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建阁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00-900
病理性Q波(即Q波深度大于或等于同导联中1/4R波,宽度大于或等于0.04s)是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诊断标准,但除此外,尚有多种临床意义需加以探讨。现就19例具有病理性Q波且非心肌梗死诊断的心电图临床分析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人异常Q波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人异常Q波148例,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结合临床明确诊断。结果非梗死性Q波组122例(82.4%),其中位置性Q波95例(77.9%),异常Q波19例(15.5%),酷似急性心肌梗死8例(6.6%)。Q波心肌梗死组26例(17.6%),其中ST—T抬高动态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18例(69.2%);T波倒置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30.8%)。结论老年异常Q波应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及结合临床病史全面综合分析,除外非梗死性Q波,应提示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5岁,因反复心慌、胸闷27年余,加重5小时于1999年1月3日入院。查体T36.8℃,P90次/分,R22次/分,11/8.8kPa,双肺底散在湿性罗音,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检查可见V+、V5导联ST段抬高0.2mv,Ⅱ、Ⅲ、aVF导联可见病理性Q波,V,、V8、V,导联也可见病理性Q波,时限均>0.04秒,深度>1/4R波,胸部X片示右肺感染、血化验结果示肝肾功能、血糖均无明显  相似文献   

4.
秦祖芳  蒋守涛 《中外医疗》2010,29(21):93-93
目的探讨异常Q波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7月至2009年7月对38例心肌梗死后心电图进行分析,采用日本9020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机。结果本组有异常Q波者30例(78.9%),心电图诊断阳性率为83.1%,Q波消失6例(16.9%)。结论既往有急性心梗病史,结合心脏超声帮助、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仍不失为诊断陈旧性下壁心梗简便、实用、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4):599-599
异常Q波是指Q波时间≥0.04s及(或)Q波深度〉0.25R波。本文通过分析36例非梗死性异常Q波旨在提高对异常Q波病理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莉 《华夏医学》2002,15(3):352-353
在临床上引起异常 Q波的情况很多 ,多数异常 Q波是由心肌梗死引起 ,但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均能在心电图显示异常 Q波 ;反之 ,心电图产生的异常 Q波又非由心肌梗死引起 ,这些异常 Q波不一定是心肌坏死的反映。现将笔者收集的 1 6例非梗死性 Q波做分析、探讨 ,旨在提高对异常 Q波的认识 ,对非梗死性 Q波做出正确的诊断 ,以免误诊为心肌梗死。1 临床资料1 .1 资料来源与方法1 995年 2月至 2 0 0 1年 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 382例其中出现异常 Q波 8例 ,急性左心衰 2 56例中出现异常 Q波 4例 ,肺气肿、慢性肺心病 2 51例中出现异常 Q…  相似文献   

7.
异常Q波在临床上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 ,但也有一些患者心电图存在异常Q波而非心肌梗死。临床上约有 2 0余种疾病在心电图上出现酷似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为了解非梗死性异常Q波的临床价值 ,现将笔者 5年来收治的 85例非梗死性异常Q波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85例 ,男 6 6例 ,女 19例 ,年龄 18~ 75岁 ,平均 5 3.5岁。2 5例有不同程度误诊 ,其中 3例误诊达 3~ 5年。二、异常Q波选定标准 异常Q波是指常规心电图检查中 :①肢体导联Q波≥ 0 .0 4s,振幅 >R/ 4 (Ⅲ、aVR导联例外 ) ;②V1导联呈QR型 (单纯V1…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站立性体位对常规平卧位12导联心电图(ECG)QRS波振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平卧位、站立位心电图描记,比较两种体位下Q波、R波和S波的振幅。结果:下壁导联中QII、III、aVF、R I、III、aVF、SIII振幅较平卧位降低或加深(P<0.05);侧壁导联中Q I、V5-6、RI、aVL、SI、aVL振幅较平卧位降低或加深(P<0.05);胸前导联中R V1-4、S V1-3振幅较平卧位降低或加深(P<0.05);aVR导联中R aVR振幅较平卧位降低(P<0.05)。结论:平卧位、站立位记录的QRS波振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Ⅱ°,心电图(ECG)附图(Ⅰ、Ⅱ、Ⅲ及aVR、aVL、aVF分别为同步记录)示:图中三种不同形态P彼、较圆纯的P波是基本节律窦性P波,频率60次/min.均下传心室,P-R0.14S;Ⅰ、Ⅱ、Ⅲ第5个及aVR、aVL、aVF第3个P波振幅较窦性P波略高.P-R0.16S,配对间期相等,均伴有室上性oRs波,代偿不完全,是房性P波(房早),alffi、aVL、aVF房性P波成对出现;第三种P波在aw导联中呈尖锐或圆纯直立,其余导联呈尖锐或囫纯倒置,很不规则,频率约94次/min,其后均无QBS波,是阻滞团内房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尿毒症高钾血症患者(K^+≥6.5mmoL/L)血液透析前后不同钾离子浓度对应心电图变化。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住院并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并高钾血症(K^+≥6.5mmol/L)患者20例,观测:1.血液透析前后血清钾浓度;2.心电图:透析前后心电图P波振幅、PR间期、QRS时间、T波振幅和QT间期,结果1.血液透析后,20例患者血清钾浓度均降至正常范围。2.心电图:(1)P波振幅:透析前19例降低,1例P波消失,透析后全部恢复正常,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透析前PR间期、QRS时间延长、T波振幅增大,透析后恢复正常,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QT间期:透析前18例在正常范围,2例延长,均值为(0.423±0.078)s,透析后QT间期为(0.407±0.03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一步证实高钾常见心电图改变:T波增高,P波降低至P波消失(形成窦室传导),房室阻滞、室内阻滞(非特异性QRS增宽).血液透析可迅速降低血钾,使心电图恢复。  相似文献   

11.
吕春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3):283-284
目的:了解通心络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对93例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组(A组)和对照组(B组)。通心络胶囊组在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合用通心络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仅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治疗期间每月复查1次心电图。对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均出现心电图异常,A组9例,占20.93%;B组19例,占38%,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中以氯丙嗪和甲硫达嗪引起的心电图异常率高。(2)两组均以用药1~2个月心电图异常率为最高,以后逐渐减少。用药1—2个月心电图异常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041,P〈0.05)。(3)两组心电图异常变化的情况:A组出现T波或Q—T延长者4例;B组出现T波或Q—T延长者16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U=2.615,P〈0.01)。两组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期外收缩几率接近。(4)两组抗精神病药剂量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以氯丙嗪效价折算。两组相比,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600mg/天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剂量〉600mg/天时,A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电图异常的比例较高,通心络胶囊可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和毒性,而且在改善抗精神病药物引起T波或Q—T延长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从而使临床医师便于大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9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2心电图分析 窦性P波,P-R间期0.20s.Q-T间期0.56s.心率71次/min。各导联QRS时限增宽至0.16S,Ⅰ、aVF、V6呈宽大切迹单向R波.Ⅱ呈rS型,Ⅲ呈QS型,aVF呈rS型,其r呈直线纤细。STI、aVL、V4~V6下降,STⅡ、Ⅲ、aVF呈弓背型抬高伴T波正负双向。TI、aVL、V5、V6呈负正双向.TV1~V4直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分析老年人异常Q波心电图改变发现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7例老年人异常Q波病例,其中男36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64岁。进行临床诊断并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的测定。结果 57例老年人异常Q波病例均获得了有效的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老年异常Q波患者应对其实行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动态观察等各方面分析诊断,将非梗死性Q波排除在外,其余的Q波都应进行紧急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如何分析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以减少误诊、漏诊。方法 对2例不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1例Ⅱ、Ⅲ aVF导联出现宽的q波,其深度〉3mm,且伴房室传导阻滞,另1例非Q波型心肌梗死出现Ⅰ、aVL、V2-6出现ST—T明显改变,冠状T波并有动态改变,伴有心肌酶谱变化。结论 不能仅根据无Q波(或Q波深度〈1/4R)来否定存在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时出现病理性Q波或QS波,并不完全是由于心肌坏死,也可因相邻的心肌发生高度缺血、损伤,而使心肌电的产生能力暂时丢失或失衡,经恰当治疗,心肌缺血改善,电产生能力恢复或平衡,病理性Q波可以消失。1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塞6例,均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反复心电图跟踪检查确认;其中前壁梗塞3例,下壁梗塞2例,侧壁梗塞三例,均已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Q波宽度超过0.O4秒,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高度的1/4或Q波有切迹)。Q波消失时间,在4天(10小时)以上者2例,10天以上者3例,最长五例5周(为例壁心梗)。6例男4例,女2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变化的特点。方法收集整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经CT、MRI证实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对其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28例,总异常率为70.0%,其中A组12例,占85.72%,B组16例,占61.5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1.23,P〈0.05);心电图异常包括ST—T波改变、T波改变、Q—T延长、异常Q波、心律失常;4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治疗好转及痊愈出院3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9例,其中心电图正常者死亡2例,占22.22%,心电图异常者死亡7例,占77.7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56,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异常非常常见,心电图异常率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心脏方面的监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记录了68只6~14月龄普通级毕格犬的9个导联心电图(清醒状态仰卧保定)。结果显示:正常毕格犬的心率为154.0±31.1次/min,均为窦性心津,但29%的毕格犬出现窦性心律不齐。P波在Ⅰ、Ⅱ导联均为直立,aVR导联中均为倒置,其它导联P波有直立、倒置、低平和双相形态;P波平均振幅以Ⅱ导联最高,为0.180±0.042mV。QRS波群在各导联形态不一,Q波出现率高;R波振幅以Ⅱ导联最高,为1.104±0、331mV。各导联的T波方向多样,与QRS波主波方向无一定关系。S-T段大多位于等电线,仅有10%偏移-0.03~0.04mV。P-R间期为0.083±0.0095,Q-T间期为0.174±0.014s。平均QRS电轴为59.5±32.6°(-45°~132°)。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一般依据心电图某些导联上的ST-T改变(如下波低平、倒置及轻度ST-T压低)而诊断为心肌炎或冠心病,但有时并不可靠,尤其是对年轻患者.现分析60例子下.里临床资料1.1病例:60例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7~40岁,平均31.4岁。病程则~8年。皆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悸、气短、胸闷、胞癌等症状.1.2心电图表现:巫、豆、aVF导联ST压低(>0.05mV,<0.lmV)、T波低平或浅倒16例;单纯性T波低平或浅倒犯例,其中合并频发定性早博4例,偶发室性早搏7例;I、V、V。导联ST压低(<0.lmV)、T被淡倒6例,其中偶发室早…  相似文献   

19.
吴金家  秦慧海 《农垦医学》1998,20(2):103-104
心电图(ECG)对心肌梗塞(MI)的定位诊断价值已得到病理学的证实,而冠状动脉造影(CAG)为病变的冠状动脉(冠脉)定位提供了较客观的方法。本文旨在探讨Q波性MI的定位诊断与冠脉病变部位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1995年9月至1997年11月行CAG检查的27例QH波性MI患者。男22例,女5例,年龄29~72岁(平均51士8),全部符合MI诊断标准,并排除以下疾病:风心病、心肌病、心室肥厚、来支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2方法:选用行CAG检查前一天标准12导ECG。异常Q波定义为时间>0.04秒或时间>0.03秒加Q:*>1:3k‘ECG…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早期急性损伤的理论对于AMI的早期心电图 (ECG)改变有了一致认识。 1991年至 2 0 0 0年 ,我院收治AMI患者 98例 ,其中ECG呈不典型表现 4 0例 ,现分析如下。1 不典型ECG表现1.1 Q波振幅顺序异常 正常V3 V5导联可记录到 q波 ,但 q波从V3 V5应逐渐加深 ,即qv3 4>5的异常顺序 ,或V5呈Rs型 ,则提示表现为心肌梗死。1.2 R波振幅降低 ST T伪性改善 ,常表现为QRS波振幅增高 ,T波增高及斜行ST段抬高 ,但当过渡到出现Q波和T波倒置的充分发展期前 ,有时可见到R波振幅降低及ST T暂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