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名老藏医旦切先生精研医理、注重整理文献,研究藏医古籍《四部医典》,在安多地区传播的学术思想及观点,以及旦切先生藏医心身疗法的简介。  相似文献   

2.
藏医妇科学是对妇女疾病的预防和诊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藏医学认为妇女因独具乳房、子宫等器官和月经、孕育等生理功能因此列出专章进行专门论述.按藏医八支论的体系,妇科学是其中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在公元8世纪,传统藏医学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系统的妇科学.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继承和发扬藏医药专家尼玛独到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医技医术之长,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藏医药专家,不断提高藏医药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1前言1.1研究的必要性:尼玛老师广收博采,广纳众家之长,学识渊博,医道精通。悬壶济世60余年生涯中,既珍惜古人经验,又汲取现代成果,积累了大量临证经验,在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神志疾病及疑难杂症等各科方面总结出了大量经验方药,尤其对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肝炎、胃肠病、肾病等疑难病症的诊治方  相似文献   

4.
本考 《西部中医药》2004,17(12):10-11
图布旦主任医师,是著名藏医药学家、传统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初步的整理,聊作抛砖引玉之举,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5.
介绍对藏医药学家图布旦主任医师从事藏医药学术活动的简要经历。简述了他注重临床,强调实践;注重药物鉴别及研究;注重精研医理、整理文献的学术思想及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甘南藏医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寻求新的传承发展模式是甘南藏医药当下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访谈、对比等方法,研究甘南名老藏医学术经验传承模式和传承方法,发现甘南名老藏医经验传承经过了口传心授、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的过程,其传承模式有跟师型、寺院型、院校型等.为提高甘南名老藏医学术思想的可持续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藏医“查隆堆仓”和现代医学的“高血压”为同一病种的范畴,其“查隆”在藏医中有气血之意,是由于饮食和起居等原因,血液,肌肉,脂肪等精华不能升华而导致隆和的血液的偏盛,使血液中的脂肪过量而不能形成代谢;“堆仓”在藏医中有上壅,壅塞之意,是“查隆”的一种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病种。  相似文献   

8.
马丽佳主任医师从事呼吸系统的临床工作多年,悉心钻研,虚心学习,不断在临床上总结经验,提升医术,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对肺脏疾病辨证治疗的学术思想更为系统。马丽佳认为肺脏娇嫩,其特性为喜润而恶燥,故其以润为用,又因肺为气之本,若肺病日久不愈,必然损耗肺之气阴,所以在临床辨证施治之时,常用以“虚实兼顾,清补并行”之法。五行之间生克制化,五脏分主五行,故脏与脏之间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肺脏属金,土生金,金生水,土为金之母,水为金之子,母子一体,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肺病日久者,子盗母气伤脾胃,母病及子伤水脏,故马老师在临床治疗肺病患者时常常依据五行相生关系加以论治,对于肺病日久,母病及子,肺肾两虚者应“固本培元金水生”;针对子盗母气肺脾两虚者马老师提出则应“补脾益肺绝痰源”;五行相生亦有相克,肺属金,肝属木,若肝郁日久,便会出现木旺侮金之反克之相,针对此类患者,马老师常用“佐金平木”法,疏肝郁,畅气机,平木旺,和五行。除此之外,脏与脏之间密切相关,脏与腑之间亦有联系,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相联系,构成表里,经气相连,生理相关病理相连,治疗疾病时需表里兼顾,脏腑同调。  相似文献   

9.
藏医名老专家的医疗经验与学术思想是藏医学传承的精华,对藏医名老专家医技医术的传承是当前藏医药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向·初称江楚(1924-2010)是国家科技部从全国民族医药领域遴选出的首批20位名老专家之一,同时也是近现代南派藏医的杰出代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民族名老专家医技医术的抢救性传承研究”课题专门立项对其医技医术进行整理研究。本文仅就向·初称江楚运用藏医学理论治疗“查龙”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并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在临床上推崇"郁滞论"及丹溪"六郁"学说,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从肝论治",重视"气血津液辨证",用药精准,善用古方,化裁新方,创制了一系列有效经验方,同时仁爱施医,兴学重教,重视中医心病学科的建设。跟师于志强教授临诊学习,对其学术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遂撰文介绍。  相似文献   

11.
雷丰是清代著名医家,著有《时病论》。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以法代方,以古方治今病、区分温病与温疫、知时论治、伏气为病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土槿甲酸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测定土槿甲酸对K5 6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裂解。结果 :K5 62细胞经土槿甲酸处理后MTT法检测其IC50 值为 5× 1 0 - 5M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染色质凝集、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琼脂糖凝胶电泳呈典型的“DNALadder”。结论 :土槿甲酸可诱导K5 6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邵经明教授从医70多年,在疾病诊断、配穴处方、针刺手法及针灸药并用等方面,均有独到的学术见解,认为应病证结合,借鉴现代医学明确诊断;取穴应少而精,选用背俞穴治疗疑难病症常可获佳效;正确运用针刺手法,得气是取效的关键;创用热感手法、指压捻入式进针法、注射式进针法;针灸与药物并用可提高疗效,并撰写近30万字的《中医知要》。  相似文献   

14.
王清任是清代著名医家,他对人体结构,气血学说论述精当,所创诸活血化瘀法,验之临床,疗效显著.王清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扶阳派在理论上强调阳主阴从,在辨证上以阴阳为辨证总纲,重视神色、形态、舌脉、口气、二便为辨证依据,一切错综复杂的症候,只以阴阳统分万病,认为所有的疾病中阳虚证占80%以上,治疗上重视扶阳抑阴,以阳化阴,只要辨证准确,就大胆运用姜桂附等辛热之品,且用药品种少,药量重,尤其是对危重症的抢救,每起沉苛.对阳热实证,扶阳派石膏、硝黄亦照用不误,只是病减即停,时时顾护人体阳气,对久病、重病、疑难杂症,虽没有明显的阳虚症候,亦放胆使用温阳药,每能收到较好疗效,其理念依据始终遵循"阳为阴之主,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相似文献   

16.
刘清国 《中国针灸》2008,28(5):359-364
从腧穴穴理、经穴取穴方法、毫针针刺方法、毫针补泻、临床配穴、论治思想等方面,简要介绍杨甲三教授的针灸学术思想。腧穴的实质是“神气”游行出入,而非“皮肉筋骨”局部形质。深刻理解腧穴本质,对于临床取穴、配穴具有重要意义。针刺补泻是临床取得疗效的核心环节之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杨甲三熟读经典,遍习各派,逐渐融会贯通,删繁就简,形成了自己的针刺补泻风格。扬甲三的论治思想概括来说有以下3个特点:其一,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精神;其二,善于针药并用;其三,临证治疗时思路敏捷,方法灵活,善于变通,而不为常法所囿。  相似文献   

17.
Peng JD 《中国针灸》2011,31(7):631-634
介绍武连仲教授学术思想及关于武氏治神针法、升清降浊针刺法、临证特穴刺法的理论与内涵,及其施术运用方法.武老临证运用的治神针法和升清降浊针刺法,强调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注重以人为本,医患互动,因势利导;强调针法应激发经气、调整正气,以醒神、调神为施术核心.其治疗中风、痴呆、肿瘤等疑难病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中医学术思想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首先就要做好继承工作。学习和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术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著述中,包括注释、论述、方解、医案等等。名老中医的著述汗牛充栋,要完全掌握需要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即使具体到某一位名家的著述,也可能使人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名家的学术思想往往伴随着对医学典籍的注释铺开,或者散见在大量医论、病案里,初学者往往难于系统地把握,学习起来感觉无从下手,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必须对名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专门的整理研究,以便…  相似文献   

19.
近代杰出医家张锡纯先生(1860-1933),学验俱丰,颇有建树,为中医学一代大家。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欢迎的中医著作之一,被称为中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张氏治学严谨,立论精当,对后世颇有启迪。其中张氏宗《黄帝内经》之旨,参喻嘉言之说,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大气下陷”理论,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笔者在临证中有所领悟,遂不揣浅陋,略陈于下。1大气的生理功能张氏认为大气即胸中之宗气。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之气和脾胃消化得来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具有推动脏腑功能,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灵枢·邪客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人之大气虽在胸中,实能统摄全身”,“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故郑而重之曰大气”。因此,凡人体的呼吸、语言、声音高低强弱,以及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活动,无不与宗气有关。2大气下陷证的病因病机关于大气下陷证的病因,张锡纯说:“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气分虚极自下陷,种种病因不同。”又说:“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