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输注供者凋亡细胞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探讨凋亡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心脏移植前经门静脉输注供者来源的凋亡脾脏细胞;C组为免疫抑制剂组,移植前后给予CsA.观察各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IL-2、IL-10及TGF-β1含量,并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判定耐受是否具有抗原特异性.结果 B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A组显著延长,排斥反应程度减轻,受者对供者产生抗原特异性耐受;C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最长,但其免疫抑制作用缺乏抗原特异性.在心脏移植术后B组血清中IL-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IL-10及TGF-β1显著升高.结论 通过预输注供者凋亡细胞的方法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的免疫耐受,并且此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IL-10及TGF-β1在此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基因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中,供者针对受者细胞反应后产生干扰素-γ细胞(IFN-γ PC)的水平。方法:在近交系MHC不合的异基因小鼠脾细胞MLR和aGVHD模型中,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对供者针对受者细胞反应后IFN-γ PC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异基因小鼠脾细胞MLR后,用ELISPOT检测到IFN-γ PC显著升高,具有针对受者细胞的特异性。在异基因小鼠aGVHD模型中,重度aGVHD小鼠脾细胞与未移植的异基因受鼠脾细胞在MLR后,IFN-γ PC较中度aGVHD明显升高,无aGVHD药物预防组较预防组IFN-γ PC明显升高,并具有针对受者细胞的特异性,与aGVHD的临床评分相一致。结论:用ELISPOT可以快速而敏感地检测异基因小鼠脾细胞MLR中的同种异体反应,并和aGVHD的程度以及病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CTLA-4Ig)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抗体内注射促进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受者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对照组(仅输注imDC)、CTLA-4Ig组、ICAM-1单抗组和CTLA-4Ig ICAM-1单抗联合组,每组均以2×106 C57BL/6供者imDC经尾静脉输注受鼠(雄性),自imDC输注之日起连续2周向受鼠腹腔内注射CTLA-4Ig或(和)ICAM-1单抗(0.1 mg/d),DC输注1周后4组均行异位心脏移植,于心脏移植后7 d和21 d,进行免疫学分析.结果:CTLA-4Ig或联合ICAM-1单抗治疗后均明显抑制同种imDC免疫的移植受体脾脏T细胞对同种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降低淋巴细胞毒活性,明显抑制血清和MLR反应中Th1细胞因子IL-2、IFN-γ的产生,显著提高Th2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心脏移植受体同种抗体IgG的产生.ICAM-1单抗治疗组的受体T细胞对同种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虽有减弱,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对MLR反应上清和血清中IL-2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而对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没有明显的作用.结论:CTLA-4Ig联合ICAM-1单抗治疗可通过诱导受体T细胞对同种抗原特异性的低反应性,抑制淋巴细胞毒活性和B细胞的体液免疫反应,并促进Th2细胞的极化来促进imDC诱导的同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4.
被同种异体抗原致敏的受者小鼠,对有关供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简称MLR)和移植皮片再次排异反应,都显示反应得到加速和增强。这种改变与抗原特异性有关,但致敏小鼠的MLR与皮片再次排异反应,所能检测的特异性再次免疫反应,维持的时间不同,前者较短而后者较长。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通过门静脉注射C_(57)BL/6J小鼠脾细胞,在成年BALB/c小鼠体内诱导出供体特异的细胞免疫反应抑制,BALB/c小鼠对C_(57)BL/6J小鼠的迟发型过敏反应(DTH)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均受明显抑制,但对第三者的DTH和MLR反应均保持正常。机制研究表明,这种供体特异的免疫抑制与抗原特异性抑制细胞的产生有关,该抑制细胞的作用受MHC限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负载人肺癌GLC-82细胞可溶性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肺癌细胞的杀伤研究,为以DC为基础的肺癌免疫瘤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用3MKCl提取法和弱酸洗脱法获得人肺腺癌细胞GLC-82的可溶性抗原多肽,用GLC-82细胞抗原多肽冲击致敏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用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扩增并经鉴定的DC;利用负载GLC~82细胞抗原多肽的DC,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肺癌细胞抗原的特异性CTL;进一步探讨该CTL对GLC-82,肺癌CALU-6和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人PBMC体外经7d诱导出的DC,经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证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特性;经GLC-82抗原致敏的DC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CTL,诱导激活的CTL与靶细胞共育时镜下发现CTL靠近并聚集在肿瘤细胞周围,致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结论肺癌可溶性蛋白抗原能活化致敏DC,无需明确肿瘤特异抗原,获取方法简便可行;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诱导人PBMC中的单核细胞,能诱导出功能较强的DC;致敏DC能强烈刺激初始型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产生CD8^+表达增加的CTL;激活的CTL对肺癌靶细胞发挥高效而特异的细胞毒效应,对非肺组织瘤靶细胞也具有非特异性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细胞疫苗诱导同种异体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BN大鼠针对Lou/C大鼠 (同种异体抗原 )的T细胞疫苗 (LCTCV)及针对Lewis大鼠 (同种无关抗原 )的T细胞疫苗 (LTCV) ,然后分别免疫正常BN大鼠 ,连续 3周 ,每周 1次 ,同时设空白对照。以被免疫BN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以Lou/C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经丝裂霉素处理 ) ,于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 5天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 ,同时对外周血T细胞凋亡和T细胞亚群CD4+ 、CD8+ 进行检测。结果 MLR结果显示 ,在LCTCV组 ,BN大鼠的脾细胞反应程度比接种前显著减弱 (P <0 .0 1) ,组间相同时点比较 , LCTCV组每分钟脉冲数值 (cpm值 )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P <0 .0 1) ,在LTCV组 ,BN大鼠脾细胞的反应性显著高于LCTCV组 (P <0 0 1) ,而低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5 ) ;在LCTCV组和LTCV组 ,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于接种后显著增加 (P <0 0 1) ,并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CD4/CD8于接种TCV后明显减小 ,并且与cpm值的递减趋势一致。结论 T细胞疫苗可以诱导出同种异体特异性免疫耐受。通过诱导抗原反应性T细胞凋亡去除独特型T细胞克隆 ;可能在T细胞疫苗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CD4/CD8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免疫耐受状态 ,CD8+  相似文献   

8.
目的 大剂量FTY720联合应用共刺激信号阻断剂(抗-CD154单抗+抗-CD80单抗,简称Cos.Blockades),在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MLR)中诱导免疫调节细胞.方法 将FTY720与Cos.Blockades同时加入由BALB/c和C57BL/6J小鼠脾细胞组成的MLR中,培养5 d,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在不同终浓度FTY720(0、100、200、400、800和1 600 ng/mL)联合Cos.Blockades(均为10 μs/mL)作用下,MLR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和细胞表型.通过以上方法诱导产生的细胞,与相同数量的C57BL/6J脾细胞再培养4 d,比较其在有或无外源性IL-2参与时的细胞增殖差异;同时采用615小鼠脾淋巴细胞作为第三方刺激抗原,检测这些细胞对再次MLR抑制作用的抗原特异性.结果 联合用药组(FTY720+Cos.Blockades)对初次MLR的抑制作用和上调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当FTY720终浓度为1 600 ng/mL时,联合用药组与Cos.Blockades组(FTY720为0 ng/mL)相比,初次MLR中淋巴细胞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0.299 vs 0.391,P<0.05);当FTY720终浓度为800和1 600 ng/mL时,联合用药组与Cos.Blockades组相比,诱导的细胞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分别为5.44%vs 3.47%和6.91% vs 3.47%,P<0.05);当FTY720的终浓度为1 600 ns/mL时,联合用药组和Cos.Blockades组诱导的免疫细胞具有免疫无能细胞的特性,而单独FTY720组诱导的细胞却无此特性;各组诱导的免疫调节细胞均对再次MLR具有抗原特异性的抑制作用.结论 FTY720与Cos.Blockades具有协同作用,可在体外诱导和扩增免疫调节细胞;这些调节细胞具有抗原特异性的下调免疫应答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大剂量FTY720联合应用共刺激信号阻断剂(抗-CD154单抗 抗-CD80单抗,简称Cos.Blockades),在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MLR)中诱导免疫调节细胞.方法 将FTY720与Cos.Blockades同时加入由BALB/c和C57BL/6J小鼠脾细胞组成的MLR中,培养5 d,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在不同终浓度FTY720(0、100、200、400、800和1 600 ng/mL)联合Cos.Blockades(均为10 μs/mL)作用下,MLR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和细胞表型.通过以上方法诱导产生的细胞,与相同数量的C57BL/6J脾细胞再培养4 d,比较其在有或无外源性IL-2参与时的细胞增殖差异;同时采用615小鼠脾淋巴细胞作为第三方刺激抗原,检测这些细胞对再次MLR抑制作用的抗原特异性.结果 联合用药组(FTY720 Cos.Blockades)对初次MLR的抑制作用和上调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当FTY720终浓度为1 600 ng/mL时,联合用药组与Cos.Blockades组(FTY720为0 ng/mL)相比,初次MLR中淋巴细胞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0.299 vs 0.391,P<0.05);当FTY720终浓度为800和1 600 ng/mL时,联合用药组与Cos.Blockades组相比,诱导的细胞中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分别为5.44%vs 3.47%和6.91% vs 3.47%,P<0.05);当FTY720的终浓度为1 600 ns/mL时,联合用药组和Cos.Blockades组诱导的免疫细胞具有免疫无能细胞的特性,而单独FTY720组诱导的细胞却无此特性;各组诱导的免疫调节细胞均对再次MLR具有抗原特异性的抑制作用.结论 FTY720与Cos.Blockades具有协同作用,可在体外诱导和扩增免疫调节细胞;这些调节细胞具有抗原特异性的下调免疫应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骆高江  方明  姜昌浩 《浙江医学》2014,(21):1771-1774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人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 CSF)、IL-4、胎牛血清及有或无雷帕霉素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CD1a、CD83、CD86、HLA- 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雷帕霉素处理的DC表面CD1a、CD83、CD86、HLA- DR的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下降(P<0.01);细胞吞噬能力下降(P<0.01);凋亡细胞数增加(P<0.01),MLR中细胞因子(TNF-α、IL-10、IL-12)浓度降低(均P<0.01)。结论雷帕霉素对人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防止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