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活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诱导肝癌细胞株MHCC97-H细胞上皮-间叶表型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MHCC97-H细胞分为对照组(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PP2组(10 μmol/L PP2培养)、PBS组(10 μmol/L PBS培养)、VEGF-B组(50 μg/L的VEGF-B培养)、PP2+ VEGF-B组(10 μmol/L PP2和50 μg/L的VEGF-B培养)、PBS+ VEGF-B组(10 μmol/L PBS和50 μg/L VEGF-B培养).Westem blot法检测各组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α-连环蛋白和间叶标志物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上述蛋白的表达部位;细胞侵袭和迁移试验检测各组MHCC 97-H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对照组、PP2组、PBS组、VEGF-B组、PP2+ VEGF-B组、PBS+ VEGF-B组的MHCC97-H细胞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的表达分别为3.23±0.76、4.18±0.32、2.83 +0.65、2.06±0.15、6.12±0.08、1.36±0.54;α-连环蛋白的表达分别为3.01 +0.25、3.29+0.11、3.03±0.27、2.84+0.76、5.45±0.37、1.26±0.45;波形蛋白的表达分别为3.01±0.22、4.85±0.36、1.37±0.24、5.79±0.38、3.36±0.42、4.05±0.17;N-钙黏蛋白的表达分别为2.63±0.40、3.02±0.52、2.98±0.36、5.54±0.28、3.26±0.13、1.05±0.33.PP2组、PP2+ VEGF-B组的MHCC97-H细胞E-钙黏蛋白和α-连环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P2+ VEGF-B组与VEGF-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5,9.931,P<0.05).PP2+ VEGF-B组的波形蛋白和N-钙黏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VEGF-B组(t=12.001,11.910,P<0.05).VEGF-B处理6h后,VEGF-B组、PP2+ VEGF-B组、PBS+ VEGF-B组的MHCC97-H细胞迁移数量分别为19±l、5±2和16±1,VEGF-B组MHCC97-H细胞迁移数量显著多于PP2+ VEGF-B组(t=13.566,P<0.05),PP2+ VEGF-B组中MHCC97-H细胞穿过Matrigel包被的改良侵袭小室的数量为4±2,显著少于VEGF-B组的16±l(t=12.350,P<0.05).结论 VEGFR-1活化诱导MHCC97-H细胞发生EMT是由c-Src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c-Src作为该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之一可能是干预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肝癌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肝癌细胞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BodyenChamber膜侵袭培养系统培养VEGF肝癌细胞株HepG  相似文献   

3.
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缺血后肢侧枝代偿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为外源性VEGF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切除SD大白鼠右后肢全长股动脉,随机分为9个时间组:造模后1、3d、1、2、3、4、6、8及12周,各组5只动物。分别于造模前后和观察期末检测双后肢大、小腿肌肉Fit-1、Flk-1蛋白及mRNA表达,各组观察期末实验动物后肢动脉DSA检查。结果 (1)缺血后3d,5只大鼠右后肢出现溃疡(11.11%);2周后,4只大鼠后肢溃疡愈合,而1只趾端坏疽(2.22%)。(2)缺血后2周,患肢侧枝形成达到高峰,12周时仍可见侧支血管显影。(3)缺血早期(3周内),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健侧显著增强(P〈0.05);缺血中期(3~8周)。VEGF和Flt-1表达迅速下降,Flk-1仍表达;缺血后期(8周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低至极低水平,与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肢体缺血后自身的血管新生不能完全满足缺血组织的需要。(2)缺血早期外源性的VEGF补充是不必要的;缺血中期补充VEGF是适宜的;缺血后期在应用VEGF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干预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en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shRNA质粒载体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VEGF-C shRNA质粒载体,脂质体转染方法转入肝癌HepG2细胞.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转染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内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人工基底膜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VEGF-C shRNA稳定转染后,肝癌HepG2细胞内VEGF-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VEGF-C shRNA对肝癌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增殖效应呈时间依赖性;VEGF-C shRNA可有效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人工基底膜体外侵袭能力,抑制率为51.54%.结论 VEGF-C在肝癌增殖、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RNA干扰技术实现VEGF-C沉默,在肝癌的基因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胎肝激酶-1(flk-1)在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血管壁中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其中健康对照组3只,实验组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在术后4h、8h、12h、24h、3d、5d、7d、14d取双侧腓肠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VEGF在肌肉中血管壁及flk-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在正常大鼠腓肠肌,VEGF在血管壁有表达,flk-1只在血管内皮有表达。坐骨神经切断8h内VEGF在血管壁中的表达呈一过性的降低,随后至术后3d保持在低于健康对照组的低水平表达。术后3d至14d表达逐渐增强,但14d时VEGF的表达量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后flk-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于术后0~12h呈现先升高而后降低的明显波动,术后24h~14d表达逐渐升高。结论本实验揭示了早期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血管壁内VEGF及其受体胎肝激酶-1(flk-1)的表达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在失神经骨骼肌内表达的调节机制、血管退化在失神经肌萎缩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VEGF治疗失神经肌萎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中MMP 9和VEGF基因的表达 ,探讨其与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 41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癌旁组织标本的MMP 9和VEGF基因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和癌旁 1cm、5cm组织中分别有 70 7%、48 9%、41 5 %MMP 9表达阳性和 75 6%、5 3 7%、46 3 %VEGF表达阳性 ,癌组织的MMP 9和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 5cm组织 (P <0 0 1) ,癌组织与癌旁 1cm组织MMP 9和VEGF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癌组织中MMP 9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有无包膜、门静脉癌栓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MMP 9与复发、AFP阳性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VEGF与之无差异。结论 MMP 9和VEGF基因的过度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MMP 9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一种血管生成因子。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以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而VEGF及其受体VEGFR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对VEGF和VEGFR家族成员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与骨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人乳腺癌新鲜标本中不同雌激素受体 (ER)亚型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 ,探讨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可能的作用。 方法 收集乳腺癌患者手术标本 86例 ,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β和VEGF含量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ERα的含量 ,对ER亚型和VEGF表达关系进行比较。 结果  86例乳腺癌患者中VEGF高表达 4 4例 (5 1 2 % ) ,低表达 4 2例(48 8% )。VEGF与ERα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和ERβ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7 36 ,P <0 0 1) ,ERβ高表达患者 ,VEGF水平明显升高。  结论 乳腺癌患者中VEGF蛋白表达可能受ERβ亚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 (HCC)患者介入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水平与HCC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 40例健康人和 64例行介入治疗的HCC患者血清中的VEGF水平 ,并与其临床转移复发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4例HCC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 (2 0 4 .1 5± 1 34 .2 8)ng/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2 6 .1 2± 2 4 .58)ng/L(P<0 .0 1 ) ;介入治疗后HCC患者血清VEGF(2 65 .46± 2 57.36)ng/L高于治疗前 (2 0 4 .1 5± 1 34 .2 8)ng/L(P <0 .0 5) ;高转移复发倾向组HCC病人血清VEGF(345 .68± 348.36)ng/L明显高于低转移复发倾向组 (2 2 4 .1 8± 1 39.2 6)ng/L(P <0 .0 1 ) ;HCC血清中的VEGF水平与肿瘤有无包膜、门静脉癌栓、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结论 HCC患者介入治疗后VEGF明显升高 ,可能会增加HCC的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发现的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在氧平衡及肿瘤微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HIF-1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HIF-1α是决定HIF-1活性的缺氧调节亚基.为此,我们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HIF-1α 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微血管密度(MVD)及生存期的关系,旨在探讨HIF-1α和VEGF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PIGF及其受体Fl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眙盘生长因子(PIGF)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5胃癌血管形成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84例胃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胃组织中的PIGF和Flt-1,并计算以CD34为标志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IGF和Fl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PIGF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O.05);Flt-1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有关(P〈0.05);MVD与肿瘤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IGF与Flt-1表达阳性患者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45.5%、40.4%。浸润深度、Flt-1阳性表达为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IGF/Flt-1通路可能在胃肿瘤血管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而影响胃癌的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的46例HCC切除标本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分析它们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随机资料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SD-t检验或Tamhane's-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内皮抑素主要见于HCC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平均光密度(MOD)分别为0.11±0.02、0.14-4±0.01、0.09±0.01,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8±1.2)×10~4、(3.8±2.2)×10~4、(0.9±0.4)×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7.927,P<0.05).VEGF主要见于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MOD分别为0.13±0.02、0.12±0.02、0.11±0.02,IOD分别为(5.4±3.1)×10~4、(3.9±2.5)×10~4、(3.0±3.0)×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强,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1,8.723,P<0.05).内皮抑素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0.669,P<0.05).VEGF不影响术后复发时间(t=0.892,P>0.05).结论 内皮抑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与HCC预后有关,可作为HCC的预后判断指标.VEGF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但无法作为HCC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淋巴管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作为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研究胃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62例胃癌、癌周组织中的LYVE-1和VEGFR-3蛋白及其mRNA表达情况,计算淋巴管的密度(LVD),检测淋巴管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胃癌组织周边区淋巴管的密度高于胃癌组织中心区,而癌旁正常组织中很少见LYvE-1和VEGFR-3染色阳性的微淋巴管;胃癌组织周边区LVD和胃癌组织中LYVE-1和VEGFR-3 mRNA含量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及术后复发有关(P〈0.05)。结论LYVE-1是一种特异性高于VEGFR-3的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淋巴管生成促进胃癌发展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核酸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实体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人全长VEGFcDNA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用脂质体法转入人肝癌细胞系(HepG2) ,观察转染后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及瘤体内微血管的通透性。结果 各组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时间无明显差别,但反义核酸转染组肿瘤的生长速度及瘤体的重量均明显落后于其他组,肿瘤内血管的通透性也显著降低。结论 VEGF在实体肿瘤的生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抑癌基因p33ING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中VEGF和p33ING1的表达水平。结果VEGF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率为44.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33ING1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率为94.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33ING1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VEGF与p33ING1的表达与乳腺癌发展有关,进行VEGF与p33ING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对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VD)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法技术,对47例乳腺癌组织VEGF mRNA、VEGF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进行研究。结果:乳腺癌组织VEGF mRNA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55.30%:17.02%)。VEGF m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趋势。VEGF表达和M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癌组织MVD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MVD值。结论: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和MVD表达增高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受体A3(EphA3)参与肝癌细胞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肝细胞HL-7702和肝癌细胞株HepG2和NHCC97H。采用siRNA干扰的方法抑制肝癌细胞中EphA3的表达。设立未处理组(未处理肝癌细胞),对照组(加入对照siRNA)和siRNA干扰组(加入siRNA干扰EphA3)。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EphA3的表达;用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处理后的HepG2和MHCC97H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blot和ELISA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和活力的变化情况。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f检验。结果HL-7702、HepG2和MHCC97H中EphA3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4±0.13、1.76±0.16和3.62±0.14;EphA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0.12、1.59±0.11和3.82±0.11,非肿瘤细胞与肝癌细胞中EphA3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1,6.437;2.321,6.895,P〈0.05)。RT—PCR法检测HepG2细胞系中未处理组、对照组、siRNA干扰组EphA3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0.11、0.96±0.12和0.31±0.15,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1,P〈0.05);MHCC97H细胞中EphA3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16、0.95±0.14和0.40±0.11,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7,P〈0.05);Westernblot法检测3组HepG2细胞中EphA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16、0.95±0.15和0.32±0.17,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5,P〈0.05);MHCC97I-I细胞中EphA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0.11、0.96±0.12和0.38±0.17,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7,P〈0.05)。采用体外侵袭实验,检测3组穿透的细胞数量,HepG2细胞系细胞数量分别为(111±4)个/10HPF、(109±5)个/10HPF和(51±3)个/IOHPF,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2,P〈0.05);MHCC97H细胞系细胞数量分别为(402±6)个/10HPF、(397±7)个/10HPF和(152±7)个/10HPF,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9,P〈0.05)。Westernblot法检测HepG2细胞系中3组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0.11、0.96±0.13和0.57±0.11,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5);Westernblot法检测MHCC97H细胞系中3组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14、0.98±0.12和0.34±0.15,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8,P〈0.05)。ELISA法检测HepG2细胞系中3组VEGF蛋白的相对活力OD值分别为0.96±0.15、0.94±0.11和0.47±0.13,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1,P〈0.05);NHCC97H细胞中VEGF蛋白的相对活力OD值分别为n98±0.12、0.97±0.12和0.38±0.14,siRNA干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9,P〈0.05)。结论EphA3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蛋白表达和活性来实现肝癌细胞的侵袭,提示EphA3可作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TSP-1和VEGF在肝细胞癌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反应蛋白 1(TSP 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平衡在肝细胞 癌(HCC)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7例HCC及其癌旁肝 组织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TSP 1、VEGF和CD34的表达情况,研究TSP 1和VEGF的表达与HCC 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 37例HCC中TSP 1阳性率为62.2%(23/37),低 于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HCC中VEGF的阳性率为97.3%(36/37),高于相 应的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有镜下静脉浸润的HCC组织中TSP 1的表达低于无镜 下静脉浸润者,而VEGF的表达则高于无镜下静脉浸润者(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CC中 VEGF的表达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333,P<0.05),而TSP 1的表达与CD34的表达 则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s=-0.393,P<0.05)。结论 TSP 1低表达与VEGF过表达之间的 不平衡性是决定HCC组织中新生血管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