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意在温下、通阳、散结。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国家传承基地主任吕英教授在此方基础上作了变通加味,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吴茱萸汤,针对泌尿系疾病下焦寒湿热胶结,三焦不通,阳气虚损的病机,应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结石、慢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屡取捷效。  相似文献   

2.
《医宗金鉴》明确指出:“桃红四物汤治月经先期,血多有块、色紫碉粘,乃内有瘀血”。其“内有瘀血”四字是本方应用的关键.我在临床中先后使用该方治疗了部分痛经、月经不凋、崩漏而属于内有瘀血所致经下淋腐不尽,色暗紫稠枯,腹痛拒按者,屡验屡效,今作简介。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笔者运用该方加味治疗以里寒为特征的多种内伤杂病,均取得良好疗效.兹择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严氏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附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济生方》中82张附子方,对其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附子方中温里药使用频率最高;补气药、解表药、补阳药、理气药、收涩药、补血药是附子常配伍的药物。结论:《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体现重视温补阳气以固根本的思想,通过合宜的配伍,增强药力,使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既取速效,更求稳妥。  相似文献   

5.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治疗肠痈由湿热壅结,热毒化脓,阳气不足,正不胜邪所致。牟重临老师根据该方证的特征,广泛移用于临床各科相关疾病。现将牟重临老师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治疗妇科病:继发性不孕症、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息肉、卵巢肿瘤等四则验案及体会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张立老师擅用经方,尤其是应用小柴胡汤,屡起沉疴。现总结张立老师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治疗输尿管结石、中耳炎、胆心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验案4则,以丰富小柴胡汤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附子、是《伤寒论》中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以其出现的频率而言,仅次与桂枝、甘草、生姜、芍药、干姜、大枣而位列第七,《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用附子的方剂达23方,三百九十七条中,其中有36条是运用含有附子的方剂,附子应用之广,可见一斑。探讨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伤寒论》,指导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意义。现将《伤寒论》中的应用归纳如下: 炮制:有生用、炮制之分。  相似文献   

8.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侧块根。早在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曾载有附子的性味功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载方一百一十三首,其中二十首方中都用了附子,后世及近代对附子及其复方的应用更为广泛。中、外学者还对附子的  相似文献   

9.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是治疗寒积里实证之代表方剂,原文为:“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原方治疗以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为主要症状的寒积里实证。后世医家对此方治疗偏侧疼痛多有论述。《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记载:“大黄附子汤目标:一侧胁下和腰腿发生憋闷、寒实疼痛,脉多弦紧,腹部并不紧张和充实、舌多苔。”北京中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学习古代医家经验,结合多年经验在临床中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偏侧疼痛,屡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因其附生于母根鸟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善通十二经。《伤寒论》对附子应用极广,配伍精当,功效众多,《伤寒论》运用附子的方剂有20方,涉及条文37条,其中8个方是四逆汤类皆为生用,剩下12方皆为炮制用。本文探讨《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伤寒论》中的附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为毛莨科植物乌头之侧根,因其生于主根之上,附着如子,故得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医家誉为药中良将,但因其剧毒,故也有人视如蛇蝎而不敢轻用。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书中,便有“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的说法。可见,当时唯有有实践经验的医家,方以此有毒之品入药。及至东汉末年仲景《伤寒论》出,标志着对附子的认识已达成熟阶段。《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用附子者20方,占六分之一,著名方剂如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经千百年来医疗实践,屡试不爽,至今仍为医疗广泛使用,颇有立竿见影之效。  相似文献   

12.
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1]。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二十方,此外在小青龙汤、四逆散和理中丸方后加减法中运用附子者亦有三处。其中太阳病篇涉及论12条、方11首,阳明病篇论1条、方1首,太阴病篇论1条,少阴病篇论10条、方8首,厥阴病篇论5条、方3首,霍乱病篇论4条、方3首。  相似文献   

13.
桂枝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普遍认为前者偏于表阳虚,后者则是表里阳虚。而从方药的比较可知,桂枝附子汤中含有姜草枣,兼顾脾胃营卫的生化,如桂枝汤之意属"表中之里";甘草附子汤中则不用姜枣,且见"骨节疼痛",如麻黄汤之意属"表中之表"。再以风湿三方与《金匮要略》多条经文比较,可知仲景风湿三方应属历节病范畴,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表郁比甘草附子汤更重。  相似文献   

14.
甘草附子汤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附子汤系《伤寒论》方,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4味药组成。通过病机分析、方剂分析、治疗要点、加减应用、病案举例等5个方面,对该方进行探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本经》)所载药物功效是张仲景辨证组方的依据,附子在《本经》中被列为下品。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含附子经方的主治及配伍特点,认为附子辛温发散可祛风寒而治疗咳逆邪气,温暖脾肺而治疗金创,散寒通结而破症坚、积聚、血瘕,疏通经脉而治疗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并通过桂枝加附子汤、肾气丸、附子粳米汤、黄土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阐述附子的临床应用。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附子的经方亦有新的发挥,多配伍干姜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  相似文献   

16.
附子汤为《伤寒论》中少阴病篇中的经典方剂,其良好的临床疗效也吸引了历代医家去研究及应用。现介绍孙西庆教授临床应用附子汤验案一则,重在扶阳,脾肾同补,正盛邪方可退。  相似文献   

17.
福建名医朱梅南从事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50余载,他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在诊断、治疗、处方用药方面均有独特见解,尤其精研温病,屡起沉疴,擅治外感热病,重视清宣肺金,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将《温病条辨》编撰成歌括并加以注释,以阐发温病方义。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太少两感证,为阳虚外感的代表方。近年来,该方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得到临床专家重视和推崇。该文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从经气运行角度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生理基础、组方机理以及该方在心系疾病的应用,意在挖掘该方背后深层的理论内涵,为准确的以本方为基础辨证用药治疗心系疾病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四神丸加减治疗虚寒腰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痛的病因是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热,并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虚寒腰痛主要是由于肾阳亏虚所致,尤以五更痛为甚者。四神丸方出《证治准绳》,原治五更泄泻。笔者临床上以该方加减治疗虚寒腰痛,有不同症状者,当随症加减,辨证施治。如气虚加黄芪、党参以补中益气;血虚者加枸杞子,以养阴补血,益精;阳虚者加肉桂、附子温补脾肾阳气;寒痹腰痛者加独活、桑寄生,以通利血脉而散寒止痛;气滞甚者加佛手、青皮,加强行气止痛功效。临床颇有验效。  相似文献   

20.
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主治风热疫毒之邪壅滞于上焦,发于头面的大头瘟证,基本病因病机为风热疫毒壅于上焦,故其组方主要体现出清热解毒与疏散风热的配伍特点。现代临床常将本方用于痄腮、发颐、颜面丹毒等头面热毒疾病,有屡试屡爽之效。张磊老师是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50多年,学验俱丰。笔者发现张师用普济消毒饮化裁用于多种病证,多能应手而验。现选2个验案探析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