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利尿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观察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作用;采用麻黄-甘草药对对正常大鼠排尿量及电解质排泄的影响观察其利尿作用。结果:麻黄-甘草药对22.4、11.2、5.6g/kg灌胃,均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11.2g生药/kg、22.4g生药/kg灌胃,能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2.4g生药/kg能抑制角叉菜胶注射后3h,5h,7h的大鼠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增加大鼠排尿量及尿液中K+的排泄。结论:麻黄-甘草药对有抗炎、利尿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麻黄-甘草药对的急性毒性反应,定量评价麻黄和甘草的毒性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观察麻黄-甘草药对的毒性反应,根据中效原理应用calcusyn软件进行相互作用统计分析,确定麻黄-甘草药对的急性毒性效应与合用指数(CI)的关系。结果:麻黄-甘草药对三个配比在相同效应(死亡率)时的CI比较,12∶12>12∶6>12∶3>1,麻黄和甘草表现出毒性拮抗作用;且随着甘草用量的增加,CI明显增大,即拮抗作用与甘草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麻黄-甘草药对配伍,毒性拮抗作用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麻黄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其抗炎作用的变化,探讨两药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GC-MS测定各水煎液中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盐酸去甲基麻黄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盐酸甲基麻黄碱的煎出量;采用HPLC测定各水煎液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煎出量。通过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来观察麻黄、甘草药对不同配伍配比水煎液的抗炎作用。结果:与单煎液相比,麻黄与甘草配伍后,随着配伍药材比例增大,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味麻黄或甘草组比较,麻黄甘草(12:3)组和阳性对照组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配伍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黄甘草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断二药配伍后,甘草中有机酸和麻黄中生物碱之间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生物碱有机酸复盐,导致配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降低。麻黄甘草配伍组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甘草配伍比例的增加,抑制作用降低,推断是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麻黄-桂枝(Eph-CR)药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将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Eph-CR高、中、低剂量组(13.5、6.75、3.375 g·kg^-1),每组8只。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及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足肿胀度及肉芽肿质量,并计算抑制率。将KM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Eph-CR高、中、低剂量组(20、10、5 g·kg^-1),每组10只。采用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醋酸扭体实验、热板法及福尔马林实验,分别观察各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耳肿胀度、扭体次数、痛阈值及Ⅰ、Ⅱ相阶段的舔足时间,并计算抑制率、痛阈提高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ph-CR高(2~5 h)、中(3、4 h)剂量组大鼠的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Eph-CR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肉芽肿质量显著降低(P<0.05,P<0.001)。与对照组比较,Eph-CR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耳肿胀度显著降低(P<0.01,P<0.001);Eph-CR高、中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显著降低(P<0.05,P<0.01),福尔马林镇痛模型中Ⅱ相阶段小鼠舔足时间明显缩短(P<0.001);Eph-CR高剂量组小鼠热板法实验中60、90、120 min痛阈提高百分率显著增加(P<0.05),福尔马林镇痛模型中Ⅰ相阶段小鼠舔足时间显著减少(P<0.05)。结论 Eph-CR药对对急、慢性炎症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中剂量具有镇痛的药理活性,而且高剂量还具有一定的中枢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7,(10)
目的采用UPLC-MS/MS法探讨甘草与麻黄配伍后对甘草中入血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苷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12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各组分别灌胃给予单味甘草和麻黄-甘草(2∶1)水煎液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3.2.2计算相关的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单味甘草组相比,麻黄-甘草(2∶1)组甘草苷、甘草次酸和甘草酸的AUC_(0-t)(药-时曲线下面积)和C_(max)(最大血药浓度)均下降,MRT_(0-t)(平均驻留时间)和t_(1/2z)(血浆消除半衰期)均推迟,V_z/F(表观分布容积/吸收分数)均增大;甘草苷和甘草酸的CL_z/F(总体清除率/吸收分数)均增大;甘草酸的T_(max)(达峰时间)缩短了,甘草次酸的T_(max)则推迟了。结论甘草与麻黄配伍后,降低了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苷的生物利用度,延缓了三者在体内的消除,增大了三者在体内的分布体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麻黄-甘草(MH-GC)药对不同配比水煎液灌胃给予大鼠后,血浆中麻黄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方法:大鼠按体重随机等分成4组,分别为MH,MH-GC(12∶3),MH-GC(12∶6)和MH-GC(12∶12),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给药量分别为7.42,9.28,11.13,14.84 g·kg-1。利用液液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以盐酸金刚烷胺为内标,采用UPLC-MS/MS测定血浆样品中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和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血药浓度,利用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与MH组相比,MH-GC(12∶3)组中NME和NMP的MRT0-t得到显著缩短,PE的t1/2z和Vz/F也显著降低;MH-GC(12∶6)组中NME,E和PE的AUC0-t均得到显著提高,PE的CLz/F和Vz/F显著降低;MH-GC(12∶12)组中E和PE的MRT0-t则显著延长,ME的CLz/F显著提高。结论:麻黄与不同比例的甘草配伍后,5种麻黄类生物碱的部分药动学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甘草用量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减毒或增效侧重点则不同,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古方用药针对不同病症药物用量不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麻黄与甘草酸碱对药在麻杏甘石汤中配伍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提取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麻黄、甘草单味药提取液、麻黄甘草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麻黄碱和甘草酸提取量进行测定。结果:各样品液中麻黄碱变化不明显,全方中甘草酸含量较单味药降低。结论:酸碱对药麻黄、甘草在配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基本不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麻黄与甘草酸碱对药在麻杏石甘汤中配伍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提取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麻黄,甘草单味药提取液,麻黄甘草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麻黄碱和甘草酸提取量进行测定.结果:各样品液中麻黄碱变化不明显,全方中甘草酸提取量较单味药及对药提取药液降低.结论:酸碱对药麻黄、甘草在配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基本不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麻黄-甘草药对的利尿作用,定量评价麻黄和甘草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麻黄-甘草药对对正常大鼠排尿量的实验观察利尿作用,应用Q值法分析两者相互作用。结果:麻黄-甘草1:0 1.86 g生药/kg灌胃,能促进大鼠排尿。麻黄-甘草5个配比均能明显增加排尿量。药对2:1,4:1配伍,麻黄和甘草表现出拮抗作用;1:1,1:2,1:4配伍则为单纯相加作用。结论:在固定麻黄用量的情况下,麻黄-甘草药对随着甘草用量增加,利尿作用增强,呈现配伍优势。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汤方中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含量差异,为方剂配伍的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麻黄-附子药对麻黄的有效成分去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及附子的有效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结果:药对及2种汤剂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麻黄-附子药对主要药效成分在不同方剂中含量的差异与其临床应用相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乌拉尔甘草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 CoA reductase,HMGR)的cDNA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豆科其他物种HMGR的cDNA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同源扩增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甘草根中获得目的基因;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发阅读框,Prosite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域,Clustal x比对已有HMGR的氨基酸序列,并构建进化树.结果:得到1个全长为1 842 bp的HMGR的cDNA序列,含有1 722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573个氨基酸,具有HMGR家族的特异序列,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豌豆、蒺藜苜蓿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4%,76%.结论:对甘草HMGR基因的cDNA进行了克隆,为进一步研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在甘草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甘草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甘草种子质量检验方法,为甘草种子质量检验规程及质量分级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国际植物种子检验规程和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甘草种子质量进行测定.结果与结论:初步建立甘草种子扦样、净度、真实性鉴定、千粒重、发芽率、含水量及生活力7项指标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太空环境对甘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太空环境对甘草生理生化诱变作用分析.方法: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甘草,18 d后返回地球(飞行回收舱平均辐射剂量为0.102 m·d~(-1),飞行远地点距地球350 km,重力为1×10~(-6)m·s~(-2)),搭载种子返回地面后与对照组同时种植于实验田中,对太空搭载后甘草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甘草的蛋白含量以及蛋白电泳进行了考察.结果:甘草经过卫星搭载后,甘草CAT,SOD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明显(P<0.05),而且鄂托克前旗比杭锦旗酶活性均高.甘草经过卫星搭载后,甘草蛋白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差异明显(P<0.05),同时甘草蛋白电泳也产生了差异,产生了微弱的新的条带.结论:太空环境对甘草蛋白类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变化对于后期选育甘草优良种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甘草鲨烯合酶基因及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草鲨烯合酶(SQS)基因的cDNA及DNA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根据已报道的光果甘草SQS1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提取甘草根的RNA然后反转录成cDNA,以cDNA为模板,扩增出SQS基因的cDNA序列,以甘草总DNA为模板,扩增SQS的DNA序列.结果:序列分析表明,克隆获得的甘草SQS1的cDNA编码区为1242 bp,编码413个氨基酸残基,命名为GuSQS1,登录号为GQ266154,与卢虹玉等报道的甘草的2个SQS(SQS1和SQS2)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8.55%,88.62%,对应DNA序列全长为4484 bp,含有13个外显子,12个内含子,登录号为GQ180932.结论:甘草SQS的cDNA及DNA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甘草酸生物合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桂郁金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桂郁金提取物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体重(22±2)g,每个实验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醇提物、水提物低、高剂量组(按生药量计8,16 g.kg-1)。各组小鼠分别连续ig 7 d,用小鼠醋酸致痛、热致痛、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渗出及小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观察桂郁金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桂郁金醇提物、水提物低、高剂量对小鼠痛阈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扭体反应抑制率分别为59%,67%,59%,76%(P<0.01);桂郁金醇提物大剂量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抑制作用,肿胀抑制率49%(P<0.05);桂郁金醇提物、水提物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桂郁金提取物有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甘草对雷公藤内酯酮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与排泄的影响,为阐明甘草对雷公藤的减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对比试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组和雷公藤内酯酮与甘草联合给药组,联合给药组提前灌服甘草后,分别尾静脉注射雷公藤内酯酮1.4mg·kg-1,采用LC-MS/MS法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下测定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和与甘草联合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血浆、组织液和排泄物中的雷公藤内酯酮浓度,比较单独和联合给药后雷公藤内酯酮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与排泄的差异。结果:雷公藤内酯酮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血浆中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0%,各组织中提取回收率均大于60%,提取方法稳定可靠;单独给药和与甘草联合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组织分布与排泄均有明显差异。联合给药组的AUC与t1/2z明显小于单独给药组,而清除率(CL)则增大,说明联合给药组的代谢速度比单独给药组快;在组织分布中,单独给药组和联合给药组中雷公藤内酯酮均主要聚集于肺,联合给药组在组织中的分布浓度比单独给药组低;在排泄中,联合给药组中雷公藤内酯酮的排泄总量大于单独给药组约1倍。结论:甘草对雷公藤内酯酮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与排泄均有显著影响,甘草可加速雷公藤内酯酮体内代谢与排泄,降低组织分布浓度,这可能与甘草降低雷公藤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麻黄与老鹳草配伍前后主要活性成分盐酸麻黄碱和没食子酸提出率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增效作用机制.方法:以盐酸麻黄碱和没食子酸为指标,HPLC测定含量,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配伍前后提取工艺.结果:麻黄配伍后盐酸麻黄碱的提出率分别为5.136,5.485 mg·g-1,老鹳草配伍前后没食子酸的提出率分别为1.352,1.564 mg·g-1.结论:麻黄和老鹳草配伍前后盐酸麻黄碱、没食子酸提出率均增加,为两药配伍使用增效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具有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甘草黄酮分离、纯化工艺.方法:以甘草总黄酮含量及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指标,对甘草黄酮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考察不同分离条件对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甘草黄酮的最佳分离纯化工艺为30 ~ 60目聚酰胺,上样液pH 6,料液比(甘草黄酮粗提物-聚酰胺)32.48:1,上样液质量浓度3.215 g·L-1,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70%,洗脱流速3 mL·min-1·g-1,洗脱剂用量1 BV.结论:采用该优选工艺成本低,收率高,安全,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估算甘草药材产量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及其与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指标的遗传相关关系,为优质甘草培育技术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布置多点种源试验,采用HPLC测定甘草酸含量,采用经典遗传学的方法估算广义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结果与结论:甘草酸含量受产地环境和自身遗传双重因素的影响,但产地环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单试验点广义遗传力(h2)估算结果表明,药材产量(W下)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63 2,0.751 1,受中等偏上遗传控制,具有一定的遗传改良潜力。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表型上还是遗传上,株高和地径与药材产量(W下)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这暗示株高和地茎可作为评估甘草药材产量的地上指标;甘草酸含量与侧根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株高、地径、芦头直径(D芦头)、总生物量(W总)以及地下部分生物量(W下)等指标在遗传上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这暗示在甘草遗传改良中,高产和高含量难以兼顾,在制定遗传改良方案时,要根据具体改良目标权衡考虑。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甘草色泽与其质量评价的相关性,该研究以精密色差仪和视觉分析仪测定甘草根皮和断面颜色,以HPLC测定甘草药材中6种黄酮类和2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两类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野生和栽培甘草根皮颜色不存在显著差异,断面颜色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野生甘草的甘草苷、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含量与甘草酸铵、甘草次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栽培甘草;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草根皮和断面的颜色均与有效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该研究为传统以甘草色泽评价其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完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