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apoE缺陷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主动脉壁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能的调节血脂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方法选10、20、30周龄雄性apoE缺陷小鼠各8只,分为普伐他汀(10 mg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采用辛伐他汀以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干预,并用甲羟戊酸调节辛伐他汀的作用,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内皮细胞ET-1 mRNA的表达和上清液中ET-1的浓度。结果(1)辛伐他汀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内皮细胞ET-1的表达。1μmol/L的辛伐他汀对内皮细胞ET-1 mRNA和ET-1表达没有影响,2.5μmol/L辛伐他汀即表现出抑制作用,5μmol/L及10μmol/L时则更加明显(P〈0.01);(2)辛伐他汀以时间依赖方式抑制内皮细胞ET-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以10μmol/L辛伐他汀干预内皮细胞12h后,内皮细胞ET-1 mRNA和ET-1表达明显减少,24h后继续减低,36h则更加明显(P〈0.01);(3)100μmol/L甲羟戊酸可以阻止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T-1 mRNA和ET-1的抑制作用。结论辛伐他汀可抑制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ET-1。  相似文献   

3.
我们观察了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乐瓦停对31例胆固醇增高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降胆固醇作用,结果显示每日睡前服乐瓦停20mg,3个月后平均降低血清总胆固醇3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8%,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者有升高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同时也有明显的降低载脂蛋白B100(P<0.01)和载脂蛋白CIII(P<0.05)的作用,但对载脂蛋白AI与载脂蛋白AII水平无影响。在观察期间未发现对血糖与糖基化血红蛋白A1c有影响,提示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该药是一安全有效的降胆固醇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兔粥样硬化髂动脉组织P-选择素(P-selectin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别予普通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8只)及高脂饲料喂养(基础对照组10只,辛伐他汀组12只).正常对照组喂养6周后处死.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行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后辛伐他汀组每只予辛伐他汀15 mg/d;分组喂养4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取一侧病变髂动脉做病理切片;取另一侧抽提总RNA和总蛋白,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和Western蛋白印迹测定P-选择素和ICAM-1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 结果辛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兔血浆总胆固醇,正常对照组、基础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动脉壁P-选择素 mRNA/β-actin mRNA的相对值分别为0.12±0.04、0.51±0.06、0.27±0.06,相互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ICAM-1 mRNA/3-磷酸甘油脱氢酶(GAPDH) mRNA比值分别为0.25±0.08、0.91±0.10、0.47±0.09,相互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选择素为6.41±1.64、14.38±2.56、9.47±1.69, 相互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ICAM-1为4.71±1.64、14.03±2.05、6.78±1.39, 相互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结果与之相一致. 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兔粥样硬化髂动脉组织P-选择素和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载脂蛋白E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经高脂饮食饲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用血管紧张素Ⅱ干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表达,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主动脉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表达。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干预组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血管紧张素Ⅱ干预组主动脉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能诱导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何继强  刘晓惠  王绿娅  秦彦文  方薇  王伟 《心脏杂志》2006,18(6):607-610,61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影响。方法27只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9只:对照组、氯沙坦低剂量组[5 mg/(kg.d)]及氯沙坦高剂量组[25 mg/(kg.d)],灌胃,1次/d,0.3 m l,16周后处死动物。酶法测定血脂水平,比色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水平;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结构;采用HE染色法,计算机图像扫描、定量分析主动脉斑块大小及斑块占管腔面积之比。结果3组间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氯沙坦低、高剂量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丙二醛水平显著减低(P<0.05和P<0.01),且两治疗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氯沙坦干预后主动脉内皮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氯沙坦组主动脉斑块面积及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氯沙坦可通过增强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抗氧化能力减轻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高剂量较低剂量作用更明显,而与其调节血脂代谢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脂饮食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Irbesartan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将纯种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5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8只,高胆固醇组8只和Irbesartan组9只。给予1%胆固醇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检测如下指标:(1)测定血脂,血浆脂蛋白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2)测量动脉内膜最大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3)RT-PCR,Northern Blot检测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Irbesartan组和高胆固醇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Irbesartan组主动脉内膜最大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较高胆固醇组明显降低(P<0.05),Irbesartan明显降低主动脉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转录水平的表达(P<0.05)。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Irbesartan通过抑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而延缓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Orai1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方法选取7~8周龄雄性Apo E-/-小鼠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高脂饲喂20、27和33周后,在各个时点处死动物。取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HE、Masson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定斑块面积占管腔面积百分比,及胶原成分占斑块面积百分比;油红O染色分析斑块中脂质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Orai1的百分比;Western Blot定量分析Orai1在易损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结果与同周龄C57BL/6J小鼠相比,Apo E-/-小鼠主动脉Orai1表达增高,且随着其周龄增加,Orai1在Apo E-/-小鼠主动脉的表达动态升高(P0.05)。结论 Orai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过程,在其形成过程中其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服用80mg阿托伐他汀能否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标志物水平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法:173例择期PCI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予冠心病基础药物治疗,并在PCI前12h给予单次高负荷剂量(80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仅予基础药物治疗。PCI后18h测肌钙蛋白I(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术后阿托伐他汀组CK-MB和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6±4.63)ng/ml对(10.53±24.39)ng/ml,P0.01和(0.14±0.19)ng/ml对(1.31±4.31)ng/ml,P0.05];阿托伐他汀组术后CK-MB和TnI升高大于正常上限3倍者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3%对16.3%,P0.01和24.1%对48.8%,P0.01)。结论: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标志物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前给予单次80mg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围术期心肌标志物水平以及由此反映的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分别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 ,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均有表达。三者在脂纹期的表达分别为 5 0 .0± 10 .9、5 1.8± 6 .0和 13.9± 2 .8,在纤维斑块期分别为 2 3.1± 7.3、37.2± 9.7和 2 3.0± 6 .0 ,在粥样斑块期分别为 17.5± 4 .9、18.6± 5 .5和 38.0± 10 .0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2± 1.4、2 .2± 1.2和 7.8± 2 .2 ,分别为P<0 .0 1)。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与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 (前者r=0 .344、P <0 .0 1,后者r=0 .5 2、P <0 .0 1)。实验结果提示 ,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高表达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表达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二苯乙烯苷处理2h再加入3.0 mmol/L同型半胱氨酸作用36 h.Hoechst33342核染色检测细胞核损伤;以RT-qPCR检测不同浓度二苯乙烯苷处理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MCP-1、ICAM-1及VCAM-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0 μmol/L浓度以内,二苯乙烯苷预孵育呈浓度依赖性降低3.0 mmol/L同型半胱氨酸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核损伤加重,抑制同型半胱氨酸所致MCP-1、ICAM-1及VCAM-1 mRNA的表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二苯乙烯苷具有明显抑制同型半胱氨酸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MCP-1、ICAM-1、VCAM-1 mRNA表达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IZZ1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20只8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罗格列酮组,另取10只8周龄野生型C57/BL小鼠作为对照组,3组均饲喂普通饮食,罗格列酮组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d),12周后获取静脉血和主动脉标本。静脉血用于检测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部分主动脉标本用于病理学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余标本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FIZZ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罗格列酮组的血脂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前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高敏C反应蛋白在前两组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其中罗格列酮组低于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和模型组主动脉均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罗格列酮干预组病变较模型组轻。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结果发现,对照组FIZZ1没有表达,模型组和罗格列酮组均有表达,且模型组表达量较罗格列酮组显著增高。结论FIZZ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表达增高,罗格列酮干预后表达可降低,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提示罗格列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与调脂无关,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饮食喂养2、4和8周,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部分切片行Movat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外膜厚度的变化;部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阶段血管外膜及内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各个时间点的C57BL/6小鼠均未观察到内膜损伤的任何迹象,主动脉外膜厚度亦无显著变化,外膜均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高脂喂养2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增加,但在内膜仍无肉眼可见病灶,此时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现弱阳性表达;高脂喂养4周和8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逐渐增加,内膜出现泡沫细胞,纤维斑块,外膜及内膜损伤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主动脉外膜及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也增加,但C57BL/6小鼠血管外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量少且稳定,各时间点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细胞质膜小凹,小凹蛋白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变化,探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细胞胆固醇逆转运障碍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动脉粥样硬化敏感C57BL/6J小鼠24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动脉粥样硬化病灶面积和主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电镜观察小凹在主动脉病变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血管壁小凹蛋白1变化情况。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主动脉病变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存在有小凹结构,但排列稀疏,与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相比明显减少,泡沫样改变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未见明显小凹结构的存在。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观察到,高脂组血管壁的小凹蛋白1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维持细胞内胆固醇平衡的重要结构小凹,小凹蛋白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明显受损,可能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障碍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元素硒对脂质过氧化诱导内此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分子及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产胺诱发培养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检测维生素E和元素硒对单核细胞会的影响,用免疫组化及共焦显微镜观察维生素E和元素硒对内此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及内此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的影响。结果显示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元素硒可抑制内此脂质过氧化,抑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及内此占附分子-1表达,减少单核细胞粘附。提示抗氧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蚤休皂苷对H2O2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CV304,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然后分为五个实验处理组:正常对照组、氧化损伤组、高浓度蚤休皂苷组、中浓度蚤休皂苷组和低浓度蚤休皂苷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蚤休皂苷对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损伤后细胞吸光度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药物预处理后吸光度值增加,高浓度蚤休皂苷组吸光度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药物预处理氧化损伤后,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水平与损伤组相比明显减弱(P<0.01);损伤组中与内参照的灰度值之比最大,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损伤组中表达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阳性细胞数增多,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药物预处理氧化损伤后,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且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蚤休皂苷可以保护H2O2造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性损伤,达到保护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斑块成分的影响,并比较培哚普利与依那普利的疗效.方法 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依那普利组及对照组3组.对主动脉根部斑块进行定量分析,并评估斑块胶原含量及脂核面积.以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查,观察斑块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2(MOMA-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 各实验组之间的血压、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依那普利组的斑块面积分别少了25.33%和22.86%(P均<0.01),但是两组ACEI的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哚普利组与依那普利组减小脂核面积(分别为52.98%及38.98%,P均<0.01)及MOMA-2(分别为88.38%及52.16%,P均<0.01)、ICAM-1(分别为80.87%及49.59%,P均<0.01)、VCAM-1(分别为77.56%及56.44%,P均<0.01)、MMP-9(分别为86.93%及55.56%,P均<0.01)的表达,并增加斑块胶原含量(分别为298.36%及168.14%,P均<0.01),而且培哚普利组在这些方面均显著优于依那普利组(P均<0.05).结论 ACEI在不影响血脂和血压的情况下可以抑制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尽管培哚普利和依那普利在减少斑块面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培哚普利在稳定斑块方面优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8.
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诱导及普伐他汀对它的抑制影响,以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及普伐他汀可能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0mg/L、100mg/L、200mg/L及氧化型低密度旨蛋白(100mg/L)+普伐他汀(10^-4--6mol/L),孵育12h、24h和36h,采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观察低密度脂蛋白不同亚组分对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表达的影响 ,来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采用两次超速离心法分离制备大颗粒疏松低密度脂蛋白和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在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天然或氧化型小颗粒致密或大颗粒疏松这 4种脂蛋白 ,37℃温育 12h ,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 ,不同剂量的 4种脂蛋白均可使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蛋白表达增高 ,天然或氧化型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比较相同浓度的 4种脂蛋白的作用时发现 ,2 5mg和 5 0mg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增加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表达的作用强于大颗粒疏松低密度脂蛋白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0 0mg天然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增加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表达的作用强于其它三种脂蛋白 (细胞间粘附分子 1的表达分别为 0 .83± 0 .0 9、0 .6 6± 0 .15、0 .80± 0 .0 7和 0 .76± 0 .0 8;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表达分别为 0 .37± 0 .0 4、0 .2 8± 0 .0 4、0 .2 9± 0 .0 2和0 .2 7± 0 .0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将60只大鼠按总胆固醇含量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饲基础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加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和高脂饲料加设雌激素。20周后处死动脉,光学显微镜检测HE染色的主动脉壁横切面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壁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蛋白,并运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大鼠主动脉粥样斑块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大豆异黄酮可以减轻高脂饲料诱导的主动脉病理变化,减弱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在主动脉内的表达。此结果提示,大豆异黄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此作者可能是通过减弱粘附分子在主动脉壁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