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咪替丁的临床新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刘汉 《临床荟萃》1996,11(1):17-18
西咪替丁(Cimetidine,下称CMD)系组胺H_2受体拮抗剂,是消化性溃疡,卓—艾氏综合征的常用药。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该药尚有调节免疫、抗病毒及抗癌等新功能,现介绍如下。 1 CMD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 1.1 治疗过敏性紫癜 朱氏曾报道31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其中65%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无效后改用本药静滴,待紫癜消退后予以口服15天,总有效率达97%,且无不良反应。 1.2 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 袁氏等报道,CMD既有利于止血,又可望减少输血过敏反应,其发热、皮疹,搔痒等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1.3 治疗嗜酸性筋膜炎 徐氏曾收治2例嗜酸性筋膜炎,其中1例经强的松治疗无效后改用本药,治疗半年后,病变皮肤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现认为多数癌瘤是由单一瘤细胞株组成。本文报告一例63岁女性于1981年开始有弥漫性肌痛,以四肢为甚,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之后发生皮肤弥漫性红斑、硬结及增厚,左股皮肤及软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激素治疗后改善。1983年6月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左腋下淋巴结活检诊断为弥漫性大无裂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ⅣA。6疗程CHOP方案后,淋巴结肿大及胸片肺部结节全部消失。1984年末,周围淋巴结又肿大,1985年1月左腋下淋巴结再次活检示弥漫性混合性小和大细胞淋巴瘤,采用BACO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性筋膜炎(EF)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例确诊为EF的患者的临 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病理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中女性和男性各 1例,2例均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肿胀僵硬;2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沉增快;1例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及C反应蛋白增高;肌肉MRI提示筋膜增厚,T2WI呈高信号;受累区域全层皮肤肌肉活检可见筋膜增厚伴 炎性细胞浸润。检索既往报道的EF患者496例,最常见的表现是对称性肢体肿胀僵硬。实验室检查常显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及血沉增快。典型的肌肉MRI表现是T1加权成像显示受累筋 膜增厚,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的筋膜明显强化。典型的病理改变是筋膜增厚、纤维化并伴炎 性细胞浸润。结论:EF是一种以对称性肢体肿胀硬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沉 增快等为主要特征的少见病,系统受累较少,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 EF)的发病机制、治疗要点及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EF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因劳累后出现双手、腕关节、足踝部僵硬、肿胀,皮肤外观呈橘皮样,伴活动受限、低热,病初误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后查血白细胞17.68×109/L,嗜酸细胞0.184,嗜酸细胞计数1.41×109/L;前臂皮肤活检示筋膜组织可见较多嗜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EF.结论 本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以皮肤及皮肤外损害为主.早期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胃肠炎误诊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约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1999年以来我院收治11例,其中误诊6例,误诊率达54.5%。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邹艳红  毕湘杰  陈昉  潘昉 《新医学》2006,37(8):560-560
嗜酸性筋膜炎是以筋膜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点的少见的结缔组织病.其病因不详,有学者认为其病理机制多与免疫异常有关.根据中医理论,其与肝、肾亏虚密切相关,笔者应用泼尼松、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西咪替丁并加中药汤剂治疗1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药配合理疗改善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症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肩肌筋膜炎是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引起颈肩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以颈复康颗粒口服配合理疗治疗本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治情况。结果 2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病史,2例有头痛、发热症状,其中1例合并精神行为异常,另1例表现为意识障碍;3例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升高,外周血和脑脊液管圆线虫抗体均为阳性;1例颅脑增强MRI可见病灶;3例经药物治疗均痊愈。结论食源性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除典型发热、头痛外,也可有非典型表现;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免疫学检查IgM阳性有重要诊断意义,早期无明显影像学改变,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快速埋线治疗颈肩肌筋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肩肌筋膜炎属中医“肌筋痹”范畴,用快速埋线疗法治疗该病具有见效快、痛苦少、简便易行等特点。采用快速埋线疗法治疗本病,并与采用中药加普威治疗的对照组以疼痛改善情况为指标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增生性筋膜炎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以嗜碱性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组成的特殊的良性增生性病变,而非筋膜的一般性增生性炎症,好发部位在四肢。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融合的结节,病变多位于皮下脂肪的纤维间隔内,直径平均2.5cm,质地较硬,界限不清,无包膜,生长迅速。增生性筋膜炎极易误诊,且鲜有病例报道,尤其是青年女性极其少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ournier坏疽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Fournier坏疽的诊断和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外阴均红肿、疼痛,并迅速溃烂,累及肛周、会阴及阴囊,多次脓液培养为大肠杆菌生长,皮肤病理检查示:皮肤慢性炎症伴局部坏死。结论:Fournier坏疽是一种少见的,有潜在的致死性的坏疽性筋膜炎,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清创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坏死性筋膜炎皮肤潜行剥离的治疗解放军第一六九中心医院黄友华,周悦乎,罗兴华坏死性筋膜炎1952年首先由Wilson命名,近年国内陆续有报道,在治疗方法上均主张局部早期切开引流,二期创面植皮,对皮肤形成潜行剥离的治疗文献中很少提到,处理亦很困难,华积德...  相似文献   

13.
12例肢体坏死性筋膜炎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皮下组织和筋膜广泛坏死的疾病,病死率较高。报告了12例肢体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皮肤及创面的护理、基础护理,以及饮食和预防感染等方面的护理。本组8例治愈,2例截肢,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盆底肌筋膜炎与间质性膀胱炎(IC)进行鉴别,并探讨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2月,对28例主诉耻骨上、盆底疼痛,伴或不伴有下尿路症状的患者中,鉴别出IC(n=11)和盆底肌筋膜炎(n=17),IC组给予麻醉下水扩张及透明质酸钠40 mg膀胱灌注,共6个月;盆底肌筋膜炎组给予深部肌肉刺激(DMS),2次/d,共30次。治疗前后行盆底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PUF)评分。结果 11例IC患者,1例因泌尿系感染终止治疗,9例治疗后PUF评分显著改善(t=10.854,P0.001),1例膀胱镜下无特征性Hunner溃疡及黏膜下出血,给予DMS治疗后,症状缓解。17例盆底肌筋膜炎患者,1例未完成疗程,2例效果不明显,14例治疗有效(t=19.891,P0.001)。结论临床应鉴别IC与盆底肌筋膜炎,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acute necrotiz-ing fascitis)是一种严重的软组织感染 ,其病情发展快 ,早期诊断难。我院近 10年收治了 14例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在诊治上有一些体会和教训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14例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 ,男 10例 ,女 4例 ;年龄 6~ 71岁 ;腹部手术 2例 ,臀部注射 2例 ,下肢外伤、虫咬 5例 ,下肢不明原因 2例 ,会阴部3例 ;合并糖尿病 5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例。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疼痛、皮肤红肿 ,且扩展快 ,2 d后可出现大水泡 ,皮肤由红变苍白、青紫直至黑色。局部穿刺仅 2例有…  相似文献   

16.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累及筋膜及皮下脂肪组织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多发生于会阴、肛周、腹部、四肢等组织疏松部位。发病急剧,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患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相似文献   

17.
颈背部筋膜炎是以颈部弥漫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多为颈背肩部有筋膜,肌肉组织出现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所改,采用平刺滞针弹拔法配合微波治疗颈肩背部肌筋膜炎88例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绝大多数腰肌筋膜炎患者是因腰部损伤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以及劳损、外感风寒等因素所造成,疼痛敏锐,而且广泛、难愈。采用电针和温针治疗腰肌筋膜炎51例,治愈33例,好转14例,无效4例。  相似文献   

19.
绝大多数腰肌筋膜炎患是因腰部损伤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以及劳损、外感风寒等因素所造成,疼痛敏锐,而且广泛、难愈。采用电针和温针治疗腰肌筋膜炎51例,治愈33例,好转14例,无效4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前后T2值的变化及其对足底筋膜炎疗效的评估价值。 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2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4 h行磁共振检查,治疗前及疗程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足跟压痛指数(HTI)、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最长行走时间。对患者治疗前后筋膜、肌肉、脂肪垫T2值,最长行走时间及患者VAS评分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上述感兴趣区T2值变化量与VAS评分变化量的相关性。 结果 经冲击波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HIT评分、AOF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最长行走时间明显延长。磁共振成像显示治疗后4 h筋膜及周围软组织的水肿程度增加,T2压脂高信号影的范围及程度增多,T2值变化量与VAS评分变化量呈正相关。 结论 体外冲击波对足底筋膜炎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减轻足部疼痛,改善足部运动功能,治疗后磁共振T2值的变化能够反映足底筋膜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