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建国以来中医诊治冠心病学术成果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其中病因病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命题,逐步归纳、提取核心概念,并对核心概念进行逻辑建构,形成冠心病病因病机概念体系。血瘀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血虚、血瘀可导致血瘀。血瘀形成,瘀血内阻,阻碍气机,影响气血津液生化,又可加重本虚标实,使气、阳、阴、血虚者更虚,气滞、血瘀、痰浊实者更实。冠心病早期多为痰阻脉络、胸阳不展;而中晚期多为痰浊、血瘀相兼为病,痰瘀互结,痹阻心脉,热邪入侵或痰瘀湿浊蕴积日久内生热毒,热毒亢盛,痹阻心脉,败坏形体,损伤心络,或热毒生风,久病脉络空虚,血虚生风,络风内动,均为危重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2.
朱佳辨治肺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佳老师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多年,对肺心病治疗有相当的经验。他认为肺心病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在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病理因素主要涉及痰浊、水饮、瘀血,慢性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主要以肺、肾为主,涉及心、脾。痰浊、水饮、瘀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血不利而为水,水饮聚集而生痰,痰浊留滞脾胃,气血失于运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聚集而成瘀血,肺气上逆而喘,肾失摄纳,肺气不降,故动则气喘。瘀阻脉道,津液失于输布,外溢肌肤而为水肿。肺心病患者由于病程日久,且肺脾肾不足,痰浊水饮瘀血日久不化,故可认为有类似“哮证”之“夙根”之说。也就是说因为肺心病不能治愈,而且从西医角度来说,其发病机制是不可逆的,从中医来说,肺心病患者发病每见肺肾亏虚,痰浊水饮瘀血为患之候,故可将痰浊、水饮、瘀血看作是肺心病的“夙根”。平素肺气亏虚,卫外失固,不能布散津液,脾失健运,不能输布精微,肾失摄纳,肺气上逆,故动则喘甚,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更加重痰浊之候。  相似文献   

3.
一、冠心胸痛,通阳化痰调肺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究其病理因素多因寒凝、痰浊、血瘀、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不通则为心胸疼痛。“形寒饮冷则伤肺”,寒能致胸阳不展,肺气不畅;“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壅肺,肺之宣肃失司;“肺朝百脉”受阻,血瘀气滞,形成肺气不利。冠心病的证候,虽各有别,但都与肺气的敷布、调节有关。验之临床,冠心病中,体质肥胖者居多,痰浊内阻、胸阳不展、血脉不通而为胸痛者较为常见。故吾常以通阳化痰、调气通脉之法治之。临床常用瓜  相似文献   

4.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迁延,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李国勤教授认为肺胀亦属肺系疾患的重症,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及心;病性均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偏虚之不同,其中本虚即指肺、脾、肾、心诸脏之虚,标实主要为痰浊、水饮、瘀血交错为患;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内生,或寒化成饮、或化热成痰热内蕴,病久肺气郁闭,治节失司,心脉不利,瘀血内生,故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水饮、瘀血错杂,相互影响,同病为患。治疗应先分清实虚,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浅谈冠心病从痰瘀分型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华 《光明中医》2009,24(9):1787-1788
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四型,即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心阴亏虚,瘀痰同病;气阴两虚,痰浊痹阻;心阳亏虚,痰瘀同病.依据痰瘀寒热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型:寒凝血瘀,痰浊阻滞;痰热瘀血,阻滞心脉.根据所累及脏腑不同分为四型:心肺同病,肺气不畅;心脾同病,脾胃损伤;心肝同病,情志抑郁;心肾同病,肾中元阳不足.  相似文献   

6.
指出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四型,即: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心阴亏虚,瘀痰同病;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心阳亏虚,痰瘀同病。依据痰瘀寒热性质不同分为两型:寒凝血瘀,痰浊阻滞;痰热瘀血,阻滞心脉。根据所累脏腑不同分为四型:心肺同病肺气不畅;心脾同病,脾胃损伤;心肝同病,情志抑郁;心肾同病,肾中元阳不足。  相似文献   

7.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迁延,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李国勤教授认为肺胀亦属肺系疾患的重症,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及心;病性均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偏虚之不同,其中本虚即指肺、脾、肾、心诸脏之虚,标实主要为痰浊、水饮、瘀血交错为患;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内生,或寒化成饮、或化热成痰热内蕴,病久肺气郁闭,治节失司,心脉不利,瘀血内生,故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水饮、瘀血错杂,相互影响,同病为患.治疗应先分清实虚,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痰和瘀是阴精为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阳气失调则阴精为病。"怪病多见于痰""百病多兼痰";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结则痰生。痰水与瘀血胶凝即为痰瘀。慢性支气管炎与痰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与瘀血的关系更不可忽视;长期咳嗽、气喘,日久累及心脏,可伴紫绀、青紫舌等;初病在气,肺病气滞,滋生痰浊,日久由气及血,久病伤血,形成瘀血;久病入络,痰浊与气血相结,壅塞肺络。痰瘀胶凝,互化、互患有3条途经:1痰→气滞→瘀;2瘀→气滞→痰;3气滞→瘀→痰,故须痰瘀同治。临证有时虽只表现出痰或瘀,因痰瘀互化互患,故须痰瘀兼顾,治痰为主佐以治瘀,治瘀为主佐以治痰,或两者并治;当以辨证处方为基础,加入桃仁、郁金、丹参、虎杖、地龙等活血祛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9.
喘证虽病因复杂,但历代古籍将其概括起来不外乎为虚实两大类。实喘在肺,多由外感邪气、痰浊壅盛、肝郁气逆导致肺气宣降失职,肺气上逆,壅阻气道而发。虚喘责之肺、肾两脏,久病肺虚,阴精耗损,不能下荫于肾,肾精不足,导致肺肾出纳失常,气短而喘;虚喘严重时可累及心脏,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主调节治理心脉的运行,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肺肾俱虚日久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气血无力,出现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补肺汤出自《云岐子保命集》卷下,药物组成: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1.
痰饮与瘀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又能倒果为因,成为致病因素。许多研究指出瘀血形成之时必有痰浊形成,痰瘀同源而互衍,交互为患。痰瘀互结常见于中医学的中风、胸痹、癫狂、痹证、膨胀、症瘕、瘿瘤等疾病的过程中。因此,医学家们提出痰瘀同治的理论。本文就痰瘀同治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作一初步探析。1疲瘀同治当以治气为先人身之气血津液贵于流畅,而津血的运行又与“气”息息相关。其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运血无力而瘀;其二,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为患。气滞、气虚则津液…  相似文献   

12.
王志英  汪红 《国医论坛》1997,12(3):35-35
肺为相傅之官,位居胸中,主一身之气,朝会百脉,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能使肺失宣降,肺气郁滞,百脉不通,形成瘀血。瘀血伏藏于肺,阻碍肺气之宣肃升降,肺络受阻,可致咳逆喘息、肺胀诸疾,若在采用补泻肺气、顺调气机、化痰涤痰治法的同时辅以活血化瘀,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就相关疾病探讨如下。1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生因痰气交阻,肺气郁滞,久则肺络不通,瘀停积,阻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而致咳逆喘息加重。治当化痰祛瘀,降气平喘。其中因寒痰伏肺、肺气上逆、络脉不利者,治当温肺散寒、…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喘证、哮证范畴,古代哮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论述较多。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源于脏腑,阴阳失调,致津液凝聚成痰,同时又因气郁痰滞,影响血液运行,出现痰瘀交结,伏于肺,成为哮喘夙根,所影响脏腑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密切,复因六淫外感、劳倦、情志因素引动伏痰,则痰随气动,聚于肺系而致哮喘发作,出现肺失清肃为标,痰浊胶结为本的证候特征。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是气道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血管病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是致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根据祝谌予教授等治疗本病的经验 ,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 ,就其病因病机与防治原则作初步探讨。1 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祝谌予教授指出 ,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 ,气虚血瘀或阴虚血滞 ,则瘀阻脉络 [1 ]。而血液瘀滞 ,郁久生热或燥热内盛 ,可炼津为痰 ;抑或脾虚失运 ,水湿内生 ,聚而为痰。瘀血与痰浊滞留于血管腔 ,日久痰浊与瘀血搏结沉积于血管壁 ,致使脉络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狭窄之管腔与滞留在脉络腔中之瘀血痰浊相互作用而造成脉络闭阻。瘀血与痰浊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 ,恶…  相似文献   

15.
王书臣  崔云 《北京中医》2010,(1):39-40,79
哮证足肺系疾病中的痼疾,古今有关哮证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病因病机是辨证之根本,直接关系到立法组方。笔者在继承前人观点,总结当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将哮证病因病机汇述为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脏腑功能失调、瘀血有关,其中脏腑功能失调又与肺、肝、脾、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宿痰伏肺、气机郁滞、瘀血内阻是病理变化的基础,与病因相互影响,形成哮证痰瘀胶结为本,肺气升降失常、肺气上逆为标的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书臣  崔云 《北京中医药》2010,29(1):39-40,79
哮证足肺系疾病中的痼疾,古今有关哮证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病因病机是辨证之根本,直接关系到立法组方。笔者在继承前人观点,总结当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将哮证病因病机汇述为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脏腑功能失调、瘀血有关,其中脏腑功能失调又与肺、肝、脾、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宿痰伏肺、气机郁滞、瘀血内阻是病理变化的基础,与病因相互影响,形成哮证痰瘀胶结为本,肺气升降失常、肺气上逆为标的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瘀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咳嗽”、“喘证”、“肺胀”、“痰饮”等范畴 ,其病机大多以外邪犯肺、痰浊阻肺、正气亏虚为主。笔者通过十余年临床观察 ,认为“血瘀”贯穿于此病的整个病程之中。故临床上辨证应用化瘀法非常重要 ,常可取得很好的疗效。1 瘀血的形成1 1 久病肺气虚致瘀 肺主表、卫外 ,故外邪入侵 ,首先犯肺 ,致肺气宣降不利 ,久则肺虚而主气功能失常 ,肺主气 ,为诸气之枢 ,肺气通调 ,则全身气机畅达 ,而久患肺病 ,肺气必虚 ,肺气虚 ,则无力助心行血 ,从而形成血瘀。1 2 痰浊致瘀 痰的产生 ,病初由肺气郁滞 ,脾失健运 ,津液…  相似文献   

18.
从瘀论治慢性支气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滨  门宝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1):22-23
慢性支气管炎 (下称慢支 )多属中医“久咳”、“喘症”、“痰饮”、“肺胀”等范畴 ,多见于老年患者。病机多为长期受多种外邪侵袭 ,肺之宣肃功能失常 ,日久肺气受损。对慢支病机的认识 ,一般着眼于气分失调者居多 ,究其血瘀者鲜见。笔者认为 ,肺气失宣或肺气亏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然而肺气不得宣达 ,血为气滞 ,运行不畅而致肺络瘀阻也不容忽视。因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患者除咳、喘、痰外 ,大多还兼有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 ,舌下静脉纡曲、怒张 ,面色暗淡 ,甚则口唇青紫等瘀血征象。因此 ,研究慢支血瘀症的机理 ,探索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慢支中…  相似文献   

19.
毛桃合剂为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39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毛桃合剂配合辨证论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39例。结果:显效30例,好转7例,无效2例。认为慢阻肺患者,由于久咳、久喘,痰浊壅肺,肺气受损,从而导致气(虚)滞血瘀证。毛桃合剂有活血化瘀、行气消痰、降逆平喘作用,配合辨证论治,对慢阻肺患者气机壅塞,痰浊蕴肺,血液瘀阻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陈银玲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瘀血则是气血失调,血行不畅或血离经脉所酿成,由于津血同源,津血输布运行均赖气的推动,故而痰瘀同源。痰浊、血瘀各自有相应病证,同时痰瘀可互化并见,如气滞致血瘀,脉道阻塞,津血运行不畅,即是瘀血生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