hp抗体,部分患者检测胃液Hp抗体、血小板生成索(Tpo)水平;对Hp阳性患者给予抗Hp治疗,并观察血小板的变化。结果:31例患者存在Hp抗体阳性,感染率为9.7%,其Tpo水平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抗Hp治疗后,血小板明显上升。结论:Hp感染是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致病原因,根治Hp感染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寿命缩短、计数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故有人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P)。近年来,有关本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有了较多的进展,现作一简要综述。发病机理的进展一、抗血小板抗体自1951年Harrington发现ITP患者血清中存在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对33例ITP患者进行Hp的检测,并进行抗Hp的治疗,观察血小板的恢复情况。结果:Hp阳性的ITP患者,经抗Hp治疗后Hp阴转者的疗效好于未阴转及Hp阴性的患者。结论:Hp感染可能是ITP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Hp与ITP在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面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提出Hp根除治疗可作为ITP的治疗方法,为难治性IT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了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特点、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机理以及根除Hp的临床意义,从而提示Hp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有关。约50%Hp阳性ITP患者根除Hp后血小板减少症得以完全或部分缓解。目前Hp相关IT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此文就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病病因主要是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结合于血小板细胞膜表面而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脾脏是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和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器官。因此,目前针对ITP采用的主要治疗措施有: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脾切除和免疫抑制剂。其中糖皮质激素为常用一线药物,初始治疗剂量多以泼尼松1~2mg.kg-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患者抗Hp根除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炎症变化程度,探讨老年Hp相关性胃炎患者行抗Hp根除治疗的重要性。方法收集1989年4月至2011年6月经内镜活检病理、13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Hp抗原检测,有长期随访资料的老年Hp相关性胃炎患者共239例,观察抗Hp根除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炎症改变程度。结果Hp彻底根除的199次治疗中,179次镜下组织学慢性炎症程度明显好转,治疗前64次有活动性炎症,治疗后27次有活动性炎症;Hp未彻底根除的66次治疗中,42次镜下组织学慢性炎症程度明显好转,治疗前39次有活动性炎症,治疗后22次有活动性炎症。Hp达根除标准的老年患者较Hp未能根除者镜下组织学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程度均明显好转(P〈0.05)。结论对老年Hp相关性胃炎患者进行抗Hp根除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学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程度,有效地减少慢性胃炎的发病及减轻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血清抗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尿素酶(Ure)滴度的变化在Hp根除疗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经胃镜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诊为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18例,以蛋白芯片方法检测血清CagA、Ure抗体,观察其根除前、根除后8周、24周抗体滴度变化。结果118例患者有102例Hp根除,根除率为86.4%。根除治疗成功组在治疗后8周CagA、Ure抗体滴度下降无显著性,24周后则显著下降(P〈0.05),下降幅度分别为63.5%、41.3%,CagA及Ure抗体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除治疗失败组的CagA、Ure抗体滴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蛋白芯片法动态观察血清CagA、Ure抗体水平8~24周以上,可作为评估根除Hp疗效的一种参考方法,且CagA抗体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ITP不等同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后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继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川。目前,成人初治ITP的首选治疗为糖皮质激  相似文献   

13.
现已把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作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治疗。此研究用前瞻性双盲试验评价消化不良症状作为溃疡病患者抗Hp治疗后判断Hp感染状态的价值。 方法:用Glasgow消化不良严重程度积分表对患者近6个月来的消化不良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在2周内作~(14)C尿素呼气试验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内镜证实有与Hp相关的活动性溃疡病患者作2周的根除Hp治疗,方案为德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加速。同时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使血小板生成减少。既往泼尼松常作为治疗ITP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追踪观察经内镜气囊扩张和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所致幽门梗阻的远斯疗效。方法:对25例DU合并幽门梗阻者给予气囊扩张和四联方案根除Hp治疗,且随访在12月以上者进入统计分析。Hp感染用尿素酶、组织学和全血抗体测定。Hp是否根除用~(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25例均成功经内镜气囊扩张而无并发症。最后气囊直径:11例12mm,10例15mm,4例18mm。21例(84.0%)行根除Hp治疗均成功根除Hp,4例Hp阴性者而未行根除治疗。平均随访34月。Hp根除者梗阻复发率4.7%(1/21),显著低于未行根除治疗的复发率50.0%(2/4)(P<0.05)。结论:气囊扩张和根除Hp治疗DU导致的幽门梗阻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并观察根治Hp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3120例Hp阳性的CHD患者和30例Hp阴性患者(Hp阴性组)纳入研究,均行抗血小板治疗。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Hp根除治疗,并在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各组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1.67%(7/60),高于观察组1.67%(1/60)和Hp阴性组的0(P〈0.05)。观察组行Hp根除治疗后仍有5%(3/60)为阳性,其中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95%(57/60)转为阴性,且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P〈0.05)。[结论]Hp感染可增加CH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而根除Hp治疗能使出血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改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将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特征作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根除Hp后症状改善疗效预测指标的可能性,以提高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 连续调查240例进行胃镜检查Hp阳性FD患者,其中190例接受三联抗Hp治疗,另50例作为对照,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7 d.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按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评估.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和6个月(治疗组)用C13-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用消化不良调查表对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仍有症状率,分析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与根除Hp后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p阳性FD患者分别有35.3%和42.6%在根除Hp后1个月和6个月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显效,且根除Hp者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Hp根除失败者(P<0.01);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指标中,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在根除Hp后症状改善显效的FD患者均显著高于有效和无效者(P<0.05).多元回归分析支持上述组织学因素与根除Hp后症状显著改善相关.结论 Hp阳性FD患者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患者症状显著改善.Hp阳性FD患者根除治疗前胃黏膜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能够预示根除Hp后症状改善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相关Ig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 cytopenic purpura,ITP)是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进而引起血小板破坏加速。自从阐明其发病机制,人们就在努力寻找特异性强、能有效检测抗血小板抗体的临床实验室诊断方法,以有效地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这一努力直到现在仍在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胃炎可能参与餐后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耳其Acbax等曾报道(Dig Dis Sci,1996,41:1327)Hp诱发的胃炎可增强葡萄糖和进餐刺激的胰岛素释放,此外,他们根据临床经验体会到,有餐后症状性低血糖的Hp胃炎患者在Hp根除后,低血糖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为此他们专门研究了Hp胃炎在餐后症状性低血糖发生中的作用 对10例有餐后症状性低血糖的Hp胃炎患者在根除Hp后疗前和治疗后1月的下列参数进行评估先前1月中餐后症状性低血糖发作次数,试餐后总的症状指数;葡萄糖和胰岛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300020)季林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单核-巨噬系统破坏自身抗体覆盖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此病比较常见,年发病率约12/10万人。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